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度公

梅墨生先生访谈、对话(转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度公

此篇来自百度
   

梅墨生,男,196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1996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2001年起在中国画研究院从事专业创作、研究。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理论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目录

简介


人生经历


作品


个人荣誉


相关评价

编辑本段简介

  姓 名:梅墨生

  

梅墨生

  笔 名:觉予、觉公

  斋 号:方圆化蝶堂

  出生年月:1960年7月

  籍 贯:河北

  血 型:O型

  身 高:170cm

  体 重:63公斤

  专 业:书、画创作和艺术评论

  问业师门: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

  嗜 好:看书、听音乐、太极拳、游山玩水

  养生秘诀:心态尽量好一点,无害人之心

  最大希望:平安是福

  喜欢读的书:杂书

  不喜欢读的书:专业的书

  读书方法:一般的书不求甚解,不一般的书但求个解

  人 生 观:相信耕耘就有收获,相信善恶因果

  艺术思想:崇尚有境界、有格调、入世而不媚世、超脱而不离世的艺术追求

人生经历

  

  

梅墨生

梅墨生号1960年6月生于河北迁安市。毕业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原为河北轻工业学校),结业于中央美院及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1991年修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1998年入首都师大书法艺术教育硕士研究生班。1991-1993年供职于《中国书法》杂志社。1994年供职于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供职于《中国艺术报》社。1996-2000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1年调入中国画研究院。

  问业于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等先生。兼事书法、绘画创作与艺术史论研究。作品曾获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中意杯龙年国际书法篆刻大赛金奖,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荣誉金奖等。书学论文曾获全国第四届书学研讨会三等奖,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书谱奖等。美术论文获首届梅书学(论文)学术二等奖。

  现任职: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特聘专家、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任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人大艺术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等多所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入选重大展览及作品集,名录收入多部辞典。学术论文多次入选大型学术会议。1990年在河北省博物馆,1997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分别举办个人书画展。

编辑本段作品

  

  

梅墨生

编著出版:《梅墨生书法集》、《梅墨生画集》、《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梅墨生》、《中国名画家精品集—梅墨生》、《梅墨生写生山水册》、《当代书画家艺术丛书—化蝶堂书画》、《现代书画家批评》、《书法图式研究》、《精神的逍遥—梅墨生美术论评集》、《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山水画述要》、《中国人的悠闲》、《记忆的微风》、《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中国名画家全集·吴昌硕》、《中国名画家全集·虚谷》、《中国名画家全集·李可染》、《中国油画名家·朱乃正》等。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1999年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荣誉金奖。

  2001年获当代国际水墨画名家展金奖。

  2004年论文获《发现》杂志社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优秀学术成就一等奖。

  2005年获第十二届当代花鸟画邀请展组委会中国花鸟画杰出贡献奖。

  2006年被评为“当代十大画家”之一。

  2007年入选“艺术之巅”—2007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共22名)。被《艺术中国》杂志评为“十大艺术新闻人物”。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梅墨生

社会对梅墨生的评价是一位从事中国画书法艺术创作和近现代艺术研究与评论的“三栖型”人物。梅先生的书法以行草书见长,结体夸张、变体,却是古法盎然,一派刚柔并蓄、清丽平和之境。人们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不离传统和常变常新,感受到一种传统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艺术思想。

  辛尘先生说:老梅作字,骨架子是从北碑来的,笔法是从汉碑来的,老且拙,宽而奇,颇见一“厚”字;而老梅似乎更注重“写”,注重对笔墨自然流历的体验——不矫情作态、不摆花架子,只在近乎自动的书写中。老梅的字又能见到一“清”字,气贯神畅、和雅灵动,这实在是南帖的精神和情韵了。但我并不以为这是老梅在追求碑与帖的熔铸,毋宁说,老梅作字是其之为人的真实写照:它不是那种端平的庙堂之气,也绝没有那种甜媚的市井之气,它是奇拙的、疏淡的、生动的、清迈的,是地道的山林之气。

  

  

梅墨生

  童中熹先生评介说:墨生擅山水、花鸟。所作静、雅、遒、空灵,而大都出之以“拙”,以其书、画同法故也。其法,山水盖得力于八大、石溪、龚贤、渐江,近师黄宾虹、李可染;花鸟则综合八大、缶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诸大家。然章法、结体,虚虚实实,不同凡响。《二楞图》、《青山雨霁图》之幻化,《依样》之韵律,《秋山图团扇》及《山深有古寺》繁而不实,《深山云烟平》满不迫塞,《夏山图》之苍茫清空,《云山几重》之推宕,或经意,或“不经意”,皆别出心裁,非揣摩有得者不能为。墨生的画,属传统文人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度公


