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0856|回复: 3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1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暨邵秉仁书《岳阳楼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DSC00737.JPG



邵秉仁书法艺术简介

        邵秉仁,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邀研究员,中电书画院名誉院长。
        幼承家学,喜爱书法。几十年来坚持业余时间临习历代名帖,专攻“二王”,兼蓄米、赵,近年又得于右任笔法,其行草书逐渐形成了“不激不厉,而中规自远”的艺术风格。其使笔用墨、字形结构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或简约凝练,或刚劲雄健,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欧阳中石先生评其书“翰香墨趣,则如流水之潺潺,悬泉之酣畅,或从来自有,或将有所出,既见功力,又见才睿。”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但对书法理论研究有较深造诣,尤其擅长古文和诗词。在其创作的诗词文章中,无论是内心反省、道德反思还是历史追溯,均能合时而著,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
        出版有《邵秉仁诗文书法集》。《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曾专题介绍。
        作品曾参加“全国书法展”、“首届全国行草书法展”、“故宫建院八十周年当代名家书画展”等全国性重要展览,其书作曾被人民大会堂、宁波天一阁、曲阜论语碑苑、中华翰园碑林等多家单位收藏.

2006年7月3日上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主办的“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暨邵秉仁书《岳阳楼记》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到会祝贺。出席会议的高校代表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晓,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辛,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解小青;书法界的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兼副秘书长张旭光,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吴震启,研究部副主任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一、刘洪彪、王荣生 、王学岭、张  继,《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郑培亮,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李庶民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中国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早春文化公司等近二十家新闻出版单位的负责人、编辑、记者出席了会议。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作了总结发言。会议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陈洪武、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和全体师生向到会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说:“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曾称赞中国书法为‘艺中之艺’。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更是需要加倍珍视民族艺术,弘扬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民族艺术精粹,使它不断发扬光大;通过民族艺术的推广,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认知,由此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并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增添靓丽的色彩。因此,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关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研讨会,它的意义可能超越对某一种艺术本身的关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与会代表就如何健康稳定地推进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进入当代,由于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书法艺术的发展面临新空间、新问题、新情况。当前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由于书法实用功能的弱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功利思想的驱动等原因,书法基础逐渐萎缩,传统艺术精神日益淡漠,继承不足,浮躁的创作风气盛行。现在,如何坚持优秀传统,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书法艺术成为书法发展的主题。大家赞同邵秉仁先生的主张,要从繁荣传统艺术、弘扬时代精神和保护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认真思考总结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书法界代表在研讨时代主流书风与艺术多样性时认为: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流派纷呈,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存在鲜明的时代主流书风。其共同特征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具备精深的艺术功力,富有鲜明时代精神;在艺术风格上,它们普遍具有正大气象,自然、朴素、刚健、清新;在表现形式上,雅俗共赏,通俗易懂,为大众所能接受认可。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既要求书法艺术作品能够与时俱进,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观,通过富有质量的艺术创作,感性地展示和弘扬时代的主流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还要求书法艺术呈现多样化,使书法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了时代主流书风与艺术多样性的统一:在坚持主流的同时,鼓励不同艺术和风格的自由发展,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和谐、共同进步。
