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豆豆果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心追手摹四尺斗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个人论文-----

论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

倪文东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印“三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标志。?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究研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家应该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举凡古今,凡是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莫不是大学问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层次文化追求。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充沛的情感,跃然纸上,书卷之气,令人回味。打开书法史,历数众书家,无论是李斯、王羲之、陆柬之,欧阳询、张旭、苏轼、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文治、翁方纲、康有为等,还是鲁迅、郭沫若、胡小石、叶圣陶、朱东润、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等,无不自幼熟习六艺经传,既是史册留名的大书法家,又是精通诗文的大诗人、大学者,学富五车,胸罗万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先驱。?

一、临帖习字与读书阅世

临帖习字必须与读书阅世结合起来。多读书,则写出来的字会温文尔雅;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则作品会显得沉稳厚重。有一幅对联我非常喜欢:“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就是说当一个人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炼,精神气度达到一定的境界,则自己所写的文章会显得很老到;当一个人的学问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品位,则他的心气会非常平和。越是大学者,待人越是和蔼平易,能把极其高深的学术问题,讲的极为通俗易懂。这一切都来之于长期的学术钻研、刻苦读书,来之于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作为书法爱好者,应该多读书,多临帖,将读书和临帖结合起来。不要光埋头读书,或有一味地写字。沈尹默先生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 1(《书法论》)张式认为:(学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 2(《画谭》)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心气和平,则能应万物。最终是人的心性成就一位书画大家。沈道宽说:“多读书,则落笔自然秀韵;多临古人佳翰,则体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萧疏闲淡。右军清通,故洒落风流。” 3(《八法筌蹄》)在这里沈道宽把读书和读书与临帖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点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害之处,只有多读书,落笔自然“秀雅”,只有多临帖,格调自然“古雅”。所以他推重汉代书法家张芝的“萧疏闲淡”和东晋王羲之的“洒落风流”。苏惇元也认为:“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 4(《论书浅谈》)苏惇元则将读书和修行结合起来谈,认为人的“学行”不可掩饰,只有多读书,其气味则“雅驯”,只有重修行,其骨格才“坚正”。

陆维钊先生举例说明了读书阅世、道德学问和书法篆刻的关系,他说:“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尗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的。……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5)陆维钊先生所推重的浙江的徐渭和赵之谦的确是书法史的大家。徐渭自幼聪颖过人,天才超逸而愤世嫉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诗文、戏曲、书画无所不精。其诗人评有李贺之奇,苏轼之辨,不落窠臼;其戏曲、杂剧出人意表,打破陈规;其花卉,用笔放纵,水墨淋漓,自创新意,对后世写意花卉有很大影响;尤善书道,长于草书,人称书中“散圣”。纵横奇崛,满纸云烟,神韵超绝。他曾言:“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徐渭一生处在贫苦清寒之中,造就了他生性旷达、狂放不羁的个性和大展大放,不计工拙,气势博大,以意为笔,抒情写意的书法艺术。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悲凉、愤恨、失意、狂放、不平、苦闷等,完全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赵之谦自幼博通经史,尤精金石文字、考据之学,曾续补过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他尤精书画篆刻,在清末最为杰出。赵之谦的书法诸体皆工,尤以北碑著称。在崇碑风气日盛的清代中、晚期,赵之谦也必然卷入了碑学大潮之中,受邓石如影响尤深。他入手为颜,深得颜真卿书法笔力雄浑,结体宽博的神韵。20岁转学魏碑,于《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和龙门诸造像石刻用工尤勤,并参以高昌砖志笔法,结字奇古,方严劲利,用笔宛转俊丽,侧圆兼施,笔毫平铺,粗犷有力。他以颜楷入北碑,形成“颜底魏面”的书风特点。近人符铸评曰:“其作北魏最工,用笔坚实,而气机流宕,变化多姿,故为可贵。”赵之谦的篆隶书亦颇具风神。篆书一反李阳冰的刻板圆润,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妩媚多姿,收笔舒脚,侧锋取势。隶书融合汉碑自成一体,得力于《封龙山颂》、《祀三公山碑》等,形成重按露锋,侧势横刷,一波三折,虚实相生的特点。赵之谦的篆刻,取法秦汉嘉量、诏版、古玺、泉布、镜铭、瓦当等,印外求印,自成一派,自称“为六百年来抚印家立一门户”。注重读书阅世,以此滋养书画篆刻而成大家,如陆维钊先生所言徐渭和赵之谦是具有代表性的。

二、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

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书法创作、比赛和展览,拼得是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前提,文化修养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文化修养是书法欣赏的基础,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修养的深浅。

