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194|回复: 87

【名家近况】王岳川(2014.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30 13:41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2014.4 北京王岳川先生寓所
书艺公社SHUFA.org出品
600x800_mjjk_201404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28 22:33 编辑

DSC_0019.jpg
王岳川。
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论室主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十所大学双聘教授。出版著作4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提倡“文化书法”,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在世界40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
从八十年代以来多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并带团到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2010年四月接受美国十几所大学的邀请赴美进行学术讲演和书法展出,2011年3月接受古巴、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国的大学邀请讲演和展出,2012年4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王岳川书法展并作讲演,2012年8月在海南海口与言恭达、陈振濂等举办名家书法展,2012年10月在上海图书馆展厅举办《王岳川书法展》,2012年11月在北京大学展厅举办《王岳川与访问学者书法展》,2012年12月参加全国政协代表团到台湾参加台海书法展并捐赠高层书法作品。2013年4月在山东潍坊举办书法展,5月在西安中国书法博物馆举办书法展,6月在内蒙呼和浩特举办书法展,9月合肥和深圳举办书法展,10在北京太庙举办书法展,11月在北京大学举办书法展。荣获2012年“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
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文明之旅》中主讲书法美学,担任《书法五千年》策划和讲演专家,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主讲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之光》主持文化栏目:《王羲之》、《唐代书法》、《宋元绘画》、《印文化与文人印》。书法入选多种书法集,作品被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传略载多种辞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30 13:50 编辑

一个文化人的书法情怀
——访王岳川记

贺 进

在书坛其实我挺佩服两位先生,一是杭州的陈振濂先生,二是北京的王岳川先生。杭州陈氏未有交集,都是传闻,神乎其神,譬如讲座一天,不用打稿,可以整整说一天,讲座草稿学生整理后竟然可以编辑出一本货真价实的理论著作,有条理,有系统,真乎大才。北京的王岳川先生也有类似江湖传说,王先生执掌北大书法研究所多年,培养了大批的弟子,且于书法之外有更多的建树,甚至有这样的传说,王岳川号称北大的“才子”,出口成章,写文章更是有过人之处。北大书法研究所的活动我有几次参与,聆听了王岳川先生开幕式致辞及学术研讨会发言,他也是从来不打稿的,发言重点有条理,有依据。几次接触后,我发现王岳川先生远远要比我之前的认识更有可挖掘的才华,于是便有了这次比较长时间的交谈。

中国文人自古就崇尚“书房”文化,“不谙世事”的文人都梦想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世无争,与人禀怀,约好友数人畅谈文雅之事,好不快哉!然而文人的自我世界其实最好的诠释就是书房,属于自己的书房,在方寸天地尽享书斋文化。真正的书房文化其实最兴旺时期是在明清,从“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文人崇尚的书房到清末大儒等,极具雅趣的书房令人神往。今天的文人也是崇尚书房文化的,不论是几居房,都要留出一间来做自己的书房。王岳川先生的寓所是我向往的,不是位置,更不是面积,而是寓所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气氛。书墙是很壮观的,洋洋洒洒、门类繁多的书籍从地上直接垒到天花板,多么畅快!我曾比较细心的观看了王岳川先生书墙中的书,我很难相信他的书籍几乎遍布了文化中的各个门类,从音乐、哲学到文学、美学,这不仅仅是泛泛的入门书,而是比较深奥的专业书籍,我问他这些书都是否读过?他笑言,不仅仅是读过,有的还是读了三遍以上,随便拿出一本书,他甚至能背出其中的段落,然后翻阅书籍果然更找到,我真是有些意外。至此,我真的相信王岳川先生“过目不忘”的本领了。他说对书籍的痴迷是一生的幸福,他曾有过几天几夜为一本书而不休息的状态,这样的习惯造就了他之后为写一篇文章而不休息的“劣习”。我想,其实他是真正的在享受书籍带给他的快乐,这种快乐只在他的内心世界,旁人还是看不懂的。王岳川先生涉猎多种门类的研究,似乎真的造就了他于书法艺术的博大情怀,我们看他的著作,不仅仅是书法,还有国学等,其实真的能真正一个真正的王岳川,一个北大走出去的“文人”。

