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55
- 注册时间
- 2002-6-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308574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27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2010年3月强档人物】唐朝轶(北京)
知常所书殷商书契,能得其瘦硬遒拙之趣,沉着稳健,有宾翁金文书法遗韵。力避时人书甲骨文浮滑仓促之弊。若能在浑朴清苍中涉跋,是谓大气成矣。
——吴蓬跋《甲骨文条幅》
>>>蠬庐文集
马一浮、致谢无量札并诗卷考释
唐朝轶
(一)
与湛翁书法结缘于编辑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之前,对湛翁书法知之甚少,只晓他是一代儒宗,与梁漱溟、熊十力并称“现代儒学三圣”。后来,便见到湛翁各时期书法面貌,还有幸到合肥拜访湛翁弥甥女丁敬涵女士,得睹湛翁书法原迹,被其清雅超逸之魏晋风神深深打动,尤其是那批与啬庵的书信唱和,令我暗暗钦佩两位学人的友谊,更是勾起心底那份对文人风雅的向往。
丁亥小暑前,京城闷热如蜀地,忽有凤桥先生携《湛翁致啬庵札并诗卷》过留云堂,把卷展阅,清气四溢,又蒙赐借敝斋晨夕捧读,摩挲再三,令凡心渐入清凉境地,忘却营营俗事。
此卷两纸,皮宣,一纸纵三六厘米,横一○七厘米;一纸纵三六厘米,横二三厘米。未署名款。但从墨迹看,老笔纷披,孤神超逸,一派魏晋风流,非湛翁书莫属也。
啬庵,即谢无量。谢无量与马一浮先生是总角之交,一生诗文唱和甚夥。仅丁敬涵处所藏湛翁致啬庵诗手迹就有百余通,纵览二老通函,言语间殷切呵护,读之无不动容,感佩良久,此亦现代诗歌史上一靓丽风景也。
札中提到“曲阜之游,深以不获相偕为憾”,据丁敬涵编《马一浮先生年表》“一九五七年”事记:五月,赴京开政协会,途经曲阜,谒孔庙、瞻孔林,作《阙里行谣》……”,又“入夏苦雨”,是知此信当作于一九五七年五月之后。
一九五六年二月,二老曾往京开政协会议,有过十日之聚,但两人因“牵于酬酢,颇乏优游”,故相约在次年政协会后再“一登泰岱,兼谒孔林”,但却以“不获相偕为憾”!湛翁游曲阜归来得此五言,自觉不佳,便未即寄啬庵请正。适遇啬庵来信见问,方示此诗并阙里行谣求正,以慰远怀!诗云:
弱植慕朝闻,千圣仰一德。
岱宗久遥跂,阙里今始008。
絃歌虽已隐,俎豆犹未绝。
庙堂留洒扫,日月照蛮貊。
坏壁想金声,列柏馀铁色。
端门启汉制,毖000实滋惑。
世降有追封,于礼嗟已忒。
堦天胡可升,超海终沦溺。
小儒穷拟议,007氓从钓弋。
将圣示无知,至神良不测。
六艺乘空文,百王何损益。
几深谢词22?伐树令心恻。
游鹤尚巢松,潜鱼无听瑟。
踽踽念周行,008008仍适越。
徘徊不能去,咏叹于此毕。
吾道犹醯鸡,原言齐语默。
当代学者吴小如先生为此卷题耑并跋云:
右马一浮先生致谢无量先生遗札一通,后附阙里行五古一首及近体诗,惟近体诗已佚,故札丰款识亦不复存。幸五古犹为完篇也,一浮先生一代鸿儒,吉光片羽,幸留人间,藏者其葆爱之。丁亥夏 吴小如谨跋
湛翁作此札已是七五高龄,丁敬涵言湛翁晚年心脏一直不好,每遇初夏梅雨,便不胜寒湿胸闷呼吸促迫, 于是,入夏便借灵隐僧舍避暑直到中秋方还湖上,有作《灵隐消夏》《云林山寺雨后作》《中秋自灵隐还湖上》等诗。有《苦雨》诗道:
朝朝时雨变愁霖,朱夏翻成白昼阴。
树下悬谈终杜口,岩间宴坐强安心。
九天寥廓星辰没,万国江湖纲罟深。
竞说羲和调玉烛,穷檐犹有子桑琴。
(丁敬涵《马一浮先生遗稿续编》)
入夏“朝朝时雨”,典型南方的“桑拿天”,湛翁对此深感不适,心绪不宁,以至“少食嗜卧,不能凝神”。翁亦自言其疾乃内壮火食气,心脉不振,故药宜就幽阴,目疾亦喜阴恶阳。时湛翁住杭州苏提定香桥蒋苏庵之别墅“香严阁”,自庚寅从玄亭移居至此已七载, 于香严阁, 湛翁在《香严阁日谱》序中有记:
庚寅夏四月望。移寓苏堤定香桥蒋氏别业之香严阁,主人所目为西楼者也。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高峰迤逦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棲迟。南湖一曲荷叶,田田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
阁临西湖而建,环境自是怡人,最适静养修身。但也因近湖而入夏更为潮湿闷热,为寒湿所困。次年入夏,为避暑计致书陈毅,提出“湖上苦热”,“病010几殆”,从蒋庄移就杭州饭店避暑。暑热一直困扰着湛翁晚年衰弱的身体,一入夏,便不耐酷热,曾五至莫干山避暑养疴,留下大量《遣暑》诗篇。
或许是就避暑问题致书陈毅,并未受到重视。一九六○年三月,湛翁再度至京开政协会,又提出避暑问题。马湛翁与陈仲弘(毅)交情甚笃,马陈相交,缘于谢无量的绍介,谢夫人陈雪湄是陈毅的姑妈。“马老在四川出生并度过童年,言语有四川口音,陈毅也是川人,所以他们很谈得来, 马老有什么困难也常求助陈毅,曾通过陈毅的关系把马老岳父汤寿潜先生之孙汤彦森从海上调到杭州。”(杨际开《马一浮先生事迹摭遗》)他们也时常诗书往来。金陵萧平先生处藏有湛翁致陈仲弘札(1),札是一九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作,但未提及避暑事。
(二)
丹崖,即张颐(1887——1969),四川叙永人,字真如,号丹崖,哲学家,主研德国哲学,曾代理四川大学校长,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谢无量与张丹崖同是蜀中哲人,马老与谢札时常问及丹崖,在与丹崖诗文唱和时也常致意无量,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时,张真如执教的武汉大学也因避寇南迁到乐山,离书院很近,故时相往来。马老曾邀张真如到书院作哲学讲演,“辛巳(1941年)十月,张真如莅学院讲苏格拉底知行合一之学,听者动容”(《复性书院日记》王培德遗著,丁敬涵点注)。
张真如在湛翁与书院执事者有隙时,还热心致力其中斡旋,为马老出谋献策,为书院力任化缘,马老于此很感激,也很见重张真如之意见,时与商议院中大事。在一九四一年致谢无量札中言及张真如抄示书院所议,“舍事而言人,览之殊汗颜”!见书院人事颇有不足以为外人所道者。复性书院后来不得善终,其实于湛翁也是早有所料。在建院之初曾言“书院亦是不得已而后应,事至浅薄,且古调独弹,每为俗耳所诧”“既有违俗之嫌,亦深寡助之叹”,以见马老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显其一代儒宗风范。但在今日,马老此番书院教育模式正益受时人看重,其必将得以宏扬。
湛翁与丹崖常有诗文酬唱,一九五七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张丹崖七十寿辰,马一浮从杭寄诗《寿张丹崖七十》:
墨辩驺谈世并传,同时显学数君贤。
朱颜长驻青春好,且喜耄年似少年。
湛翁对丹崖之哲学造诣予以极为举重。是年,湛翁亦已七五高龄。但此时,于年届耄耋的老人,没有什么比青春更显重要。此时湛翁衰病侵寻,自感来日不多,故有“朱颜长驻青春好,且喜耄年似少年”之感喟。次年又改定《自题墓词》,亦是一证。
(三)
自乾嘉以降,大兴碑学,帖学日趋衰微,碑学大家层出,而以帖扬名者希如凤麟。近世帖学名家,论者往往首推沈尹默、白蕉二人,以为可传二王衣钵。实不知“马浮谢沉”二公乃真得魏晋神韵者。沈白学二王徒有形似,气格不高,失之呆板,虽白蕉略见神气,然也未可超脱。而马谢以碑直接魏晋气韵,再兼取《兰亭》《圣教》之神秀,开帖学之新境。时下有谓“新帖学”,马谢实其祖师爷矣。“新帖学”在“流行书风”式微的背景下提出,却一味“复古”,只在形式上翻新,搞些“棺材货”,毫无神采。而当下书坛的发展,实际还是承续乾嘉以来碑帖结合之风。“新帖学”应该在崇尚二王一路帖学基础上兼顾到对秦汉碑刻的吸收,在“碑帖结合”中侧重于帖,突出书法的“人文性”。而马谢之书,实可为“新帖学”之旗帜。然此中深意,有几人味欤?