1.文化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前提

古今书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文化修养是学习书法及至进行书艺创作的首要条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就充分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梁山舟答张苞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6)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他们所讲的“天分”、“多写”、“品高”、“多见”、“学富”五要中,有三要是讲书法家修养的。“品高”指思想品德修养,“多见”和“学富”便指得是文化艺术修养。李瑞清说:“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而下笔多雅,故自古来学问家的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7)李瑞清所说的“气味”和“书卷气”正是书家修养所致。若不然则只能成为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可见读书阅世,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对书法学习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书法的基础是汉字,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书法亦不复存在了。所以要学习和创作书法,首先必须掌握大量汉字,了解汉字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历史。这是进行书法创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修养。

2.文化修养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汉代扬雄《法言》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8)书法是无色之画,无声之歌,它发自书家之肺腑,表露书家之心声,喜怒哀乐,见诸笔端。书法作品自古以来,以实用和欣赏为目的,以诗、词、文、赋为内容,从而抽象地表现书法家的思想和感情,成为文学和书法的“双美”之作。

书法家在进行创作之前,必须做到“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对所写的内容要熟悉,不但要熟悉表现形式(字形、书体、风格等),而且要熟悉表现内容(主题或中心思想),使形式和内容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挥洒自如,笔酣墨畅。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王献之书曹植《洛神赋》、黄庭坚《松风阁诗》、苏轼《丰乐亭记》、赵孟頫《妙严寺记》、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等作品都成为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佳作。

3.文化修养是书法欣赏的基础

书法欣赏对书法家的创作是很重要的。历来书法家都强调“观”,即多读帖,多观摩,从别人的作品中吸取创作营养和灵感。有人甚至认为,有三分苦练就足够了,**七分全须用在观摩上,帖临一本,书观百家,博采众家之长,方长一家之书。

但书法欣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低水平浅修养者观其皮毛,有时连门都不入,更不用说登堂如入室了;高水平,深修养者识其精华,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受其鼓舞,得其教化,吸其养分,为我所用。这修养深浅与否,何等重要!

书法家进行书艺创作,发挥其全部才能,调集其多种修养,完满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一件成功之作,凝聚了书家全部心血。作为欣赏者,亦必须发挥其所有聪明才智,具有文学、历史、绘画、音乐等多种知识修养,去理解书家,去欣赏作品。如不这样,将一无所获。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理解别人,学习别人,超过别人,不断有所创造。

4.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取决于文化修养的深浅

一个人书法创作成就的高低以及艺术生命旺盛与否,取决于什么呢?是用笔、用墨、结字、章法等“字内功”吗?不是!而是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艺修养等“字外功”。书法之妙,在自出机杼。掌握书法技巧之后,书艺水平的高低,只看学识的深浅。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酷爱书法艺术,甚至愿意献出全部心血。他们日摹夜临,刻苦异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熟练地掌握了书法的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技法。但他们很苦恼,写出来的作品,平直呆板,淡然无味,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发展不前。痛苦至极,他们甚至想折断毛笔,和书法绝交。原因何在?就是文化水平低,知识积累差。这当然不能怪他们,但也不是无路可走。自学成才,“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后来,就有人闯过来了,他们读书、作画、刻印、练字,全面发展,既注重实践,又通晓理论,边欣赏,边学习,边创作,技艺大进。有的人却痛苦、犹豫、徘徊,最终销声匿迹。

历史是最公正的,不管你当时多么活跃,红极一时,甚至红得发紫。但由于你根基不牢固,理论不扎实,修养不高,最终还要被历史所淘汰。

文化修养对书法创作既然如此重要,那非得下功夫提高不可!这似乎对书法家过于苛求了,要求这也要会,那也要学,最后都学不好。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了解书法家所应具备的文化艺术修养,目的是为了便于自我调节知识结构,使自己逐渐具备这些知识和修养,从而发挥最大的创作能动性,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书艺佳作。因之,我认为提高书法家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书法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不是要求你几日之内就成为“艺术全才”,因为提高修养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追求过程,有时是和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创作环境、时间精力和兴趣特长相联系的,虽终生追求,却因人而异。

注释:

(1)(2)(3)(4)(7)(8)季伏昆《历代书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5)《书法》,1981年第3期;

(6)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选自《倪文东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8月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王维诗诗草书立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徐渭诗草书横披.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个人论文-----

论书法家的品格修养

倪文东

中国书法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注重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品格高,德性好,其书法作品自然受人喜爱;反之,则会受到历代老百姓的批评甚至唾弃。所以,书法艺术不仅与人的文化修养有关系,而且与人的品格修养紧密相连,和人的读书、处世、为人和修身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代书法艺术审美和品评,十分重视书法家的“品格”,古代书论中有许多关于书法家品格的论述,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书法与“品格修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四点:其一,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其二,古代强调学书立品的重要,要求书法家“品高”,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其三,品格是指书法家的全部内心世界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其四,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往往与读书、阅世有关;其五,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