来自著名高等院校的学者认为,艺术家既要满足于个人精神的愉悦和经济利益的充实,还要想到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用最具亲和力的书法艺术填补国人的精神生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消弱。书法本来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建立在汉字书写基础上的艺术应当具有最大的广泛性,但今天的中国,又有多少孩子还在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尺幅天地,构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们总是感慨国人心灵的空虚,感慨西方文化的虎视眈眈,但我们很少反省自己对待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高度统一,中华版图得以完整,依靠的是特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文字的统一是重要因素。因此,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重犯过去的错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崛起,还必须有文化的支撑。面对“西化”,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书法家有责任使传统艺术成为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国家的文化安全做出自己的努力。书法家是书法艺术遵循“二为”方向的主体,在追求个人艺术发展中,应当更多的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使书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研讨会上,各位学者和书家对邵秉仁的诗文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在总结发言中认为:邵秉仁先生的诗文与书法,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外,正是由于他于书学以外致力研究的“学问”作为支撑,才使得他站得高,看得远。他的字外功夫就是长期所研究的有关国计民生如何昌盛的学问,是至关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大学问。秉仁同志历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2005年又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政数十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以天下之理处天下之事”,目睹了共和国稳健前进的步伐,亲自参与、实践了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 这种特殊的时势、境遇、历练、修养,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驶,会不自觉地融入到他的艺术风貌中。 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人。秉仁同志为人端正,宽厚待人,心底无私,真诚坦荡,他的文章、诗词和书法在整体风格上是与他的为人相通的。
邵秉仁先生的书法艺术注重文化的滋养,坚持鲜明的艺术标准,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他的作品富有可读性、观赏性;遵循书写的法度,变化丰富,技术到位;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他认为“雅”是书家人文精神的流露,是书家个性修养的综合体现。那种境界深远、富有品味、蕴涵情趣,自然大方,通俗易懂的才是真正的大雅。《论语》、《孟子》、《史记》,即使时空遥远,今天读之仍然琅琅上口;李白、杜甫、白居易,直抒胸臆,深入浅出,绝不故作高深;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依旧光彩熠熠,深受百姓的热爱,无论有无书法常识和创作经验,欣赏者都能够从中体味美感,获得享受。当代书家要从古今成功艺术家的作品中,总结历史,明辨是非,端正自己的创作方向。邵秉仁先生的书法,追求的正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一“中庸”的审美风范。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6-7-31 15: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暨邵秉仁书《岳阳楼记》研讨会”在京举行

主持: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
时间:2006、7、3

冯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暨邵秉仁书《岳阳楼记》研讨会”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和全体师生向到会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和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曾称赞中国书法为“艺中之艺”。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更是需要加倍珍视民族艺术,弘扬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民族艺术精粹,使它不断发扬光大;通过民族艺术的推广,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的认知,由此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人民的相合理解,并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增添靓丽的色彩。因此,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关于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研讨会,它的意义可能超越对某一种艺术本身的关注,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社会产生影响。
邵秉仁先生长期在政府部分工作,是政府重要部门的高级领导。几十年来,他在公务之余,临池学书,心追手摹,寒暑无间,在书法艺术,特别是行草书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近问世的《岳阳楼记》,可以说就是他近期创作的力作。邵主席用一种非常雅正的笔法书写出中国散文的千古绝唱——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说, 体现了他以恰当的形式表现恰当的内容、以书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样一种情怀,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我相信,今天到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此都会有共同的认识并会做出更多学理上的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的重点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充当领头羊的作用。