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生是贵州人,贵州和我们云南是邻省,但是贵州的书法却比云南向前发展着好些年,比如今年“首届篆书展的举办”等一系列的活动说明贵州有一大批书坛精英,杨先生则是贵州一大批精英中的代表人物和佼佼者。 在展出的28件书法作品中,行草书23件、楷书2件、隶书2件、篆书1件。从形式和内容上各有千秋,我最喜欢先生的楷书,行草次之,杨先生作品“严整而不拘泥,豪健而不媚俗”。从容熟练,不失法度能打破传统书法四平八稳的结字法,显现出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笔墨功力。 杨先生的楷书,以唐人为宗,传承和汲取了魏碑的雄强,巧妙的把碑与帖互相融合。既有魏碑书法的金石气韵又有帖的笔墨情趣。两件作品以方格为界,既有唐楷的的工整规范、又不失魏碑墓志、造像的灵动,形成了端庄、儒雅、雄强的面目。 杨先生的行草书,传承“二王”,兼涉王铎,米芾、董其昌、王铎、傅山等明清诸家。大气磅礴,豪放壮观,用笔与用墨沉着痛快,酣畅淋漓。行笔既有风樯阵马、惊涛拍岸,又有谦谦处子、春风拂面的心魄、震撼力与视觉冲击力。墨色运用上,浓淡、干湿有机合理的处理,把二王、魏碑的笔法、结构和谐地融入具有现代审美取向的王铎和傅山的章法和墨色的作品创作中凸显现代装饰感。其中几件印象颇深,如草书作品《张居正诗一首》,字的大小增加了作品的跳跃感,温润的书写状态展示了杨先生对草书笔墨线条的把握和理解;犹如《郑珍菊花二首其一》这幅作品写的非常温滋,字的造型可谓独具匠心,质朴古拙,耐人寻味!在书写的失下对笔的提按、发力、使转处理的恰到好处。此外,在行草作品中,利用正文与题跋、用印等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处理方式,让作品的形式变得灵活,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与耐看性。 杨先生的篆隶,以秦汉为切入点,并且融入古文字和金文的笔法,自然流畅,还结合了明清各家对篆隶的理解和把握,将专利的创作表现到一种层次,同时也丰富了书法的表现手法。 对于我而言,书法碑帖、作品爱我眼中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入眼(也可称为“耐看” )入眼(乏味、俗,经不起揣摩或者说是视觉冲击力不强)。先生之书作,既有传统印迹,如在作品中的笔法、行气等组成一件作品的基本元素;也有体现自己主管意识和性情的地方。无传统的印迹——俗,无主观意识——呆。 寥寥数语,个人之愚见,认识有偏差。恳请杨先生、诸网友斧正。如有可能,请先生赐作品收藏。不知现在回帖,是否已过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