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前,一书法博士指出《草诀歌》中某些字的草法有误,我并不认同。据称博士的标准是晋唐,然而《草诀歌》自明以来作为草法的启蒙书藉,流传甚广,古人都认可了,难道今人不认可?
在文字书写方面,明清考试以馆阁体为标准,现在考试以字典为标准,至于考试之外,以古代约定俗成的写法为标准。
草法源于俗成,规范于于右任,若按于右任的标准,岂不是古人大错;若以古人为标准,那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就不标准了。可实际上,于右任的草法标准没错,古人也对。
不同的书法字典,有的将同一人的同一字的同一写法归于行,有的则归于草, 这种分类同样获得众人认可;而有些行草作品有人称行书,有人称草书,亦无不妥。
就书法而言,我们所看重的是表现是效果,在字体法度方面,只要流传有绪并获得众人普遍认可的,就是正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前,看了一个关于曾翔的视频,在视频中,曾翔自信满满地说:“我将书法看成是一种工具,让它为我服务。”这话颇有点慷慨激昂的意味,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书法将曾翔看成是一件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人总是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制约,如电灯出现了,人便开始习惯于城市的灯火通明;一旦停电了,人便感到不舒服。于是,人便不断为保证灯火通明而努力,最终成了电灯的服务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二十多年来,“丑书”一直是中国书法圈中的热门话题,其源头应是1993年中国书协举办的第五届中青展中出现的“广西现象”,自此书坛形成了“流行风”;后又经陈振濂引导的“学院派”影响,愈演愈烈,结果这类风格的作品,被人统称为“丑书”。
“丑书”不外乎有好坏两种看法,认为其好者,自是找出许多佐证来说它好,反之亦然。所以,“丑书”的争论,有不少是意气上的。记得有一网友,从田楷入手,习书半年左右,其言辞中常流露出对当今“丑书”的鄙视。
个人认为,除了那类状如算子的作品外,其它的书法作品都是独立存在的,无论美丑,都需一幅一幅看,一幅一幅评论,若采取一竹竿打倒一群人的做法,便没有讨论的价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讥笑那种“以貌取人”的人肤浅,那又该如何取人呢?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业上的需要外,绝大多数人去简单判断一个人时,都是以貌取人,如“他看上去笨笨的”、“一看我就知道她很精明”、“外表清纯”、“他的样子好猥琐”等等。书法方面,我们亦多是“以貌取人”,只是在描述时,“貌”以“形”替代而已。书法中的“形”,所指的是对象的具体形象,它具有固定和易于辩别的特点。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最先接触的是书法的“形”,因为“形”的存在,必然会令我们产生“势”的判断。“势”表现为方向、力度、速度三个方面。有了“势”,形就不是死水一潭,而是融入到时间的维度之中,出现连串的动作;而这连串的动作所表达的则是“意”。“意”等如一出舞剧所表达的内容,有的很含蓄,有的很浅显,且包含着主观判断在内,故同一作品,各有各看法。
无论学习还是欣赏批评,都离不开“形“、“势”、”意”这三点,至于如何深入理解,则是另一话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草及狂草的出现,意味着书法脱离以辩识文字内容为主的实用主义,进而踏入纯赏玩的大门。
玩,是一种奢侈,如游山玩水、逛青楼饮花酒、互相攀比等, 所追求的是到场的随心所欲,而在书法中则表现为“无意乃佳”。因此,常有书友称:在裁开的宣纸边角料中写起来觉得特别爽。按西洋人的说法,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划入浪漫主义范畴。
书法方面的技术,只要按部就班去训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基础;而由技术向艺术迈进,主攻手是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书法在脱离实用氛围的大环境下,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获得厚积的效果,工作之余不妨随性一点,临帖之外不妨率意一点,吃饭时不妨粗鲁一点,说话时不妨插点粗口等等,总而言之,不要将工作时的严谨放在工作之外。在这种习惯的影响下,写字时如何才能放得开,应是心中有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次看到有关笔法的种种名词,脑袋都有点乱糟糟之感,深为那些理论家记忆力喝采; 而进一步,则将笔法神秘化,更感不可思议。
浅白一点,笔法就是写字时操纵毛笔的方法,这即是说,笔法源于实践。
文字源于记事需要,而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审美需求,结合这二点,人们对写字的要求也就离不开清楚、快捷、美观这三点,笔法的起源亦据此而来。其中,当夸大审美需求时,无形中就削弱了记事方面的要求,向纯观赏靠近。这一来,在毛笔操纵方面就显得纷繁复杂,非言辞所能道尽。然而,无论笔法如何复杂,最适合自己的只有自己用得最顺手的那一种。
熟悉笔法的过程如学习驾车那般,必先明白点火方向盘加油刹车等基本原理,然后通过实践,获悉这些基本的原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灵活转换的方法,这样即使开另一台车走不同的道路,亦很容易适应过来。
