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曾惊花落

近年所写的书论集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俗云“卖花赞花香”,书法亦未能免俗,且相比起其它产品的广告而言,它有很大的优势~流传了数千年。这样,随便抄袭些古代关于书法的亮点便可大做文章,还可以冠之“发扬传统文化”的佳誉。每想到这个地方,我便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抗日电影之感~新时代的洗脑。
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书法家=学问好 写字好; 在今天,与时俱进,一切从简,字写得不错便可称为书法家了。所谓学习传统,仅止于技,故今天的书法家较为廉价,可以跟磨交剪镰刀者一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帖的一些经验之谈》 临帖到了一定程度后,会觉得再临下去也没有什么进展。虽然在理论上称继续下去会如运动中的超补偿那般获得突破,但书法毕竟与运动有异,运动讲求的是意志生理结合,只要配合营养与方法,人人都可以获得提高。书法虽然离不开苦练,但凭苦练水平也不一定能提高,因为技巧是有极限的。
历代名家在评论历代名家时,技巧很少放在重要地位,孙过庭在《书谱》中转述王羲之自身与钟繇、张芝相比的言论,认为自己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由于这两个家伙都没有确切的真迹传世,所以王羲之怎么吹嘘自己对今人来说,意义不大。
当自觉临帖对自己帮助不大时,是因为自己对帖的理解遇上瓶颈了,故无论怎么临都被困在自己的理解圈子中。这是认识上的问题,过了这道坎,再临才能有新发现。如何跨过这道坎,要做一些准备功夫:首先是自己临帖时关注什么,解决这问题,无形中是对所临的帖有了新的理解。临帖时所关注的不外是结构点画章法及节奏而已,将这四项展开后,自然知道自己缺什么了。其次,了解作者及法帖的创作动机,如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了解一下朱的生平、性格及为何写《背影》,这样,自己就会跟《背影》走得更近,《背影》在自己眼中就会显得更感人。
总而言之,临帖的目的就是加深对帖的理解,要达到这一目的,技法与作品的内涵是相辅相承的,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乎每个书法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坏对写出来的字的效果有直接联系,某些情况下,甚至出现神来之笔的感受。
神来之笔是在意识控制被极大的掠弱的情况下产生的,唯其如此,作品才产生自觉不可思议的效果。而出现神来之笔后的一段时间内,自己都会对那种类似不由自主的状态产生一定的迷醉,并想方设法去寻找它。只是类似的情形出现多次且努力寻找未果后,容易产生疲劳而渐渐对此感到麻木,认为那种情况的出现具有随机性质,无处可寻。
当自己产生这种观念时,说明你对书法的理解开始陷入死胡同中,若处理不好,会导致你在书法方面已江郎才尽。如果你认真回想一下那些你那些熟悉的书友中,并不难找到类似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读帖》 字帖读得多,心目中理想的风格愈清晰,学习方向愈明确,所走的弯路愈少。 不同的帖吸引自己的地方不同,如你特别喜欢这个帖的点画,那个帖的结字,这样你便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自认满意的风格。
读帖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除明窗几净外,可播放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泡杯清茶,有条件的话可焚烧沉香或檀香,增强嗅觉上的享受;零食方面,牛肉干、鱿鱼丝这类耐咀嚼的东西也要准备一些。零食品牌方面的选择,富二代的女中学生是专家,要虚心向她们请教。
字帖载体不必纸质,平板笔记本电脑皆可用。
读帖过程中,如感到精神疲倦,可看看A片刺激一下。
史上字帖太多,可先以走马观花之法浏览一通,再选择特吸眼球的细读。
读到精采处,可击案长啸,故桌子宜采用结实的原木制作。又,读到精采处,容易产生书写的冲动,故纸笔墨要预先准备,免得急来抱佛脚,将书写冲动迁移到准备功夫中去,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细节决定成败,每个人在读帖过程中所涉及的细节都有所不同,故每次读帖之后要重新审视一番——自己的准备功夫是否足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台山书协的发展胡诌几句》
不是妄自菲薄,台山的书法水平与江门新会鹤山甚至开平恩平等地的进展来说,显得弱爆了。相比起江门地区其它县市,台山书坛的亮点并不多,很难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出来。
对许多人来说,书法的发展需要金钱的支持,但这个金钱的支持所指的是什么呢?事实上,除了用来请外援外,对自身的提高并无多大的帮助。作为一个有些少官方色彩的地方民间艺术协会,在某种意义上,台山书协是一个独立自主性较强的地方组织,种种活动,都是自家说了算,在此基础上,该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呢?
