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编者按:前几天,也和呆兄联系了,看来他去意已决。老孙来写这一篇,理所应当,再好不过了,但我又看出老孙不仅仅是站在他个人的角度,这是令我欣喜的,十送书呆子,立意远大!
7 p0 j7 l3 f5 b2 t( q, E7 y天生书呆子作为一个个体网友,有他个人的成绩,作为一个网络现象则有他的群体意义,那么,他的离开也是一种现象,值得思考!老孙的这篇十送书呆子实际上是从各个方面去解读“天生书呆子”现象,那么,值得一读,更值得思考!关于呆兄的离开,我在回复一个帖子时说:我们对书法可以保持一以贯之的热爱,但对书坛有时候却十分的厌倦!呆兄应该是这样的!祝福他!
' ^- B+ g8 [# K& `: ]) I- e十送书呆子们
1 B' a, P6 w2 H9 f F4 A3 b) E/ f3 J □孙向群+ s" o% P! r2 A; t# F
4 V. g* j; Q& f( F* I b5 S& B2 Z" P
一送 我要为你们送行
0 d, \/ z# }' F o
3 E# u% |0 @4 Q6 l$ q8 O' U$ R" Q, J7 o* v
接到呆子的电话,说他已经在网上宣布他要暂时离开网络。这段时间我也懒得上网,于是我上网很认真看了呆子的文章。我松了一口气,原来他只是暂时对当今书坛不再进行批评了,而不是永久的退出网络书法界,用他的话来说只是换一种方式在网上和大家交流。我这才明白那个目光犀利、敢想敢说的书呆子走了,但是我相信他没有走远,也就是长假旅游去了,只是什么时间回来而已。不管怎么样书呆子还在,留下的这位书呆子应该会是什么样的形象?我想象不出来,也只有以后在看吧。
) ~3 Q4 `" Z8 k+ B# P; d' x) X0 T2 y) B- b
都走了,在九届国展评选完了之后,大家都认为网络要开锅的时候,很多人们希望出现的人都走了,网络上似乎冷清了许多。仔细分析他们走的原因,有的是在躲避、有的是厌倦、有的是生活压力等等,各自是不一样的,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心都走了。
, L0 x( I2 H# F3 Z, T# N" s- n' k. Y3 _
“书呆子”是人们对那些不通世事、遇事总是以对错来简单判断、内存反骨倔强认死理的人的统称,反正就是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那种人。说好听一点是不食人间烟火,说不好听就是整个一傻冒。其实人人都有这样“呆”的一面,只是多少强弱、受世俗的影响程度大小而已,因为正义和向善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 ~: U+ `6 O2 L: r
% p d) \( Z5 j% ^3 [% q M2 z人们对那些敢于直面社会弊端,在强大面前不甘示弱敢搞批评的人,由于他说出了很多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因此还是很敬畏的。有他们的存在大家的心里似乎敞亮了许多,不管他们说的能不能解决问题,至少还让大家看到了几分希望。% @6 e: J: J! k' A& k
# f, A1 y! H: R
其实他们都不呆,你看在他们认为说了也白说的时候,他们就都不说了,不管是网上的或者是网下的。我想他们不是厌倦了,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批评的目的是在于想方设法阻止错误的产生和继续,其实放任也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批评手段,当事情发展到人们难以承受时,愤怒从人们心中喷薄而出照亮世界的时候,也许这才是这些书呆子们最愿意看到的。
9 D/ z& b! Y* ]9 R+ y
1 W: C: {9 {; @% G! W/ o i这时我想通了,为什么呆子在电话里告诉我他要退时,竟然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反而多了几分轻松和愉快。书生们“悠然见南山”前那种在世俗利益和道德正直间的痛苦挣扎,他似乎一点也没有,其实他们是智者,他们所谓的暂时不说,就象是行为艺术一样也传达出他们鲜活的思想,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未来。+ o( x, d! ?! H* ]) T6 W5 q6 ^) x
: Q- x5 m1 n, w- u" K( o
呆子的文章一发表,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反应,很多人发帖挽留,说挽留其实是想让他能继续在网上多说点想说的话,其实这是一种依赖,这种惰性我就有。呆子们走了,以后怎么办?是不是以后就没有人再为正义而敢言?网络的民主是不是就此而丧失了?等等,也许大家都已经在思考了,只要大家思考了,我想这些书呆子们不会走,也走不远。+ p# b2 i8 q, {' Y+ n
0 B; x7 W5 s5 | Y9 V9 m
红军长征时,在江西出现了十送红军的民歌,说是送其实是盼望红军回来。我是不是应该也要送送这些书呆子们?于是我效仿民歌也来个网络版的“十送书呆子们”
: X% r% C5 _% O% P+ |0 O2 j% E, [) S! q9 o; h
[ 本帖最后由 孙向群 于 2007-11-12 03:0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