湛翁书法论者甚多,往往不得要旨,兹不妨从其论书中窥及一二。
其自题《维摩诘经佛道品》云:
痴儿不解事,强分帖与碑。
吾逢郑道昭,携手追繇羲。
矫矫云峰势,濯濯兰亭姿。
墨林有真契,不许野狐知。
此无异自作书赞,后世有具眼者将无惑于斯言。湛翁书不强分碑与帖,兼容并取,一任自然,既有郑道昭《云峰刻石》之矫矫气势,又具《兰亭》明朗清俊之姿。取精用宏,自能抉择。但湛翁书法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同时之沈寐叟的影响,不过先生善学,未囿于沈书之形式。
湛翁曾自言:“人谓余书脱胎寐叟,此或有之,无讳之必要,然说者实不知寐叟之来踪去迹,自更无从知吾书有未到寐叟,甚或与之截然相反处?”此言不仅见湛翁学书之渊源,更可以此知湛翁学书之法。沈书之结体古朴静穆,始从晋人来,非时人常见二王之俊逸,固魏晋名士风流已非寻常所见——魏晋书家墨迹遗存唯见摹本,难睹真迹。所谓“魏晋书风”已是“唐人法度”矣。沈书不取二王帖学之法,直从《二爨》中汲取养份,以成自家风貌。湛翁深谙于此,存魏书之古朴,又渗入自我对魏晋之独见。以沈书为法乳,扬晦涩,存奇崛,又辅以二王之俊逸清新,兼收并蓄,书写自然畅达,潇洒出尘,正是魏晋之风神。香光之后,最得二王风神者,湛翁也!斯正是湛翁学书高妙之道。
湛翁对其书很自信,曾云:“昨为张知白书一联,略无笔墨痕,直是神品。何子贞一生不能到此境界,伊墨卿庶几近之,然犹着意。何书结体本好,只是太着意,吾书乃了无意。。。。。。”可见湛翁对写意之推崇,论书以“无意超妙而自然超妙”最不易到。其书出无意,而自得孤神超妙,乃先生学养襟怀高人一等也。
虽然湛翁主写意,但也少见“旭素”癫狂之大草,或是其理学观念太重之故。对此,先生也颇不满,自论其书“沉着有之,痛快犹未也”。综观先生书迹,以《散氏》《毛公鼎》《云峰刻石》为体势,得其厚重苍茫,兼取《兰亭》《圣教》之俊逸,少得潇洒,犹未可称痛快矣。但此并不妨碍湛翁书艺之成就,鄙意以为近世书家堪列为逸品者,马浮谢沉可当矣!
注1:湛翁致陈仲弘札文:“浮老尊鉴:先生此次来京,我因病未能聆教,深以为怅!病中时展咏先生题《稧帖诗》和先生前后寄我诗作,佩服!佩服!尊作不仅典雅且有醇味,弟最爱读,希时以新作惠我。现病好转,尚需时日方能解脱,匆匆致谢并敬候起居佳胜!弟陈毅顿首。四月二十六日。”
附:丁敬涵集《马一浮致谢无量诗手迹目录》
马一浮与谢无量诗手迹目录
丁敬涵 辑
一、无量还蜀自峡中寄诗见怀,作此答之,并示其弟希安三十韵。 1910年稿
二、奉怀(在诗集中改为《寄怀老友谢无量》……以后诗集中题只在括号中出题,不作说明)。1939年信
三、有人抄示见怀诗次韵奉詶(次韵答无量见怀)。1939年信
四、或传东坡海外之讯,疑而作此,今奉一笑(或传无量顺化,因作此诗,…… )。1939年信
五、见与敬仲书方知无恙,喜而作此,即以奉怀(见无量与敬仲书,知其无恙,前有人谓其已逝者,讹也,喜而作此,并前诗寄之)1939年信。
六、病起得啬庵道兄书,并示南温泉见怀诗,用此代简,谢赐序《避寇集》兼速枉教(病起得无量书……)1940年信。
七、。。。有空警,再次前韵奉简()1940年信
八、迟见枉久不至,率尔奉简(迟无量久不至却寄)1940年信。
九、奉怀啬庵道兄成都二首(寄怀无量成都)1940年信。
十、喜得惠诗再次前韵率尔奉寄(喜得无量惠诗……)1940年信。
十一、奉詶还自桂湖贶答之作并谢写示近作,聊志叹美二首(九日再答无量)1940年信。
