林海雪峰
发表于 2012-2-4 15:50
徐悲鸿上面作品的构图部分还曾印制在挂历中,如下图所示:
费墨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44
{:1_277:}
林海雪峰
发表于 2013-3-24 08:52
{:1_226:}
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发展渐进是与他的天生禀赋、家庭背景、人生际遇密不可分的。徐悲鸿出生于一个主要以逼真的肖像画技术谋生的农村画师的家庭,自幼承袭家学,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善诗文书画,幼小的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徐悲鸿的绘画是从小时候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如温顺的牛、奔驰的马、嘎嘎鸣叫的白鹅及接触少量西画图片并且认真描绘它们而起步的。在《悲鸿自述》中有如下所述:“时强盗牌卷烟中,有动物片。辄喜罗聘藏之。又得东洋博物标本,乃渐识猛兽真形,心摹手追,怡然自乐。徐悲鸿从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习字,9岁时读完了《诗》、《书》、《礼》、《易》、《论语》等,并开始随父亲学画和实景写生。他在《自述》中所述的父亲“独描写所见”,“无所师承,一宗造化,故其所作鲜而特有真气”,这在当时应是极为难得可贵的,是开明之举,具有求实、求新、求变的创造性。徐悲鸿每日课竟,便临摹一 幅吴友如的界画或人物肖像画,吴友如的《点石斋画报》成为了徐悲鸿的启蒙教材,这些画成为了徐悲鸿自学的根基。在徐悲鸿13岁时,因家乡遭遇洪灾便随父漂泊异乡,过着鬻字卖画的生活,期间为他人画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刻图章,写春联等等。为人画像为了达到留影、留念的目的,要求造型必须准确,形象也要逼真,此经历使徐悲鸿的绘画技艺不断提高。漂泊卖画的生涯也令刚刚走上社会的少年徐悲鸿饱偿了生活的艰辛,在其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悲天悯人”的种子。而徐达章的一些绘画技法、画学思想也给了他启迪,使他得到了传统的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启蒙教育,这些方面都为他以后胸怀天下、关心民众、求知探索、坚贞报国的人生态度和从事写实绘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913年,徐悲鸿为学习绘画还曾到上海的图画美术院学习过两个月,这些经历是徐悲鸿早期画水彩画和传统水墨线条画的客观原因。徐悲鸿在父亲徐达章去世后,由于生活所迫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便到上海以卖画谋生,曾因两次找工作失利而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后来在黄警顽、黄震之等人的帮助下才使生活有了转机,期间徐悲鸿拜访了上海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当时著名的岭南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开设审美书馆,徐悲鸿便画了一幅马寄去,大受赞赏。回信说:"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后来徐悲鸿又画了四幅仕女图缓解了当时的生活困境。1915年春节过后,徐悲鸿报考了震旦大学,在阮翟光的帮助下入学攻读法文,每日除攻读法文外,仍继续作画。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哈同花园附设的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的画像,便根据古书叙述,画了一幅仓颉像应征,想得到一点稿酬缓解生活困难。该作品受到明智大学的盛赞,并邀请徐悲鸿在暑假时到明智大学去教授美术。当时明智大学经常 邀请一些学者名流讲学。徐悲鸿因此结识了著名学者康有为、王国维、蒋梅笙等人。康有为发现徐悲鸿为艺苑奇才,收为入门弟子,请他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们画像,并将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鸿尽情观览。徐悲鸿在康有为的指导下,遍临碑贴,如《张猛龙碑》、《经石峪》、《爨龙颜碑》《石门铭》等,书法深得魏碑真髓而得以长进,在此期间,徐悲鸿创作了上面一生中唯一的四屏画马作品。徐悲鸿当时为康有为及家人、亡妻画了一些水彩肖像画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了徐悲鸿早年的绘画功底,康有为当时对徐悲鸿作品的评价是,“写生入神、精深华妙、隐秀雄奇”。其中“精深华妙、隐秀雄奇”就应是康有为针对该四屏画马作品所做的评价,因为水彩肖像画是体现不出上述含义的。康有为当时对徐悲鸿的作品如此看重并愿意收为弟子,是因为当时画坛还是以清文人画的造型无能、陈陈相因、千人一面为主,康有为为了改变当时画家只专注于笔墨情趣却不善造型甚至不会画画的这种状况,为了实现真工实能的写实性来改造中国画,也就非常看重徐悲鸿当时所创作的以写实为造型的作品,并极力推荐徐悲鸿到欧洲去学习,以达到最终扭转中国画坛数百年来片面只关注于抽象的笔墨形式的单一绘画趋势。
林海雪峰
发表于 2013-12-7 10:01
本帖最后由 林海雪峰 于 2013-12-13 05:36 编辑
书画作品也是历史的缩影,是历史的百科全书,每件书画藏品都深深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收藏某些书画作品,不是简单的收藏一件东西,而是应尊重客观事实,科学的解读附在这件作品上的各种社会、文化、历史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
下面简单谈一下徐悲鸿1916年创作的此四屏画马作品的历史意义:
1.该作品是徐悲鸿艺术创作初期经历、功力、志趣、理念、学识的集中体现,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会使人们重拾起徐悲鸿早期的一段客观存在的生
活经历和书画学习史。
2.该作品填补了徐悲鸿早期史料记载的多项空白,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a.证实了徐悲鸿早期画传统的水墨线条画是客观存在的.