一、中国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历来重视人品和书品,即所谓“书以人重”。

“书以人重”是古代书法家的一贯思想观念和评论准则。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书唐氏六家书后》)“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纳,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东坡认为评论书法作品,必须与其生平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将书法与人品修养对应起来看,认为人品学养构成书家的立身之本。苏东坡的这种观点使书法家主体从对书法形式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使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价值,从而成为古代文人书法的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黄庭坚更提倡书法和“道义”及“圣学”的关系,认为:“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一个书法家的书艺风格或超迈或流俗,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的品格修养。在黄庭坚的书论思想中,常用“俗人”与“不俗之人”来评判人品的高下。所以郝经评苏东坡的书法: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及无余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移诸生论书法书》)在这里,郝经认为书法作品皆以人品为本,书法即其心法也。由于书法艺术能“观其相,可识其心”,因此古人强调“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晋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芳百世,始终被后人推为上品,尊为学习的楷模。原因就在于“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宋代书家蔡京,其书法在当时也较有影响,但是后世能知能见者甚少,原因是“其悍诞奸傀见于须眉”,故其书法作品不为人传。以上事实说明,传统书法的审美和品评是以书法家的人品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正如明代项穆所言: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所谓有诸中,必行诸外,观其相,可识其心。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余今曰:‘人正则书正。’(《书法雅言·心相》)

二、中国古代书法强调“学书立品”的重要性,要求书法家“品高”,只有“品高”,作品才会有“清刚雅正”之气。

朱和羹云: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临池心解》)尽管书法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但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品下,自有分别。古往今来,世人皆崇敬书品人品俱高的书法家,历朝历代的书法家也无不以此为标准,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这一方面,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清刚雅正之气为历代书法家所推重。颜真卿一生忠厚刚正,爱国卫家,曾与其兄颜呆卿首举义旗,合兵抵抗安禄山的叛乱。《祭侄稿》和《祭伯父稿》就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杀害的兄长颜呆卿和从侄颜季明的两件文稿,此两件草稿最能表现颜真卿高尚的人格力量,为历代书法家所重。作者以极其悲愤的心情迅笔疾书,寄满腔悲愤于笔墨之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和憎,既表现了深切悼念兄长和侄子的悲痛之感,又表现了对叛贼安禄山的愤恨之情,确是抒发真情实感,带有强烈时代特点的书法绝作。颜真卿晚年奉皇命劝喻叛将李希烈,李胁迫他出任伪职,颜真卿严词痛斥,遂遭缢死。颜真卿大义凛然的品格气节在其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宋欧阳修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又如张丑所言:“书一艺耳,苟非其人,虽工不足贵也,唯鲁公可以当之。”(《清河书画舫》)宋人岑宗旦论及颜真卿的书法时也说:“真卿淳谨,故厚重如周勃。”说明颜书的厚重即是他质朴敦厚的表现,含有刚正坚强的人格力量。

三、“品格”是指书法家的全部内心世界在艺术作品中的反映,具体是指书法家的人格、品行、胸襟和气度等。“书如其人”当是这种反映最精辟的概括

清代书法家刘熙载有名言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艺概》)书法艺术反映的是一个人完整的内心世界,是其学识、才情和志向的综合反映,这就决定了书法创作不可能通过某种单一的活动去实现,而要求书法家把全部心灵都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正是由于书法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书法艺术与**艺术相比,更能充分地、透彻地表现书法家的全人格。《玄秘塔碑》碑是唐代的著名碑刻,此碑笔力雄健,直画劲挺坚韧,曲画强弩待发,充分表现出一代书家刚正的性格特征和周密的处事作风,这不正是唐代风骨凌然的书家柳公权的人格造像吗?难怪当时唐穆宗诏见他时说:“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这虽是恭词,但也充分体现出皇帝未见其人,先睹其书,便心存仰慕的心态。正如清代书法家傅山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亦古。”陆维钊先生则强调学识和修养对提高书法家崇高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作用,他说:“写字,如仅从技巧上来说,的确可以说是‘小技’;然而区区小技要能通乎于‘道’,体现书者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人格,非有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学识,是绝对办不到的。”(见《中国书法》第3辑)

日寇侵占华北时,书画家齐白石为了拒绝敌伪人员的纠缠,特地在大门上贴一张告白:“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崇高的民族气节跃然纸上。如潘天寿所言:“正气之人,落笔亦有正气。技巧好学,这股‘气’不好学。”(《与友人谈书法》)

