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6723|回复: 6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4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Untitled Document
东方涂钦会使天下大乱?“唐人书写系列”在新浪博客起争议

编者按:

这里编发的是发生在“东方涂钦”先生的新浪博客上的有关其新创作的“唐人书写”系列的相关讨论

46b7c19a020003l5.jpg
46b7c19a020003l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 Document
东方涂钦在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m/tuq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 Document
下午朋友转来一篇刘怀勇先生在网上评论我“唐人书写”的文章,谢谢刘先生关注我的创作。但刘先生理解可能有误, 我本来就没把这个“唐人书写”系列当作书法作品看,所以才叫“书写”。况且这批东西,既不会使书坛大乱,更不会使 艺坛大乱,哪会使天下大乱?!呵呵,高估这些玩意的作用了,不过几笔线条而已。我自己写着舒服,有朋友喜欢就看看, 不喜欢就是垃圾,不必当真!刘先生抬举我,所以也只好再作点说明,把刚刚贴过的一篇文字也附在这里(http://www.tuqin.cn/ shownews.aspx?newsid=28,是2003年《唐人书写》参加一个展览时作的一点说明文字),以免偶尔看到这些东西的“惶惶学子 更不知所云”。

  《书写不等于书法》

——略评东方涂钦书写艺术 (刘怀勇)

我是一个书画教育者,自知才疏学浅,本不该管这等闲事,但唯恐天下大乱,“匹夫有责”,忍不住还是站出来说几句。

美术报2006年4月29日在《书家》栏目里介绍了一位“书家”东方涂钦,整版刊出,且有两篇推介文章:伏弘先生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和周明华先生的“墨门大开”。说实在的,一打眼我也被这流美的“书意”给打动了。形势新颖,意态流美,残纸泛黄,颇有古趣。但说这是“书法”,还恐天下大乱,惶惶学子更不知所云。赘述如下,以正视听。

其一,“唯观神采,不见字形”。书法是什么?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离开了汉字的形和义,就背离了书法的本义。

其二,“敢于胡乱,深予寄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我以为司马迁此“胡乱”之说是建立在严谨有法的基础上,谙熟了传统“技”与“法”的理念之后,试图打破,创造一己的审美风格。但绝不是真的不见文字,真的胡乱。正如庖丁解牛,虽“目无全牛”,牛还是在案板上放着呢。

其三,“书法是一种已经充分发展过的艺术,新的可能已变成几乎是不可能”。如是鼓噪,一些书学者就会放弃潜心研习书法传统,何谈继承与发展。

其四,理性的看待东方涂钦这些所谓的“书法”作品,其在传统的学习借鉴中还真没少下了功夫,且悟性极深,深得唐人怀素三味。作者自述很贴切“唐人书写”,书写的是什么?唐人意韵。把东方涂钦的作品放到美术类中去赏析,应该很贴切。千万别说是书法,不然会误人视听。

其实,东方涂钦的作品恰到好处的说明了一个中国书画几十年所争论不休的话题:笔墨。在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中,笔墨是为“形”服务的,抽离了形的存在,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就会遭到质疑,引起争论。吴冠中先生更一语惊人:“笔墨等于零”。差矣!笔墨在传统的中国画中是灵魂的所在,刘熙载有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这些美的标准都是针对点线而言。

东方涂钦的书写,抽离了汉字具体的形,保留了书写的意韵,源于书法,而非书法。

艺术,本没有规律可循,让人的视觉唯美而已,这就是“胡乱”的依据。但对于探究未深的初学者,我劝一句,先别“胡乱”,先做一个知法守法的良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 Document
东方涂钦在新浪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m/tuqin




Untitled Document
《墨门大开》对东方涂钦的“唐人书写系列“的解读

今天《美术报》介绍我的“唐人书写”系列,周明华先生说《墨门大开》,和王岳川、朱其等人的理解不同,算是另一种解读吧。

《墨门大开》

对东方涂钦的“唐人书写系列“的解读

周明华/文

犹如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被豁然洞开,发现的惊喜满目盈眶。

当东方涂钦将他的“唐人书写”系列作品,在一个以佛教禅茶主题的茶馆里徐徐展开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熟悉而陌生的世界。在五秒钟之内你看到的是你熟悉的传统书法作品,无论是章法形式还是笔墨线条;五秒钟后你开始陌生, 通篇满字,无一可识!看着似乎都很熟悉的文字,而在你准备阅读的一刹那,却突然变得陌生;而当你继续将眼光停驻, 熟悉的喜悦再度泛起,张瑞图,黄山谷,怀素……笔意风格上的神似,在每件作品上我们均能清楚的指认出于之对应的经典 传统来。不仅在风格,甚至在书体上,章草、行草、大草一应俱全!东方涂钦让人诧异的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几乎完备的书 法体系——唐人书写。

“唐人书写”是什么?