在学习写字之初,笔法应以清楚、便捷、美观为指导思想;当自己在书写时能将这三点随意转换时,意味着对这三点有较深刻的体会。这样,便堪称完成了笔法的基本训练。再进一步,等如驾车熟悉不同环境的道路那般,找些风格不同的字帖临习,再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消化其中一些来补充自感不足的地方,慢慢就形成个人鲜明的风格,发展出自感最顺手却不乏丰富的笔法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书法圈中,一个自幼学书且一生没遭遇过什么大波折的人,其书法水平多在四十来岁达到颠峰,此后很难再有什么大进展。书上虽说衰年变法古来有之,但毕竟不多。在这个年龄,技法心态精神多处于颠峰,跟着开始走下坡路,若能保持水准便很不错。或许,今人在书法道路上要迟几年才能成熟,可仍逃不过岁月的追捕。所以,学书法还是从十岁左右开始为佳,这个时候可塑性强,若遇明师打好基础,将来有望青出于蓝。而年龄大,虽有理解力方面的优势,但无论心态还是筋骨皆定型,上手易,进步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以书法论,在没有任何头衔、社会关系的支持下,中国现时能单靠卖自己所写的字为生的,大概只有那些在旅游区摆摊的书画家吧。
重衔头有两个原因,一是自觉弱小,二是公众对书画认识肤浅。公众在购买书画作品时,由于自身缺乏辩别能力却又不愿被人讥笑眼光低劣,唯有凭书画的作者的名气来衡量作品的水平高下。这情况跟买名牌产品一样,所不同的是,经典名牌产品历经考验,而中国书协美协是新鲜的东西,在公众中的声望并不高。因此,即使是中国书协会员甚至理事的衔头,对市场价格并没有大影响。
从商业角度出发,学书法多是赔本生意。如已故的秦咢生、麦华三、黄子厚等,前二人的四尺作品拍卖价多在万元左右,后者减半,若再去掉回购、宣传、车马费等,到手费用约6千左右。书法这种商品归属于材料承本低下的奢侈品,十件作品卖出两件若赚不到钱,等于亏本。所以,若秦咢生的作品完全商品化,其四尺作品批发价每幅在五六百左右。作为一个省的顶级战力,每幅只值数百元,一个月能生产出多少件自感稍满意的作品来呢?其中又能出掉多少件呢?而书法这东西,低上一档次,市场价格相去甚远,若低上二、三个档次,大概形同废纸了。
当然,世上类似书法这种情况的并不少,如桌球、排球、乒乓球、弹琴、吹箫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弘一上人称一幅书法作中,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其中章法一项的比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所占的分数还要高;而在更看重形式的今天,章法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亦变得水涨船高了。
究竟什么是章法呢?因个人理解上的差异,对章法的理解虽大致上相同,可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亦有所异,如弘一上人所说的章法就将字(应指结字)、墨色、印章排除在外,可另一些资料却将其概括进去。结果又有人提出大章法与小章法出来,大章法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小章法则指一字之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数字之间布置的关系。更有甚之,将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划入章法之中,这观点几乎是将章法与作品划等号了。
实际上,每件作品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出章法、笔法、墨法等的划分,是方便人们对作品进行描述欣赏分析学习等。既然在一幅作品中进行了章法、笔法、墨法等划分,尽管它们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在定义上,要清晰独立才获得条理分明的效果。
书法归诸平面艺术一类,在这平面内的黑白编排就是书法的章法。
书法的章法具有随机性,人们虽根据其普遍特征总结出乱石铺街、密不插针、疏可走马等种种术语来,却在随机性面前一筹莫展。也就是说,书法的章法是从实践中感悟而来的,别人的理论只有简单的指导作用,最终要自己在实践中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清以来,不少人在临习古人楷书时,有意无意间向印刷体靠拢,去掉原帖奇肆迭宕一面,结果越临越整齐。像赵之谦、启功的临作,完全是自家法,而今人临欧欠险临颜欠奇则具普遍性。
说白了,个人书法风格实是个人书写习惯,风格愈强烈,习惯的力量愈大,要作出改变愈困难,因而在临帖时也无法例外。所以,当个人风格稳定时,习书的重点就不要在形似上斤斤计较,而是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收发由心了。
我们或许会喜欢山野的无序,可对于社会,我们渴望人人守法有序,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在临帖时不知不觉中就忽略了字帖中奇崛的一面,不断向整齐规律性强一面靠拢,这种情况等如将野生的花木挖回来种植在预先设定的位置那般。结果就是:初学者在临写时有忠实原帖的愿望却力不从心,而在追逐忠实原帖的过程中受到有序心态的影响,到达一定程度后又变得积习难返,最终亦无法忠实原帖。
尽管忠实原帖属于不切实际的梦想,但绝大多数学书者却不得不要去追逐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