十二、再詶贶答之作(再答无量)1940年信
十三、啬庵道兄见枉乌尤,忆昔年同憩焦山海西庵,江天云物,仿佛相似,而世事已非,吾二人者亦老矣,犹得执手于患难之余,焉能无感?因作此诗以寓宿昔共抱蝉蜕尘埃之志,老而不改。史迁爽然于屈贾,晦翁讬慕于《参同》,得其意者,亦无间于古今也(喜无量见枉)1940年信。
十四、啬庵道兄见枉山中,留止旬日,以将如青城,遂返成都,别后却寄(无量见枉)1940年信。
十五、见和长篇、三復增叹,怀不能已,忘其鄙拙,因复成短律奉詶(无量见和长篇,因复成短律奉詶)1940年信。
十六、率和见示青城二律(无量见示青城二律率和)1941年信。
十七、寄怀啬庵青城(怀啬庵) 1941年稿。
十八、再答啬庵 1941稿。
十九、奉和啬庵道长山中杂题二十二绝(和啬庵山中杂题二十二绝)1941年信。
二十、再詶啬庵道长六首(再詶啬庵只其中两首)1941年信。
二一、辛巳岁寒啬庵道长重枉濠上虽杠应蹔如玄旨弥畅,别后将捨针艾寻窦子明旧隐,因用此聊寄鄙怀(辛巳岁寒啬庵重枉濠上,别后将寻窦子明旧隐,用此聊寄鄙怀)1941年信。
二二、或言啬庵已自窦 还成都将就北郊白龙堰养鱼卖字,以此讯之(简啬庵)1941年稿。
二三、期万慧法师不至,用前韵再呈啬庵兼慰慧师,1941年信。
二五、次前韵再詶啬庵道长兼送令弟万慧法师还锡(再次……)1942年信。
二六、奉简啬庵道长(简啬庵)1942年信。
二七、用前韵再简啬庵(再詶啬庵)1942年稿。
二八、再辱贶答前韵,兼蒙赐和江村遣兴十二章……率尔更呈二律(詶啬庵)1942年信。
二九、九日寄怀啬庵兼谢贶答之作(九日寄怀啬庵)1942年稿
三十、啬庵道长书来,谓春深当出游,未有定向,因以此奉简并乞示教1942年信。
三一、向荷来教念及山中盐酱,今偶忆此,戏作衲僧语奉酬(戏寄啬庵五首)1942年信。
三二、再答啬庵道长贶酬之作兼述怀仰(答啬庵)1942年信。
三三、蒙贶示飞仙亭诗,讽咏反复使人泠然有御风之想,叹其难为嗣音,顷寒夜静处,穆然神游,忽思属和,遂率尔下笔……(次韵和啬庵飞仙亭诗)1942年信。
三四、啬庵寄示游窦 山及哀独秀二诗,辄题其后即以为答四首1942年稿。
三五、向寄啬庵道长诗,至而旋失,索为重写,既如来命,因戏呈二绝博笑1942年信。
三六、将鬻字刻书,以告啬庵道长,戏呈小诗博笑,兼谢赐和书怀之作。1942年信
三七、奉和雪后见寄韵1942年信。
三八、简啬庵1942年稿。
三九、辱荷见答人日之作,再呈一首以志怀仰,兼以为谢(得啬庵人日见和诗再答一首)1943年信。
四十、喜得啬庵道长和诗,率呈一律再呈1943年信。
四一、写拙作奉寄啬庵,再呈一首1943年信。
四二、仰答来韵三律(次韵答啬庵三首)1943年信。
四三、再谢啬庵惠诗1943年信。
四四、闲居即事寄啬庵1943年信。
四五、草堂水涨坏堦,拾石以补其罅,因成是诗,仍用鱼字韵奉寄啬庵1943年信。
四六、再用前韵奉简啬庵道长(简啬庵用鱼字韵)1943年信。
四七、答啬庵惠诗1943年信。
四八、山行独归有怀啬庵道长(山行独归忆啬庵)1943年信。
四九、辱中秋日贶和之作,复成二首奉正(得啬庵中秋日见和之作再詶二首)1943年信。
五十、赐和十诗超迈无伦……辄赋短章敬志嘉贶1943年信。
五一、复成二首并呈(以上两题在诗集中合而为一,题为《再谢啬庵惠诗三首》)1943年信。
五二、庭中杜若盛开、有怀啬庵1943年信。
五三、奉答啬庵道长立秋日贶怀之作,仍用鱼字韵1943年信。
五四、奉詶啬庵兼答尹默1943年信。