   
梅墨生侧记

作者:崔自默    2010-07-29 11:03:26    来源 : 艺术家提供



  东坡居士《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句,所指是“山”,也是体现其走出山中后之感受;不过,如果先生尚离山遥远,未尝游目骋怀于山中而欣赏诸如轻云、流泉、古松、怪石、飞瀑,则其不会有上面之体会,或许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不在那山中”吧。对于人之欣赏或评价,愚以为与山颇不类。看山,远可观形势,近可察景构,皆妙;论人,远则神秘、模糊甚至不解,最终只是隔帘看花、盲摸偏执而已,惟有近,方能完整且具体而微。余从初识至熟交方圆化蝶堂主梅墨生先生,知乎此。
  梅墨生,著名书法家、画家、艺术评论家,已然名播海内,评介他的文字也甚多。对于诸多文字,余总觉过于笼统,有只取先生“大概”之遗憾。于此小文,愚试从若干侧面着眼描写先生,拙笔粗芜,当难完善,只求客观便是。
  时乙亥年夏,余遇梅墨生于荣宝斋出版社之小巷。此前虽早耳其名,然初一会面,窃惊,原想象先生为年望老者,实才三十有五,身材不魁伟,衣着亦普通,然相貌不群,一双眼睛格外高古。话只说几句,先生便匆匆骑车而去,可见其繁忙。
  再见先生,是于其租赁之住处,位于大会堂西侧石碑胡同。弯弯曲曲才能走进那个巴掌大的院儿,一间南房,门框低矮,尔后,踏入那几无立足之地的屋内。这既是客厅又是书房、卧室,书架占地最为奢侈,充栋连床,大量图书画册压于其上。地面潮湿,墙壁上字画也有了印迹。我顿有感慨,一个人之物质空间如此小,而其精神空间却可那么大!这间小屋,我后来经常光顾。先生之厨房,于门前右侧,极为狭窄,夏天雨漏得厉害。冬天,我“踏雪访梅”,见先生正伏案读书,书案虽小,但井井有条。本来拥挤的屋子中间又安了火炉,以御北风之侵。与先生拥炉茶话,不觉天晚,复小酌数杯而去,洵雅乐事也。
  先生原籍河北迁安,傍水依山,祖上乃书香门第。少时遇画集字帖,即留意收藏,用心揣摩。后得当地刘庚堂等宿儒慧眼点拨,始临习古人法书,渐入门道,又兼攻小学、古文,聪明过人,举一反三,所学遂能触类旁通。弱冠之时,先生忽对中医药石发生兴趣,潜心五行之说,钻研经脉,燮理阴阳,又勤问前贤,注重实践,加之悟性非凡,救人疗疾无算。及入美校专攻绘画,于素描写生、造型色彩得以系统掌握。所作水墨人物,性格刻画传神如活。课余,则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偶作文章,气高才逸。毕业后,先生至秦皇岛,辗转于工厂车间,做装潢设计鲜丽不俗、别出新裁,然人多不识。多少不眠之夜,孤灯冻砚,遍临历代碑帖,几度春秋,笔墨根柢厚积。此间,又拜师太极高手李经梧老人,于是晚睡早起,练功不辍。不久,缘识在北戴河疗养的国画大师李可染,出示所作书画作品请教,颇得可染先生嘉许与警策,自此常登门拜谒,室内欢谈,受益深远。彼时,秦皇岛画院之梅墨生,屡屡于全国书法大展上荣获大奖,又时有雄妙之文发诸报刊,名声已然雀起矣。及入京城,先生更大开眼界,亦得以展露才华,虽生活艰苦,然遇好书则倾囊而购,终日饱读,越数载,儒释道而文史哲,学养渐渐纯醇。
  “褪尽火气”,很多人如此评价梅墨生之书画。愚以为,此四字于如今之艺术,乃最高评价。因为,眼前世市,熙熙攘攘,急汲功利者不乏其人,率而操觚,信笔涂抹者日众,以丑为美,号称创新,燥如枯柴,自谓狂放。于此信息爆炸之时代,传媒可轻易将一制造文化垃圾之“艺术家”吵炒得忘乎所以,于是,太多“聪明人”再难忍耐寂寞,奔走宣扬,捷足先登了。当年王阳明云“圣人满街走”,如今则“大师满街走”矣。相比之下,梅墨生显得有点木讷,仍然痴心恪守于中国文化那一片博大精深之领地,孜孜不倦于自己艺术之实践,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之境界。梅墨生书法所行之路,无疑是传统的,但他甘于此,他想信,书法艺术乃中国文化艺术中之“大美”,其本身所能达到之艺术境界是无限的,而割裂传统之无知作怪无疑将断送中国书法。所遗憾者,“大道若夷,而民好径”(《老子》)。所可钦佩者,是仍拥有“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心态之真正艺术家,梅墨生,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时下他们似乎不“走俏”,然所可幸庆者,反在于此,他们静处以默,遂使得中华文化之内质菁华得以接续,厥功何伟哉!
  梅墨生书路宽广,又各臻其善。碑体行书乃其本色,纵横有力而擒纵合度,落墨雅壮,结体与章法别具自家风范,韵味独出,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联。篆书虽偶作,然随意自如,极富情态,“东阜西畴雨霖降,北国南麓声磬鸣”联,余曾亲睹其弯腰作于小圆桌上,挥豪素纸,沙沙有声,立就,其落款则随形布局,特具匠心。先生常说“做隶易俗”,故少有隶书之作,大多只在题画时用,然其作隶,厚重中兼奇逸,殊有可观,如“集古”、“养太和”横披,“且试开怀抱,清风徐来矣”联。余最喜其信手所作行书,如《周邦彦应天长词》,有晋人风度、唐人法度、宋人气度,其间,融“二王”之和美、北碑之质朴、颜真卿之雄健、欧阳询之俊拔、米芾之瑰异、黄山谷之潇洒、何绍基之奇纵,甚或更多,然又不便确指。于草书,先生视为畏途,云己作草“十难一佳”“王铎、傅山之流岂能人人作得”,所擅者为章草,笔法多变,错落多姿而能得简净之趣,允为上品。于楷书,先生今犹用功日课,所作蝇头小楷,笔笔劲丽,苦心孤诣,深得小中寓大、楷以行出之理法,惟每每感慨手边无称心之笔而大扫书兴。另,先生之信札,可赏可读,人多宝之,余因常往而徒生“近水楼台不得月”之憾焉。现代书家之中,先生心仪黄宾虹齐白石于右任、徐生翁、谢无量、陆俨少诸公,则其推崇之标准可知也,余敢不然之?

  若论一人之艺,理应联系其人其学,对于人艺合一者尤当如是。当然,不排斥其艺与其人、其学之相互差距,但是,能够人艺合一者当属大家。愚以为,梅墨生之书画,堪称人艺合一,其艺,正其人其学之整合,而其人其学,又真超群拔俗者。
  梅墨生做事以诚信为本,视伪如仇,常引孔子之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余与先生交,感激其淡、其直、其诚,每每窃念先生乃可以贫贱相托者也。
  先生得闲,常呼余至,或嬉笑怒骂,咳唾珠玉,或评古论今,掘隐发微,或兴来染翰,不作刻意安排,捡词即书,而每成佳制,可见其功力之深厚。余最惊奇者,先生作画,从花鸟尺幅到山水巨构,皆笔挟元气,信手而出,勾勒皴擦点染,似豪不费力。余旁观之,亦纯然一快事,遂信先生真所谓胸贮山林、自然流露者也。先生虽不以书画作活计,但“光凭字画就可饿不死京华”(叶秀山语)矣。
  先生也有难事,因无可以炫耀之文凭,对洋文亦不甚了了,今则大受其困,虽有逾百万字之著作(如《现代书法家批评》《书法图式研究》《梅墨生美术论评集》《梅墨生书法》《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
    窗外大暑,蝉噪不绝,拉杂至此,未尽吾意,而所欲言者尚多,奈何。

1997
年7月于橐庵竹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度公


   
梅墨生侧记之一

作者:崔自默    2010-07-29 11:16:19    来源 : 艺术家提供



  梅墨生这个名字不算陌生,他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艺术评论家,确切的说,他是文化名人。
  梅墨生的文章写得极好,不管长篇大论还是随笔手记,都既富真知卓见而又文采斐然。他经常写文章评介别人的作品,包括油画、版画、装饰画、国画以及书法篆刻等等,却几乎忘了宣传自己。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媒系统在人的操纵下可以轻易把一个制造文化垃圾的所谓艺术家吵炒得大名鼎鼎、忘乎所以,于是,太多的“聪明人”藉此而捷足先登了,拿梅墨生的话说就是“大师满街走”。相比之下,他有点木讷,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一片博大精深的领地,面对门外世市的沸沸扬扬与熙熙攘攘,冷静异常,几乎没有采取什么积极行动。他这种对名利的消极态度,无疑是滞后于他孜孜
的艺术实践了。如此寂寞求实之精神,正领会中华文化内质者不可或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执此可为梅墨生辈“保守派”张目乎?

  梅墨生颇具传奇色彩。少即酷嗜读书,喜好书画。及入美校专攻绘画,于素描造型、油画水彩、人物写生、工笔花鸟都用功殊深,曾见他所作水墨人物,性格尤为突出,面目真实而眼光活脱。课余则博览群书,时时才情奔涌、华气初发。毕业后,辗转于工厂车间,所设计广告张贴、火柴盒、花布图案等样式繁多、鲜明可爱。此间,孤灯冻砚,遍临历代碑帖、前贤稿本,几度春秋,笔墨根柢日厚。后曾为医诊病,燮理阴阳,钻研药石。又拜师太极高手,晚睡早起,练功不辍。故当其含豪命素之际,诸艺互参、众妙具备,而立之年已然以书画名播海内。在秦皇岛画院时,偶识疗养于北戴河的李可染先生,墨生携书画几幅持示,颇得可染先生嘉许,逮迁家京城之后,墨生又常往视先生,室内欢谈,受益良多。初进京,墨生居斗室,遇好书则倾囊而购,购而详读,读而深解,越数载,融会贯通,学养醇纯。梅墨生之书之画,皆其人其学之整合;评其书其画,又纯如赏其人其学。
  当今书坛,舍得花力气作学问、下起码功夫的人渐少,急汲功利的人渐多,率而操觚,浮笔涂抹,以丑为美,号称创新,躁如枯柴,自谓狂放。愚余观当今书家,笔墨境界如梅墨生者几无。梅墨生书法,得二王之和美、北碑之豪气、黄山谷之潇洒、何子贞之奇纵、谢无量之雅壮。中而用、正而奇,是为真艺,盖知之者寡,行之者益鲜矣。
  梅墨生画作,山水、花鸟、人物俱佳。我尤喜其山水之作,或远净空明,或幽深萧野,或超拨势峻,云水氤氲皆置人于自然之境,可游、可居。所可奇者,梅墨生作山水,或饭前茶间,或明窗暇日,或丈余巨制,或尺幅册页,或简练小品,或繁复巧构,皆毋需刻意安排,口中念念有辞“笔墨未到气先出”,笔笔随意写出,豪不费劲,全然乐事,而旁观者亦一睹为快也,故我信有所谓胸贮山林、自然流露者,又“境由心造”确有其事也。尝读墨生所作《一片天然》图,岸上之黄花与水中之游鱼,貌离神合,生趣融融,使画外之我忽忆起《庄子》秋水篇的境界。他画中的题字“心随船行”、“此境有人则俗”,又别有味道。
  此短文欲说明梅墨生书画作品的意蕴何其难也,况我拙笔又只表达心想之大概。
  对文化艺术非凡的灵性,使的梅墨生博学强志,触类旁通。曾与西安碑林陈根远兄共赏汉瓦当精品,其一文字读识素有异议,而以“千岁未央”为常见,然仍存疑,墨生抚摹片刻,断为“千秋万岁”而诸疑可解,我等咸服。
  梅墨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文凭,但他有自己数百万字的著述文章、被聘至中央美院给研究生和毕业班讲课。梅墨生不以画作作生活计,但他“凭画就足以不致饿死京华”(叶秀山语)、画价不菲。梅墨生已然声名日盛,但他根本没有踯躅于自己的既有成就、其将来可量限哉?
  1997年3月28日夜湖西小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度公