b.证实了徐悲鸿早期的书法确实是以学习魏碑为主的,史料较详细的叙述记载如下:徐悲鸿早期的书法特点是字型结体似疏朗而实则繁密,笔画似柔软而内含刚劲,具有浓厚的北(北魏)碑遗韵。
c.证实了历史资料中记载的在徐悲鸿早期的画马作品中颇有文人的淡然诗意,以马喻人、托物抒怀的描述。
3.该作品中的马造型强调气势、神形兼备、野性十足,这与古代画家多取静态马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作品中的骏马象征着给当时萎靡不振的中国画坛
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它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中画马风格有重大转变的一个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该作品开创了在画马作品中创作理念中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的一个开端。
5.该作品开创了创作此类风格画马作品的先河,它以点带面对后期一些人创作此类风格画马作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铺垫、和促进的作用。
6.该作品是徐悲鸿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四屏作品,前人已留有很多的历史评价,因此它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
林海雪峰
发表于 2014-2-13 16:48
上面徐悲鸿1916年四屏作品之用印,该印文为“悲鸿”的印章应为徐悲鸿自制或徐达章所刻。徐悲鸿早期受父亲徐达章的影响,受到了印章的最初启蒙教育,徐悲鸿早年在乡村中学教书时,便喜好刻印,这可从《徐悲鸿自述》中得到证明,自述如下:“…….早岁在乡村教书,日临仓颉,散盘,临印数百,每有上佳者,分赠同学……”在该作品印文中,“悲”字与1919年创作的水彩画《三马图》中“江南徐悲鸿”印文中的“悲”字基本相同。徐悲鸿一生用过的印章有二百多方,徐悲鸿后期作品的用印,除徐达章所刻二方“飞花入砚池”、“放怀今古”印章及“道心唯微”、“精爽”、“食古”等三方徐悲鸿自刻印章外基本都是当时的名手所刻,这些刻印名家包括寿石工、齐白石、杨仲子、乔大壮、陈师曾、简经纶、吕凤子、何秋江、彭汉怀、方介堪、蒋维崧、张寿丞、孔文叔、傅抱石、汤安、宋君方等等。这些印用料均为较名贵的玛瑙、水晶、猫儿眼石、玉石,鸡血、田黄等名贵材质。
古斋堂主
发表于 2016-5-25 13:26
该四屏作品是徐悲鸿1916年拜康有为为师学习魏碑书法期间所创作的,今年是该作品问世100周年,下面看看徐悲鸿1916年画的吃草马与后期所画的吃草马对比图,绘画的总体风格没变。
古斋堂主
发表于 2016-5-29 09:20
该形态的吃草马作品徐悲鸿画了很多,如下面的一幅,形态更接近于徐悲鸿1916年所画四屏作品中三马图中的吃草马
古斋堂主
发表于 2016-7-16 09:04
书画鉴定的考证,要尊重基本证据。鉴定必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与伦理,凭证据与逻辑说话。
下面是徐悲鸿画的另一幅吃草马作品:
古斋堂主
发表于 2016-9-7 12:23
再看两幅徐悲鸿后期画的形态相似的吃草马作品:
古斋堂主
发表于 2016-11-18 09:09
徐悲鸿该1916年四屏作品之用印,作品钤印印文为“悲鸿”的印章应为徐悲鸿自制或徐达章所刻。徐悲鸿早期受父亲徐达章的影响,受到了印章的最初启蒙教育,徐悲鸿早年在乡村中学教书时,便喜好刻印,这可从《徐悲鸿自述》中得到证明,自述如下:“…….早岁在乡村教书,日临仓颉,散盘,临印数百,每有上佳者,分赠同学……”徐悲鸿一生用过的印章有二百多方,徐悲鸿后期作品的用印,除徐达章所刻二方“飞花入砚池”、“放怀今古”印章及“道心唯微”、“精爽”、“食古”等三方徐悲鸿自刻印章外基本都是当时的名手所刻,这些刻印名家包括寿石工、齐白石、杨仲子、乔大壮、陈师曾、简经纶、吕凤子、何秋江、彭汉怀、方介堪、蒋维崧、张寿丞、孔文叔、傅抱石、汤安、宋君方等等。这些印用料均为较名贵的玛瑙、水晶、猫儿眼石、玉石,鸡血、田黄等名贵材质。徐悲鸿该四屏作品用印的“悲鸿”印文与下图标记的“悲鸿”印文很相似。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