王岳川先生恪守北大书法研究所的宗旨,那就是他提出来的“守正创新 正大气象”。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一种对开创精神的鼓励,一种正能量的书法表现。这就是北大的理念,更是王岳川先生的理念。书法学习应该这样,当然北大书法研究所的教学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北大书法研究所的学生作品中能读懂王岳川的精神。王岳川先生也提倡“文化书法”的概念,书法要回归文化范畴,回归五千年文化的大环境。曾几何时,我们书法人成为了“写字匠”,成为了古圣先贤所鄙视的那类人。一位书法家读了几本书,肚子里有多少墨水真的能从他的字中看出来,俗话说书法人三十岁看技术,四十岁看性情,六十岁之后看修养,我们这辈人对于技术与性情都是不缺的,恰恰就是在修养上真的做的不够。顺手抄书,抄诗句,有的甚至不明白意思就在书写,真的丢掉了书法应该有的那份东西。王岳川先生提出的“文化书法”概念其实就是唤起书法人的良知,让书法真的回归到书斋文化,回归到文学领域,多读书,多思考,这才是书法走向新时代的风向标。正如王岳川先生所言:书法是一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法。

王岳川先生的书房悬挂着一幅两平尺大小的小楷作品,这是他上世纪八十年代书写的,当时写了两件,一件参加了当年的大学生书法大赛,获了大奖,当时获奖者还有暨南大学的曹宝麟,南京艺术学院的黄惇,另一件是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保存到现在。从这件作品中能看出王岳川先生在八十年代就有了很好的书写水平,点画精准,结体丰富,具有很强的审美视觉,但是这样的作品放在如今的展览上入展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没有做形式,没有染颜色,做效果。从此能看出当时的书法评审真的是好,不看形式,只看作品的水平,只有真的笔头功夫到位才能获奖。谈及王岳川先生的小楷,他说其实如今还保持着持续书写小楷的习惯,《乐毅论》《黄庭经》等都是日临的必备范本。他的书房放着一个很大的书案,王岳川先生的作品大部分都在在这里创作完成的,王岳川先生的行草书酣畅淋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他说他对唐、宋、明、清的行草书多有涉猎,且多有临摹,很有体会。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这种审美取向。王岳川先生展示他书写的作品,大大小小,有横幅、手卷、小品等等,甚至有一米宽,20余米长的巨幅手卷,临写《十七帖》、《书谱》、《寒食帖》等佳作,呈现出一种“正大气象”的大气象。


北大书法研究所是王岳川先生的阵地,在这个阵地上王岳川耕耘了数年,培养了大批的书法后备人才及活跃在书坛上的佼佼者,王岳川先生以“文化书法”来建筑北大书法的大厦,更以“文化书法”的精神来诠释他的书法梦,我想无论对于他自己还是北大书法所来说都是一种财富,这种财富从未来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后才能体现出她的价值,回归书法本体,回归书法文化,将是王岳川先生毕生的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4-4-30 12:27 编辑

王岳川经典语录

1、近代以来,学问变成了狭窄的学科分类,一个人一生只研究很小一个局部的学问,学问家就从通家变成专家,大师变成了小师,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天下”眼光消失了。

2、一个书法家只拿毛笔写那几笔线条的话,这个人就不能叫“君子不器”,只能叫“小人饭碗”。

3、“国学”这个词不是一个古代词,古代称为“汉学”,是华夏民族最大最集中最高远最深邃的一门学问,但是到了近代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说是斩根断枝甚至是斩尽杀绝的这么一种学问,因为它面对的一个最大的对立面叫“西学”。

4、我(王岳川)从1981年底到北京已经32年了,这32年我出版了近40部专著,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的,而不是主编的著作,主编的著作理论上可以无数。

5、中国古代就很重视文化对书法的提升,如果没有文化就把书法瘪下去了,变成视觉艺术中的小科目,一点都不重要。相反,有了文化重量以后,就变成了众多大文豪通过书法把自己思想传播出去的审美境界,我想我们应该恢复这个书法人文传统。

6、古代书法家如果没有精深的学问,他的书法是没有翅膀的,他可能在一段时间志得意满,但最终功亏一篑只能称为一个书匠。

7、古人认为,不会写小楷的书法家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而今天一些书法家不屑于写小楷,那是因为他进不了精微,他不知道写小楷要写得宽博,写大字要写得紧凑。