   

梅墨生的古城故事
姜澄清



1991
5月,国际书学交流会在绍兴召开。我到会后,抽暇也作了古城之游。乘着人力车,穿街过巷,转悠了一圈,颇觉失望,名城古韵,并未觅得,所见者;多系"时髦"。新与旧,既往与未来,正在交接转换中。下塌于现代化的绍兴宾馆后,我惘然若有所失。会间,诚然又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其间,不乏青年。我有一种怪癖,每在群聚时,总好留意"怪物";在绍兴;街市所见既令我失望,则何妨转而他向呢
?
果然,有门了。

这一日,在堂堂正正的会上,居然有一个黑小子闭目默禅。他,形容"枯稿",此其所谓"枯禅"之相也。时代不同了,禅宗也现代化,看他那""腿不是套着牛仔裤么!一打听,方知此公姓梅,名墨生,在秦皇岛工作。
会后,我去找他,果然,好一个东北汉子!直爽而有点儿侠气。他大谈禅功之妙,谓至纯青火候时,则不知""之存在--化到宇宙中去了!我虽被书界朋友们戏称为"老道",但火侯尚欠,远未入此"化境',。令我大惑的是,墨生的大会发言;思路之明晰、持见之尖锐,使满座肃然。那么,几天来,他之闭目坐禅,似并未"化到宇宙中去",而是""到墨海中了--他是一个思维僧!
不是说"书法是抽象"的么?凡抽象者,更具形上品质,非"思维"难探其奥。而墨生,可谓善思者也。

""之外,墨生还""
晚间,与会代表多相聚叙旧,或畅论艺事,蜷在屋间里,海阔天空,而墨生却出"奇招"--子时独自夜游古城。
稀稀落落的阑珊灯火中,越王台下的古城分外宁静。宾馆门外,一字排开的人力车几乎没希望地等待着光顾的客人。此时,墨生出得宾馆,随便踏上了一辆人力车,任车夫拖着他漫无目的地去作古城夜游。这古城,何等了得,名人故居栉比,惜乎,俱往矣!一路上,他略略领受着南国的春夜微寒,谁知道,此刻他那"枯禅"之心又参到了何处
?
曾听人讲,墨生的远祖籍在绍兴、金华之间,后来移居河北,已历数代,至他这世,算得纯正的北方人了。但在他平日直率痛快的性格里似乎隐隐约约还真有一点南人的什么气质,不知是否与此渊源有点关系
?
此刻,兴尽意阑,唤车夫回车宾馆。由于墨生出来时乘兴而来,好像也没把车价放在心上,谁料,车到宾馆门前,车夫张嘴就要八十元。这厢到觉贵了,便说:"是否贵了点?"那方说:"不贵、不责,就要这么多!"语气之肯定,不容分说,方欲分辨,但见一字排开的人力车夫早已簇拥上前,将他围住,那阵势:不交这个数就甭想走!

可怜的"枯禅",至此"顿悟"。今夜是栽了。不想他还会拳脚,只不知是内家还是外家;所以,""虽至此,亦不怯惧,生性刚毅强犟劲儿在哪里又冒了出来。于是,喝道:"放明白点,给你们五十元走吧。
"
不知怎的,这伙车夫竟被他震慑住,先是吵吵嚷嚷,后来就悻悻地走了两个。墨生此刻拈出五十元钱一下塞到那车夫敞开的上衣口袋里,拨开围逼的人群,头也不回走进了宾馆大门。

没想到,这"枯禅"几天会议开过,早把带来的钱买了书。此刻出手的五十元,竟是他的囊底钱。次日,听说梅墨生向人借了钱,又听说他又去买了书。

咳,这个"枯禅" (原文载于《青少年书法》93年二期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度公


   

梅墨生的艺术文化道路与境界

来源:本人提供 发表时间:2006年06月29日14:30作者:李德红

(一)

    当今社会,由于职业的分工和学科的划分,遂使艺术家和理论家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行当。甚至两者各搞一套,各是一群几乎难有共同语言。回顾中国画艺术的历史传统,历代著名画家,却无不都是学者理论家,中国传世的那些精深画论,大皆是画家们的著作,而理论著作者们亦大皆有艺术作品传世。合理论和创于为一身,这应该说是中国画的一个优良传统,正由于这个传统,才造就了中国画这门文化性极强的艺术,而发扬和光大中国画的高度文化性,正是当今中国画家不可忽缺的使命。因此把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重归于一体是非常必要的。
   
在中国画界切实也存在着一批既从事理论研究又能不间断创作实践艺术家,他们通过理论学术的研究拓展了视野,深造了文化,以此诉谐于艺术,外在形式不断脱变,内涵义蕴日愈宏深,而他们的创作实践亦不断促进着他们理论之基石的筑固和建树的高涨。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学者型画家,梅墨生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
   
多年来,墨生先生正是以其理论和书画创作实距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工作方式,孜孜不辍,近些年来成果愈盆斐然。书画作品多次展出备受世人瞩目。他的书法作品曾获首届全国电视大赛成年组一等奖。绘画作品曾获当代国际水墨画名家展金奖。论文曾获首届美术学论文二等奖多项奖励。出版有《梅墨生书法集》、《梅墨生画集》、《当代著名青年书法十家精品集—梅墨生》、《中国名画家精品集—梅墨生》、《梅墨生写生山水册》、《当代书画家艺术丛书—化蝶堂书画》、《中国书画名家—梅墨生书法》(VCD)、《中国书画名家—梅墨生山水》《VCD》等。著作有《现代书画家批评》、《书法图式研究》、《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精神的逍遥—梅墨生美术论评集》等,编著有《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中国名画家全集.李可染》、《山水画述要》、《中国书法赏析丛书》、《当代艺术家随笔丛书》等。
   
随着成果的传播,墨生先生的学识和艺术愈来愈受到各界的重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皆先后邀请讲学。山东曲阜师大特聘为兼职教授,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理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中国文物学会聘为鉴定专家。他曾一段时间在中央美院任教,近年定职于中国画研究院从事绘画创作,兼事艺术史论研究。
   
