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春,神游魏晋得风流 天津 王炳学 千百年以来,“二王”一脉传承不衰,成千上万的书家以“二王”为圭臬,为行草书的巅峰与典范,追随左右、如醉如痴,李胜春就是其中之一。在当代书坛,帖学盛行依然,书家们不断把魏晋帖学推向新高度,在继承与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李胜春就是其中的一个。 痴情魏晋,独钟行草。斋号取名“抱晋堂”,可以看出李胜春对于魏晋一脉的痴情和执着,痴迷行草不辍。“精于一则尽善,通用智则无成”(郑杓《衍极》)。和有些书家真草隶篆全面发展不同,李胜春没有五体兼修,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行草书,这就为自己精研深究,一路探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自己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攻其一点。把行草书吃透、写透、悟透,心追手摹,追源溯流,得行草真谛。 用笔沉实,笔墨纯熟。“二王”书飘逸潇洒,但是要想写出“二王”的神韵很难,因为“二王”书法,特别是王逸少书法的最高境界已经完全突破了技法层面,那种飘逸洒脱是个人精神的具体表现,之所以一千余年没有人能够超越,实质在于这种精神高度我们很难企及。写“二王”往往过多地追求形式,一味强调飘逸而流于浮躁和漂浮,很容易把字写媚,但是学“二王”又首先要解决技法问题。李胜春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多年的艺术追求与实践中,他在用笔用墨及线条的锤炼上下功夫,用笔沉实、笔笔到位,入笔行笔出笔没有一丝含糊。线条流畅、行云流水、行笔速度快慢把握恰到好处。如:《苏轼题王逸少贴》、《宣和书谱一则》等作品可以一窥其不俗的功力。在锤炼技法的同时,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二王”精神高度的探索,尽管还在体味与探索阶段,但是从行笔过程及笔墨表现出来的张力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的追求,努力将自己的精神与思想努力向魏晋圣贤靠近,赋予作品一种感染力量,这些表现在他的行草书里面更加突出。 出入“二王”,溯源求变。大部分以“二王”帖学为主导的书家都以兰亭、集圣教序、十七帖为根基,用十几年甚至毕生的精力苦苦临摹,以求形神兼备。李胜春和这些书家一样也是在“二王”上下了一定功夫的,笔墨线条、用笔使转、牵丝萦绕处处可见“二王”的影子。但是,李胜春的书法胎息于“二王”又没有完全局限于“二王”,而是用自己的艺术感觉不断寻求突破,努力拓宽书写路数,不断求新求变,尽可能地写出自己。从他的学书经历就可以看出,独钟《丧乱帖》,并在《书谱》上用功尤深,这就有别于传统“二王”的路子,他大胆吸收唐草和宋元人及明清书家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用笔用墨和章法布局,丰富着自己的艺术内涵。如对宿墨的运用、墨色浓淡的明显变化、章法布局更多加入唐草的率意和“凌乱”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形成了一种很充盈的视觉张力。
“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李胜春最为欣赏张怀瓘《书议》中的这句话,也能够当得起这句话。风行雨散、润色开花,魏晋风流,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书法人的追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