五五、奉答立春后见寄二首(答啬庵立春后见寄、次来韵二首)1944年信。
五六、春暮寄啬庵1944年信。
五七、雪后寄怀啬庵,兼谢贶和消寒诗1944年信。
五八、岁暮简啬庵1944年信。
五九、除夕得啬庵和诗奉谢1945年信。
六十、简啬庵 1945年信 (附有《猛虎行》《寄生草》)
六一、和啬庵即事二首,次来韵1945年信。
六二、夏日简啬庵1945年信。
六三、和啬庵《舟行》 1945年信。
**、喜啬庵和诗至,再詶一首,1945年信。
六五、岁暮得啬庵和诗,喜其超妙,再酬二律1945年信。
六六、人日寄怀啬庵1946年信。
六七、还杭后僦居西泠,徂暑述怀寄啬庵1946年信。
六八、秋日简怀啬庵1947年信。
六九、敬酬沪上见怀之作(答啬庵沪上见怀)1948年信(附有《雨夜》《玄亭初感二诗》)
七十、奉詶啬庵道长别后车中见怀之作(答啬庵别后见怀)1948年信。
七一、玉皇山紫来洞书所感寄啬庵1948年稿(全诗共24韵,但诗稿缺最后四韵)
七二、詶啬庵雪中见怀1948年稿。
七三、岁暮闻啬庵将返蜀,道阻未获往别,寄此赠行(诗集无“岁暮”二字)1948年。
七四、寄怀啬庵1950年信(附有答苏庵一诗“幻住随流共一真……”
七五、喜得啬庵和诗却寄1950年信。
七六、敬和成都雨后作二首(和啬庵雨后作二着)1951年信。
七七、再成一首并简(信中裁下成独立诗稿)1951年。
七八、述怀奉答秋日见寄之什(答啬庵秋日见寄)1952年信。
七九、九日葛岭登高有作寄啬庵1952年信(与上题共一信)。
八十、谢啬庵惠近影1953年信。
八一、中秋寄怀啬庵1953年稿(信中裁下)(另有《九日作》)
八二、至日寄怀啬庵兼谢见和鄙什1953年信附《 头渚望太湖》、《惠山秦氏寄畅园古木森蔚,三百年物也》。
八三、詶啬庵见贶之什1954年信。
八四、再答啬庵即以为寿1954年(与上题共一信)。
八五、次韵詶啬庵甲午除夕见怀1955年信。
八六、和啬庵移居四首1955年,(另有谢先生附诗原信)。
八七、和啬庵有见一首1955年信(与上题共一信)。
八八、啬庵见和近作,叹其绝伦(希有)仰詶一首1955年信。
八九、去腊北游喜晤啬庵,别后奉寄1956年信(另有谢先生和诗之信)。
九十、啬庵示却老针药答谢1958年信。
九一、以予制题墓辞寄啬庵附诗申意1958年信。
九二、以题墓辞附诗寄啬庵未见答因自和一首,1958年信。
九三、答啬庵见怀1958年信。
九四、啬庵见和《飞箭行》有良禅客问钦山一镞破三关语,喜其善喻,与今天文家三重宇宙之说巧合,因题篇后,以志赞叹1958年信。(《飞箭行》有手迹,如有谢先生和诗则可三诗合一了)。
九五、人日感兴寄啬庵,兼谢贶和《飞箭行》后韵1959年信。
九六、啬庵自小汤山见和逭暑诗赋谢1959年信另附《 台山老树歌》。
九七、岁暮简奉啬庵道长(简啬庵)1959年信,另附《万慧法师迁化印缅垂四十年,末后卓庵于仰光之宝井峰,兹闻示灭,信众为就山建塔,远征题咏,寄此以志悲仰》。
九八、答啬庵1960年稿。
九九、春日奉怀啬庵道长(寄怀啬庵)1962年信。
一百、啬庵见招北游,病未能应,用此代简1962年稿。
一0一、高阳台啬庵见和秋感赋谢1960年稿。
一0二、啬庵迁化,不能已于言再成一律志感(啬庵迁化志感)1964年写好之条幅。
一0三、闻将更入青城深处奉次见答韵1941年信(此诗未收入诗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