墨生先生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赢得了艺术界热烈的赞誉和评价。中央美院原国画系主任张立辰教授说:“梅墨生先生是位年轻而才学出众的艺术理论家和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气格雅静,注重功力与精神内含又有独创,尤其所画山水,笔墨洗炼有情趣而时有奇气,实为难得。”中国美院原国画系主任童中焘教授说:“墨生先生擅山水,共鸟所作静、雅、遒、空灵,而大都出之以‘拙’,以其书、画同法故也。其法,山水盖得力于八大、石溪、龚贤、浙江,近师黄宾虹、李可染;花鸟则综合八大、缶翁、齐白石、潘天寿李若禅诸大家。然章法、结体、虚虚实实,不同凡响。”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教授说:“墨生君致力通融古今艺境,文、画、书三美能并。其书画评论,缜思缕析,文采粲然,已有多种大著刊布;书法创作更是积累终年,自成逸格,早为同道颂称;今又汇展山水新作,以画会友,堪称世纪更新时节艺坛之丰兆也。”河北省美协名誉主席、画家韩羽先生说:“读墨生的文,赞之叹之。观墨生的书法,赞之叹之。见墨生的画作,复赞之叹之。或问:为何赞叹而再而三?我谓:譬如钟鼓,岂有不撞击而自鸣者哉!墨生,善撞击钟鼓者。”诸家评论之多,难以备举,仅从这些评语中即可看出墨生艺术的成就之突出,大为画坛所推重。

(二)

墨生的艺术成就已为当世所肯定,在其同代人中尤可谓非同寻常,而他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更可谓非同寻常。他出生在河北迁安县这个小城镇他的家庭虽和全国所有村镇家庭一样穷困,却也持存着一脉书香。而他落地之时,正值数亿人挨饿的三年饥荒。在幼小的心灵里即已铭记了人世的艰辛和倔强上进的决心。在祖父辈的引导下开始临习《玄墨塔》贴,凡遇画册、画谱更是爱不释手,陶醉揣摩,临摹至废寝忘食。当地文人刘庚堂怜其好学,留意指点,授以笔法,渐入书学之门。又求教学习小学、古文,而一位被遣返回乡的“右派”叔叔和他处的非常好,告诉了他好多小地方无法了解的知识。后来他又学习中医,学过太极拳术,而这些正与书法国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少年时代的他,中国文化已在其心中稳扎下根,文革的动乱正好给他追求爱好以自由的空间。18岁时他考入河北工艺美术学校,以他独特经历和文化基础,在同学中专业成绩异常突出。毕业后他先在工厂搞美术设计,三年后又转为记者,而工余之书画创作仍往往是夜以继日。不久又被秦皇岛书画院聘为青年画师。在些期间,他有幸认识了正在秦皇岛北戴河疗养的绘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这时他的艺术人生道路发生了极重要的影响作用。李可染先生重传统发扬,重写生研究、重文化修养,重勤学苦修,这些都更激发了墨生的奋发努力。尤其是可染先生高屋建瓴的指点诱导,和伟大的人格感招精神,更使他眼明心亮,意志愈坚,从此献身艺术,一发再不回头。他入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学习,又入首都师大硕士研究班研读。在京处陋巷居斗室,粗餐粝食。所至他坚持独立思考,自主专研,学有主攻,理论与技法并进,务实求真而不重虚名,对外语等相对边缘的课程暂缓分心,以至他专业水平出类拔萃而未得学位文凭,居京十年,终于大获成功。前面所举那些成果,以及诸家的评赞,即是最好的说明。
   
韩羽先生说:“如谓墨生无文凭,打死我也不信。继而一想,又信,黄胄何尝有文凭。”目前我们的大学院校培养人材仍然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处,大学30余门功课成绩,只要门门60分就算合格人材,文凭到手,无论何专业研究生必须外语达六级,方能过关。可是真正的人材只是某些领域方面专有特长,不必面面俱到。而面面俱到而又面面平常的学生,实际上是庸才,而庸才倒是反而合格,中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美术教育,何时才能改掉这培养庸才的战略呢!社会单位用人亦多只看文凭,庸才最易求职,这与学校的庸才战略倒是完全“接轨”的。好在墨生先生在关键处幸遇伯乐们相助。可科学文明的法制社会为什么不能把伯乐们的意见纳入法律制度之中呢?墨生先生总算进入了成功,但他比那些按步就班的同行们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在艺术文化界类似的情况,又何止墨生先生一人呢!

(三)

    梅墨生的画以山水和花卉居多。形式上基本属于文人写意画一类。作品注重意境,注重画面形象与诗文、书、印的统一。他所接续的传统主要是清代大写意诸派,以及近当代大写意诸大家,正如童中焘先生所说的,“山水盖得力于八大,石溪、龚贤、渐江,近师黄宾虹、李可染,花鸟则综合八大、缶翁、齐白石、潘天寿,李若禅诸大家。”然而所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前代诸大家的学习,不是一般地只从笔墨、造型、图式等外在形式上去学,而是力图深入其文化内涵,从本质上去探究。中国画是中华数千年传承的高度文化之载体,而文人画尤为其重要代表之一。为了探究其本质文化,墨生先生遂究心上溯于禅学和道家文化。他的作品中曾署以笔名为“抱道”、“觉予”、“觉公”,即可以盾出他的艺旨与道家、禅宗的联系。他的居室名为“方贺化蝶堂”,显然来源于《庄子》中关于庄周梦化为蝶,醒来后不知我化为蝶,还是蝶化为我的哲学寓言;至于“方圆”则又关联于儒家经典所谓“圆者中规,方者中矩”;“方以智、贺以通”。中国佛教的禅宗,本是大量融入道家哲学的一个宗派,所以禅与道很多地方是相近的。道家所探求的哲学核心是宇宙之道,禅宗们追求顿悟的真如实相仍然是中国式的道。道构成天地万物,也构成人和事,当然也存在于天地万物和人事之中,并起着支配的作用。人可以在万物和自身中认识把握道,这就是“悟”,或称“觉”。长久以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是儒道互补的,或者说是道其内而儒其外,称之为“内圣外王”。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研究借鉴儒道禅文化,当然不可能返回到青藤、八大、石蹊、八怪、缶庐的时代,而是以现时代的眼光,重新认识,发现和展现其价值。墨生先生当然也是这样。同时墨生对于西方古今现代文化亦相当关注,他的不少理论观点和艺术想法亦是在借鉴西方文化艺术的同时,获得升华的。倒如他的不少理论阐述即采用了西方流行的‘图式“说,并在绘画和书法创作中有所应用图式观念。另外他的艺术创作中对世界艺术设计领域所流行的构成意识也有所运用。然而墨生的艺术创作的主脉还是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他重点研究学习过好多古今前辈大师,也对古今不少大师一一进行过检点甚至批评,对前人的成就有所去有所取,加之以实践体验领悟,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内涵,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色。
   
在他的艺术个性中,倾向和追求着高古的品格,他所向往的不是当前的轰动,而是恒久的审美魅力。他在作品中追求意淡,在意淡中寓含浓情。他在作品中追求寂静,在寂静中寓含生动。他喜欢在画中运用简约,形象高度概括抽象,却力求在简约中蕴藏丰富。他惯于在创作中运用朴拙,形象笔墨似乎质实无华,却力求在朴拙中体现精巧。总之,他的作品外示淡、静、简、拙,而内寓浓、动、繁、巧。这可以看出他对儒道禅哲学智慧的运用。《周易》云:“一阳一阴之谓道。”《老子》云:“反者道之动”。禅宗语录曰:“西南看北斗”。事物的发展是凭借于阴阳两极的相生相发的,艺术的表现也是这样。中国历代高古品格的艺术家,大皆都能这样在创作中自如运用,墨生艺术与此传统大旨是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度公


