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jinyang123

7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6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26 00:16 发表
: Y  R3 B1 O. @
% a: B$ Z# D9 U8 f* H同意二慎堂的看法。当今书摊还是碑重于帖,看看中原书风就知道了。
6 G- u; o" o& W9 x  k8 T
先生大概没明白我的意思啊!我的意思是,照您的观点看又有谁是习魏碑者呢?:lol:lol:lol: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6 00:32 发表; B& s" U: |( V: G# ?: B+ z
# u4 r8 ^- f; j# y9 i& s* ?
先生大概没明白我的意思啊!我的意思是,照您的观点看又有谁是习魏碑者呢?:lol:lol:lol:handshake
+ {# n4 i6 x: y" e
应该没有弄错吧!我也觉得你所列诸家习魏,故认同你前面的看法。中原书风我觉得+ ^  \) c" k2 K0 p  R
整体比较重碑意,所以也列举出来反对楼主的“魏碑在书摊难占一席之位”,“长4 B: H) A6 j: c& A" _4 N8 h5 \) [4 Z, L
期沉寂于被大部分学书之人排斥的角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匿名  发表于 2006-4-26 10:34
公说公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草堂板主的观点我很赞同!以纯粹的魏碑书体形式存在于社会的现象已经淡化。不可否认,因魏书的存在,使书法创作可借鉴的创作空间增强了,因而使得书法创作更富于多样化了。[size=3]魏碑的灵魂已转化为其它书体创作不可缺或的“附属元素”[/size]。[/size][color=Purple]——这便是魏书本体不被书坛重视的重要原因。% s7 @0 d4 C6 b

: x5 I( d9 X# W- J8 H+ I[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6 14: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6 00:32 发表
+ `' K; ?3 I- Y6 @+ ]' Y' G% `
/ F) e0 Q! x+ s2 H! c2 k先生大概没明白我的意思啊!我的意思是,照您的观点看又有谁是习魏碑者呢?:lol:lol:lol:handshake
0 d' U7 n6 t8 ]/ s9 @2 n& X" |
书写魏碑与借鉴碑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 J% ~- Z, o- L
6 p! s! o; y4 j8 \: P. G  w8 a) D( g, O$ r) o
书写魏碑,[/color]就是将传统魏碑字体的书写方法、字体结构、文字形态以及碑字所包含的内在气韵,按魏碑书体的原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要以极强的形临魏碑基础为前提。它既包含外在形式的形态因素,又包含内在壮阔、沉实的精神感觉。5 U- P7 R0 c0 M8 |" g2 ]  d

& P) u3 c! }$ |" T8 k  }[font=黑体]借鉴碑意[/color]则有不同,它不需要将魏碑字体的书写方法、字体结构、文字形态以及碑字所包含的内在气韵,按魏碑书体的原貌在创作中完全表现出来。故不需要完全掌握魏书的全部技法,只表现其内含的精神一面即可:或在行书创作中突出厚重感觉,增添方折元素,以表现作品雄浑气象;或在隶、楷中通过加入方笔,强调作品的磅礴气势;或在现代作品创作中吸入魏书的部分字体的奇异结构,以表现作品的稚拙恣势与情趣;或在创作过程中参以碑字的风化、金石感的外象特点,以突出作品古朴、老辣书风。凡此种种,仅以借鉴魏书的内在精神而存在,已远离于魏书本体的真实面貌,在作品中仅能处于被借用的地位,亦使魏碑成为其它书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附属元素。从书写技法掌握层面看,侧重于强调“借鉴碑意”的书家,掌握的魏碑技法只是在“支言片语”之间,即可完成书家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学取魏碑的书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略取笔意加以利用即可——这便是当代部分“魏书大师”所追求的意境,亦是初学魏碑者无从下手的症结所在。
; i$ `/ n6 `9 q) O) l9 b) b3 t
! g" ]" l4 c) g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7: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6 11:18 发表% W6 S' b" P7 [- l1 \) B

4 ~, j( S$ ?) v7 r书写魏碑与借鉴碑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5 ]) F7 \3 M( G0 B
) p/ ]% H- s: O- X; N, a- t' {+ N  ~+ d( Q% J& M1 @/ p  V  c
书写魏碑,color]就是将传统魏碑字体的书写方法、字体结构、文字形态以及碑字所包含的内在气韵,按魏碑书体的原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要以极强的形临魏碑基础为前提。 ...
7 G' e3 M( |; Y
照先生的观点来看,那就是要把历史的东西复制下来才是艺术?(那好,一台复印机就可,比手抄的强亿万倍!)那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何艺术可言呢?同时,我还想问先生一个问题,历朝历代,不论是艺术还是其他,又有哪一个领域或门类不是在相互的借鉴中得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呢?所以,先生的观点难以立论!不过,先生的理念倒是可以给初学者上课用用,仅此而已。。。先生可能没见过孙伯翔先生七十年代末所书魏楷《正气歌》吧?或者去年孙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个展中所临的那件《始平公造像》吧?建议先生看看后再重述您的观点吧!:handshake
) v* R2 f) ~1 V9 A9 l
9 m6 d$ |0 J: L[ 本帖最后由 二慎堂 于 2006-4-26 17: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26 10:06 发表# Z2 O# D* o/ e  t5 T
% s8 d. |7 Z, x) a/ }, Q
应该没有弄错吧!我也觉得你所列诸家习魏,故认同你前面的看法。中原书风我觉得
$ U2 v- d5 J2 X+ D  g" O- X整体比较重碑意,所以也列举出来反对楼主的“魏碑在书摊难占一席之位”,“长! l! z8 D) q- O: d! d: \5 B6 [( K
期沉寂于被大部分学书之人排斥的角落”。