我们在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成立了徐悲鸿艺术学院,在全面建设艺术学科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书画的研究和教学。2001年人民大学在北京的高校校园里率先树起了孔子像,随后又建成了诸子百家廊,使我们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我们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儒学论坛”,汇聚全世界的知名学者来讨论中国的儒学思想及其世界影响。同时,我们还注意面向社会举行儿童读经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孔子文化月”,协助北京国子监地区建设传统文化社区等,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又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成立了国学院,围绕着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再一次掀起了文化与启蒙的大讨论,国学一时间又成为了显学。目前人大国学院招收的两批共58位本硕连读6年制的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一切进展顺利。2006年我们采取自主招生的形式面向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招生,有几千人报考。一时间,人民大学成为爱好国学的青年学子所向往的地方。
今天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的“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暨邵秉仁书《岳阳楼记》研讨会”,既是人民大学热爱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人民大学向各位书法家和专家学者学习的极好机会。同时,我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发展,经常来人民大学讲学、召开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更希望各位书画家给我们留下墨宝,我们将作为学校的宝贝永久珍藏。
在此,我再一次代表学校衷心祝愿研讨会能取得圆满成功,也祝邵主席再创作出更多的书法作品,为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祝各位专家学者生活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洪武: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向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首先把邵秉仁副主席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简单的介绍。邵秉仁副主席多年从事国民经济的研究与决策,先后担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2005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邵秉仁先生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是一位在经济领域富有实践与管理经验的领导者,在他关注的范围里,是粮食流通、乡村城镇化、三农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就业、金融货币等等经济领域十分棘手的问题,思考的是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课题。更可贵的,他还是一位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厚的现代文人、现代书家。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由于工作关系,邵秉仁先生从事诗文与书法的创作,便带有 “游于艺 ”的意味。在邵主席的内心深处,依旧存有中国文人的传统情结,于是借诗文与书法,抒情志、遣怀抱,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也正因为具有了这种“游于艺”的心态,咏其诗,观其书,便会发现其中自然洒脱、情感深沉、直抒胸臆、了无挂碍这一可贵的特性。
在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之后,他热忱的关心支持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与同道一起,努力改善、创造书法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同时他还致力于书法创作,这次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邵秉仁书《岳阳楼记》就是他最新的创作成果。
今天的研讨会,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著名学者、在书法界享有盛誉的书家,还有文学界、新闻界的代表。今天举办这个研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粹,历史悠久,内蕴深厚,名家辈出。从上个世纪初,随着进入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化,书法实用功能逐渐淡化,基础日趋萎缩;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功利思想泛滥,继承不足,浮躁的创作风气盛行。书法艺术的发展一方面面临广阔的空间,同时又面临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坚持优秀传统,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书法艺术?如何健康稳定地推进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邵秉仁主席从繁荣传统艺术、弘扬时代精神和保护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一直在认真思考总结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他最近撰写的《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和出版的《岳阳楼记》书法长卷记录了他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代如何继承和发展的思考历程。因而,今天的座谈会,不仅仅是研讨邵主席的书法,我希望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学习研究并担当中国文化发展重任的当代学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更多的思考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像《岳阳楼记》里所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今天的忧虑和思索,是为了明天和未来。
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传统文化,包括国学、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同时也请大家对邵主席的书法,主要是最近出版的《岳阳楼记》发表自己的看法,坦诚相见,各抒己见,说真话,说实话,我想这也是邵主席所期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抗美 (中国书协理事)
