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jinyang123

77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7 00:20 发表  h5 V$ O( Z  t: O% A& h, Y
这还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孙老还说过,学魏碑体之“方”,不要误以为是“侧锋所为”,仍然是“中锋劲推涩进”,要找到魏碑字架的那根“主线”,抽出那根”主筋“,“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样才能写出魏碑体的“浑厚” ...
$ X) g' c$ @& r, m$ |
好的!二慎堂书友一语中的,正是我欲在本文所要表述的主题之一,将在以后章节:“关于碑字的运笔方法”中,以附图方式予以阐述到时还望二慎堂书友给予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27 01:15 发表0 h* g' M0 D3 b3 e

2 D0 I2 h  T, ]2 S; a$ T/ o+ n8 i# e; \* |& J2 m5 L
绕来绕去,还是有一席之地。

/ |6 d9 N& S8 G# f0 @& w+ ^贵书友的善意参与,使这一话题活跃了许多。在此,真诚邀请您共同进行深入讨论,将这一主题进行到底,以不辜负二慎堂书友为促进魏书发展而奉献出的一地片热心!你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7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2 v, S% d! I8 z! z: V- t+ N. n7 H

" k3 }8 Z+ T$ ^. e6 s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c2 \) C2 W- J! j: ?) G/ A- x
    解决前提,要确保碑字的主导风貌不被破坏,使其不至于成为其他字体的“附属元素”。4 H! i4 ?( V. E( I9 F+ |
    其方法:1、可以以碑字骨架为主体,在书写中将运笔过程化繁为简,采用经常用于行书的运笔及纸质、墨色调整手段,增强整篇作品的墨气,使魏书变得活脱、自然——赵之谦和孙伯前辈翔的早期碑字,皆属此类。2、可以以碑字笔画特征为作品的主体要素,将字势、结构予以变化。如参入隶书字势,便可出现类似于《张黑女》字体的书体感觉,既削弱了碑字的呆板特征,又使魏书作品更有益于创作——当下此种写法较为流行。3、可以在魏碑作品整体创作过程中,添入几个以骨感、方折线条写成的行书,以表现整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孙伯翔前辈的近期书作,成功地将碑字演化成此种面目,令人耳目一新。4、可以以全部方笔特征的魏书线条书写行书,使作品具有如”折木削铁“般的爽利风貌——魏书前辈沈延毅先生将此法运用得如火纯青,因此而被启功先生赞誉为一代魏书大师。 % r" G; U  W2 U# s; Z) T# c/ ]
待叙!

& P2 B& p2 N9 {  \& H0 i2 R
( P% m; D) A2 N4 X/ k[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7: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08:57 发表
7 Y# L! M, I0 W4 O$ Z* K% _# [' u7 {0 G# W, q6 k
贵书友的善意参与,使这一话题活跃了许多。在此,真诚邀请您共同进行深入讨论,将这一主题进行到底,以不辜负二慎堂书友为促进魏书发展而奉献出的一地片热心!你看好吗?

. W9 f. M/ }. @( N5 G& K" I尽量参与吧。楷书我主要集中在唐楷,对六朝碑帖学得不多,就临过张猛龙和鹤铭。9 q2 B" G! [  ?  P3 ?) u
估计要说也是说外行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20 发表
1 W. N- R% j; C! O!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1 C' w$ ]% g  [) K1 U
" N) _8 m: y; ^! F# u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n* x) y' o6 z, u4 P
    解决前提,要确保 ...
; U; B' r& c3 ]# \8 m- o
我真的不明白先生这些理论是说给哪部分人听的?竟然把北碑的一大特点说成是“致命缺陷”?还尽说些连初学者都明白的粗浅认识,呵呵~如果您没有更高新的理论的话恕不奉陪了!: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热闹的好
# b8 f* [( x# c! }6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现实社会中书写者的平和的心态,注定其无路可走,现在还有一大批书写者在临写,在呼吁,仍旧避免不了一步步走向消亡使命,临过魏碑的书写者的最终目的是以其作为跳板,就算是一个创作的素材、蓝本,达到一个好的,甚至是刁得的目的,至于一些取得一部份成就的大书家,还得经过几百年书法史的洗涤、过滤,最终的得出一个各具观感,见仁见智的结论,这实在是我们所希望的,魏碑有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20 发表3 ]1 q- q1 T+ b4 Q! J; h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 H1 e: |  R8 O- u+ K% K9 Y