也许这是所有此类作品,所需要面对的第一个尴尬,孩子生下后,性别却需要讨论才能知道的尴尬。以书法和水墨为创作元素的 作品,在理论和创作之间明显的存在脱节,由此导致的是我们不能够在看到作品的第一时间能够将所欣赏的作品按照一个非常清 楚的标准来界定这是件什么类别的作品。

开始寻找,在所有有关此类作品的分类理论中,我最终选择邱振中先生的“关于现代书法创作分类法”来最终作为确定东方涂 钦所创作的这个“唐人书写”系列的类别归属。“当代与书法有关的创作可以分为“传统风格书法”、“现代风格书法”和“ 源自书法的创作”三部分,“现代风格书法”指不离开文字和一次性书写,但构成与传统书法有明显区别的作品;“源自书法 的创作”指观念、图象资源、挥运方式等方面与书法保持关联的作品。”依照这个分类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唐人书写”归类到 “源自书法的创作”中去,但更严格来讲是属于一、三类之间刚刚跃过线的作品,东方涂钦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彻底的放弃了文 字,但他并没有舍去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获得的一次性书写的痛快或者说愉悦。 “唐人书写”是怎样写成的?

东方涂钦在叙述“唐人书写”的创作过程中是这样说的:想写就写,情绪高想写,情绪低时也想写,心态平和时想写,不同的心 境写的,面貌自然就不同了,床头桌边堆放的是古代经典法帖,闲暇睡前摩挲看读,心有所动,摹其形神……”

自觉与非自觉的创作意识在以及对书法元素的取舍之间转换,最终成就了“唐人书写”,东方涂钦在彻底舍却文字的同时并没 有如脱缰的野马一般开始了放纵线条的自由奔跑,书法中的形神成为最为主要的约束,这种形神的存在,让欣赏者所产生出的 联想丰富而真实,对书体的对位联想,对经典作品的对位联想,对传统大师的风格对位联想,成为解读“唐人书写”的全部。 这大抵是“心不存文字而存传统”的结果了,“与其说是由文字所唤起的文化沉积,倒不如说是由笔墨线条所唤起的文化沉积”。

“唐人书写”的意义何在?

相对传统书法而言“书法是一种已经充分发展过的艺术”,新的可能已经变成几乎是不可能! 相对现代书法而言,虽然从时间是来看并不长,但从目前的创作空间上看,也是难见新的可能。 创造性是所有艺术创作的根本意义和价值。

现代书法从50-60年代从日本开始,最终在两个类别上获得发展并持续到今,一类是汉字作品, 一类是以书法元素的抽象构成作品,前一类的优秀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要远远超越后一类,其原因在于: “这种空间构成模式从本质上讲,源自西方抽象作品的影响,在空间构成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如何找到中国现代书法的原创点,是所有致力于现代书法创作的中国艺术家的目标和使命,大批的艺术家投入 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并不乐观,精彩的个体作品时常能诞生,但是具有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创作思路及方向没有出现。

“唐人书写”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也许这其中的每副作品的精熟还有更多空间,但是我们惊喜的是创作者的创 作思路和方向,是前所未见的,按照这种思路和方向走下去,发展的空间将被无限放大,他几乎可以完全的构建起一个完 备的“唐人书写书法体系”这其中的“书体系列”和“风格系列”让我们对这种结果有一目了然的信心。“唐人书写”完 全不同的,虽然他可以被归类到“源自书法的创作”,但他同“以抽象构成作品”是不可比的,同“待考文字”、“非文字 ”、“伪文字”……是有着决然的不同,他同传统书法的血缘关系是目前所有“现代书法”类别中最为紧密的,这种紧密不 仅是线条和笔墨,更多的他抓住了传统书法中的“神”! “神”的存在与中国书法之中,却一直无法让创作具象的表达,在 外形的蒙蔽下,书法中的“神”始终处在飘渺的描述和感觉中,比如说”风神隐而难辩“或者更有系统的论述。

东方涂钦在放弃了文字后,也就将蒙蔽着书法中“神”的沉重的外衣脱卸,,一身轻松后,书法中的是“神”第一次 犹如赤裸般呈现出来,呈现的是如此真切,如此新鲜!我们看的见,摸的着!或者说“唐人书写”在某种程度上创造 出了一个公平欣赏的原点,识汉字和不识汉字的人在欣赏作品时的感觉均不再受文字内容的诱惑,我们看到的只是书法 的纯粹神采!