8、为什么我要提出“回归经典”,如果不走经典之路,很多人一辈子就掌握不到古代的精髓和精华,天天在巩固错误,巩固错误的结果,对我们大国书法不利。

9、我们应当从疑古模式中走出来,进入与古人对话的对话派,即从古代传下来的作品,在没有确凿无疑的证据时,我们都不能轻易否定。

10、一些喜欢将草书写成蚯蚓弯圈、死蛇挂树的俗书,为我国的造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1、我认为书法评审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不容任何个人至上主义存在。

12、书法最初重视技法,技法不过关不能叫书法家只能叫票友,这是一个入门级的要求。

13、我对书法艺术和学术研究最早是二八开,80%精力做学问,20%精力写书法,后来随着书法所工作的需要慢慢调整为三七开,现在已经变成四六开,我估计明年会有更多的精力转到书法文化建设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30 13:11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访  谈  录

问(书艺公社贺进):王教授好,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活动都跟咱们接触很多,我到北大参加过北大书法所多次书法大展和书法学术研讨会。我在您的书房看了一下,书都是顶天立地满满的,有些人说这种书墙,对文化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状态。刚才看了一下您书房各种人文学科的著作都有。不知道您的看书的习惯是什么?
答(王岳川教授):学者与一般人的阅读不同,要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理性审视的高度在对别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所叫做“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对问题加以精深地研究。研究问题需要很宽的地基,犹如金字塔底座很宽才能建得很高。中国学问是在近代以后被区分的很细,在古代分为四门——经史子集,要求文人“出经入史”,“经”是十三经,“史”是二十五史,还要求文人要做到精通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而近代以来,学问变成了狭窄的学科分类,一个人一生只研究很小一个局部的学问,学问家就从通家变成专家,大师变成了小师,学术者天下之公器的“天下”眼光消失了。
我在北大招收博士生的专业是文艺美学,探讨文学艺术中的人的审美规律、审美心理、审美特征等。这门学科其实也很庞大,首先“美学”属于哲学,还属于艺术,它研究艺术、人生和世界自然当中的美。而文艺范围就更大了,尤其艺术的涉及面相当广阔。我在研究艺术门类中主要集中在书法和绘画上,又招收了书法的博士生和硕士生。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指君子不能用任何一个专业,一个学科,一种艺术,一个容器把他框住,他的眼睛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可以说是从人类产生世界浑沌形成一直到人类的未来都要去思考,他的学问的眼光越高他的境界修为就越高,他如果只是思考自己范围那点事情,比如一个书法家只拿毛笔写那几笔线条的话,这个人就不能叫“君子不器”,只能叫“小人饭碗”。你刚才看到我的书房上万册书,基本上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中国的,一类是西方的,这是根据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要求:“学贯中西”或者叫“汇通中西”。
“国学”这个词不是一个古代词,古代称为“汉学”,是华夏民族最大最集中最高远最深邃的一门学问,但是到了近代它变成了一个可以说是斩根断枝甚至是斩尽杀绝的这么一种学问,因为它面对的一个最大的对立面叫“西学”。一些知识分子为了保存国家的文脉——文化乃一国之命脉,就把汉学称成“国学”,把中国音乐称为“国乐”,把中国画称为“国画”,而没有将中国书法称做“国书”,如果真的成了“国书”的话那也不得了。从这一点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问其实是为了面对世界全球化的挑战而出现的,到了清末民初国学的名声才起来。王国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强调一个学者必须要“汇通中西”,就是必须要精通一门外语,要了解世界,近代学者艺术家就基本上按照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民间节日文化三个维度去做,同时,要知己知彼了解世界精通“西学”。
您在我书房里看到两面墙上的书,顶天立地的,这一面基本上是国学,那一面西学居多,不过我的书太多,在另外一处还有一个书库,这样,我就可以每天潜心读书十四个小时,然后就是拼命地写作,出版了近四十部专著。近十年来,我的学术兴趣转向新国学建立,出版了《发现东方》、《文化输出》、《文化战略》、《后东方主义》、《再中国化》等著作,在线装书出版社出了几部线装书,手上这部书是《王岳川解读<大学>》三册一函,这是《王岳川解读<中庸>》(三册一函),还有一函是《王岳川小楷<大学><中庸>》。

DSC_0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28 18:16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访  谈  录