    我与邵主席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谈论书道。从书法的技法到神韵,从现状到趋势,从风格到流派,从书协组织结构到书法家个人素质,都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么多年来,他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首先是传统、路正,工夫下在晋人身上,眼睛紧盯二王。[岳阳楼记书法集]集中表现了这一点。在如今躁动的环境下,这么舍得在二王身上下力气,实为难能可贵。第二,胸怀大,书学理论颇有见解。艺术胸怀问题,与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等有关。大家要能容多种风格,多种表现形式。邵主席能容不同意见,更能容批评的声音。胸怀来之于知识,因为学而知不足,知不足则胸怀敞亮。敞亮了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秉仁先生的艺术胸怀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与大自然在一起的。第三,阅历丰富,信息量大,具有扎实的书外功。一个既有基层经历又有高层经历、既有微观经验又有宏观思维、既有政治素养又有经济、文学等方面的才干的书法作者,与一个纯书法创作者相比,前者就显得更加厚实,其通向成功之途更加广阔。

张辛(北京大学著名学者)
我是搞考古并研习古经典的。所以读邵先生书法感觉很亲切,自然也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
关于书法的继承发展问题,我想讲四句话。但这些话都不是我的,不是新的,而是老的、古的,是孔子及其后学的话,是古经典中的话。第一句大家耳熟能详:“述而不作”,是孔子说的。这句话强调或彰显的是传统的意义和价值。“述”者,阐述、引述;“作”者,创作、发明。孔子为什么重“述”而不重“作”?只因为他所要述的一贯而明确,即述古,述先王之礼、之制、之器。此古何其伟大,无不令人景之仰之。在此面前,我们怎能“作”,又怎能“作”得来?而如果硬要“作”,那结果只能是“伪”,是赝品。伪者,人为也。因为古礼、古器、古经典是我们人文祖先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近乎天造地设。要知特定时代产生特定产物,这是历史的不争定律。又谁敢放言我的诗超过李、杜,我的书法超过二王?谁这样说话,那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人类一切创造发明必以传统为基础。无始即无终,无古即无今。故古今一体,新旧一贯,开始即开今。如果人类一切都从零做起,文化无从产生,社会就不能发展。庄子说:“真人不忘其所始,不知其所终”。中国文化重传统,重历史,尊先贤,畏后生。人类之学都是以新学旧,所知皆从先贤来。而能承前启后,先述后作,认识自己的使命,能为后生开一始,日新其德,才是真人生,才是人生之大道。其实我们可以试想,今人能做得与古人同,比如诗写得和李、杜一样,书法写得和二王一样,那难不难?非常之难。而如果与古人不一样,那何其容易!因此不可舍难丛易,无述而作,更不当一味侈谈创新。
第二句是《易系辞》中的一句话:“化而裁之谓之变”。“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变意味着生命和发展。然而变绝非漫无界限、无所制约之变。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化”字。变者言其著,化者言其微。中国文化是大智若愚的混沌文化,不求倏忽之变,但求混沌之化。自变自新,只在一化。化即道,万化不出此一道,千变不离其宗。变只是变现象,本体则只是化,不能变。庄子说:“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美成主要在化,恶成主要在变,恶成即一日之成,“不足恃也”。故书法之变之发展,其理自明。可变者其形,即结体字形、书体、幅式等。不可变者则法,则道。而裁制其变化的则是万世不祧之宗,即二王书法。
第三句还是孔子的一句话:“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规矩就是庸,就是道。 那道是什么?道就是一条道。庄子说:“道行之而成”,韩愈说:“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故有天道,人道,神道及书道之说。当然最重要的是人道,即人类当行、可行之道,也就是由我们的人文祖先所开辟、所确立并引导后生走过来的这条道。然而这条道由于事实上已被时间所磨灭,于是当人文自觉,人们回过头来寻找它时(即轴心时期),却找不到了。于是就有了对道的不同解释,进而便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道也就不断被抽象、升华,而成为形而上的规律、法则之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人道之大者即仁,即仁道,亦即“中庸之道”。中者,适宜、适中之谓;庸者,规律也,常也。“中即性,庸即道”。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就是按照适中的、合情合理的方式做事。 所谓“礼”就是中庸精神的产物。天、人各行其道即礼。对天、对人、对自身都要以礼相待。对天以礼相待就是天人和谐,对人以礼相待就是社会和谐,对己以礼相待就是身心和谐。书法就是身心和谐的最高产物,是把生命、生活本身审美化的产物,因此是心灵、情感的产物、而不是智能的产物。书法艺术之所以选择线条作为基本表现手段,正因为线条是“道”的浓缩和化身。因此书法创作从本质上说就是高质量的线条“制作”,因此就需要毛笔,需要中锋运笔,需要“笔笔还其本分”,需要有藏有出。
一定的规矩或范围,正是保证艺术家的智慧、情感不至于无限度的发散,而能集中聚焦,进而达到精力弥满,游刃有余。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不能与人巧。”欧、颜、柳、赵等,各有千秋,但皆然合道,都在规矩之中见其技巧。今天我们言继承即得其规矩,言发展即“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清董綮语)。有人极言要打破传统,创立新格,务使人不蹈故常,私意出之,唯意是从,当无异于异想天开。
第四句是《礼记•中庸》篇的一句话:“君子之道,黯然而日章…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中庸之道并不是不主表现,而是要求表现于暗微清简之中,“人生大道贵能在复杂中求单纯。”因此书法表现绝非力度、重量,绝非怪苦粗野,绝非感官刺激,而是文、静、雅,是和谐,是温和的力量。不仅在心情娱乐,更在德性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近年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国书法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其突出的特点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审美意识的普及和深入,书法的表意功能已经大大地让位给了艺术功能,几十年前,许多人并不认为书法也是一门艺术,而现在,则恰恰相反,几乎不会遇到认为书法不是艺术的人了。
的确,书法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作为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充分展现,它具有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独特魅力。且不说中国书法各种不同字体,就是同一种字体,也因书写者的生活阅历,秉性特点、乃至文化修养的取向的不同而主观表现出丰富无比的变化,通过字形的方圆、结体的疏密、章法的正与变传达出无穷的美感。