书法家的品格修养往往与读书阅世有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下自然有“雅正之气”,心中自然有“中和之思”,清新雅逸,耐人寻味。

沈尹默先生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书法论》)张式认为:(学书画)“当先修身。身修则心气和平,能应万物。未有心不和而能书画者。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画谭》)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心气和平,则能应万物。最终是人的心性成就一位书画大家。沈道宽说:“多读书,则落笔自然秀韵;多临古人佳翰,则体格神味自然古雅。而立品又居其要,伯英高逸,故萧疏闲淡。右军清通,故洒落风流。”(《八法筌蹄》)在这里沈道宽把读书和读书与临帖紧密地结合起来,正点到了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要害之处,只有多读书,落笔自然“秀雅”,只有多临帖,格调自然“古雅”。所以他推重汉代书法家张芝的“萧疏闲淡”和东晋王羲之的“洒落风流”。苏惇元也认为:“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论书浅谈》)苏惇元则将读书和修行结合起来谈,认为人的“学行”不可掩饰,只有多读书,其气味则“雅驯”,只有重修行,其骨格才“坚正”。

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陆维钊先生举例说明了道德学问和书法篆刻的关系,他说:“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的。……要淡于名利,追求名利就不能静心做学问。”(《书法》1981年第3期)陆维钊先生所推重的浙江的徐渭和赵之谦的确是书法史上书、画、印兼擅的大家。注重“读书治学”以此滋养“书画篆刻”而成为大家,陆维钊先生所列举的徐渭和赵之谦是具有代表性的。

书法家的人格品行决定着书法境界的高低。事实告诉我们,要使书法艺术作品格调高古,就必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若为人不好,则书艺很难进入化境。

黄宾虹先生认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至于至善。”(黄宾虹,见上海美学会《美学文集》)在黄宾虹先生看来,书画家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人品的高下能直接影响到书画的技能。有的人学书画一生,却毫无成就,其主要原因不外是‘人品’和‘悟性’,所谓人品不高,修行不到,缺少悟性。黄秋园先生要求书画家要有气质,要强调个性,不流于时俗,还须要有高深的学问。”(见1987年7月香港《文汇报》)有了高深学问的支撑,才会有独特的个性和高雅的气质,才可以免俗。所以黄宾虹先生认为:“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一代之中名作如林,其望重当时而传誉后世者,恒不数人。要惟道德文章,卓然有以自立,千古而下,方为不磨。”(《江南系之黄山派》)名重后世者,必“志道据德依仁”以“道德文章”为万世所仰,千古而下,方为不磨。

“一个甘于淡泊、心境清虚的人,方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受名利的诱惑而获得较高成就。”(沈子善《同季伏昆、冯仲华的谈话》)在当前市场经济冲击,书画界人心浮躁的大趋势下,能甘于淡泊,心境清虚实在太少。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代书法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即缺少文化的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书法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群众运动”的伟大胜利,即大范围和大面积群众的广泛参与,有资料统计,参加书法学习和活动的人口约在一亿人左右。但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存在。“现实的中国书法界似乎陶醉在一片‘胜利’中。这倒是中国书法文化视角的现代症。现代书坛的内怯与虚弱,……相信每一位真正热爱和关注中国书法命运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书法研究》1993年第5期)这里梅墨生先生所说的“内怯与虚弱”,正是当代书法界所存在的严重文化缺乏症。看来当代中青年书画家不读书,不讲品格修养实在是不行了。                                       

选自《书法研究》2006年4月总第130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天马行空甲骨文行书斗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作品----
诗书载道隶书斗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个人论文------

