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好心情

梁勇《汉中词翰选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5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眼前雨景惹相思,
草木迷离春尽时。
游客纷纷怀旧事,
小生寂寂赋新诗。
美人浴罢朝堂醉,
胡寇兵来举国迟。
空教贵妃衔恨死,
临池怅立悼蛾眉。

29656203546245304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军严阵守泉台,
威猛雄浑叹壮哉。
武士金铠迎敌上,
的卢雕辔踏歌回。
雄图大略清环宇,
伟绩丰功向未来。
访遍三坑忧四海,
靖边安国赖英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安门上赤旗妍,
金水桥头开福泉。
十月爽秋多吉庆,
百年屈辱换嫣然。
巨碑高矗怀英烈,
大厦崔嵬昭主权。
党引神州尧舜事,
蛟龙腾跃傲云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次到武汉,登上了黄鹤楼。在高高的名楼上,吟诵崔颢的名诗,却忽然有了游子思乡的情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忽然又想起了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乡关何处》。回到家找出来重读,证实了自己的记忆。崔颢是河南开封人,离武汉不是太远。他为什么慨叹“乡关何处”呢?即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从武汉回到开封,既无蜀道之险,又非蛮荒之地,也不是太难的事啊,为什么要面对长江犯愁呢?水路驾一叶扁舟,旱路乘一顶小轿,或一骑快马......多则月余,少则数日,也就到家了。他的乡关之愁由何而起呢?
  诗人就是诗人。诗人是多愁善感的。他们往往要把自己笼罩在愁绪里,有的甚至“为赋新词强说愁”。
  但崔颢写这首诗时已经不是少年,他的愁发自心底,我们理解,诗中的乡关并不一定是他的祖居地或出生地。他即使回到自己的家里,也还会被愁绪所笼罩。他会再三再四地离开家乡,去寻找这种乡关之愁。
  许多诗人一辈子都在路上,一辈子都在寻找。在现实中,他们有一个叫家的地方,有的人甚至在家里有妻儿老小,可以过物质上的舒适生活。但他们一次次地走出去,去遍访名山大川,去游历古刹名寺,去拜谒胜迹,去晤见高士......只能说,他们并不注重现实中的家园,而寻觅的是精神家园。
  对!精神家园。那是安妥灵魂的地方,那是人的永恒的栖息地。与这个家园比起来,那万间华堂、千顷桑麻的现世家园,算得了什么?
  音乐确乎是世界语言,它能把人无法用语言说出的意思用节奏和音阶表达出来。记得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到用萨克斯演奏的音乐,《回家》,当时是一种什么感觉呢?简直是醍醐灌顶!那是一个黄昏,我正经过一个音像店,忽然音乐响起,我不知道它叫什么曲名。但仅仅是一个序曲,便让我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那听起来非常舒缓的节奏,居然能如此打动人心......我走进了店里,买下了这个碟片,同时买下了一套音响设备。可以说,我买下音响设备,就是为了--《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家,多么简单的两个汉字。回家,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对现代人来讲,纯粹的思念--思念家乡、思念家人,已经是一种有点奢侈的情感体验了。即便去到国外,一个电话、一个电邮,或者一个视频,立刻见面,有什么需要思念?有什么可以思念?远行的人往往一放下行囊,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报告,我到了。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觉到哪里去找?看到春节车站和机场的人海,在感叹现代交通便捷的同时,又为现代的人们无法体会乡关之愁而惋惜。
  现代人有家可回固然是可喜的,但现代人居华屋、吃美食而没有一个确切的精神家园又是可悲的!没有精神家园,何处安置游荡的灵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终于登上了黄鹤楼的最高层。平一平气息,静一静心情,举目远眺,一桥飞架南北,连接龟蛇两峰。这是一个冬天,汉阳树依稀可辨,鹦鹉洲无处可寻,更没有什么芳草萋萋了。
  我行色匆匆,虽是天下名楼,也不能久留,晚上要上火车。火车又提速了,一觉醒来,明晨就差不多到家了。再见了,黄鹤楼;再见了,崔颢!
