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3-25 12:58 编辑
--壬辰上巳·龙华雅集-- >>>2、壬辰上巳·龙华雅集 茶话会现场 张传凯:龙华雅集茶话会现在开始!今天的活动基本都是业界的活动,在此不做一一介绍,非常感谢潘文海先生的到来。这个活动是由德高望重的荣庆先生策划组织的项目,这是第九届了。
1659年前(公元353年),有一个雅集活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个活动是一个艺术的盛事,也是文人切磋交流技艺,抒发文人的情怀,提高自己的艺术能力,增进友谊的一个活动。持续到今天,我觉得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现在这个时代离公元353年已经非常遥远,而且我们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特征,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优长,但是也有这个时代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缅怀古人,互相砥砺、切磋交流传统而古典的书法艺术,交流互相的心得,通过这个活动来增进大家的友谊,提高大家的书写水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荣庆先生是影响很广的书法家,这个活动做了八九年,一年比一年好,这是特别难得的,应该向荣庆先生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次茶话会是一次讨论会,这个活动给讨论会已经提供了一个主题就是当前书坛创作现象的面面观。通过今天这个机会大家在一起,对当前书法创作的一些倾向、存在的优长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做一点条分理析,是我们在繁忙创作中,在纷纭复杂的现象中获得一份理性,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创作。这个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纯艺术的民间活动,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同意每个人的发言能够言之有物,至少希望我们说的是真话、是实话。艺术创作和严肃、科学的批评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严肃、科学的艺术批评,在动力上是欠缺的,在艺术发展上也是欠缺的。严肃和科学的批评也正是中国书坛在中国文化里所缺少的东西,做到批评的科学性、负责任的批评有时候也比较难。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坐在这里,在兰亭的旗帜之下,秉承古人的遗风,我们应该在这点上做得好一点。
现在发言开始! 李刚田:我没有任何准备,突然点到我,我坐在这儿就诚惶诚恐,坐在荣庆旁边,这儿一般是当官的人坐着的,所以坐在这儿有点恐慌。书法报前两天给我打电话,说老年版开了,要改版,让我发一些作品,让我写一个稿子,我就写了年龄,我说回忆一下年龄,王羲之活了59岁,王献之活到42岁,米芾活了56岁,苏东坡活了63岁,我66岁了,而且是愚钝而顽健,身体还可以,还不知老之将至。看到我们的前贤一座座高山难以逾越,看到他们,我们想到了敬前贤、尊经典是书法界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面对前贤的时候心静如水,感到历史的深厚,感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有生之年,以古人为参照,不断努力。古人说以古为镜,但是我们给身边人参照,你比我强,我就觉得我比你厉害,我就要使点歪招,我上去,把你踹下来,以时人为参照系的时候,永远找不到正确的位置。以古人为参照永远会去敬畏,古代人重身后名,不重身前的,而且安贫乐道,现在说谁重身后名不重生前的就是傻帽,有病。
前一段上海书法开了一个当代书法面面观讨论会,跟我们的主题是一样的,我写了一篇文章,15000字,对于书法缺失什么,我觉得两方面,一个是作品,我们创作中缺自然,现在太刻意,人本性的流露、自然而然的东西越来越少,刻意的东西越来越多。书法上脱离了表现纯粹之后,刻意得多,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还是自然,这个自然不是原生态的自然,而是一种艺术的自然、人化的自然,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自然,当代艺术创作太刻意。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最根本的,全国展览一投稿,五六万件稿,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广西展厅我去了,几百件作品,获奖的作品,只有两幅是白纸的,其他的都是五颜六色的纸拼在一块的,缺乏了一种本真。所以这个时代的书家缺少风骨,我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古人做人的风骨、文化人的风骨,当你没有风骨以后,做人没有定力,艺术上随波逐流,做人的底线、艺术的底线都没有,大家都在混,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缺失。这些年来一直追求展厅效果、展览现象,追来追去,当代书法人有很多反思,但是这些反思是如何使书法回到传统轨道上来,比如说有的老师提出书法家要写字作诗词,要做一个文化人,这个提法很好,但是也是一个方面,后来有专家就搞了一个书法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的情景书法大展,在探讨当代书法越来越脱离生活,脱离人本,这时候希望把书法拉回来,实际上搞了以后我觉得还是把书法搬到舞台上的感觉,书法成了展览设计的配角,这也是本体的失落。
还有人提出要由视觉书法走向阅读书法,这也是好事,对书法的阅读,古代的书法是读的,今天的书法是看的,读是用心去读,看是用眼睛去看,想回到读的时代谈何容易。在展厅中我们还是看书法,真正去读还是书斋中的事情,书法已经发展到了展厅时代,完全回到阅读时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书家也在思考中国书法究竟如何贴近传统文化。我觉得是两方面,一是创作上自然、本真,不要失掉自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人要有风骨,不要失了一个文化人最基本的风骨。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