打造自己的特色即树立一个过硬的品牌,依我估计,在书法水平方面,要超过江门新会恐怕是一种奢望了。虽然我对江门某些地方呈现的地方保护色彩有所不满,但他们的水平无论整体还是个人,确是高出台山不少;且地方色彩保护主义比比皆是,江门只属沧海一粟而已。个人认为,台山人不够大气,在大事方面居安自守,从过去的广海港、旧火车站被拆、碉楼申遗及南海一号事件中可明显看出来,这种小家子气毫无疑问也对书协产生影响,如前段时间举办的“潮人径”书法征稿,其征稿对象只限于台山籍——难道只有国展省展地区展才显得逼格高吗?难道台山就不能搞个面向全国或全省或江门地区的展览吗?或许,台山搞个面向全国全省征稿的展览的条件不够成熟,但这次“潮人径”完全可以面向五邑征稿。据我上次参加潮人径启动仪式来看,预算方面略调节一下,就完全OK!难道只有我们去江门看书法展览就不许江门其它地方的人来台山看展览吗?难道江门搞的展览的逼格就一定高过台山搞的吗?这是一个大方向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我们习惯了外面的月亮比家乡的圆,导致本身对内部缺失了团结进取的心态,也就缺了一份自信。
书协的主要工作始终是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工作做得好,这协会就成功了,个人水平高低反而显得次要了。作为书协的一分子,每个会员都有义务去宣传书协与群众的互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每次活动过程的照片筛选出来,发到自己经常接触的论坛微博微信中去,这是每个会员应尽的义务;同时,各个会员也可以向朋友推荐一下,请他们帮忙转发一番。广而告之,让群众知道台山有这么一个协会、这个协会做了些什么,就这么简单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史上那位仁兄首先提出学习书法要从临习古人法帖开始。众所周知,过去没相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想直接临习古人法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故古人习书,多是从近亲繁殖开始,这种例子史上比比皆是,即使到了今天,初学书法者亦遵循老师或书本上所述的方法来练习,老师或书本所讲述的一笔一画该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这种学习方法与其说是临摹,倒不如说是直接师法老师或照搬书本。再看看今天人们普遍批评的跟风现象中,其中不少跟风者堪称当今书坛的中坚,故将临习古帖的位置提升得太高实是不切实际的表现。
学现代的学得好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古代那些大家。习书之初,所关注的不外乎点画、结体,通过视频,书家的运笔过程表露无为,这虽稍逊现场观摩请教,但比起纯粹通过字帖来推敲书写一点一画的运笔过程要容易得多,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呢?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是少走弯路,等如赢得了时间。所以,书法入门之就直接写老师的或跟着老师一同学今人所现解的临古帖即可,如果身边没有老师,就去网上浏览一下,看谁的名气大和自己是否喜欢,选择好后找视频即可。而所谓学古,实际上是学今,生活在今天的人对古帖的理解如何如何,其理解基础是来自于今人——除非你穿越到古代去;史上的大家的书法启蒙亦是受身边的人影响最大,而非受更古的古人影响最大。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书法中的“取法乎上”,即在入门时取法现代名家,而非独个在家中意淫“我是在学古人”。
以上是书法入门的方便法,进一步则打磨个性。总而言之,人格高,书品亦高;人格低,则终生师法古代名家,其书亦难入上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太宗推崇大王,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推崇赵孟頫,这是史上政治介入书风的典型。而今天,中国书协亦以官方的面目左右着中国书坛,不单在书法风格方面,甚至连样式也出手干涉。如前些年尚拼接尚尺幅大,而最近几年在征稿启事中称作品不能超过六尺整张,同时劝参赛者尽量避免拼接。这种做法既不见严肃,亦与艺术水平无关,以中国书协的身份来说,实属荒谬。不过,中国书协经过多年努力,早已在全国范围内圈养了一大批信徒,不怕没人跟他们玩。
从多年前开始,每次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前夕,全国各地的的省书协领导都借此机会,举办各种各样“国展冲刺班”,向被中国书协圈养的书法爱好者面授机宜,称作品要怎样怎样才能更容易入选,同时也在书法方面作出一些指导。而事后,入选者与落选者中,不乏范进孔乙己之流,亦有代笔及模仿过去入选或获奖者作品参赛之辈……林林总总,颇有过去科举考试的味道。而有了这种质地跟科举考试类似的比赛后,各种各样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讲的收费不菲成人短期书法补习班也多起来了——就这样,中国书协越来越繁荣了。
参观第九届国展对我的影响最大,展出作品绝大部分在二米长以上,只能看清下面部分。这样的展览,实际只能用来走过场赚新闻噱头用的。而且,数百件作品挤在一起,旁边人来人往,也难以静心欣赏;再之,来稿数万,凭几个评委在短时间内就作出判断,这是不是太匆促呢?对于喜欢拿书法传统来说事的人,想必也知道,这种评审方法与他们口中的传统品鉴完全相悖。相比古人而言,这种评审机制,是忽悠参赛者的机制。可以说,当代的书法展览完全可列入快餐文化圈中。由于此类比赛的出现,导致许多参赛者的创作并非有感而发,而是强行拼凑。过去在网络中,常看到网友展示种种备战情形:用数百张宣纸来练习同一内容,不断修改……这种创作方法,与他们口中传统中的有感而发根本是两回事。况且,当书法的实用性质削弱后,现时学习书法的意义更多在于调养心性,提升个人逼格,而中国书协的种种所为,则将此搞混了,倡议什么德艺双馨,完全是接近腐朽的前奏。前段时间一个书法反腐,结果丑闻不断——学书法令人越来越腐败!?