3 t+ `* X' g# T: q4 N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8 G4 a: ^% g. N; I5 W. x    解决前提,要确保碑字的主导风貌不被破坏,使其不至于成为其他字体的“附属元素”。8 Q3 o, }6 }' H) H8 _+ ~' G
    其方法:1、可以以碑字骨架为主体,在书写中将运笔过程化繁为简,采用经常用于行书的运笔及纸质、墨色调整手段,增强整篇作品的墨气,使魏书变得活脱、自然——赵之谦和孙伯前辈翔的早期碑字,皆属此类。2、可以以碑字笔画特征为作品的主体要素,将字势、结构予以变化。如参入隶书字势,便可出现类似于《张黑女》字体的书体感觉,既削弱了碑字的呆板特征,又使魏书作品更有益于创作——当下此种写法较为流行。3、可以在魏碑作品整体创作过程中,添入几个以骨感、方折线条写成的行书,以表现整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孙伯翔前辈的近期书作,成功地将碑字演化成此种面目,令人耳目一新。4、可以以全部方笔特征的魏书线条书写行书,使作品具有如”折木削铁“般的爽利风貌——魏书前辈沈延毅先生将此法运用得如火纯青,因此而被启功先生赞誉为一代魏书大师。

% A" T4 b9 L4 R; |有些魏碑书法的确刀痕过重,但不是所有的都如此,如鹤铭。龙门二十品不能代表全" w. d* Q3 l/ A: s: ]* W8 |
部!章法难以生动,可能是绝大多数正书共同的问题。把魏碑笔法简单概括为方笔,
% q! J$ K; c  Z0 G估计很多人都不能认同,虽然在创作上是一条路子。搀杂或杂交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法  z' ]: f, U. B' n
门,因为有所依有所凭,至于杂出来的结果,就见仁见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4-27 22:06 发表! W1 z+ p$ ^1 x: V6 {# T
热闹的好4 s0 F0 _% r5 ~- F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 ...
1 E3 ]4 i( z$ s# Z$ K5 K
宫版主的言论我看过不少。幽默中带着铿锵犀利之气,然不失中肯,可谓性情中人,也令洒家佩服!您前两句话说得很有见地,然孰“河东”孰“河西”还很难料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只要象“超女”那样会“炒”就行)因而,纠正“纯粹”是图劳的,在当代现实中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光小脑发达清醒不行),洞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现象,并能保持着自我的“纯粹”就足够了!这是我个人的愚见。一般情况下,我在网上发言很少,都是以看为主。这几天见这位先生说话即别扭又费劲,就忍不住来了两句。让宫版主见笑了!:lol:lol:lol
; |/ \/ P* W; _$ e  Y6 ?3 E  h* p" m, Q4 ~1 C& C3 p% B! ?, J& Y/ H
[ 本帖最后由 二慎堂 于 2006-4-28 00: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8 00:13 发表* k. }3 Y) F6 r2 |  q, _0 o. z: e' t
9 U' K4 o+ g5 {2 ?8 W' n: r( p, Z
宫版主的言论我看过不少。幽默中带着铿锵犀利之气,然不失中肯,可谓性情中人,也令洒家佩服!您前两句话说得很有见地,然孰“河东”孰“河西”还很难料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只要象 ...

% u" F7 E4 x0 m* X3 q: @: F7 `- ?$ x0 ]% w$ i5 r$ J
这篇话题只要能引起书友的积极关注,即足矣。二慎堂书友见解很现实,且很有见的,使在下收益颇多。在此,深表感谢!7 ~. m' w3 O% M+ B1 g# D! x
1 K+ t  ?& E7 S/ w% O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8 09: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8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4-27 22:06 发表( Y7 D! p7 U# X+ S& g8 }) q9 P
热闹的好3 Z( G3 C' G: i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 ...
" s) A! K6 r/ f; V% C2 U

5 a$ J& X" N$ ?; F: O2 P宫板主您好:% G5 F$ {* }6 W9 {* K3 j
    您的回复,点中了我提出此篇话题的真正目的。是的,我只是因为对魏书“本体”发展感到忧虑,才去这样提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呼吁方式。至于它的现状和发展结果如何,确实需要要未来历史去做结论。眼下最真实的事情,便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自已的追求。
/ E  x1 a; i' K- m! x

  H) v" v+ ?' X* Q. Q9 A0 i[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8 11: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