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汪胜寒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5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汪胜寒 于 2006-8-5 11:57 发表
志兄,考虑一下背后底部为啥要挖得那么空旷   吧.

呵呵,早考虑了.我这个不能挖,石头在我手上,我更清楚情况.不是什么一字池都需要挖抄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水池(关于砚台水池的比较)

谢谢志兄积极参与这个主题的讨论,并给本主题帖带来这些精美的图片!!!

希望志兄运用更多的砚台作品,谈谈你自己在这方面的感悟.

论坛不是一言堂,希望各位兄长畅所欲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志 于 2006-8-5 13:43 发表

呵呵,早考虑了.我这个不能挖,石头在我手上,我更清楚情况.不是什么一字池都需要挖抄手的.

:)

   听志兄老师讲课:

           1.是啥情况不能挖?

           2.什么一字池不需要挖抄手?

           热烈的鼓掌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志 于 2006-8-4 23:04 发表
更正42楼的,应该叫一指砚,因为没来得及挖抄手.

:P
                   还是因为没来得及挖抄手.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创意砚池(关于砚池的探讨与思考)

古人为啥要用那么超厚的料子做一指插手砚呢?

        有人说,挖插手是为了减轻砚的重量,我想这点不成立,因为可以用薄的料子.

        又有人说,是为了拿的时候方便于手指的插入.这还有点道理,但不是真正的原因,为啥?古砚两侧往里收缩的形制也方便拿的.方便拿的形制就这么少吗?NO,NO.更何况砚体薄点也是方便拿的.这又回到古人为啥要用超厚的料子做一指插手这个问题上来了.究竟是为啥呢?

       我有了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一指池相对于砚体长度来说,确实太短了,虽挖得很深可以增大容量等等,但墨堂实在太长太"实"了,一指池挖得再深再"虚"也不能与太长太"实"的墨堂取得均衡啊,那么古代砚人们就做"小人"的勾当了,他们选在墨堂的背后捅刀子了,他们把很"实"的墨堂下面(或称背面)挖得空荡荡的,还要让人们明明白白的欣赏到,手触摸到那空虚的景观.墨堂的太"实"一下子在脑海大打折扣,一指池的小"虚"与墨堂的大"实"在空荡的插手处找到了均衡点.虚实均衡矣!!!!!!!!!!!!!!!

       一方厚重的一指插手砚啊,你是一位虚怀若谷的真君子!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18 20: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6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汪胜寒 于 2006-8-5 22:46 发表
古人为啥要用那么超厚的料子做一指插手砚呢?

        有人说,挖插手是为了减轻砚的重量,我想这点不成立,因为可以用薄的料子.

        又有人说,是为了拿的时候方便于手指的插入.这还有点道理,但不是真正的原 ...

古人的几案没现在高大,做砚台当然想做厚点高点,厚了又重,容易脱手摔坏.所以挖个抄手,一来方便拿取,二来减少重量,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外面起草文书,如果没有几案,太史砚往往就放在膝盖上磨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志 于 2006-8-6 14:45 发表

古人的几案没现在高大,做砚台当然想做厚点高点,

:)
    这个说法好象不对吧,几案不高,坐得也低啊.  :P :P

    编缉一下,补充一篇有关太史砚的文字:



    宋·龙尾歙石太史砚

            来自 <<济南日报>>     作者  如其人   2002-12-27  

   

    宋代是我国制砚发展史上承前启后、创新转型的繁荣时期,砚的式样一改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在讲求实用的前提下,砚式日趋多样化,有长方形的平台类砚,有椭圆形的高台类砚,还有流行数量很大的抄手类砚,据说此种砚式为苏东坡所创。抄手类砚式样颇多,风格各异,世代流行,其中太史砚最具代表性。

    太史砚式属抄手砚之族,体呈高台砚之相,出现于北宋(960-1127)年间,以“太史”官名称谓。其体貌特征可概括为二十字:形体厚高,砚堂平浅,“一”字墨池,“烽”形抄手,三跗底足。(1)太史砚皆为长方形,有高有低,但其厚度比一般的砚厚1~3倍,体积较大,坚而重。(2)除墨池外,砚面平展,近似水平。砚堂、砚缘以直线浅刻界定,线条简练,无尾缘,贮墨量小。(3)墨池如汉书“一”字,长与砚堂宽度等距,墨池浅窄。(4)砚侧垂直,三面高壁,一面尾壁向内凿空,空间前低后高,成烽形,为抄手或称插手处。(5)左右侧跗与左右砚缘同宽,前端足跗窄,与两侧跗相连,构成三边条形底足,着地平稳,造型庄重,浑朴大气,尽显官体砚的威严法度。

    图为宋代制作的一方龙尾歙石太史砚,长20厘米,宽11.5厘米,厚7厘米,前端侧壁下敛,左右两壁内收,高台砚坯,石色黝黑,微呈青碧,乍看没有光耀夺目的纹色,注目审视,但见如绉纱绢丝罗织石中,致密间疏,莹亮飘逸,是龙尾歙石品中千不见一的暗细罗纹,故世所珍,胜连城之璧。砚堂曾被铲凿下挖,估计因蓄墨少,不宜使用而为之。堂上下两端凿后留横沿,用于阻墨,铲凿痕迹斑裸,但原本形制棱杠未损。砚堂经长年研磨深凹,成锅底状,这使此砚更添加了一份岁月蹉跎,流传至今,沉埋何所?有多少尚未人知的世故因缘,给人以无穷的追思和想象空间。

    每一方砚都是构筑华夏历史文化大厦的一块砖,每一种砚式又都深深地打着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烙印,此方龙尾歙石太史砚质型并臻,在实用为主之下,已兼容了欣赏。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22 19: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欣赏这方砚.

[ 本帖最后由 汪胜寒 于 2006-8-6 20:31 编辑 ]
梅花池頭硯.jpg
梅花池頭硯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6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汪胜寒 于 2006-8-6 20:25 发表
再来欣赏这方砚.

清工,格调小资,无大气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