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倪文东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分析,对高等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如教学思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中肯的评价和认真的思考,指出了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新世纪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新前景。
关 键 词:高等书法   教学定位   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后,书法艺术这门古老的学科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全方位、多层面书法教育的蓬勃兴起,综合书法教育效果显著,成就突出,无论是高等专业书法教育、中小学的基础书法教育,还是**性的业余书法教育等,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书法教育相比,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则相对比较缓慢,虽然如此,她也在按照其发展规律在小规模、有特色地稳步发展。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开始在国画专业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同时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80年代以后,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书法研究生(有的设在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有的设在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的文字学专业、文艺学专业或美学专业),浙江美院的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等先生,南京大学的侯镜昶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的陈大羽先生、广州美术学院的黄文宽先生等,成为我国新时期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为中国书坛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精英。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便悄然兴起,得到了中兴和发展。90年代中后期,是我国书法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不但走上了正轨,而且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我国第一个书法专业博士点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以欧阳中石教授等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随后,中国美术学院也设立了书法博士点,后来又成立了书法系,章祖安、王冬龄教授等,也开始培养书法博士生。山东大学的蒋维崧、徐超教授,浙江大学的陈振濂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秦永龙教授,吉林大学的丛文俊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的黄惇教授,苏州大学的华人德教授等,也开始在汉语文字学、美术学、古文献学等专业招收书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据我们调查和了解,目前,全国已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吉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北京教育学院、西安工业学院、海南师范学院、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排名不分先后)等30多所高校先后开设有书法艺术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就及博士后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许多院校在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初步实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和条件。经过30多年的努力,至此,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完成了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外国留学生等系统的教育层次和结构,并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和学术化的道路。
但是,书法作为一个较年轻和新兴的学科,许多问题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实验之中,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仍然有待于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得到更加深入的开掘,学科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普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科学研究的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各高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互补和共享,海外高等书法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也有待于吸收和交流。高等书法教育在我国新世纪书法事业的发展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高等书法教育和**书法教育的关系如何?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该怎样定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出路在哪里?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愿与书法教育界和理论界同行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 教学思路之多元性
高等书法教育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给其作一个什么样的学术和学科定位,这是我们应该首先认真思考的问题。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所以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没有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及范例,30多年来,完全在走着一条逐步实验和探索发展的道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大致可以把高等书法专业的教学思路和培养目标,分为两大系列:即文化之系列和艺术之系列。一般而言,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属于文化之系列,依托学校大文科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强调书法学科的传统文化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修养,要求学生学会读书和研究,同时加强书法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求撰写和发表有关专业方面的文章和论文,这些院校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研究型的书法工作者;而美术院校及部分艺术院校的书法专业则属于艺术之系列,强调书法学科的艺术性和原创性,依托美术或艺术学院的大美术优势和和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技巧实践和美学感悟能力的训练,讲究作品的线条训练和色块构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构形和美术制作方面的强化和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大中型艺术作品展览,在书法或美术创作方面有所成就。
由于高等书法教育文化之系列和艺术之系列的不同目标和特点,这些院校的书法专业从高考招生到专业培养完全有着不同的思路,各具特点,互有侧重。如美术院校的书法专业招生,要求考生应具有较高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在文化课上线的基础之上,按专业课的分数,从高向低录取,录满为止(据我们调查,大部分是如此);而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则完全不同,对学生的文化课,如语文和外语等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是在专业课分数上线后,按高考文化课的分数由高向低录取,录满为止。近年来,有的院校也用专业课和文化课分数比例各占一半的方法录取。不同方法和不同要求所招收的学生,就有了不同的基础和特点,也适应了不同的专业培养要求。高等书法教育文化之系列和艺术之系列的不同目标和特点,表明了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多元化、多层面发展的特点。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侧重和风格特点,有的导师侧重于古汉语文字学,有的导师侧重于美学和哲学,有的则侧重于文学,有的侧重于美术史论及创作,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书法本体及书法与诸学科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特点突出,效果显著。我们很难分出这些不同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孰高孰低,谁强谁弱或此长彼短,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律,整齐划一。对于这一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回答,我们现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下一个完整而确切的结论。我们所要强调和提倡的是这些不同教学思路和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和发展。