有人称,每次比赛,获奖入展者的水平相对相对较高。这是必然的,若非自觉下了苦功,手上有些料,有多少人会去参加此类比赛呢?我相信,将参赛作品交由台山书协来评选,同样也能将其中绝大部分优秀作品挑出来,或许客观评出获奖作品时会显得力不从心而已。
这是一个技术时代,书法亦然。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在今天的人已缺失了前人那种写字与日常生活浑融无迹氛围,只能在技术形式上搞搞新意思,结果如电子产品那般,不断创新着,也不断淘汰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捞与嬲》
今日偶然于网上搜到台山电视台的《越捞越开心》这个节目,又记起前段时间旅美的谭超平先生回乡,台山电视台请他写“越捞越开心”这个标题,因他忘了带印章回乡,故要求我为他急就个“谭”字赶用。当时我问他:捞应为嬲吧?他称:我也认为用嬲正确,但对方喜用捞,我就写捞。究竟“捞”还是“嬲”呢?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文字的意义若不统一,其记事传递信息的意义便不存在了;而文字的意义以字典为标准。互联网的出现,免去了查阅实体书的繁琐,下面关于“捞”与“嬲”的解释皆出于互联网。
【捞】,音lāo。释义:1.从水或其它液体里面取东西:~取。打~。大海~针。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一把。~好处。
【嬲】,音niǎo。释义:1.纠缠,搅扰:“汝能为歌,吾辈即去,不复~。”2.戏弄:“弟妹乘羊车,堂前走相~。”
“越捞越开心”中的“捞”在台山话中应跟“去乃嬲”一致,“捞”在这儿的意思作“玩”或“游玩”解。或许本人孤陋寡闻,只听说过“豉油捞饭”、“捞偏门”、“捞世界”,“越捞越开心”还真是第一次见——难道所指的是在水库捞鱼?
再转网上注释:嬲字是粤语中的一个常用字,动词或形容词,意思是:生气。类似于普通话中的“恼”字。例如:1.我嬲死你。(我对你很生气/我对你很恼火)2.你做错事了?佢嬲左你。(你做错事了?他对你生气了。)3.我好嬲!(我很生气!)嬲字是客语中常用的字,意思是玩,读音为liào。例如:嬲(玩)到暗(天黑了)都(都)唔(不)识(知道)转(回)屋卡(家)。嬲字在部分地区的吴语中表示“玩”。《中国歌谣资料干革命》:“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嬲花园。”这儿则纯粹作“游玩”解。
记得小时候,有位祖辈称“姓名无白字”,“越捞越开心”终究是方言,在日常生活中,发音近似,旁人大都理解,不必苛求,选“捞”或“嬲”,各自随意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伪书法与仿古》书法向纯赏玩靠拢,是一种由社会造成的变革,无论作出任何有意义的探索,都是积极的。强调书法是视觉艺术或线条艺术,乍看似乎过于片面,可事实是在书法某方面的深入,而所谓坚持传统者真能代表传统吗?实际上,这同样是一种偏见,最终还是毛泽东所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佳,只是他在世的时候,意识形态偏重政治,文艺方面许多东西受到打压。
书法重归实用是不可能的事,不说远的说近的,现时连写信都用手机代替了。今天有些人将借鉴西方艺术理论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誉为伪书法,实属危言耸听。如今人所写的尺牍作品,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克隆,认真说来,这是仿古而非真古。总而言之,少了过去那种氛围,今天的伪书法也罢仿古也罢,都属表面功夫。
社会的变迁,已切断了真正意义的书法传统,无论标榜传统还是创新,都是建立在新的土壤上,野生人参接近绝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惟有返照心灵,努力将自己真实的一面表达出来才是书法亘古不变的大道,余下皆属旁门左道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1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老话题再随意聊几句:纯粹靠卖字画挣钱的是画廊,在广东若没有官本位的支持或在旅游区的摆摊,恐怕纯靠卖自己的字挣钱养活自己的一个都没有,所以我一直不鼓励别人学书法。
  靠书法吃饭的主要是教书法而非卖字,如果别人对写字有兴趣,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经验。
  将写字当玩桌球就对了,千万不要给它戴上高大上的帽子。在没有活版印刷术出现的时候,教科书大都靠抄写,而日常做作业写文章等,都靠毛笔来完成,这是今人无法做到的事。即使这样,古代以书法著名的人都没有多少个,何况今天的速生桉呢。
  抛去历史名人的价值,纯粹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史上那些著名的书法作品不外乎是白纸上被人写上一些汉字而已。
  写字的人的名气才是书法作品最值钱的地方,只是古代书家的名气累积与今天大多数“书法家”有所不同,古代书家的名气是来自书家本人的魅力,而今天的多来自刻意包装,质量也就有所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