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65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3-2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 马克义 发表在:百灵社区 www.blsq.com
" l8 W5 r3 X4 ~0 c3 m" F, b/ O1 P% B
2 D5 s, H( ?4 v5 {3 S# \. K
“书法”争论中的几个问题$ X3 ~. t6 p3 Q3 ~) B; ]
) z! Y! j6 }) j6 X* N& c. _& o
本人写了《书法:作为中国文人***的伪艺术》那篇文章之后,有几个网友提出了反对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反对意见的反对方式本人却不敢赞同。+ F( A% S2 J7 A2 P; ]
" g, Y. Q9 A! m9 Q" I, S! N
本来,如果本人把这篇文章换一个方式来写,把“***”和“伪”字去年,本人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对此文“怒火中烧”。
+ G" n/ D, D2 W8 t& B& r1 j4 d1 `2 l* U" _7 _% a/ Q7 l
如果本人这样来说,音乐,绘画和舞蹈是一类纯粹的艺术即纯艺术。书法由于其特点,不能与这些纯艺术归为一类,这样,书法不是一种纯艺术。这样,就把一个“伪”字去掉了。
; s+ D! w; n5 l+ y- [, G. w$ C8 f. c m3 t8 E! V
接着,本人说,书法对创作和欣赏它的人还是有着审美作用的。只是,这种审美作用也还是有某些不利的方面,创作和欣赏书法的人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这样,就把“***”这个语词去掉了。: `0 f$ d; P! u. o" B
1 Q7 O, k) x Q9 p9 b+ G 这样说出来,平平稳稳,喜欢书法的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不喜欢书法的也不会觉有什么不对。% I1 Q H/ i% K# I* r4 [
) X3 Z! }& ^1 h1 g7 T: I' [. z: ^ 但是,加上了“***”和“伪”这两个语词,喜欢书法的人一看就会怒火中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本文所要说明的。/ Y! Z5 d3 \% Q& Y* Z1 U; P% q
6 K! C t, l! H- `9 V+ R7 s 反对我的观点中,除开漫骂之类的东西之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情绪化思维,二是资格否定,三是权威论证。至于漫骂,那是非常无聊的事情。骂人的人一般有一种错觉,他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会骂人,这样,他一骂人别人就把他没办法了。这个世界上谁不会骂人?温加宝总理的答记者问中,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妥,那就是不该骂***“数宗忘典”,这个语词我不记得了,大概就是“不认祖宗”的意思吧。你骂他,他也会骂你。这样骂来骂去毫无意义。并且,从法理上来说,“不认祖宗”也算不了什么罪恶。当然,他可能只是给国人看一看的。但一个国家总理,在那样的场合骂人,确实不该。中国是一个有着国骂的民族,骂一骂***,或许还会得到更多的民心吧。反正政治家演戏,我们就看戏嘛,并且,这事与我关系不大,这里就不多说了。; p: g& f, o2 q* l
# v7 C k) W- m' y( m 一,情绪化思维而不是对象化思维( X9 e+ j) I( U( `- k
& x% m: M2 v+ y- |
中国人可能是最具情绪化思维的民族了。我们知道,语词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能够激励我们的情感。那些演说,那些书文能使我们情绪激动,也是因为语词具有的这个特殊功能所致。# U% h8 Y9 v4 \8 S3 B/ c
) O9 I4 }/ ]7 }5 k5 A% H2 y
中国人使用的汉字还具有相当程度上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比拼音文字更具有激励情感的作用。这样,一听到或读到“***”,本身就会立即对其产生某种厌恶感。而当你把书法比作“***”时,那些喜欢书法的人自然会怒火中烧,这些人也就顾不得什么理性思维了。
/ ?$ L' [/ @2 w! F2 L/ W9 j9 v8 D1 ^* P; i
对象化思维不是这样,它要求尽可能低地消解情绪在理解中的作用。当然,人或许是一种情感的动物,完全消解情感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这就是对象化。阅读一篇文章之时,仅就这篇文章的内容等来评论。用我们常用的语词来说,就是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个“客观对象”为看待。2 [3 ]2 C; t! N0 K: w$ b
3 l3 U ?+ m' Z9 x9 s 只可惜,对我的文章的观点不满意的人基本上没有做到这一点。
# q* }: Y, g5 G6 H0 H! E C
/ C, A8 [6 X3 S Y+ | 如果甲方提出某一观点,乙方反对,但由于情绪化思维的作用,乙方反对的不是这个观点,进而反对了这个提出观点的人。而甲方反对时,也同样这样做。这样,一场辨认最后会成为一场斗殴。台湾议会辨认中时常出现这种情况,这都是情绪化思维的结果。
0 g) |$ b+ ?0 w- v1 e- o' V' W9 ^+ r6 t" P" S4 x
二,资格否定而不是平等对话
, X, B: X! X6 t7 r( k9 ]9 ?0 ]. ^
什么是资格否定呢?那就是先对你的发言资格作出否定,如,你不懂这件事,不要发言;你无知,你没有发言权,等等。这或许也是中国特色。不过在中国近代,或许是毛泽东发明光大的这个东西。他的那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许就是资格否定的权威论断吧。
2 t( O0 h. H! F" c- I0 n4 g+ `, q4 E# Z) w3 g
这种一开始就把对手的资格否定掉的手法是一种非常拙劣的讨论问题的方法。因为,什么人来确实谁有资格发言呢?最终只能寻找某个权威。而在政治上,最终就是谁有权力谁就拥有发言权。我把这一点称为中国专制独裁的思维根源。那张维迎和李稻葵的“真理是不用讨论和投票”的言说,也是这种资格否定的思维方式的体现。
0 C) N& x" ^, F, h% C+ \$ k' M
L; N+ X4 P1 @1 s' F8 h+ {% N 权威论证而不是理据论证* M K! K( n+ S1 |2 c/ k- h2 G0 N5 b
6 i, H' I+ |3 e: f, Y
所谓权威论证,就是用一些有名的人,主要是有学术权威的人的论断来反对对方。学术权威的很多话或许是正确的。但是,讨论问题要就讨论的问题来辨论。赞同一个观点也好,反对一个观点也好,都要拿出自己的理据来。这些理据不能仅仅只是某个或某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或结论。如果只有权威人士的结论就可以结束讨论,那人类早就不应该说话了。至少几千年前,权威人士就对人类的大部分事情作出了自己的结论。
: T( {& x6 h1 K6 _1 c9 Y3 u& f4 x0 ]7 q& b8 u
就说这样一些,希望百灵的网友在以后的辨认中注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e2 q' Q' ]' {4 y* z7 l: L' s
0 l* a4 E0 W, ?( Q1 T
2006-3-20 15:04: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