“神临”或“写神”作为一种创作思路和方法,象是开启“墨门”的钥匙 ,被东方涂钦给找到了!

由此——墨门大开!



http://album.sina.com.cn/pic/46b7c19a020003dm Untitled Document
唯观神采 不见字形

伏 弘:从司马迁的美学见解“敢于胡乱”看东方涂钦的书写艺术


 “应无所住而生心”,出自《金刚经》,又一再出现在《坛经》,慧能法师千古,也只能与悟识者言。东方涂钦对此应有所悟,他的书写艺术由传统书法和东巴等文字异化而意化,由此可“解读”中国书法艺术奥妙的“第一义”。栗宪庭评论徐冰书法所谓“阻隔字义,回复纯粹的审美”,用在东方涂钦这里亦然,此实属人类艺术智力游戏的理智层面。

  “敢于胡乱,深予寄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此为司马迁的美学见解,可解书道、画道深致。陈子庄言:“以‘乱画’而论,文、沈、仇,唐、四王等人可以说尚未入门。”信然,当代少有人悟其机趣。画者多在“状物”阶段,书者多在“描写”阶段。宾翁、白石晚年才触其境、见其妙。

  乱而不乱,法天自立。东方涂钦由文(文化的自觉)而书(书法艺术的觉明);又由书而画,“胡乱”以极“无所住而生其心”,随其书法线条旋律的“疾涩、动静、刚柔、阴阳”等变换,“一之舞蹈,气之流行,道之飞动”(美学家韩玉涛语)。发掘草书艺术的直觉精神,在中国艺术最始最终意义上探究中国文化“由理智至理性”的归根。由此可观东方涂钦的艺术造境,在文化上极传统,在艺术上又极现代,批判着继承,继承着批判,从乎人类在“由自发到自觉,由理智至理性”审美意识变易发展的文化艺术史上,比之徐冰“楷书做法”应该说更彻底、更抒情。



46b7c19a020003dm.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 Document
网友小黑五月一日在我的BLOG留言说,关于"唐人书写"等作品“都是别人的评论,如果自己来诠释一两段图文应该会来的好些。 ”那就把原来的百把字拿来放在这里,算是个说明吧。这是2003 年今日美术馆首届青年美展上,我为我的另一形态的参展作品“唐人书写”作的一点文字说明:

《书写的快乐》


 从传统逃离,现在我又回到了传统;

从单纯开始,现在我仍维护着单纯;

  从传统中看到新意,从单纯中看到诗意;这就是我的游戏,这就是我的快乐。

  我在不停的书写,依然用毛做的笔,依然用水和的墨。书而无“法”,所以不能叫书法,只能称为“书写”,“书”如同“抒”,也如同“述”。我在书写的同时,也在“抒写”,也在“述写”。我用已经杂交了的水墨语言进行个人经验、个体情绪的抒发和叙述,一直到我发现“绘画”为止。

  “唐人书写”系列是我自去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系列。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发现“意义”,我也从来没有刻意寻找“意义”。我一直在强调,我做色彩的游戏首先是为了我自己的快乐,就象你们打扑克、下围棋,就象你们唱卡拉OK、蹦Disco。如果你们从我的游戏中也感到了快乐,那是我的幸福,我把你们引为知己。

  如果追问“意义”,这也可能就是我惟一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人书写系列”比起当今流行的“丑书”,应算是对中国书法的极大尊重,有甚不可?没准参加中国流行书风大赛还能拿个大奖之类的。——愚砚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5-14 18: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归入日本假名书法,是假名书法的衍生物.(假名书法有人识,而此作唯其作者自识.)
呵呵......聊以自娱!无需大惊小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yyooo 于 2006-5-14 11:57 发表
应归入日本假名书法,是假名书法的衍生物.(假名书法有人识,而此作唯其作者自识.)
呵呵......聊以自娱!无需大惊小怪.

看看线条功夫怎么样: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傻炒的一种方式,女书见过没,简直太不如中国的女书了,几乎没有谈的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玩剩下的东西,又拿来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