   
梅墨生绘画刍言

作者:崔自默    2010-07-28 17:24:49    来源 : 艺术家提供



  想用简单的一段话把梅墨生说清楚,实在不可能,因为,梅墨生太不简单。其人如此,而其画、其书、其文,则正如其人,也同样的不简单。
  不简单,才有欣赏的必要和价值。要认识和欣赏一个人的艺术,倘若对其人本身不知所以,则无疑有相当的“隔”。梅墨生,是当代最为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型艺术家之一。他少年即习书作画,兼功古文及诗词,后来以绘画艺术为专业,曾先后问业于宣道平、李天马、李可染等先生,1991年和1998年分别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和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课程班。主要著作有《现代书画家批评》、《书法图式研究》、《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梅墨生美术论评集》、《中国人的悠闲》、《吴昌硕》及个人书法集、画集多种。曾获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世界华人艺术大奖绘画国际荣誉金奖状。我之所以如此介绍,不是“未能免俗”,只是想提供他的一些背景资料,遗憾的是,这些介绍太简单,离真实的他尚有相当距离。
  对中国画艺术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书法是中国画的根柢,不能书法,即便掌握了一套画技,也不可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观诸画史,远的不说,近代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陆俨少等,其画不但开宗立派,其书法亦秀出群伦。在当代的画家中,梅墨生的书法是毫无疑义的,书法是他的本色当行。他在书法方面的影响,是理论与实践双美的。理论与实践并行,在梅墨生身上表现得那么突出。“现代真正的文人画”,他被如此誉称,被广泛关注,与他的理论修养和文化质素有直接关系。他对画史的演化那么熟悉,对历代画家之笔墨特征、风格承传那么洞悉,而后,他能具体地指导和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
  个性,没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是难以获得的,更值得重视的是,个性有了,还要能达其完善。虽新而不好,虽奇而不雅,虽惊人而不能让人福气,等于没有没有个性。梅墨生绘画艺术最成功之处,是有书法意味,其笔墨全出乎“写”,山石、草树、云水,无不笔笔写出。赏梅墨生的画,假如不能读其“笔”,则尤偏失了。除“笔”之外,梅墨生画可以品位之处,在于其“意”,在于其滋味、缘情、兴趣、神韵、境界,而这些,纯然发乎其心,成乎其文。中国画有“文人画”之说,讲究“文”,是脱俗趋雅的唯一途径,舍此则徒留空言了。邓椿言“其为人也无文,其晓画者寡矣”(《画继》)。梅墨生的取径于文,执具于书,而入于画庭,其道正无疑矣。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曰,“蔚彼风力,严此骨鲠”,善哉!
  古而新,这对矛盾在梅墨生绘画中实现了统一:其笔墨有源,故古;其纵横得体,故新。梅墨生的高明,不仅在于先其“书卷气”,而更在于有练达得技法规矩在焉。在临摹古人笔墨之外,梅墨生推崇写生,他有野游之好,观怪石险峰则尤为动心,而后或存储于心胸,或流泻于纸素。他的山水画,是真实与理想的契合物,是具象与抽象的交结体。大涤子所谓“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石涛画语录》),在梅墨生绘画中得以具体显象,他取真景的氤氲气象,融自己的修养追求。不论是简笔还是繁笔,不论是长馀巨制还是尺幅小品,他的画面上总是飘逸出一股空灵、静远、平和、清疏、淡宕、明透之气息、韵致。他崇尚笔墨,即便是花鸟作品,也慎于设色,色或不到,而笔墨之意足之,此则不是常人可了。
  5月12日上午,梅墨生中国画展将于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正式开幕,据悉展品是他近年所作国画精品,全部装框陈列,必大快耳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度公


   
梅墨生书论刍言

作者:崔自默    2010-07-29 10:40:25    来源 : 艺术家提供



  梅墨生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基本含括了史、论和评三个领域。
  梅墨生从事理论研究,是颇晚于其艺术实践的。他少时即酷爱书画艺术,而他的最初愿望,是当一位类似齐白石那样的大画家,而不是想当一位什么批评家。至于他在书法批评方面的成功,仅仅是他之于书画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起码,直至现在,他根本不愿意以批评家为业。
  实践家,并不是都有资格当理论家的;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位实践家之后,倘若再兼搞理论,往往需要更加谨慎,否则,他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那就是言过其实—实践之落后于理论。然而,即使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游离而不能合体,即使理论的成果不能完全转换为实践的收获,我们仍然应该承认,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终归是低效的实践。譬如批评,作为理论的一个单项,其意义在于,敦促人们了解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认清现象与本质的距离,体会不合理未必就不存在的现实,即便这种努力在客观上不能左右事物的发生与变化,但它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逐渐地“集体有意识”起来,这无疑是一种文化善事。
  梅墨生,在当代美术评论界是有一席之地的,而在当代书法批评界,则更是开拓型的人物,有着荜路蓝缕之功。由入道到关注再到参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便是成熟与完善的过程。1987年,梅墨生以笔名“小墨”作《读〈个簃印集〉》一文,可视为他批评文章的处女之作,该文发表在一家地方小报《印萃》上,但影响却不小,因为,彼时书法界的人们,似乎正处在书法热的兴头上,尚未来得及考虑什么批评事宜,尤其是针对名人名家的作品。他的第二篇评论文章,是发表于1988年《书法博览》上的《天惊地怪见落笔—试论潘天寿的书法艺术》,其间他书论的个人所特有的“文”与“质”,已然见出端倪;他论潘天寿,所选对象首先就是独特的,而立论的视角,也同样是独特的。1989年,他的《当前书法创作最缺少些什么》一文,参加了西安第二届青年书学会,文章依然是独特而精到,那是他正式参与书法学术活动之开端。
  可以说,自第一篇批评文章始,梅墨生的“直”与“实”,便是一以贯之的。薛永年在给梅墨生《现代书画家批评》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梅墨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侧身书画批评之初,即以兼收并包的胸怀,实事求是的作风,平等对话的心态,既在评论优长上以灵心妙悟阐幽表微,又以过人的胆识破除了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古老习惯,坦率而真诚地指出了不足,为被批评者指出了努力方向,为欣赏者学习者点出了勿为浮名过实所蔽的问题”,这话可谓知者之言。惟其“直”,惟其“实”,才算得上真正的有价值的批评。假若某个理论家,似乎有一套建构理论框架的本事,但是内中子虚乌有、荒唐无物,究竟还是没有什么用处。
  文章的长短,并不能代表其本身的难易,更不能说明其分量。梅墨生经常写些短文,皆一时之杂想、体验或感触,读之若炎夏咀冰,爽然振然,但是,倘若不曾读过他的长文著作,则无疑是一种遗憾。学问之道,需才、学、识三端齐备,短一不可:无才则缺妙思,无学则少实质,无识则乏新意。梅墨生书法理论在史、论和评三方面的成就,已足以展露其非凡的才、学和识。
  《现代书法家批评》,是梅墨生在“评”方面最代表作品。他举出数十位现当代知名书家,而后别具只眼,各自拈出一个“点”以击破,而又每每中肯十分。这种集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方法,类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或者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手法,为中国现代书法绘制通屏,为中国现代书家群录制全景。这种新颖的“评”法,确实有效,所以今天翻读他的那批文章,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卷》,是梅墨生在“史”方面的主要作品。梅墨生为了研究何绍基这一书家个案,倾两个春秋,探赜索引,不遗余力,与何绍基相关的社会背景、人生履历、艺术活动、作品细节等等,可谓明透彻底,以至使后来研究何绍基者,几乎无以复加,不得不佩服其工作之全面与精致。
  《书法图式研究》,是梅墨生在“论”方面的重要作品。该着以论为由,以史济论,同时,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引进和吸收西方艺术研究的方法,使用了视觉、色彩、肌理、框架、装饰、秩序、表情、心理、力场、符号等概念,来具体解剖和分析中国的书法艺术,可谓另辟蹊径、生面别开。这部作品,之所以颇堪珍视,乃其既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深谙与发挥,又成于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熟稔和利用。
  梅墨生在理论研究上的成功,得力于他的研究的方法论。他能融会多家,辨证处理,此则正如他早年习歧黄之道一样,燮理阴阳,随宜消息,故能随机而化。在另一本着作《精神的逍遥—梅墨生美术论评集》里,梅墨生所的论评范围,则远不止书法,就是美术领域的诸多行当,他也几乎包罗殆尽,而这种“包罗”,又无不是体贴入微的。倘若不是非凡的聪敏、超常的勤奋,何以如此?识梅墨生者,悉知其“未老先衰”、“老气横秋”,良有以也。又,梅墨生曾主编《中国书法鉴赏丛书》,凡八册,为:甲骨金文、秦汉篆书、隶书、章草、魏碑、楷书、行书、草书。他选题策划、组织撰写、审稿定篇,责无旁贷,精益求精,遂为出版物之一精品。
  应该着重阐明的是,梅墨生的理论,之所以旨丰剀切,是因为他的脱离艺术实践,确切而言,没有稍离。空对空的理论,无非是些典籍之间的碰撞或者裁缝,当然也是理论,但是,它与实践之间,有相当厚的一层“隔”。在理论中“隔”的存在,也像生活中的“隔”一样,让人失望。梅墨生艺术成就的勇猛精进,就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不隔”,他的经验,不难被发现。
  另有一点也必须说出,既梅墨生文章的语言魅力。言之有文,其行也远;雨露之朗润,与灰尘之枯燥,其悬差正若霄壤。梅墨生艺术理论与书法批评之所以喜闻乐见,与他语言的流美迭荡不无关系。他的遣词造句,凝练讲究,立意明篇,心密语澄。更可称道者,他的意思所在,不借助指手划脚的说教甚或越俎代庖的判断,而是给人以启发、以馀想、以回味,此又其一高明处。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有云: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我也浮薄,于梅墨生之书论,撮其要者如上,亦粗陈大略而已,或可待同道者教焉。
  2000年5月11日于橐庵南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度公