正因为书法艺术在审美层面具有极高的价值,人们对它极为关注,对书法艺术形式美感的追求使它在电脑日益普及的时代,仍有着日益广泛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而且,这一现象还不仅仅限于中国本土上。
也因为人们更多地从形式美感上去进行书法的审美,草书有了更迅速的发展。我想这是因为其奔放不羁的性质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其绝妙的变化类似于抽象绘画的形式,造成了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书写者的情感驰骋更为直接。
邵秉仁先生字体结构讲究,用笔沉稳,务求表现字形秀丽之美。其学养深厚,传统功力扎实。先生所书的《岳阳楼记》,有清音缭绕,余音袅袅之感。范仲淹宽厚仁爱的深邃感情恰到好处的体现出来。邵先生书写时,情感随文章的起伏而有节奏地抒发,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达到了高潮,有如音乐悠扬,书法与文学的美感美妙相合,让人体会到完美的意境。我为草书的发展而欣慰,对邵先生所得的非凡成绩表示敬意!
胡抗美发言:我与邵主席交往甚密,经常在一起谈论书道。从书法的技法到神韵,从现状到趋势,从风格到流派,从书协组织结构到书法家个人素质,都是我们探讨的话题。这么多年来,他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首先是传统、路正,工夫下在晋人身上,眼睛紧盯二王。[岳阳楼记书法集]集中表现了这一点。在如今躁动的环境下,这么舍得在二王身上下力气,实为难能可贵。第二,胸怀大,书学理论颇有见解。艺术胸怀问题,与书如其人、书品即人品等有关。大家要能容多种风格,多种表现形式。邵主席能容不同意见,更能容批评的声音。胸怀来之于知识,因为学而知不足,知不足则胸怀敞亮。敞亮了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秉仁先生的艺术胸怀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与大自然在一起的。第三,阅历丰富,信息量大,具有扎实的书外功。一个既有基层经历又有高层经历、既有微观经验又有宏观思维、既有政治素养又有经济、文学等方面的才干的书法作者,与一个纯书法创作者相比,前者就显得更加厚实,其通向成功之途更加广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副主编、中国书协理事)
    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作用很大,用张怀瓘的话说,“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而且具有“通玄达微”的功能,可通自然之道。“日月星辰”、“五岳四读”、“城阙朝仪”、天文、地理、人文等万事万物的规律可能通过书法的意象表现出来,书法是与圣人经文相表里,自然与人心相会通的大道,是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就书法的创作主体来看,主要是文人士大夫,文人士大夫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文人士大夫在朝可书庙堂之碑,在野可借书法抒发胸中逸气。在中国古代,书法当然是主体文化的代表之一。书法与绘画自古相联, “书画”,书法总是排在绘画前面,其地位也高于绘画。
    但近百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社会转型、西学东渐、书写工具改变、书法脱离实用等环境因素下,社会精英、文化精英与书法的关系有所疏远,书法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和减弱,在文化思潮和艺术格局中书法往往被冷落,也就是说逐渐边缘化。仅就造型艺术来讲,在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不仅不利用书法的发展,而且使民族传统有所丢失,更重要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象征中国文化的艺术被冷落,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和国家的强盛,书法又逐渐被重视起来。一些文化精英和有志之士意识到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民族艺术的重要性,人们开始认识到,书法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它的文化身份作用,它的修身养性功能,它对人的造就作用,它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的作用,都是其他艺术不可替代或不可比的。在近几年的观察和接触中,我发现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和有文化素养的企业家挚爱书法艺术,在百忙中潜心于书法练习,对此我感到十分高兴,作为一个书法研究者,为书法队伍的壮大和层次的提高而高兴,隐隐约约地感到,书法开始由边缘向主流恢复。
    与邵秉仁先生接触不多,仅知道他是一位从政多年的领导干部和新一届书协副主席。近日观其书写的《岳阳楼记》,感觉古色古香,典雅中透着潇洒,平稳中又有变化,从传统中来,也有自己的面目,写得很自然,不是故意作态。走的是正路,很值得我学习。由他的书法想到了书法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自觉地继承了传统的文脉,继承了业余作书的传统,是一位有传统情怀的现代文人,在现代书家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
    我仔细学习邵先生的《岳阳楼记》,我不是专业人士,主要从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中国美学史研究。写《六朝美学》、《传统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这些书过程中,对书法理论有所涉列。参加这个会,谈一个问题,现代书法与传统人文精神的关系。
    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当务之急做什么。这段时间为一个领导同志写一个关于国学方面讲话稿,说到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加快,中西融合加快,传媒说的全球化成为口头禅,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涉及中庸之道。孔子说“叩其两端,得其中”,这牵扯到方法与价值观念等问题。一方面大胆融入国际社会,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在参与一体化过程中,也要保留传统文化,更主要是弘扬和激活传统文化。《易传》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思是变化是经常性的,变化中则要通,通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越是到二十一世纪越是面临文化的寻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于2005年10月16日成立后,我们就经常成为思考该如何处理文化寻根和文化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
邵秉仁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书法作品,还传承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主流精神,即儒家“仁者,爱人”的精神,包括他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刘少奇把这个作为***员的基本修养看待,可惜刘少奇同志因为在书中用了范仲淹这二句话而在******中罪加一等。梁绍刚写过一篇文章《修养与孔孟之道》论述了刘少奇这种修养与孔孟之道是有关系的。所以罪加一等。实际我们讲范仲淹这种精神,我们现在讲***员先进性,***员先进性首先是仁者爱人,就是儒家说的说博施济众,西方人讲博爱,中国人讲博施济众。《中庸》中讲这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这种博大的情怀与孔孟之道,在杜甫诗中,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一条主线,邵先生书法融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为一体。