  收叠起崔颢式的一怀愁绪,回到非常现实的现实中,精神家园?梦中再去寻觅吧。心在远方,身在故园。看路边有无家可归者在向行人乞食,忽然感同身受,一阵颤栗,不敢多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撒下满湖钩与线,钓得天下尽是非”。
488668707067376342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5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忽然就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想想真有道理。今天的许多人生活岂止是安逸,简直是奢华,他们拥有的物质财富太多,但这些身外之物并没有带来心灵的宁静、身体的健康、人际的和谐和工作的高效,相反,给他们带来的是交往的不便、身体的疲惫、心灵的不安和许多的麻烦。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去追求“身无长物”、“随遇而安”的闲适和舒坦了,人们尽其一生追求财富、追求享受。只是,我想,当人们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羡慕的可能还是王恭一类人的安逸和轻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1、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2、老板只能给一个位置,不能给一个未来。舞台再大,人走茶凉。
3、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阱。
4、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
5、生意,可以掌控努力与投资,却无法掌控结果。人生得意时找出路,失意时才有退路,宝马都有备胎,您的人生呢?
6、世界上有多少有才华的失败者,世界上有很多高学历的无业游民—是因为选择错误。
7、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
8、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
9、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当你已经和你的爱人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了,却碍于方方面面没有分手,两个空壳在寒冷的冬日尽管贴的再紧,只为了取暖,而心灵却冷得不能自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5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现在不少院校所教的也大多是技术,人文性的东西并不多。比如全国书法展上有很多作品的风格就是比较雷同的。
  白谦慎:是的,现在的书法作品技术性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如果一件作品,你偶然看到或许会觉得不错,然而当十件作品全这个样子的话,你会觉得很烦的。这几年,拍卖市场上晚清民国的一些小手札很受欢迎。你看那些老文人的手札,一人一个样,每个手札好像都代表了一个有个性的人,你好像能看到书写者的性情。我们现在整天讲追求个性,追求了半天,和那些前辈比,反而显得没有个性。
  记者:这也是缺少真正的创作。
  “自娱”与“娱人”的区别
  记者:有意思的是,去年全国书法展上,上海的两位获奖者均为“新上海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海漂”。
  白谦慎:他们以前读过什么书吗?
  记者:我知道有一位以前是高中毕业,经商,闲时喜欢练字,没事就写着玩,看到这个展览的消息,他就投稿了,结果谁知参加就获奖了。还有一位似乎是中学教师。
  白谦慎:这里我想提出两个问题。第一,我为什么要问教育背景,因为这些年来高校的书法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模式。如果不进高校就能写得比接受过高校书法教育的写得好,高校书法的教育的意义何在?第二个问题是,书法家协会的意义到底何在?也就是说,人家不读书法的学位,不参加你书法家协会,其实也可以写得很好。
  记者:对书法家协会这样的组织,你能公开说一些话吗?
  白谦慎:公开地说话,就是大家必须要认识到,书协的局限性——必须认识到它是个群众组织。
  记者:让群众组织回归群众组织。
  白谦慎:定位群众组织不就行了嘛。
  记者:但书协组织是有行政级别的,在官本位的背景下,真正有修养者不会把书协当回事,但作为大众,很多人可能还是在意书协的。
  白谦慎:其实对书协的态度是,参加也好,不参加也好。不要把它当作惟一的选项。
  我觉得书法发展到今天,第一,不要被书法教育体系限制;第二,不要被书法家协会限制;第三,不要被展览会限制。
  记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去年以来针对书法教育与书协做过一些探讨与思考,比如书协,当然里面也有写得好的,但也有不少写得好的书法家不屑于参加书协,也不会参加各类书法展览与比赛的。
  白谦慎:这一点我赞成,其实重要的不是他参加什么协会或展览,而是书法艺术对他而言是不是出于内心的一种纯粹的喜爱,这样反而更容易出成果。
  记者:发自内心的一种喜爱——这一点尤其重要。中国书画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是“自娱”,倪云林所言的“仆之所画,不过逸笔草草,聊以自娱耳”所说是画,也可以理解为说书法,中国书画本来就应当从心灵的境界来体会与理解,而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白谦慎:所以我觉得中国文人过去所说的“自娱而已”的传统,是对的,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原来讲做学问、学习也应当是这样。
  记者:对,“自娱”也就是自得其乐,少功利之心,这种传统正是中国书画的真正传统。
  白谦慎:现在大量的展出,都是“娱人”,而且最后观展,看得是累啊,看到最后,容易忽略真正有水平的。在古代,写字又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很多人把写字的过程当作自娱、当作修身养性的过程,因此相当重视其精神的一面。你如果与现在的书法家说修身养性,有多少真正能做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