   
梅墨生艺术集评

    2006-08-12 10:12:49    来源 : 未知

梅墨生先生是位年轻而才学出众的艺术理论家和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气格雅静,注重功力与精神内含又有独创,尤其所画山水,笔墨洗炼有情趣而时有奇气,实为难得。
          —张立辰(中央美院原国画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


  认识墨生先生,是在昆明园艺博览会上。稍一交谈,辄认其涵蕴颇富,异于时下激噪者。及见其画集、谈艺集,觉此印象之不差
.

  墨生先生擅山水、花鸟。所作静、雅、遒、空灵,而大都出之以“拙”,以其书、画同法故也。其法,山水盖得力于八大、石溪、龚贤、渐江,近师黄宾虹李可染;花鸟则综合八大、缶翁、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诸大家。然章法、结体,虚虚实实,不同凡响。《二楞图》、《青山雨霁图》之幻化,《依样》之韵律,《秋山图团扇》,及《山深有古寺》繁而不实,《深山云烟平》满不迫塞,《夏山图》之苍茫清空,《云山几重》之推宕……或经意,或“不经意”,皆别出心裁,非揣摩有得者不能为。墨生先生的画,属传统文人画。余尝言,无文不能作文人画,无功力则不成体;有守、有储,发性情于笔端,笔境兼夺,才为真画。此墨生先生之画所以有异于妄称“文人画”者。

          ——童中焘(中国美院原国画系主任、教授、著名画家)
  读墨生的文,赞之叹之。观墨生的书法,赞之叹之。见墨生的画!乍,复赞之叹之。
  或问:为何赞叹而再而三?我谓:譬如钟鼓,岂有不撞击而自鸣者哉。墨生,善撞击钟鼓者。
  《随园诗话》有云:“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墨生,力取欤?天欤?
  如谓墨生无文凭,打死我也不信。继而一想,又信,黄胄何尝有文凭。
          ——韩羽(河北省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


  墨生君敏学好求、浸染书卷,长年凝心炼识,养成言辞彬彬。余每与君谈文说艺,均领略其才思,绳引珠贯,评古论今,娓娓不怠。

  墨生君致力通融古今艺境,文、画、书三美能并。其书画评论,缜思缕折,文采粲然,己有多种大著刊布;书法创作更是积累经年,自成逸格,早为同道颂称:今又汇展山水新作,以画会友,堪称世纪更新时节艺坛之丰兆也。
  余尝在墨生书斋“方圆化蝶堂”得以获观山水多卷,展幅之际,顿觉清气盎然,恍入一片无染世界。其间隐隐或见玄宰笔法、云林气象,但细细品味,决非摭华逐末,只在有形之外。足见其用力于溶化传统诸家,用心于开拓自我情境。所作山水之象,其缘取诸自然,其成运化于心,是谓画理不画景,造意不造形。
          ——范迪安(中央美院副院长、教授、著名艺评家)


  他那些简笔山水,造境空阔,笔墨疏淡,但总能嚼出些酸咸之外的味来。……其着意处多在境界,笔墨与自己精神内涵的同构性联系,即以怎样的图式和笔墨表现他个人的哲思。其山水如是,其花鸟亦然。……书画史论的著述占去他许多艺术实践的机会,但也得缘撷拾了古今名家志道的学问,涵养了他艺术中的内美,升华了艺术的格调,丰富了文思,多了些学者气息,强化了精神性的表现,得乎,失乎,还是歪扫一正着,历史自有公论。

  或许有的朋友以为墨生过于执著地“好古”,或以为现代的青年不必如此地心仪“太古”,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在那现代的急促的呼喊之中,在那急功近利的名利场上,有那么几株古雅的青松倒显出他独异的风神。……墨生的画也不能说没有现代感,正如他的文不乏对西方现代美学的通悟。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原研究部主任、研究员、著名艺评家)


  由心态的平静,而冷静的思考,又由冷静的思考,而将作画转为研究,转为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是构成梅墨生近几年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

  正是出于创作体验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以梅墨生的画便呈现出面貌多样,风格富于变化的特点,反映了他对不同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探索。
          ——赵力忠(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评家)


墨生于艺术,可谓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诗文书画之中,屹屹以求,从不哗众取宠。重视多方面的素养,使他审美意识上获得了高出常人的立足点,看看他的作品,相信你会感觉到那心源万绪的流泻,会发现那真实不虚的自我。

          ——王铺(中央美院书法教研室主任、教授、著名书画印家)


毫无疑问,梅墨生是以传统作为其基本底色的,他在以手中之笔执着追求传统文化精髓。从丈寻巨制到扇面册页,每幅画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凝聚着他的文化品格与人文精神。

吾以为,淡远之境既是一种高古的画境,更是一种人格的写照。非有不俗的学养,高古的心态,颇难能达此境界。尤其在今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挑战,人们以文化转型、市场经营为借口放弃崇高,消解价值追求,以形式的鲜亮、技巧的玩弄来展示精神世界的迷失与浮躁,且这样做很能满足时下之需及舆论认可。正因此,梅墨生高标远古之境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梅墨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宁可为孤独折磨得鲜血淋漓,也不肯依附平庸而失去血色。

梅墨生不喜欢重复,更厌恶抄袭。
          ——王元军(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所副教授、博士后)


梅墨生就是中国画现代形态下的一个坚定的新传统主义者。
他对传统的执著,包括对笔墨重要性的坚持,都体现出同代人中罕有的勇气和功底,他是在现代文化形态下对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回溯与礼赞,这种回溯与礼赞的价值,就是对掩遮在现代文化背后苍白与单调的精神含量和文化内蕴的一种反拨,就是冲出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种种形态的重围而突现中国画的民族主体艺术精神。
          ——尚辉(上海美术馆副研究员、画家、著名艺评家)


