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汪胜寒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原帖由 汪胜寒 于 2006-8-6 20:25 发表
再来欣赏这方砚.

:)

   这方砚底部的条状纹理,

   好似岁寒三友里落尽叶子的竹稍.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1 10:15 编辑 ]
几竿竹梢伴寒梅.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要用还是砚堂和砚池隔开,我是指能真正分隔,而不是用一个斜坡等隔开,而现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磨墨实在不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9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原帖由 宛陵小城 于 2006-8-9 13:06 发表
真要用还是砚堂和砚池隔开,我是指能真正分隔,而不是用一个斜坡等隔开,而现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磨墨实在不方便。

:)

       兄指这种形制,池堂分离式.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1 10:14 编辑 ]
池堂分离式.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9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是喜欢两者不隔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是啊,砚池与砚堂分离,砚池也能储存清水,有水盂水滴的功能.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1 1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0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这方竹节砚在砚池和砚堂的构成上与61楼的梅花桩砚是相似的,都是(三)在某一特定的具象内构成砚池和砚堂 .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22 22:48 编辑 ]
知足砚.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砚池的位置一般在上方或左面等等.它的创意与砚的美感关系密切.

61楼的砚池在创意上,作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一桠梅枝将此砚池一分为二,左小右大,大小不一.
三枝梅梢,分布均衡,往左下与往右上的均衡;往右下的梅枝与砚堂里那些恰似不胜寒意而落尽叶子的竹梢相呼应,砚池和砚堂浑然一体.梅香墨香在那胜寒时节似乎格外的耐人寻味,似有告戒读书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味!!!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24 12: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创新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灵魂.
任何行业都要创新.不能老依靠遗产 .
砚的样式同样也要有所发展,我们不能老沉醉在古人的制式里.
时代变了,审美观当然也或多或少的发生了变化.
所谓创新,也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否则难免不走弯路.
创新也应该是在题材.形制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
形制指构成"砚池"和"墨堂"等要素的砚的制式.
理所当然的创意砚池有必要深入的探索古砚的制式(蜕壳出新).


蜕壳出新


蝉形砚

    《史记·屈原传》记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饮露不食。以蝉形作砚,有喻文人清高之意。蝉形砚自宋代始,是继凤字砚、箕形和抄手砚后又一经典砚式。

********************************************************



“蝉文化”由来已久。新石器时期已出现丧葬死者含玉习俗。商周以来,此俗传承。商时有含贝者,西周有含蝉形玉者,春秋时有含珠玉者。战国以后,盛行死者含蝉形玉,于汉尤甚。此类玉乃称琀。琀作蝉形,乃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汉太史司马迁《史记·屈原传》载:“蝉,蜕于蚀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以蝉为琀,寓借蝉生性而赋予死者再生、复生之含义。亦借蝉之饮露,隐喻清洁高雅之意。至宋元明三朝,“蝉文化”又深入砚雕领域,蝉形砚盛极一时。
    宋朝人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都醉心于风花雪月。这个时代特征反映在砚上,就是以蝉形砚为代表的仿生砚的创制,以及仿生砚中植物造型和纹饰的大量使用。其中蝉形砚类带足砚,一般都为三足,后两足基本为乳足和扁圆柱状足。此外还有其他砚式不下几十种。在“程朱理学”盛行的社会背景影响下,砚形大都内敛,造型气韵冷隽,风骨峭拔。从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到宣和画谱的花鸟小品,无不展示小家碧玉的精致与含蓄。
       注:       此文来自    黄海涛(开悟堂主人)

*******************************************************


补充一些有关蝉的意象介绍:


“蝉”在诗歌中的意义

我国古代先民早就注意到了蝉这种昆虫,认识了它的不同种类、生活习性及与气候、节令的关系等。

蝉作为物候性表征出现在诗文里,成为悲秋的一种常见意象。如在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又如:“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寒蝉之鸣,不仅报道了秋天的到来,与白露、秋风、大雁、霜菊等物候性景物共同组成了最具普遍意义的秋景图,而且感发着士人的家国之思、漂零之感。

中国古代文人对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迁非常敏感,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草长莺飞的阳春烟景,自然可令人心旷神怡;一片落叶,一声蝉鸣,亦往往能引动愁情。“高树蝉声入晚云,不惟愁我亦愁君”(雍陶《蝉》)。蝉这种物候性意象,在诗文中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候节而鸣的蝉声,会使人想起“凉风起天末”;想起一年即将尽,岁华尽摇落;想起去国离家,别梦依稀。候节而鸣的蝉声,会令志士伤惋,征夫伫立;会动闺人之夜悲,垂塞客之秋泣。陶渊明在《己酉岁九月九日》写道:“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静穆得超然心远的隐逸诗人尚且如此,汲汲于仕途功名的普通士人又何以堪?不同时代却又大致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们听到蝉鸣,都会感发大致相似的情感意向。所以骆宾王在狱中听到“秋蝉疏引,发声幽息”,会情不自禁地“感而缀诗”。骆宾王诗中的蝉,当然也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积淀了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  