    书法中所传承人文精神首先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讲的《易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之天下”,人文和天文之间有内在的关系,人文就是对天文的秉承,《文心雕龙》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天地并生。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书法是一个母体。讲得很清楚。“文”的意思是宽泛的,指天文、地文、人文。书法是对人文地文的秉承和发展,文心雕龙的这个文,承载着农业文明的基本精神,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书写的天地中保持一方心灵的净土,保持天地、自然的和谐,书法家寻求这种寄托。书法成了精神家园很重要的一块。观察许多官员商人在闲暇时喜欢书法并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人文的遵循。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成了一种自觉的追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在琐碎的人际关系之外,在闲暇之余还要找一些书法绘画园林山水作为休闲。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资源。海德歌尔曾说过,人应该是诗性的的栖居。在诗歌中得到一种诗意的栖居,找到一种精神家园,在这方面中华文化有优势。因为西方文化把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是形而下,而中国书法主要是形而上的,宗白华在《美学漫步》说:“书法是人的精神的直接显现。”我不赞成书法仅是一种形式。康德在《美学》中说,艺术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首先是形式,审美既是形式又是本体。后来贝尔谈到“有意味的形式。”审美既是形式又是本体。既是形而下又是形而上的。很多人不仅把书法当代书写工具,而是成为人格体现。邵秉仁先生的书法与二王书法一脉相承,王羲之书法是他的人格精神直接体现,六朝书法是六朝名士风流的最直接体现,相对于文学绘画来说,书法更能体现这种人文精神,因为书法以抽象独立形式来表现,书法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载体。章太炎说,西方的语言是表意性,是一种书写工具。而中国方块首先是一种文化,从六书论证直接把文化与结构、语义联系在一起,奥运会的图标是书法,书法是文化的表征,这种功能是没有的。二十一世纪书法是永存的,只要中国文化存在,书法就不可能消灭。取消汉字,汉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取消汉字,中国人的思维就不存在,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就会荡然无存。书法生命力是永恒的,纪宝成在国学院成立过程中说,有些人提出取消汉字,这是不可能的,试想取消汉字,我们的思维就不存在,中国人的精神就不存在了,中国文化就会荡然无存。
    成立国学院就是为了传承国学 ,人民大学课程设置围绕开不开书法课,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现在书法没必要开,书法只是工具,一种修养。经过论证,说明书法是重要,开设书法课十分必要。国学院学生学习书法是对的。从研讨会上得出,书法不仅是文字工具,还是一种人文修养。因此书法教育是非常必要。只是一些感想,请方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旭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听了各位学者和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我朴素的谈一点想法和感受。首先这本书出的很好,它的装帧设计印刷就不讲了,这本书从头到尾,一没请领导题名,二没请名家题名,包括书名都是自己题的,这种感觉让人焕然一新,这说明作者的自信也表现了一种真实。这是当前书法界应该提倡的。这本书提出一个问题,提倡追求学术的纯粹性,邵主席追求一种学术的真实和纯粹,让我很钦佩。
第二点,作品本身很好,很精彩。传统的古风很明显,很有古雅之气,这篇长卷像一首清新悠扬的小乐曲,又有很精彩的华章。开篇“庆历”两个字就很精彩,又圆润又厚重,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如“登斯楼也”,又传统又现代,很到位,又有味道,很有势态,融古雅和神采于一体。这表现出作者多方面的素养,他对笔墨有很高的驾驭能力,邵主席的创作方法是晋人的形制,宋人的笔法,总体面貌有晋人感觉,有晋人的清雅,细看用笔是宋人的,有米芾的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次,邵主席的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周易》还是儒家、道家,以及两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扬中和之道,以中和之道为真善美相统一的最高真理与追求,从而形成了以中和为至德的中国人文精神,并贯穿于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中。王羲之的书法核心也是中和之美,然而作为书法艺术仅仅有“中和之美”还是不够,要表现其独特的语言,要表现出“平中见奇”,要在耐人寻味中让人感动。邵主席具有综合的素养,所谓“功夫在诗外”,他有很强的文学修养,又有很宽广的视野,最重要的是,他有很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高尚的情怀在他的创作中自然的流露出来,表现出一种“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情怀。
另外,邵主席谈到当前的书法艺术发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书法现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老的学者艺术家在写字,虽然很热,像林散之、启功、沙孟海、费新我,高层像郭沫若,其他人对书法刚刚有热忱。到90年代,这些老艺术家相继谢世后,新一代的也就是现在50、60岁的人崛起,他们由于时间仓卒,准备的不足,他们是在夹生中往前走,在一边吸收一边成长中往前走,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家产生,他们在各种大赛中获奖,由于他们传统文化的薄弱,由于他们的实践还很不够,到21世纪后有些人很快就销声匿迹了,被新生一代所替代。最近五年内,涌现出一大批30岁左右,40岁以下的从艺术院校毕业的科班学生,他们在传统上经过了很扎实的锻造,起点比较高,这是比较好的一个方面。另外谈谈当前的不足,一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不足,这是先天的不足;二是对现代审美意识的不足,这是后天的不足。先天的不足是社会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儒家文化被打倒,传统文化断裂,这和书法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树也好,一朵花也好,这种断裂影响了我们对书法的继承。比如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对老庄思想、玄学思想的不了解,影响了我们对二王书法核心的理解。邵先生的座谈会也是针对我们当前的先天不足提出的,这对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补课非常有意义。现代审美意识的不足,是受长期左的思想的影响,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全球化阴谋相当警惕而造成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的发展规律,应该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学习现代审美的东西。总之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又能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来表达时代的情怀。