我们再从高等书法教育和**书法教育的关系方面,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思路问题。高等书法教育和**书法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她不是以培养专门的书法家为目标,就像大学中文系不是专门培养小说家和散文家一样(当然,个别有特质的人例外)。如果要培养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根本用不着让大学来培养,**教育就能解决问题。我们的大学书法教育机构,是培养和造就中、高级书法艺术工作者的地方,培养的是高素质、研究型,集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为一身的书法艺术工作者,所以仅仅会写字是不行的。接触到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人说:“有的书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或博士生字写得很一般!”我们知道,书法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是一种以人的综合知识和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一个书法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读了不少书,临了不少帖,我们现在看他的书法作品比较稚嫩,似乎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个性和新意,但这是暂时的,因为他现在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一旦他走向**,将会在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上有一个质的变化。在学校所学的理论文化知识和艺术技巧,会和他的生活阅历及艺术实践紧密融合,产生新的飞跃。有人预言,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书坛上最有发言权的是全国各高校培养的书法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我国解放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工作者,会成为未来中国书坛上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不是这样吗?1981年,由中国书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在北京隆重举行,有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近千名大学生中的书法爱好者参加了比赛,最后有百余人获奖,并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获奖作品集。这是中国书协成立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全国性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活跃在当代书坛及高等院校书法专业讲坛上的许多中青年学者、书法家,如丛文俊、黄惇、陈振濂、华人德、徐利明等,就是这次书法比赛的获奖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 课程设置之科学性
当我们理清了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思路之后,紧接着就是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高等书法教育的关键,关系到教育思路的贯彻,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按照常规,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分为三大块:即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基础课主要以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为主,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前各高校书法专业所开设的基础课有:书法概论、楷书技法、行书技法、隶书技法、篆书技法、草书技法、篆刻学、书法史、古代汉语、汉语文字学等。学生要在两年之内学完篆、隶、楷、行、草和篆刻的技法课程,为日后的书法创作打好基础。这一点各高校的书法专业基本一致,只是各校有所侧重,或前后顺序不同而已。专业课主要以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的开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目前各高校书法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有:古代书论、书法美学、甲骨文研究、篆隶研究、行草研究、书画鉴定学、碑帖学、书法论文写作、书法鉴赏、书法创作等。由于各院校书法专业教学思路之不同及师资力量之强弱,所开设的专业课必然有所侧重,形成了较大的差别。有的偏重理论研究,有的看重作品创作,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有的学校的专业课程因师资力量而定,有的课程有教师就开,没有或暂时没有教师就不开或缓开。选修课目前是各高校书法专业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这里大有文章可作。我们知道,在现代**市场竞争、人满为患的大形势下,作为**应用性越来越弱,专业面又十分狭窄的书法专业,学生就业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经过各高校多年的实践和我们的调查了解,高校书法专业学生的分配就业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人才市场上,书法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很少有单位需要。但书法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十分悲观,只是要人的数量较少,要求较高而已。按照各个学校的设想和计划,书法专业的学生主要有7个方面的职业去向:(1)优秀的本科生可以考取本校或外校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去一些综合大学、师范院校或理工大学作书法专业教师,或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书法基础课教师;(3)去全国各地一些博物馆、碑林、美术馆作书法研究或文物保管工作;(4)去一些和书法有关的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作美术书法编辑;(5)去各地书法家协会作组织和联络工作;(6)去一些文化公司、广告公司或书画拍卖公司作书画鉴定、文案策划、图文设计和创作研究工作;(7)去全国各地一些中小学担任书法兼语文或美术教师。因此,高校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面对现实,在不影响书法专业整体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应该加强选修课的教学力度,根据不同的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开设必要的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主要以与书法专业接近的学科为主,如文学、美术、美学,甚至广告学、新闻学、博物馆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法为主,注重开阔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增强基本知识,提高基础技能。主要的选修课程有古代文论、古典文学、诗词欣赏与写作、中文工具书的使用、电脑美术、平面设计、中国画基础、中国美术史、应用文写作、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基础、广告创意与策划、书画鉴定学、书画装裱基础、教育学概论、心理学基础,包括公关与礼仪、市场调查与营销、书画市场概论等。各高校书法专业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设这些选修课,以弥补和改变书法专业与人才市场脱节的现状和不足,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找到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较理想的工作和职业。虽然说现在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恐怕不是什么好事!试问,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单位要,学生找不到较理想的职业,那今后谁还会报考书法专业?有的高校书法专业每年招30甚至60人,这样不要说学生毕业求职有困难,就是正常的教学恐怕也很难有所保证。鉴于这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有的高校书法专业招生人数就比较少,从表面看来似乎有点保守,但却是极其稳妥的。有的学校以上一年学生就业的比率来确定下一年的招生人数,这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书法专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各高校书法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这很正常,互有长短,各具特色,并没有什么不好。一般说来,综合院校及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向文化和文学靠近,在专业课和选修课方面,有较大的加强和倾斜。如将大学中文系的一些主要课程引入书法专业,如古典文学、诗词欣赏与写作、古代汉语、汉语文字学、古代文论、工具书的使用等。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学生在大文化的背景和文学的基础之上,来关注书法文化和书法艺术,而不是就书法而论书法。这些学生考入大学时的文化基础就很不错,如果再进一步强化和学习,他阅读一般的史料和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应该不成问题。有的师范院校还在选修课及专业实习中加入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教育实习等,为的是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多一方面的能力。而美术院校或艺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则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向大美术靠近,充分利用美术院校的专业特长和优势,在书法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花鸟、人物和山水)、平面设计、广告学、写生实践等,其目的也是给书法专业的学生多一些机会,多一条出路。