  汉魏以来,许多文人曾作赋称颂蝉的美德。如班昭《蝉赋》:“伊玄虫之微陋,亦摄生于天壤。当三秋之盛暑,陵高木之流响。融风被而来游,商焱厉而化往。吸清露于丹园,抗乔枝而理翮。”

班昭所写还停留在对蝉的自然品性的褒扬上,而到了三国时代曹植的笔下,则已大大地人格化了。曹植《蝉赋》:“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噭噭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称颂蝉具有清素、淡泊、忠贞、耿介的品格。

又如西晋陆云《寒蝉赋并序》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常,则其信也。”以蝉形貌、习性比附人的美德,称赞蝉具有文、清、廉、俭、信五种美德。从此,本属“微陋”之物的蝉在文人心目中更加完美起来,成为高洁人格的化身。受到士人美化的蝉,其实正是对象化的士人自身,是士人自身道德人格的美化。

骆宾王在这首诗的序中说蝉“票君子达人之高行”,在诗中称蝉“高洁”,其渊源所自,就是汉魏以来对蝉意象的人格化认同。骆宾王咏蝉,是紧紧围绕着蝉“羽弱”、“声微”的特点来写。而这两个特点,正好反映了诗人当时有志难申、求助无力的处境。由于蝉的意象已积淀了悲愁的情感因素与高洁的人格因素,由于在诗前的序文中已铺叙了蝉的美德,因此,诗中所咏虽未以蝉的美德为主,而蝉的高洁之美实际上已尽在其中;虽未明言自己心事,而那激切的心声已跳荡于其中,分明可感可闻。方东树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在狱咏蝉》即是这样的咏物上乘之作。



“蝉”意象解读  

马刚  作于 2004年4月5日  
   
   蝉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从形式上看,古代文学中的咏蝉作品有诗与赋之别;从内容上看,则又有咏德与咏声之异。咏德之文常用赋,咏声之作多用诗。
   文章中称颂的蝉德,包括清洁和清高两个方面。说蝉清洁,主要上因为古人对蝉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蝉以晨露为食。清高,则因蝉声高远,栖高树,食晨露。因蝉“饮露而不食”,蝉也就成了“廉洁”的代名词。蝉的清洁、清高是“德”,蝉还有医、食方面的价值,那就是“才”,可谓“德才兼备”。
   咏蝉声,悲阐鸣,这是咏产诗的一大特色。古人赋予蝉鸣以“悲”的思想感情,除了政治的黑暗、人生的艰辛、命运的乖蹇、人生的遭遇等社会因素外,就蝉本身来说,主要是因为化成成虫的蝉一生十分短促,深秋以后,天气转凉,蝉便逐渐死光,蝉整天都在拖长声音不停地鸣叫,这就显得单调、枯燥、无聊,容易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心绪不宁、烦琐不安的效应。还有就是“螳臂捕蝉”的阴影,随时都潜伏着危机。咏蝉诗表现的思想主要有:
   惜时光:因蝉声凄苦,感年岁老大,自然让人想到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似寓中过客,生出一种不可名状的惆怅。唐司空曙〈〈新蝉〉〉:“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念万感生。微风方满树,落日稍沉城。为问同怀者,凄凉听几声!”正是透露出一种时光易逝、知识悲秋的思绪。
   感身世:感身世的咏蝉诗佳作甚多。唐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亦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次诗表面在写蝉,骨子里却在写自己,句句都可以找到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和人格自信的影子。
   明心志:明心志的咏蝉诗首推唐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第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垂緌饮清露”,暗示自己为官清廉。第二句“流响出书桐”写蝉声之远传,这一句虽只写声,但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的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最后两句更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了解“蝉”这一意象的内在含义,对我们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28 07:34 编辑 ]
蝉形砚.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先来比较一下这两方素砚,一方古砚,一方新砚.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1 15:43 编辑 ]
素池砚1.jpg
素池砚.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楼上两砚的形制一般的讲属同一形制,但两方砚池与砚岗的感觉却相距甚远.
古砚柔和,不足之处是砚岗两边的对称不够工整,左边砚岗线没有右边饱满些.罗汉肚的美称大概就是指这种形制的砚岗吧.
下面的新砚硬朗有余,柔美不足.特别不足之处是砚岗左右两尾线与砚两边侧的交融角度过大,以45度锐角以下为宜些.砚岗线的两尾部处在砚堂向砚池过度的部位,宜舒缓些,起伏不宜过急.水池底部又是一个以中部较底的曲面.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3 1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