最后我们期待着邵主席有更杰出的作品问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旭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书法艺术是东方独特的艺术。书法,本指书写汉字的方法,是文字的结构与运笔的规律,也是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汉字的书写除了实用之外,要求具有审美价值,逐渐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因此,也就与美学有了联系。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当然首先在于其造型上。汉字单个字的造型变化多样,其运动、姿态,富有舞蹈的动态美。传说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书法,正说明了这一点。书法用笔的轻重、徐疾、回转,富有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而书法的布局,犹如具有三维空间的建筑,富有建筑的形式美。书法艺术还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我国最早的文字,既是书,又是画(象形),两者在发展中,一直互相吸收营养。一幅好字,就如一幅好画。
宗白华先生曾说:书法艺术“在于反映生命的运动。这些生命运动在宇宙线里感得自由自在,呈‘翩翩自得之状’,这就是美。但这些笔画,由于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一个点不是平铺的一个面,而是有深度的,它是螺旋运动的终点,显示着力量,跳进眼帘。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笔阵图里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力量。一个横画不说是横,而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还在于以汉字笔划的势、力和节奏来表现人的内在生命力和生命运动。笔划中讲究势、力,是为了显示出形体的内在生命力、生命的运动。书法艺术用笔的美,在于这种生命的显示、生命的运动。
然而,书法艺术的形式----笔划、单字造型和整体布局结构,都是用于表现人的某种气质、品格、情操的,书法是表现艺术,或如古人所说: “书,心画也”,心画即心象或意象。中国书论讲“书者,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就是指出了书法与人的情感、心灵、精神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书法的性质更接近于音乐。因此,书法也能突破汉文字外形的限制,可以更广泛地交流。如我有一次看日本书法展览,有一幅字,虽不识得其内容,但淡淡的用墨,稍稍向左倾斜的字体,好像透过春天的毛毛细雨看到随风摆动的柳枝,透出恬淡、朦胧的意境,体会到日本女书法家细腻又带有淡淡的哀愁的情绪。
凭着对书法的一点初识,来看邵秉仁先生的行书横幅《范仲淹<岳阳楼记>》,最有感触的,是这幅作品通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潇洒,把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蕴含的浩然正气挥洒得淋漓尽致。细看则字字风姿绰约,秀雅又有势、有力,灵动活泼。作品表现出作者对典雅中和的美的境界的追求,更表现出作者为达到这种境界而准备做出的努力,而正是这几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的审美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有人将中国当代书法按作者群分成四大类:一是书家的字,二是画家的字,三是文人的字,四是官员的字。书家最专业,更纯粹,讲求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画家于书法不是主攻方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师古尚法之功力不可与书家相比,但往往在造型、构图和笔情墨趣诸方面更胜一筹;文人做学问、重修养,虽然疏于临帖,生于古法,但谨严的治学态度和博学多识对古贤精神的领会,使得其字里行间流溢着文气、雅气和书卷之气;官员位高权重,政务繁冗,酬酢频仍,大多无暇,无心也无力顾及笔墨书法,因工作之需偶尔操笔作书,也多为大号字、少字数的嘉勉、称颂、号召之辞,观者并不会细究他的书法要素和艺术水准。
    邵秉仁主席的身份,是实实在在的部级高级官员。几十年来,在政坛、仁途一路走来,政绩不俗,建树颇丰,其权责之重,事务之多,日程之满,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我们才渐渐在一些场合、几家媒体偶尔发现他的书作,他的出现,在我的最初印象中是中国书坛又多了一位高官的关注和参与。
    自从邵秉仁主席进入中国书协主席团后,我们有过几次近距离接触,无障碍交流,甚至同室挥毫的机会,这才发现,原来邵主席并不是附庸风雅、一般地旁好。他人本真,性豪爽,心善良,字儒雅,是当今书坛不可多得的领军人,是中国传统书法心手如一的继承者。
及至《邵秉仁书〈岳阳楼记〉》一书的出版,我捧观了装帧典雅、印制精良的书本,赏读了下笔有由、古风扑面的书卷,更进一步认识到邵主席以书家和官员的双重身份担当书坛重任的名至实归和合理适当。
    邵主席的书《岳阳楼记》手卷,近四百言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上下关照,前后呼应,使转流便,顿挫分明,点画秀阔,结构停匀,字里行间弥漫着“二王”韵致和孙过庭气息。他的书法,兼得书家的规范、文人的儒雅和官员的雍容。客观地说,一位身居高位,年已花甲的人有如此字态书风,目前并不多见。他对传统书法的忠实继承,对经典法帖的悉心研习,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应该效仿的。