贺    进:这是什么时间完成的?花了多长时间?
王岳川: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最早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请我去讲了23讲,其中11讲是《大学》,12讲是《中庸》,一共23讲。后来央视《百家讲坛》又找到我,去讲了两讲。然后我在北京大学文科博士班讲了三次,每次讲半年,引发了博士生们热烈的讨论。我根据我讲演的录音整理出书,2008年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大学中庸讲演录》,后边还附了我的一个录音光盘。书出版后吸引了海外港澳台很多人。其后线装书局找到我,希望出线装书,让更为高端的群体能够读到这部书。于是,我又做了修改交给出版社出版了7册线装书。我从1981年底到北京已经32年了,这32年我出版了近40部专著,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的,而不是主编的著作,主编的著作理论上可以无数。
DSC_002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28 18:18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访  谈  录

贺    进:这些书都是您自己写的?
王岳川:是的。书法方面有一本书我担任主编,那本书就是《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一部很厚的著作,出版于1994年,20年前出这本250万字的大书令我难以释怀,因为我为这本书的出版差点付出生命。

贺    进:是您主编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
王岳川:对!我编写的时候是1992年,1994年出版的,目录涵盖了“书法文化”各个方面,成为了后来我提出的“书法文化”的中介过程。


贺    进:刚才我还看到您家里有胡琴、古琴,还有钢琴。
王岳川:因为我喜欢音乐,而书法的韵律与音乐相通,宗白华先生才说:艺术最高境界是乐的律动,是舞的姿态。


贺    进:您家里还有埙。
王岳川:是的,因为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按照庄子的说法,天籁地籁人籁,其实埙属于地籁和人籁的结合,天籁就是上苍之声,地籁就是地上的孔窍发生的声音,当然包括埙,因为埙是泥做的,是陶器。


贺    进:您平时也演奏吗?
王岳川:埙太悲凉了,我更喜欢古琴。孔子也弹琴,厄于陈蔡,而弦歌不绝。就是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被一些小人包围起来,一般人惊慌失措,就连子路都有些慌张,但是孔子却镇定自若地弹琴唱了七天。


贺    进:刚才听您这么说,其实我隐约中能感受到您提倡的“文化书法”的观念,有的时候,一些人就书法谈书法,反而不是书法了。
王岳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DSC_00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28 18:18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访  谈  录

贺    进:这一点可能就是您说的“文化书法”不单单指书法,可以跟儒道佛啊,亭台楼阁啊,音乐啊,国学啊各方面产生关系。刚才也听您读书的一些方面,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现在写字的人很多,读书的人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说的“书匠”越来越多,有“书卷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少,这一点能够跟网友分享的?
王岳川:这点我想多谈一下,先不谈文化书法,我们从中国书法史的脉络来印证一下,我曾经问我的博士班的研究生们和国学精英班以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具有普遍性意义:
第一,请大家列出中国历代书法家中的文学家有多少?蔡邕、蔡文姬、陆机、王羲之、李白、杜牧、贺知章、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朱熹、赵孟頫、王阳明、唐寅、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王铎、傅山、刘熙载、王国维……等等,人数众多。
第二,请说出中国历史上的专职书法家(职业书法家),只有冯承素等两三个人,且名不见经传,而冯承素我们知道在历史上除了临摹了王羲之《兰亭序》以外没有别的作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古代就很重视文化对书法的提升,如果没有文化就把书法瘪下去了,变成视觉艺术中的小科目,一点都不重要。相反,有了文化重量以后,就变成了众多大文豪通过书法把自己思想传播出去的审美境界,我想我们应该恢复这个书法人文传统。
第三,一个文盲两眼不识斗字,能不能拉二胡?结论是可以,阿炳就不认识字,他的《二泉映月》拉得很好。一个不识字的人能不能画画?齐白石是木匠,最初不识字,但是可以画画。齐白石的书法是他几十年沉浸于篆刻时将篆书练好以后逐渐形成的。那么,一个不认识字的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书法家?结论是不可以!为什么?甲骨文不懂,散氏盘不懂,石鼓文不通,最早墨迹存本陆机《平复帖》很多人都读不通,很多人写王羲之《黄庭经》却不知道是道经,一些人临写颜体多年却不能识读颜真卿《多宝塔》佛义内容。古代书法家如果没有精深的学问,他的书法是没有翅膀的,他可能在一段时间志得意满,但最终功亏一篑只能称为一个书匠。
第四,很多不见经传的人在唐朝可以抄经,从今天敦煌残卷里边发现了很多唐人甚至是更早一些人的抄经,有人就说没有文化可以成为书法家。错。唐人抄经选拔非常严格,专门有考试规章制度。中国历朝历代大书法家几乎无人不写经:王羲之书《黄庭经》《遗教经》,柳公权抄写《金刚般若经》,钟绍京书《转轮经》、张旭书《心经》、苏东坡抄写《华严经》《圆觉经》,黄庭坚抄写《文益禅师语录》,赵孟頫抄写《佛说四十二章经》等。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书法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文人。
第五,比如说,我们现在让一个书法家写一幅对联,要自己创作一副对联,颇不容易。现在有《书家必携》的书,于是现抄而成为文抄公。如果没有带这类书,现场要根据情况做一副寿联,不少人就挠头接耳了,为什么?平仄,虚实、对仗等都有很多问题,如果我们现在面对几卷民国书法长卷,请几个书家来题跋,难度更高。因为必须要用文言文写,而且必须拿着毛笔略一沉思就往下写,关注这个长卷的书法水平,读其文字内容的心情,它是否会流传久远等。我们看看黄庭坚题写苏东坡《寒食帖》,就应该效法,那写得多么意味深长啊。黄庭坚的高水平是那些没有文化只会写字的人永远完不成的。从词、诗、对联、题跋各个方面可以看出,仅仅是做到一个把笔法写好的人远远不够。从这点上看,我在北京大学深厚的人文环境中,如果提不出“文化书法”那倒真是奇怪了,因为书法和文化紧密相关。
第六,书法文化的空间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写到佛教的大门上叫大雄宝殿,写到道观里是道法自然,书写儒家文庙是万世师表,书写到亭台楼阁那是西湖胜景。而在深夜一灯独荧书写经文的书法家代不乏人,尤其是赵孟頫书写过众多经文《道德经》、《心经》、《金刚经》、《孝经》等。这两天过元旦,我静心反省自我,开始写经。先写的是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这两部经典似乎从来没有人写过小楷,近6千字的小楷我写了两天。第三天开始写《道德经》5千言。我认为小楷写经需要书写的文人气,而不能匠气,三十多年前上大学时我一幅小楷《滕王阁序》获全国大学生书法优秀奖,现在再写小楷,感到眼光和境界完全不同了。这些抄经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庸》的一句话:“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敦厚以崇理,温故而知新。”其实“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强调的是君子首先要提升德性而致力于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穷极天下之广的视野并在细小精微处着力,我写的书法最大的是长14米,高2.8米,最大的单体字就是“天地五行”的“行”字就接近8平米,最长的长卷是我创作的《王岳川草书千字文》长20米,高1.4米。

