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77
- 点评币
-
- 学币
-
|
七送 为中国书坛而送
" |( g4 M+ f2 \. d, u6 Z当今中书坛繁荣中也存在着突出的矛盾,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给艺术界带来的冲击,使得艺术品的价格和知名度的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受到社会那些艺术投资者艺术眼光高低的影响,毫不客气的说中国现在很多有钱的艺术外行在支撑着艺术市场,他们不懂艺术,但是为了保证艺术质量和他的投资不贬值,于是他们就采取了看这位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来定他的艺术水平和发展空间,所以导致艺术市场发展畸形。
) g$ E" N' R; W# f0 I% L/ y希望生活的更好的书法家和爱好者们,为适应市场的需要,于是就开始一窝蜂地为自己打造更加绚丽的“包装”,致使各级“书协各级领导职位”、“书协会员”、“国展入选”、“国展获奖”等等,都是涨价的砝码。而书协各级领导职位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数以万计的书法家的的需求。于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一起涌向各种展览,特别是中国书协等举办的国家级展览,于是展览多的五花八门,甚至发生有的书法家为了冲刺国展给活活累死的事情。现在高考是高中生前途中的“独木桥”,书法国展也成书法家发财“钱图”的“华山一条道”。
: |$ a! b- O) `1 p3 o" z, k. `到了2000年之后,情况更加疯狂,高等教育体系里的“教授”、“博导”、“博士”、“硕士”等等学术含金量的头衔也成了书法家追逐的对象,有的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虽然没有什么理论水平和教育学知识,也要在高校谋取一个兼职教授的头衔。有的人干脆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某某机构的什么什么教授,给人的感觉当下的中国和当年大跃进时代一样全民办书法高等教育。而且,身在高等教育体系的书法教育工作者的职称评定,也要靠“书协会员”、“国展入选”、“国展获奖”等等来作为成绩。
3 v9 c3 z+ W2 a8 f* p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核心刊物,不管文章写的好不好,具不具有学术价值,只要在此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就可以做为职称评定的成绩.于是核心刊物论页论字的买,而且价格随着需求量的加大还不停的暴涨,谈价格似乎不是什么应该隐蔽的事情,编辑和作者之间几乎成了商人间的讨价还价。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不知道是人们出名的思想搞乱了学术,还是学术搞乱人们的思想,反正是乱了。几乎什么时候都能听到人们围绕着这些乌纱帽你争我夺的故事。
6 A _% q, h% \: G5 A6 m' \9 h那里有利益,那里就有F•B,这似乎成了一条定律,书法展览也不例外。而没有较为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的约束,很多展览水平受到影响,甚至出现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作品入展。而相比较来看,那些落选的作品中有很多水平甚至比获奖的还要好。本身人们对展览就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破灭了本身就已经不太高兴,如果再发现有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人们也就逐渐从希望到失望然后直至愤恨。如此下去我看所谓的国展的“烂市”也将不远了。9 a" }- a* {; p1 w) H, I
在九届国展评选之前有人预测写王字的要“烂市”,如果是这样书法家们将如何把握评委的口味?一时间网上网下很多人开始了下赌注前般的思索。但是书呆子预测的是九届国展如果“烂市”了怎么办?抛开书呆子的具有攻击性的言语,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他说的不只是在调侃某位书协领导,指责某一件事情。天生书呆子现象的出现,最重要的是提醒了人们,当所有用于包装的“名头”都失去了学术含量时,人们还能用什么样的东西来包装自己?
9 T; N1 d( ?* M5 R, b6 _国展的“烂市”其实不论是从个人利益还是公众利益来看,都是我们全体书法人不愿意看到的,如何防止国展的“烂市”应该是我们大家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这时我想起一位老书法家的话——地球只有一个,书法界也只有一个。因此环保工作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