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是中秋节了,因为没有放假,所以那年的中秋我一个人在异乡。晚饭后,独自沿着水边的道路踟躇而行。到了村庄边缘的一座小桥上,倚着栏杆看了一会风景,我注意到在路边的右侧山脚下有一座庙宇,不由得走上前去。我看到山门上镌刻着“庄感观”三字,题字有落款,书家名曰:黄延午。拾级而上,踱进庙门。这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庙宇,供奉着庄感尊王(据传因救驾有功,被皇帝特封为庄感尊王,并准戴天官百子锁,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土地爷)。说实话,可能是因为从小被灌输的一些价值观念(如,庙宇属“四旧”,是需要被扫除的对象;在一些很革命的文学作品或电影中庙宇无一例外地显示出它昏暗、压抑以及经常是坏人活动场所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我对寺庙一向有一种不舒服的感受:踱步其中,常有压抑之感;混杂着檀香的空气也让人略感呼吸不畅;还有那些泥塑的神像,怎么也不能让我产生出顶礼膜拜之举…… # l4 O% c+ q" f' i& U% q( x: p $ w( m* J' l. r 天渐渐黑了,观内只有一名居士在添香火,望着那摇曳的烛光,大殿内的神像的面目也渐渐模糊起来,我感到氛围有些瘆人,赶紧移步到寺外,在大门的空地上逗留了一会,品味着携刻在大门边同样出自延午先生手笔的一幅“庙貌重新朝鲤岫,英灵千古镇台溪”对联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