DSC_002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5-4 22:35 编辑

【名家近况】王岳川
访  谈  录

贺    进:写了多长时间?
王岳川:我从早上9点钟写到中午12点多才写了一半,下午继续写了四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千字文》很难写,尤其是这幅《草书千字文》接近300平尺,书写难度很大。

贺    进:不是在这张书台上写的吧?
王岳川:就是在这里写,而且用的是50米的长卷宣纸,边写边卷,坚持用一张长宣纸写出千言。完成后没有地方能展开,我只好拿到北大书法所大厅展开,学员们还是被吓了一跳。我坚持在写经的“精微”和大草长卷的“广大”获得心性的拓展。想当初,王铎夜临张芝《冠军帖》从年轻的时二三十岁一直临到60多岁去世,不知道写了多少遍,仅传下来的就有十几通。这种对自己的苛刻要求才是送我们上云天的梯子。古人认为,不会写小楷的书法家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而今天一些书法家不屑于写小楷,那是因为他进不了精微,他不知道写小楷要写得宽博,写大字要写得紧凑。“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战胜自己的惰性而变成极其高明者,但是接人处事时要把自我锋芒收敛起来。严格要求是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古人要求的极高明就是达到极限的聪明睿智,但是接人待物要行中道的谦和、宽博、包容,海纳百川,不然地话就门可罗雀,水至清则无鱼,古人把这些极为精彩的思想用三句话说的很清楚。我的实践亦可反证中国文化精神并没有死亡,凡是照此实践并实行知行合一者,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我溯流而上开始临汉代张芝的草书《冠军帖》等,有人怀疑这几个帖是否是张旭写的。我认为,没有充分的颠覆性证据,我们只能依照前说。您看,这是张芝原作字帖,可以比较一下。为什么我要提出“回归经典”,如果不走经典之路,很多人一辈子就掌握不到古代的精髓和精华,天天在巩固错误,巩固错误的结果,对我们大国书法不利。
181936seremrdrmvr3j7kx_meitu_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