梅墨生于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用功甚勤,画风追求淡雅、古朴一路。梅墨生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审美范畴在现代的遗存。其审美趣味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代文人画传统,在当代美术创作中,仍不失为一道景观。梅墨生是该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郭晓川(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学术主持、美术学博士、著名艺评家)


我很难说清墨生的书画理性胜于情感还是情感胜于理性。他的确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又极富于情感。我没有问过墨生在创作时伴随他更多是情感还是理性,但我觉得那里面更多的是理性成分,或者可以说那里面更多的是冷静而不是躁动,是一种随遇而安而不是上下奔突,是道与禅而不是儒与墨,更多的是“内圣”而不是“外王”,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观照与检讨,而不是对人的炫耀与声张。

所以在谈墨生书画的风格时,我几乎不愿说“他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话,他应该是从他自己那里来。
          ——王强(中央财政金融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书法家)


墨生于书,既能造燥险之极端,亦重清雅的情态,小楷《黄庭坚诗抄》可以见证。是篇书作,意欲操钟惑、王宠的笔意,试攀魏晋高标。他心平气和地腾挪毛锥,从容不迫地品味自然平淡之趣,虽然未必达到了真如的境界,但是,其优柔的线条,外虚内实的宽博字态,使这帧作品充溢着羽扇纶巾、轻裘缓带的气度。

墨生的讲求形式美,是有机的将构成观念引入书作的同时,又不违拗书法自身特有的规定性,避免玩弄那些终究在传统的窠臼中翻跟头的形式上细枝末节,我想,这正是墨生的大气所在,匠心所在,也就使得他的作品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新品质。
综观墨生的书艺,我以为他的长处在于率真,能变化。率真贵在“真”,变化贵在“化”。他的率真,突出地表现为用笔的简练、劲疾,结字的随机赋形,朝揖擒纵,不假装饰,分明又溢出几分典雅华贵的书卷气息。他的讲求变化,于线条、构形、章法均有异态,同时,著意将中国书法由字成行,有行成篇的传统样式加以大肆的开合,甚至无所顾忌地夸张到极端,从而在章法的形式上结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赋予烂熟于眼的传统章法形式以活泼、生动、新鲜的形式美感,在这美感的创造中,闪烁出墨生个性和智慧的亮点。
既重理法又偏爱表情抒意的墨生,是以其学养、心智从事书艺。
          —刘涛(中央美院副教授、书论家)


梅墨生在美学上深受老庄和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在绘画上则集中体现在对传统逸格和现代构成形式的双向追求。

梅墨生作品再一次显示出传统笔墨的魅力,其意义不是证明丰富的传统对现代生活的益处,而是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体验并获取自我价值的承认,这使我们对很多人忽视甚至摈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得不产生疑问: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思想去接纳传统并建立新的传统?
他没有将绘画语素从现实物象中独立出来,变成具有观念艺术特征的所谓现代水墨并以此求得现代性,而是在笔墨的重新整合中表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审美追求。
          —韩朝(北京林业大学美术系教师、画家)


梅先生的画,无论山水花鸟,无论大幅小品,最难得清净二字。……梅先生的画很净,不充塞,以其简括疏淡的作品最具代表,从造境到笔墨都任意、空灵、清雅。

          —华天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艺评家)

梅墨生的艺术世界里,我们总能阅读到一种诗人般的喟叹,这喟叹是深沉的,透脱着青铜大器的凝重和苍茫以及天舒月朗的清灵和睿智。

          —王东声(河北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书画家)

“褪尽火气”,很多人如此评价梅墨生之书画。愚以为,此四字于如今之艺术,乃最高评价。


梅墨生书法之妙,止在于其不可言处。他的书法,是轻松地写出来的,而不是努力地做出来的,—这当是书法的本态。

梅墨生为艺,直而挚;梅墨生论艺,挚而直。
          —崔自默(《中华文化画报》副主编、博士、书印家)


墨生之治学,今人多以其美术论评之严肃端正、析理透脱而见誉,昔独以其书画作品之博采练达,古朴清新,尤多意外深趣而窃宝之。

          —徐鼎一(《荣宝斋》杂志编辑、画家)


梅墨生的绘画,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均属尚意一类,而且尚简,笔简而意赅,我称其为丰富的简约主义。
他的笔墨境界与他的情感世界已臻于不隔之境。
          —康征(《中华文化画报》编辑、艺评家)

梅墨生提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度公


    梅墨生艺术视野揉不得半点沙子

北京初秋的午后,还有些许闷热。记者在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如约见到了梅先生。一副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棕色大框眼镜,一身浅色的中式服装,两撇儿鲁迅式的胡子,这样的装束与古香古色的办公室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便夹杂着淡淡的墨香弥散开来。           梅墨生:1960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1978年就读于河北轻工业学院(现为河北理工大学),1991年毕业后先在秦皇岛市一家工厂工作,后就职于秦皇岛画院。现为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艺评家。

学艺倾尽所有也值得
  旁白:在早年的学艺道路上,走了多少路,拜访了多少人,想了多少法子,梅墨生自己也数不清。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你从小就喜欢读书?
  梅墨生(以下简称梅):那时侯,只要我知道谁家有书,谁家有读书人,不管是在镇上还是在村里,我都会利用周末去拜访。那时候家里的生活比较困难,零花钱好不容易才能攒一点,我就用这些钱买上二斤点心,拜访那些人,就为借几本书。他们中有的被我打动,还破例把书送给我。我现在珍藏的五十年代出版的《辞海》就是拜一位老教师所赐。

   

记:在轻工业学院读书的那段日子,对你以后的艺术道路有什么影响?
  梅:影响很深。那时候除了听课外,我还在业余时间给自己加课。晚自习是肯定上的。当时学校规定晚上十点后学生必须离开教室,还会有老师检查。每天我都是等到老师快来检查的时候藏在教学楼的角落里,等老师走远了,仔细听听没有动静了再接着学习,半夜才回宿舍。
  周末学校没课,我就倒几次公共汽车去老师家拜访,那个时候我通常是这个礼拜去一个老师家,下个礼拜去另一个老师家。赶到饭点儿就在老师家吃了,老师们都挺喜欢我,不把我当外人。
  另外,我经常在图书馆和书店看书。记得当时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大师的画册,特别喜欢,很想买下来,但是没有钱,每次去书店都会拿着看半天,再放回去。后来书店的管理员怕我把书翻旧了,不让我看了。(笑)不过后来我省吃俭用终于把那本书买了下来。爱书之人必爱买书。当年攒下来的零用钱全都买了书,以至于后来我每搬一次家,都把搬家的小伙子累得够呛。(笑)

从艺
坎坷是历练

  旁白:梅墨生从河北轻工业学院毕业后,被分到秦皇岛的一家工厂,后来又从工厂到报社,最后才到画院。几次与艺术擦肩而过,但他都坚持着不放弃。
  记:那段与艺术无关的日子,你是怎样的一种心态?
  梅:从学校毕业后,老师们都愿意让我留校任教,我没有留下。因为从小喜欢海,就去了秦皇岛,没想到被分到了工厂里。不能去写生,凡是与艺术沾边的都不能碰。那段日子特别苦闷。
  记:感觉要放弃了?
  梅:没有。结婚后,妻子两班倒,经常是晚上十一二点才下班,每天接完她以后,我都要坚持着练画、写字、写文章,凌晨两三点睡觉是家常便饭。
  记:是什么让你始终抱有信心呢?
  梅:我热爱艺术,既然爱就没有理由放弃。现在想想,支撑我走过来的就是毅力和恒心。我一直认为,从事艺术的人一定要有坎坷的经历,还有就是恒心和毅力,如果没有这两样,做任何事都会一事无成。

下载 (158.7 KB)