(三) 师资队伍之合理性
高等书法教育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师资是高等书法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所在。目前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师资结构基本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育研究、书法技法研究及作品创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们在认真搞好教学之余,出版了不少理论专著,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承担了许多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书法艺术大展,有的多次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及单项书法展览的评委,他们先后为中国当代书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书法艺术工作者,这些人大多活跃在书法教育、书法事业管理、书法创作及新闻出版、书画拍卖市场、广告公司等。这些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师及其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正在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了解,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师资主要由两方面人员组成:一类是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另一类是由文学及汉语文字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美学及哲学、美术学及设计学等专业转过来的专家教授。第一类教师的特点是年龄比较轻,又经过系统、深入的书法专业学习和研究,对书法本体的认识比较深刻,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第二类教师的特点是年龄稍长,知识面较宽,教学经验丰富,综合学科和知识结构合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全国高校书法专业师资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有的学校急于开办书法专业,只有一两个教师,就开始招生。有的教师是从行政部门或**教学岗位转行过来的,有的教师还在读研究生,没有办法就临时请**上的书法家来授课,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二是有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术上缺乏大的建树,不能够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准地胜任教学工作。理论课讲授缺乏深度和力度,只是资料的堆砌和罗列,缺少自己的独特见解。技法课和创作实践课,很少动笔给学生进行示范,对书法本体的认识缺乏深度,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时候临帖或进行创作示范,随心所欲,让学生不知所从。三是某些教师教学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艺术倾向性,或有所长,必有所短,或有所好,必有所贬,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局限性。有人或许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可以展开研讨和争论。更有甚者,有的书法专业教师编写教材时,选用自己的字形和作品作示例,或让学生临写自己的字,这是十分严重的误导。著名学者启功先生多次说过:“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执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家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见启功《论书札记》,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启功先生认为今人的字不宜学,更不能看今人挥毫写字,否则将会受其影响,成为某某人之“拾遗者”。我们作为书法专业的教师,如果不让学生临习古代名家的优秀碑帖,而让学生学写我们自己的字,让学生成为我们自己的“拾遗者”,那可真是误人不浅。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不容忽视。
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结构是否合理,这其中还有一个目前学术界和书法界普遍议论和关注的问题,即高校专职书法教师的专业局限性问题。因为每个学校的专职教师都是有人数限制的,少的2至3人,多则5到6人,是按所招收学生的数量来规定的。有限的教师,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水平,加之教师固定、思路单一、方法陈旧等,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宽口径的书法专业人才,是有一定困难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是否可以采取四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一、内部调配。其二、引进人才。其三、校际联合。其四、开门办学。内部调配的办法最方便,也很有效,即在本校的中文、历史、哲学、美术、教育、心理等系科聘请专业教授兼课,主要解决书法专业向边缘学科渗透的问题;引进人才的办法,必须在定员定编的基础上进行。引进教师应该注意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有条件的院校最好能引进博士或硕士,要考虑书法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不一定都要引进书法专业的人才,可以考虑适当引进文字学、美术学、文艺学、美学等专业的高学历人才,但这些人才必须对书法本体有较深刻的认识,有一定的书法学习经历和创作水平,一点都不会写字的,学历再高也不适合。各高校书法专业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如果广泛联合,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则是办好书法专业切实有效的办法。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论文交叉指导等合作方式。还可以在访碑游学、教学研讨、举办作品展示及创作笔会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联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和发展。开门办学的问题应该是高校书法专业认真思考和积极稳妥实施的问题,这是和书法界接轨,将学生逐步推向**,为学生将来走向**,谋求职业最好的实践机会。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决不能关门办学,和**及书法界不发生任何关系是不行的。为了避免盲动现象,我们在操作方式和方法上,尽量稳妥而有实效。第一,定期聘请书法界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创作实力及影响的专家,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学或讲座;第二,不定期邀请在书法创作实践方面有一点实力和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来校为学生作临帖和创作示范(根据其擅长的书体及风格,有所侧重);第三,联合书法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中小型书法学术研讨活动和书法笔会,让学生广泛接触书法家,认识**,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去辨别,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各省的书法家协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不少具有真才实学和创作实力的书法家。各高校书法专业完全可以和书协密切合作,开展学术活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和发展。有人可能不赞成我的观点,认为高等书法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用不着和**接轨。这个问题可以研讨和争论,取得思想上的一致。我认为书法专业毕业的学生最后必竟要走向**,他们迟早要在书法这个领域或行当工作或谋生,让学生较早地了解**,接触书法界没有什么不好。
高等书法教育不仅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专业发展规划,更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形成专业优势、年龄优势、理论研究优势和艺术创作优势等特点。这样我们的高等书法教育事业才有稳步、持续发展的可能。