   随着邵主席在中国书坛涉足以来,与古贤法帖厮磨日久,和书道同仁切磋日频,其点画会更加精良,字法会更加精严, 我们会看到更加精美的邵秉仁书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国书法是在中国历史中建构起来的文化门类。之所以说“建构起来的文化门类”,是因为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文化的产物;之所以说“在历史中”,是因为它不是出现以后就一成不变的,而是随历史之流而变化的;之所以说“中国”,是因为它不是别的文明、别的国度的创造物,而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全部的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这样性质的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永不会停止。那么,传统在哪里?传统自在于建构的过程。一个“新”的建构之能为人所接受,必先有传统的依据。“新”由此依据得以确立之后,即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传统不是一个人、一件作品,而是“新”的东西出现以前全部历史文化中沉积着的成系统的价值观念和表现形式。由此而言,传统是抽象的。但传统又不是抽象的,它由一系列个人和作品来显现,进入历史的个人和作品,形成可理解可分析的复杂系统,每一个个体都作为系统中某一重要方面的证明而获得存在价值。其价值的大小高低,取决于它所能证明的东西在系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是前驱,或是高度,或是两者的结合。
秉仁先生似乎无意前驱,他要证明的是传统已经达到过的高度的时代价值,证明有高度的东西永远可以引人注目。《岳阳楼记》没有新奇古怪,而是立足最具经典意义的二王体系的行草书,从中汲取并建立了自己的表现语言。因此,它可以被视作经典行草的观念和形式在当代的延伸。
当代书法萦绕着一种创新的焦虑。创新是传统之能形成和发展的应有之义,真正的创新不自外于传统,反而更加关注传统。关注传统越深,越探测得出创新的方向和高度。但是出于焦虑的创新,往往忽略这一点。秉仁先生能如此冷静地沉入,说明他的见识在他所处的群体中是卓越的。我以为,能够如此沉入的书家越多,我们越能够站到传统的高处,那么当时代的智慧勃发时,所放出的光华也将越加夺目。所以,书法传统的意义,是使我们的智慧在更高的起点和正确的方向上发展。这是秉仁先生《岳阳楼记》给我的启发。

李庶民(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我在《笔下波澜与情同——读邵秉仁书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曾说过:“邵秉仁于政务之余暇,游艺于经典书风之中,不务外慕,不为世俗,尘嚣励累、神闲气定,从容挥洒。其学高识弘,襟貌高朗,故能于纷繁扰杂之风气中得深人雅致。”(见《书法导报》2006年3月8日第20版)全方面的修养是其书法才情貌更的支撑。
    邵秉仁书法可归于“古雅”一路。“雅”是“古”的固有含义,(参见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雅”又是“正”的同义词,(如“雅言”即“正音”)“雅”是传统(古)中主流(正)的审美经典范畴。王国维于宏壮和优美(中国传统理论中称阳刚和阴柔)之外,别开“古雅”一说,显然是受儒家“中和”理论的影响,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认为:“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但是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天才,没有艺术天才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仍然可以有着非凡的艺术创造。王国维说:“又其制作之人,决非必为天才,而吾人之视之也,若与天才所制作之美术无异者,无以名之,名之曰‘古雅’。”而不能达到“古雅”品格的艺术创造者,必然是学养丰富的人。王国维说:“古雅之性质既不存于自然,而其判断亦但由于经验,于是艺术中古雅之部分,不必尽俟天才,而亦得以人力致之。首其人格诚高,学问诚博,则虽无艺术上之天才者,其制作亦不失为古雅。”王国维提出的“人格诚高,学问诚博”两个先决条件,其实是历代文人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古雅”一类艺术风格与品位形成的必备条件。邵秉仁于“二王”一脉书法积功颇深,诚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评:“既见功力,又见才睿。”我想还有十分难得的一点,那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云在青天水在瓶”般的自然恬淡气息,能在政务纷繁、人情浮躁的环境中托幽雅于书法,托简淡于书法,托沉静于书法,托清新于书法,笔下无一点俗气,亦是自豪也。
    围绕弘扬时代主流书风这个问题,我想谈点个人认识:当今书坛“以俗为雅”的风气很浓,“审丑”成为流行时尚。许多人在书法的学者与创作中缺乏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而盲目跟风,一味向粗鄙化倾向靠拢,愈演愈烈,“审丑”已经弥漫成为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而有些书协组织和领导出于个人利益,不敢站出来义正辞言地倡导正气,谁讲主旋律就会被戴上文革遗风的帽子;谁批评那些恶劣的丑书就被指责为“棒杀”;谁讲正大气象就被指责为矫情;谁讲真善美就被讽刺为虚伪。到处弥漫着油嘴滑舌和痞子腔调,好像只有玩世不恭、粗鄙恶俗、嘲讽传统、戏弄经典的人才算创新,才能引领时风。事实上,我们不能指往打着“民间书法”的粗俗化和反腐化的风气成为艺术的主流。主流艺术需要美的展示和道义的担当,中国书协作为中国书坛为代表,应当代表主流文化去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应当发出主旋律的声音以正视听,以期改变近年来在基层书法群中造成的思想混乱以及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状况。
    西方强势文化和商品经济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书法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低级趣味的流行与高雅审美能力的丧失。因此,学者们提出: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真、善、美——的追求与提高,绝不能寄希望于大众文化,求真、求善、求美从来便是高雅文化的领域(参见余英时《论士衡史》)。因此中国书协和有志于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的书法家,都应当自觉地作好引导工作,使更多的人向往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提高识别能力、摒弃书法的粗鄙化与“审丑”癖好,使书法保持其高雅的品格,成为先进文化建设和双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有义务担当这一责任,中国书协有理由担当这一责任。
王家新:
会议之前我与邵主席通话,对他鲜明地倡导艺术主旋律、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表示认同和钦佩。书法艺术的主旋律,实际上就是书法艺术的主脉或正脉,是我们以大历史的视野,回眸书史时所能望见或提取的艺术本质和规律,是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的基本要素。回溯过往千年,书家们以不同书体,展现不同的风格,使如此抽象的艺术形式,演化出如此丰富而精湛的具象表达,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但无论如何,书法艺术的主脉应是汉字的、民族的、文化的、中国气派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探讨这一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向性。邵主席不但倡导,而且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身体力行,这份《岳阳楼记》长卷通篇和谐畅达、波澜不惊,将文辞和书写的恢弘之气掩映在安详平和的行列之间,驾驭得非常老练沉着,使本已倦于书诵的文字焕发出新的气息和风采。那些放大了的单字,淳正而精到,恍若阁帖选范,周游于先贤翰墨左右,这正是与书法艺术正脉相通、气韵相和的结果,可喜、可贺、可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