  P8 A$ w6 i: E" u# Z: z呵呵!不好意思,我把您同发帖的那位先生弄混了。。。:lol:lol: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6 17:22 发表
' W6 }/ e  O8 b' x4 O  f. t7 E! D6 t
% T+ M* G  ^+ _3 e9 c) R照先生的观点来看,那就是要把历史的东西复制下来才是艺术?(那好,一台复印机就可,比手抄的强亿万倍!)那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何艺术可言呢?同时,我还想问先生一个问题,历朝历代,不论是艺术还是其他,又有哪 ...
/ S* w) \6 ^. e4 x* M' S2 x
    孙伯翔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以魏碑为根基的真正书法大师。孙老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作品和其展会场景,本人曾多次在网上翻看,并下载了部分作品。尤其对雄阔的巨幅魏碑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几年前,孙老因书写《正气歌》而名声雀起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因此,在书坛,我最为关注的当属孙伯翔前辈。追随孙伯翔大师的书风,亦是我一生中所奢求的终极目标。& j8 a* U; p$ v. D
    正因为《正气歌》的效应,才促成了以孙老为先锋的北碑书风的队伍,从而造就了一代真正以北碑为基础的书法骨干。从这批队伍成长轨迹中可能看出,以孙前辈为领袖的北碑队伍,在孙伯飞翔大师的I悉心教导下,一直走着遵循传统健康发展之路,并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创下了辉煌的业绩。1 E9 T3 |+ a7 K% g% P' ~$ r
    那么,孙伯翔前辈是如何引导这支队伍走向以魏碑为主体的书学之路的?我们从大师对北碑的见解中,会体验出一些真谛:) J) o4 Q, h4 M2 F6 T$ E3 M
●我是写北碑的,在临写龙门造像和云峰山下了多年的笨功夫,尤其是在方笔龙门更多一些。因此对刀与笔多了些肤浅的认识,在这方面争议颇多。古人有论,今人有论。刀笔各半,甚至说方笔的形成纯为刻工所为,这一点我则有不同的见解,传世的方笔魏碑有其明显的镌刀斫起成分,不可泯除,但其形神主要是当时书家所为,欲得方,必得厚,方能积雄,形态易得,质感难求,刻工只能得其表,无法得其质,无法得其厚,无法得其神。如果魏碑石刻是刻工所为,那么,云峰山石刻又怎么能解释呢?——孙伯翔* Y# U% a, x. [4 f9 A9 {0 i
    大师所说的“学北碑下了一番笨功夫”实为谦词,真正含意应为“真功夫”。大师的话印证了一个学习北碑的道理:学习北碑,必须首先入得其法,即“透过刀锋看笔锋”。应正确理解:大部分北碑隽刻于石碑上的文字是写出来的,尤其是大师所崇尚的“龙门造像和云峰山”。魏碑即是写出来的,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揣摩古人的真正书写方法,而不是草率的碑字“笔意”。这样才能打下坚实的魏书基本功。
5 Z0 P; h9 I. f+ f: v    要掌握北碑的写法,需要一个长期的写入过程,这个过程便是笔者所强调的、亦是大师以“笨功夫”写北碑写了数十年仍未掇笔的、应遵循“碑字是写出来”的理念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学习魏碑的强化过程,亦是不可或缺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十年,可能数十年,才能完成将碑字的真正用笔及精神风貌印记在脑子里,溶入技艺中(正是二慎堂书友所说的“复印下来”——其实,仅仅是复印到纸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复印到头脑中,乃至在头脑中打下“入木三分”的烙印后,才能应用、发挥于其它作品的创作)。

# X9 K. I7 Q* J: L. E  f8 u' ^, j
+ c3 [, X5 V6 e2 v/ M稍安待叙:如何"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 Q) c# C4 n, a" _" _" u
. Q9 i/ }- y, @+ @8 Z8 s1 W5 X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孙老还说过,学魏碑体之“方”,不要误以为是“侧锋所为”,仍然是“中锋劲推涩进”,要找到魏碑字架的那根“主线”,抽出那根”主筋“,“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样才能写出魏碑体的“浑厚”气势来!这就是所谓“变刀法为笔法”的内函。(这是我九十年代拜访孙老时他老所说的话题,是“秘语”,未经整理,是没有记录的,都记在我脑子里了)您说是学魏碑体的,今儿说给先生您听,受益吧!;P4 p" v. e% i$ }5 H" E- v
先生如果不是这番话,愚以为先生是个江湖说客呢!初学者和江湖说客或者拍拍脑门就出口的语言是不能立正论的!:Q切记!:lol
" P7 x1 U* x3 `2 O" F
: G. U( U* I1 Q7 v/ @' q2 i! \; v[ 本帖最后由 二慎堂 于 2006-4-27 00: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7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6 22:30 发表
" W0 P, F6 I# C8 B7 \; C3 P0 [& W
    孙伯翔先生是我最敬仰的以魏碑为根基的书法大师。孙老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作品和其展会场景,本人曾多次在网上翻看,并下载了部分作品。尤其对雄阔的巨幅魏碑作品佩服得五体投地。十几年前,孙老因书写《正气 ...
& i$ T: Q/ _3 N5 z4 [6 |9 l. C
) k# z/ t6 K9 i6 n5 o5 U# u
绕来绕去,还是有一席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