(四) 教学方法之灵活性
书法专业是特殊的学科,在教学方法和方案上应采取特殊的办法,要灵活多样,行之有效。书法专业的学生既需要从书学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更需要从书法实践和篆刻技巧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不可偏废,使学生既能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书法史论知识,又能熟练地掌握书法及篆刻的实际书刻技巧和方法,手脑并用,能书善悟,既具有较高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又具有较强的艺术创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高等书法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有4种思路:(1)学习取法上应注重传统,研习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决不能追随潮流,取法今人;(2)教学方法上应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理论感悟上应研究史论,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原著,重在分析和理解;(4)实践训练上应强化技法,形神兼备,从临摹逐渐过渡到创作,但不宜过急。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①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即读帖思考的能力,对古代优秀书法作品的用笔、结构、章法及风格气韵等察之尚精,重在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持久性、深入性和敏锐性等;②形神兼备的模仿能力,即动手实践的能力,所谓拟之贵似,重在培养学生模仿的准确性、持续性、成效性和综合性等;③融会贯通的感悟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艺术思考和觉悟能力,启发学生综合运用书法艺术语言,将文学内容和书法形式有机地结合,发挥想象力,为创造作充分的准备;④创造能力,即在观察、模仿和感悟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富于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
书法教学从古到今有其特殊性,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延续了几百年,现在发展到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这是一个创举。书法教学要研究和实践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不少好的方法,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但目前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反映在书法技法和艺术实践课方面。比如,同样是在讲授技法课,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方法截然不同。在具体的书法教学当中,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强化式”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采取的是“贯通式”的教学方法,两种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比如在草书技法教学中,甲教师用的是“强化式”的教学法,让学生专临一本帖,如孙过庭的《书谱》,要求学生一学期临到底,仔细体会和和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师教的深入,学生学得细致,逐字分析和练习,能全面学习和掌握一个书法家的一本碑帖的风格特点,学得深,记得牢。不足之处是,学习面太窄。大学本科在书法学习上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的学习面应该相对宽一些。如果学了四年书法专业,就草书这种重要的书体,只接触到孙过庭的草书,未免太狭窄了点,在他今后的学习中还要补上**的课程。而乙教师用的则是“贯通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先后临习皇象的《急就章》,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和王铎的《草书诗卷》等。从章草、今草到狂草,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学生对古代名家的草书经典作品广泛接触,普遍临习和尝试,学习面较宽,可以从中了解和选择自己喜欢和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作品,为今后再进行深入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足之处是时间短,任务重,学的不深,临得不透。如果把这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效果可能会好一些。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有专文论述和研讨,在这里只是作为书法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提出来,供各位专家参考和讨论。
另外,高校书法专业的教学手段应该多样,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和科技手段进行书法教学,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艺术知识和鉴赏能力。如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欣赏光盘,用投影仪来进行专业教学,让学生观看书法教学录像和CD—ROM光盘等。这样做有非常好的艺术直观效果。因为书法教学,不让学生看古代优秀的作品和图片,空对空干讲,教学效果不会太好。
书法专业的教学实习必不可少,这不是指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如果学生毕业要去学校教书,教育实习是必须进行的),而是指去实际生活当中访碑游学,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去有摩崖和碑刻的地方,实地考察和学习。我国是书法艺术的源头,全国各地有众多的碑林和博物馆,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实习。在本科三年级进入专业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赴北京、洛阳、西安、汉中、泰安和曲阜等地进行艺术实践和实地观碑教学。具体的教学实习可以划分成三条线:第一条线为北京线。具体地点有故宫博物院(明清时期的书法及篆刻精品)、北海公园(“三希堂”书法作品)及北京石刻博物馆的石刻等;第二条线为西北线。具体地点有河南安阳(甲骨文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龙门造像二十品及关林北魏墓志精品)、陕西地区的西安碑林(汉唐名碑)、汉中石刻(汉代摩崖石刻)、耀县碑林(北魏造像石刻)、昭陵碑林(唐碑精华)等;第三条线为山东线。具体地点有曲阜(汉隶名碑及魏碑精品)、邹县(四山摩崖及《莱子侯刻石》等)、泰安岱庙(《张迁碑》、《衡方碑》等)、泰山石刻(《经石峪金刚经》和泰山刻石群)等。
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和特色,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具体问题我们自身经过努力,可以逐步完善和解决,但有些问题必须经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解决。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书法专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定位问题。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在学科划分和专业定位问题上,书法专业始终不能够独力,连二级学科都不是,一直依依附于美术学专业,属于美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多年来,我国的高等书法专业实际上是在夹缝之中生存和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书法专业实际上是在美术学专业之内招生,研究生招生也是如此。这个问题如果从根本得不到解决,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书法专业应该属于国家重点保留和保护的少数传统项目和专业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这一代人努力传承和发展。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选自《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论文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豆豆果 于 2010-2-22 13:33 编辑

作品----
华山黄河篆书七言联.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书法是一本翻不完的书------倪文东先生书法网络展

本帖最后由 豆豆果 于 2010-2-22 13:32 编辑

作品-----
春归何处斗方.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