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11-4-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2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4-8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千七
0 V% e6 i. R3 d$ S! l& R$ E [& v
/ F& O, }& f0 w' q/ e7 b
" p8 w' R+ t' z3 G 【【近代书画大师徐生翁先生就是一例。生翁先生书风不落前人窠臼,率真自然。生翁有云,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我学书画,不愿专门从碑贴和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 一 I& O) `9 a6 h—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匠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得之……。”邓散木赞生翁先生“是用古人的笔法写自己的字……有时像欹肩拱手的小孩,有时像步履歪斜的醉汉,却呈露了一片天机。”】】- c) p$ k1 m/ A0 \
【【小朋友的随意涂鸦才叫天真烂漫,才符合‘道’,才真正体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在这里还是借用徐生翁先生的一段话作回复:“……小儿作画,常得其天。天,顺其性也。”】】. k; U" V3 D- a# |/ G+ V
; ]7 g" A5 ~9 H( W- r: r
& ^+ B4 Y3 F( X" D' m0 U) t 在下非常喜欢徐生翁先生的作品和学说,可惜在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生翁这样对书法和一切事物具有独到认识的人太少了......1 A$ y; K& {9 Y) q) R6 u A( ~
生翁先生的书画为何“一片天机”达到了“以神会意”的境界,这是他不像大多数人一样“师古泥古” “不能自拔”的结果。; @$ n* r: a; o; T. \% _0 `
他是用“道”理去体会、理解书画艺术并使之化为精神层次上的境地......
3 {+ N6 {! ]2 R; Y0 b# y& _% K 这也是我喜欢并且经常读生翁先生帖的原因所在。
* b) {$ J: S2 f3 [6 |- g 生翁先生能够从【不愿专门从碑贴和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匠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得之,】感悟,沃兴华先生为何不能从他所理解和感悟的历代书法资源中加以放大& s% Y8 a% a2 K7 Y2 R- }# c3 p# _( m
、提炼元素、以笔代刀,用当代的审美观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书法艺术作品呢?
1 z! O. N( k# {- y& e我认为沃氏比之徐氏的书法作品有“同工异曲”之妙,他们的不同之处是,因为表现力的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不同罢了。
; d% r c1 m' S+ c 至于说,【【......小儿作画,常得其天。天,顺其性也。“】正是沃兴华先生“心灵回归”的真实写照......
. B( H- |; k: C$ _& c& w4 F最后用我本文前面评价徐生翁先生的话结束,【可惜在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生翁﹛沃兴华﹞这样对书法和一切事物具有独到认识的人太少了......】) @! G1 W! i1 m( ?4 u7 T" c
2 H) T! o+ b: x$ m8 d
宋供应 顿首" J* n7 e, J: r% t
另外附录胡. 沃 《情感与形式》文章与君共读
- c# p7 J2 g% G' I m+ j 5 ^8 p" K* K. V5 U& u* [
: E6 X( k( d: W+ y4 V4 A }1 S |' U) f' m1 \
1 l. Y) r: i! {) k 情感与形式$ B) E k1 z3 k
胡抗美 /沃兴华 V4 `8 ]: I3 k3 t# m) \) W
& l, C6 f; G6 r2 r# Q# E2 X
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最根本的问题。
& x# K4 Q- w# R1 ]; C- A- ~0 O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人们普遍将书法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并且认为内容大于形式,高于形式,甚至决定形式。
% a1 k, }/ X& G, ^' O在全民参与的书法界这种认识更加普遍,凌驾于形式之上的内容被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者具体化为哲学、文学、文字学、考据学……谁谈谁就占有精神的制高点,就有批评的话语权,以至于谁要谈书法的形式问题,点画如何?结体如何?章法如何?谁就是自我放逐、自我边缘,自甘“堕民”。形式探索乏人问津,书之盛莫盛乎今,书之废莫废乎今!
2 o6 y; z7 l) G$ n5 m, r有感于此,增强了我们对书法的责任感,我们举办展览,取名为“情感与形式”,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 C' ]# n& `& B# G2 S: H: Q我们对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这样认识的。9 p2 |" Z$ \6 o' A# Z
书法的形式就是点画和结体的形势组合,点画的表现有粗细方圆和轻重快慢等,结体的表现有大小正侧和离合断续等,点画和结体的墨色表现有枯湿浓淡等。所有这一切以对比方式构成的表现都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形,如粗细方圆、大小正侧、枯湿浓淡……,另一类是势,如轻重快慢、离合断续……。形的关注点从造形到构成,直到空间关系。势的关注点从运动到变化,直至时间节奏。书法形式的表现问题归根到底,是围绕时间和空间这两个问题展开的。时间和空间是人类与自然得以存在的形式,决不是形而下的问题,贬抑形式是片面的表现。
* {6 a# a8 N3 ?0 W6 z我们强调形式,但是不排斥情感,因为艺术一定是抒情的。艺术家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精神。形式如果不带情感,就会失去这种具体的文化内容,模仿和抄袭古人的创作经验,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形式要有生命,必须寄寓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的情感,必须让形式的一头连接着传统书法所积累下来的各种丰富的表现经验;另一头连接着具有时代特征的个人情感,让情感去激活传统。只有这样,形式才能够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引起观者的交流共鸣。我们所讲的形式,是有表现力、有生命力的形式。
- s0 w1 _! [7 u4 H( y: \: t y3 i2 C我们既强调形式,又注重情感,我们认为情感与形式应当是统一的。情感离不开形式的表现,情感是被形式所表现的情感,情感就是形式;形式离不开情感的激活,形式是被情感激活的形式,形式就是情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调书法创作必须将情感灌注到形式之中,书法家应当根据自己的情感去感受、理解、借鉴和发扬传统书法中的各种表现经验。为此,我们在形式表现上提出两点主张。& S5 q0 f* R! F; A5 y
第一,当代文化强调整体,地球是一个村落,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这种相处形式应该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形式之中,书法创作应当特别强调作品的章法,在点画和结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字与字、行与行,甚至笔墨与空白的构成。书法作品不是文本式的,而是图式的;不是阅读的,而是观看的。书法表现的叙述顺序不仅是从点画、结体到章法,更重要的是从宏观到微观,首先是笔墨与空白的构成,然后是行与行的构成,组与组的构成,再然后才是结体的构成和点画的构成。使观者面对作品真正能感受到“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精彩。
$ I' z1 [5 Z9 q. [第二,当代文化强调关系,主张各种文明的交流和对话,提倡双赢的和谐。人与人,文明与文明的这种相处关系也应该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形式之中,因此我们特别重视作品中各种局部的组合关系。在点画上强调粗细方圆、轻重快慢的组合关系,在结体上强调大小正侧、收放开合的组合关系,在章法上强调笔墨与空白、时间与空间的组合关系。让书法艺术的魅力在点画和结体本身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出点画与点画、结体与结体、字与字、行与行、笔墨与空白的关系之美。
; T [$ j3 j6 h9 z# C' x' I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书法形式是情感的物化,形式的表现是形而上的,书法艺术靠形式来表现,靠形式来交流。书法家的使命就是要想方设法去创造新形式,表现新情感。
- Y+ z- u: M% S+ m; G1 x- x
; c* ~ H' c, K0 N2 O% a( z, o " y: H* g! j$ @9 c! m3 p7 ?
: Z9 f7 E3 H0 ?; l7 N
) `& g$ V$ ~4 e: {2 g
5 A0 o" q8 O: i8 W, m: y
4 b: C# }; f0 f! C( d# c3 S, @* C' x4 K- G& o$ ^; l8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