2009-9-28 09:34


  
记:刚到北京时,是怎样一种情况?和你预想的一样吗?
  梅:非常艰难。当时我借住在朋友的一间书房里,那是个八面透风的小木板楼,冬天连火都不能生,我就一直在那儿写东西,饿了就在摊上吃口拉面,后来有一段时间,我一见到拉面就反胃。这样坚持了一年半后,我把妻子、孩子也接到了北京。我们前后共搬了八次家,最大的房子十二平米,最小的八平米。我父亲曾经来北京看我,一进我家,眼眶就红了,我们那个房子又阴又暗,墙壁潮得往外渗水,白天也要开灯。
  记:当时有没有打过退堂鼓?
  梅:有过,最艰难的时候我也产生过要放弃的念头,但是最后还是挺过来了。我一直在拼,后来去大学教书,最后到了现在的中国画研究院。现在我的颈椎很不好,写东西时间长了就会疼,头发也白了,这都是那个时候的印记。

我写评论  都是真话
  旁白:在梅墨生的眼中,艺术是纯洁的净土,来不得丝毫的污染和虚假。
  记:时下的艺术圈和艺术市场有一些不好的风气,你怎么看?
  梅:我一直认为艺术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风气有多混乱,艺术风气就有多混乱;时代有多浮躁,艺术界就有多浮躁;时代有多功利,艺术也有多功利。我讨厌庸俗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现象。
  记:你这样坚持,不怕被人说孤傲、不合群吗?
  梅:这些声音我听到的太多了,其实很多时候我都是不自觉的。我不愿意委曲求全,不愿意降低自己做人的底限。我始终觉得自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你怎样看待金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梅:我觉得名利是一个中性词,不是毒蛇猛兽,重要的是如何求得的过程。
  记:你是怎样协调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梅:我从小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人云亦云。我写的评论都是有感而发,都是真话。我曾经写过一系列的现代书家评论,那使我声名鹊起但也毁誉参半。我在批评那些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同时是很尊重他们的,在我的笔下没有任何的人身攻击,完全是学理上的探讨,而且我的表达都是很温和的。但即便这样,也让一些人难以容忍。


来源河北青年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度公


   

墨 生 的 画p
   
文/刘曦林
Dv&\

©文学艺术论坛—文学艺术论坛,一个展示文学、艺术家网上家园!  M^
  我知墨生,先知其为文,次知其为书,后知其为画。因此他在我的印象里,首先是位研究书画史论的青年学者。他不像同龄的其他风云人物那么热衷于西洋体系的前卫艺术,只是那么静静地,稳稳地沉浸在中国古文化的大海里修行,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远在同龄人之上,论文水准也决不在科班出身的同龄人之下。别人服不服气是别人的事,我只知道我自己,能从他的文章里得到启发。之后,又看到他的书法集,功夫不浅,却流走于自然,随意结体布局,有创造心手,其风格大体属于传统功底又倾慕汉魏民间书风的现代自由体,或称之为天真派,只以书法抒泻自己的心,宛如书苑里的一株清梅,散发出幽幽文气。
  近日他拿了些画照给我看,少有惊的世构,没有咄咄逼人的架势,也没有过分精微的塑形和渲染,却大多耐人寻味。古人论诗是“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论画亦然,以“画外之画”为贵,墨生的画其用心处即此。我喜欢他那些简笔山水,造境空阔,笔墨疏淡,但总能嚼出些酸咸之外的味来。比如那《赏心亭》,近处是几株朦胧的春柳,远处置一小亭,空阔的水面上横着一叶无人的扁舟,题记中说:“境由人造,而余画内不欲置人,有则俗”,他在另一相近的画面上又写了“心与船行”四个字,总启发你在想画外的那些物事:为何有人则俗?为什么“野渡无人舟自横”却受到诗人的喜爱?为什么在别人的画里那舟船是载人、载货的工具,他这空舟却是载心而行?为什么有了人却乏了意,无了人却有了心?这是否切近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无观、色空观?是否禅家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古人说:“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造型艺术又怎样活用那器而不为器用,让那形而下转换为形而上,臻入那道的境界?
  墨生的许多小品似或者深于微型册页中的山水,是山是水,却并不去刻意描摹那某山某水,无论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境,还是乱石迸泉白雪覆青之景,仿佛都是他的心迹,都是他的禅思。他并非不能对景实写,他有幸随可染先生下过写生的功夫,许多景语也得自于造化的启示;他并非不讲究笔墨,他研究过董其昌的空灵与禅学的关系,确曾心仪程邃焦墨世界里的清逸,时时叹赏黄宾虹深厚华滋中的内美。但其着意处多在境界、笔墨与自己精神内涵的同横性联系,即以怎样的图式和笔墨表现他个人的哲思。其山水如是,其花鸟亦然。予见其花鸟殊少,只是几幅顺手牛来的案头小景,杯中梅枝,画上替兰,盆植绿叶,都是衡其案牍劳作的媒介。或画荷,寓“心与同凉”之意;画莲蓬,表“实而不华”之性;又在一枝寒梅上,悟“无笔墨痕”之境,既从于他的心,又从于他的思。不是说他的笔墨技巧就一定高于那些已经鼎鼎大名的专业画家们,但他的笔墨里确比一般专业画家们多了许多的文思、哲意和画外之画,或者说别有一番滋味,恐非过誉。书画史论的著述占去他许多艺术实践的机会,但也得缘撷拾了古今名家志道的学问,涵养了他艺术中的内美,升华了艺术的格调,丰富了文思,多了些学者气息,强化了精神性的表现,得乎,失乎,还是歪打正着,历史自有公论。

  墨生的书画空、静、清、雅,仿佛和流行中的前卫艺术大相径庭,他那“山静如太古,心清无尘滓”的抱道信条与他繁忙紧张的现实生活节奏也仿佛是个悖论。他说他有强烈的创作冲动,但不得不爬格子到深夜,到凌晨,为此也十分痛苦。同样以爬格子为业而未死了那书画创作之心的我对此颇多同感。由是,他如何衡其心、养其性引起了我的兴致。他在《盛夏图册》的题词中说:“外缘虽热,内境清凉,余定力尚可乎?”这是自问,也是自定。我以为这定力是他解决矛盾的枢纽,他是有这定力的,且这定力远非几年之功。渐渐地熟悉了,我知道他幼年从家教中承继了一脉书香,少年时代曾拜师习古典文学,还练过内家拳,后有缘得遗贤宣道平艺术启蒙,得李可染谆谆教诲,进京后广交师友,自修文史哲,研究书史画论,更独钟情于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相互参悟。他说他庆幸这“驳杂”,实际上他是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整体修行,还有以平常心处平常事的修行心态。由此道冶艺、修身、养性,钝根也会修成正果,更何况天才颖慧的墨生呢。
  或许有的朋友以为墨生过于执著地“好古”,或以为现代的青年不必如此地心仪“太古”,不能说不对。但我认为,在那现代的急促的呼喊之中,在那急功近利的名利场上,有那么几株古雅的青松倒显出他独异的风神。更何况大多的青年过深的迷恋于西方式的现代,过分地轻蔑了中国的古文化,还有不少的长者只在艺术的浅层上浮游,不知文思为何物,墨生的特立得行正可以弥其不足,正可以发人深省。墨生的画也不能说没有现代感,正如他的文不乏对西方现代美学的通悟。他以后怎么走是他自己的事,别人也未必都应该像他那样治学和为艺双翼齐飞,但“画者,文之极也”的古训却是所有艺术中区分画匠和艺术家的不易的界岭。没有人能阻挡社会和艺术的日趋的现代,但中国可能有中国人的活法,中国艺术的现代将从中国古文化的大海里扬起中国式的风帆,墨生的那叶静寂的小舟说不定正承载着他那颗汲古出今的心
©文学艺术论坛—文学艺术论坛,一个展示文学、艺术家网上家园! 
                                                                      
1996年12于散心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