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邢少平

好印人-与印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从很多“今不如昔”的论调里,从非王羲之不跟他上床的观念里,在非“漂亮端正”不古雅、没文化的伪传统们嘴巴里,在诸多非“魏晋风度”不洒脱的真理面前,我突然明白:只是今天有问题,以往从没有问题。现在只要哪位骚人(发牢骚的人)朝天长叹“哎呀呀!人心不古呀!”,万里长空准为骚人舞,回应排山倒海的喝彩声、歌颂声、尖叫声,骚人立马变成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放个屁都是香的,而且香得很远,传得很久,闻得很爽。谁闻不到谁傻。今人无不臭烘烘的,只要见到即捂鼻子,那叫标准手势。什么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老孙你就尽管胡诌。
20070527_f50ffb61ed20017534fbgn4jE5kNu0KU.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并驾齐驱的。这一显著特点,倘使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
  
严格说来,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自书自刻,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有的神似晋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晋草书,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汉简,各种书体神韵毕现,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碑林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则始于明代。印款除题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内容多的,占满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顶刻上五面。有的书称“印跋”。石章刻边款的始创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继之者何震则开创了不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的单刀直刻法。双刀法依笔迹而刻,比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淋漓痛快,则比较容易表现出刀味与石味。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数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间,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蒋仁、黄易以下群起效之。单刀法遂成气候。

  五百年来边款艺术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却是不太为人们,甚至不太为身在印林的印人所注目。古往今来,无数有作为的印人们,似乎是默守着“作而不述”的契约。印款文字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刻刀则是名副其实的铁笔,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将真实地反映于印款。因此,历来的篆刻家,均不甘愿放弃偌大的足以表现技艺的“疆场”。为了刻款的需要,他们认真地研习真、行、草、隶多种字体,至少精于一体,以免造成印面颇佳而印款难以匹配的遗憾。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印款的篇幅总多于印面,大智慧的印人岂有不做其文章而尽情发挥的?须知,印款文字中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边款一般用白文刻就,因供初学者临摹多是白文印,又有人认为白文易而朱文难,其实不然。行家以为,二者由于篆法、章法、刀法的要求,基本相同,所不同者,白文把点画刻去、朱文把点画留下,没有明显的易与难。

       就象欣赏瓷器、书画时,附带款识,作(藏)品即为完整并可察伪鉴真;边款也是欣赏篆刻艺术不可忽略的关键一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39837153453864086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无穷乐趣也。遵其雅嘱,遂刊此印。时乙酉小雪吉日“半石斋”张宝文记 石”



最后面是十款篆体“石”字。印面为朱文“刘保平收藏之印章”,在《我的石头收藏》相册里当“品题”。

说起这边款跋文,与朋友《青山依旧》曾有过有趣的讨论。其中的一字:“刊”还是“刻”,我当时是想当然了,还是《青山依旧》眼尖,帮我勘误,为此我还请教过《怡岚宝贝》和“原创”《一束阳光》,结果是我心悦诚服:都是我的“一字之师”哦,何止。好朋友如同好书,让你受益。

篆刻是一门熔书法、绘画、摄影、雕刻、文辞于一炉的综合艺术。《一束阳光》即“半石斋”张宝文先生,多年研读古文字、篆刻学并从众多大师处汲取营养,多少个寒暑夜昼,刻苦再刻苦,然而不觉苦。他的书法、篆刻,独具气韵、自有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的艺术味,是其他国家的书法所没有的。中国的字是方块字,其构成的基础是象形,用毛笔直行写,这是中国文字落後於他国文字的致命的症结。但中国书法所特有的艺术味亦即在此:因其为象形,故有结构的综合意趣,多变化;因其为方块字,故便於布白,疏密相成;因其为直行,故有全幅之章法,蔚为气势;因其为毛笔写,故能作成线条之各种波动;又因其所用的是松烟墨,故能与毛笔相得,表现笔触与色彩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