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苏莹

君子如壶墨如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代著名茶**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从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文人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消极聊倒的倾向。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起源于夹山寺,千百年来,传播于神州大地,并蜚声海外,但是它并不 局限于佛教文化,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茶文化因其历史渊源的深远,而汇入于厚重的中国文化主流,并且具有独特的中国人性。作为溶汇儒、道、释三派的美学观点,“天人合一”成为中国茶道的哲学基础。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是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便是古代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品茶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茶禅一味”,正是反映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常人的妄想,即所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过去与未来,或者相不相识,只要真心真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感悟“茶禅一味”的高雅境界。正所谓:“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静心境;唯是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在**生活中,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与理解。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无休无尽,破坏平衡。水火本来是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相容相济。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中国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已、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别人。

湖南石门的夹山寺,几经沧桑,历来为墨客骚人云集的地方,晨钟暮鼓,云遮雾罩,神秘莫测,历代高僧辈出,颇有盛名。“茶禅一味”作为茶禅文化的最高准则由此间创立,是不奇怪的。渊源深厚茶禅文化以及发源地夹山寺,越来越引起**各界尤其实考古、宗教、历史、旅游等方面的重视,厚重的文化底蕴必将带来经济的腾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句:“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谒,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先生又说“我自称茶人,实际上要达到‘吃茶去’的意境还需修练多年,或许这就是我终身追求的目标,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18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坐落中原,因为黄帝故里的缘故,画院名号轩辕。

轩辕二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代表一种艺术上的取向。郑风浩荡,大笔大渲,气势磅礴,王者风范。这样的境界,应该是画院始创者所向往的吧。

沿着紫荆山公园的小路往里走,就是轩辕书画院。紫荆山公园是一幅挂在厅堂上的巨幅山水,轩辕画院则是这幅山水里的亭台小榭,透过淡墨勾勒的木窗,只见几个衣袂飘摇的古人坐在一张木案两头,黑白对弈,还是切磋书艺?可惜非工笔画,所以看不清楚,那就不妨当作画院的一次雅集吧。

画院来往的都是术有所长的艺术家,书法、绘画、篆刻、鉴赏,样样精通。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耕耘着,画山水虫鱼,画亭台楼阁,写一幅幅具有汉简魏碑风格的书法,刻两枚古风郁郁的印章,皆是带有情感的创作。

写着画着刻着,不知不觉就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许多画家到了这里,都觉得自己似乎回到了过去,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总之和现实保持了一定距离。他们像唐伯虎祝枝山那样临窗写意,这时,两个丫鬟嘻嘻闹闹地从书房经过,她们喜笑颜开地你追我赶,年长的丫鬟突然想起了什么,慌忙将纤纤食指竖到嘴边,轻嘘一声,咬着另一个耳朵说:“公子们正在画画写字呢!”于是轻轻离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除了搞一些书画人士的雅集,画院也策划了很多展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他们办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展;紫荆山公园的荷花开了,他们办荷花展;建国六十年,更是举行了一系列的大型艺术活动;平常的日子,则是接待天南海北的书朋艺友。
客人去了轩辕画院,不仅仅是参观,重要的是获得了人以类聚的快感,喝喝茶,说说笑笑,试试笔,切磋切磋,鉴书赏画,吟诗作词,大家恍若到了古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画院是传播中原文化的一个平台,是郑州书画界的一方乐园。
对不少本土书画家而言,轩辕画院也是一处学习的好地方,想了解外地书画家的艺术风貌,到此翻翻那些册页,看看那些书画就足够了。在家长里短的生活间隙,这样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心乐事啊。
坐在画院的内墙,月亮的清辉穿过树叶,像铺了一地淡笔渲染的碎银,太湖石的投影漆黑一团,像泼墨山水。一阵风,竹叶簌簌,气息宁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莹 于 2010-11-18 21:20 编辑

书法绘画不是书法,也不是绘画,是作者根植书法后的一种写意性思维绘画创作。这里,就叫它为“书法绘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呼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先学做人,体会并不深刻,甚至不以为然。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增加,越发意识到厚德的重要。古人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写字者,写志也。只有品高的人,才有远大志向和顽强意志,书才能入神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8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国百名书家作品邀请展
吉林
江 昕
苏显双
宋迎春

山东
高 建
纪 君
胡士学
姜悅新
田 雷
王兆会
薛兆东
朱宝玉
胡振国
陈 铸
刘葆君
石    桥
马   铭
陈希军  

广东
梁九胜
陈泽雄
胡斯东
李 录
李明生
罗炳生
何志斌
李广志

四川
刘国峰

江苏
蔡可魁
陈    捷
张    蕾
提俊丰

安徽
周继中
朱    勇
程根昌
薛晓东
王    永
邵    晨
凌海涛

湖南
黄 河

河南
姜宝平
杜思吾
李树祥
米 刚
贾 伟
冯印强
聂   政
袁景林  
河北
汲朝军
王 利
李松涛
霍 威
李国月
李一恒(女)
刘庆杰
白秀华
吕海洋(女)
崔向泉
李西存  
王永新
王文勇
黑龙江
董洪涛
郭春峰
尹寿坤
汪占革
王林平
王洪权
张日安
王官平
曾长江
杨一平(女)
张永昌

上海
张建春
朱显民

北京
马 云
陈继鸣
马 乾
解志强
杨福忠
吴明礼

湖北
桂建民
游义云
刘    凯
袁永安
刘卫东
孙文平

**
高延鸿
田中鹤
王剑箫

江西
刘秋生
黄    丰
曹端阳  
游建新   
***胜
罗燕柳
山西
姬江波
陈明元
孔祥宇
张连生

**
孟德乡

云南
管布坤
王远康

贵州
岑岚

甘肃
刘静河
任继军

辽宁

白    翎

陕  西
童    辉(女)
李    欣(女)
程    利(女)
宋江安
阎仁杰
曹伟革
侯俊鹏

浙 江
杨宇力


香 港
方志勇  
许雪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