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虫甬

也说“毛笔写新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丁剑:
7 M9 j5 |# ?! s2 ~; l) Y; G3 t& ~5 d5 G& J. @; a3 S6 }7 |

( o9 `/ Y% Z7 I( @9 k9 g) n2 T& Z3 z( O1 D+ f
" a7 I: O: c3 Y& k3 U
- q7 \, r! z& F7 U2 S7 t; @5 i9 F( F

" C; O. m# W) ]$ [' a' w: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毛笔可不可以写新诗!当然可以写,
4 b  X5 _8 ^2 L; x, Q! [* u我觉得主要在于探讨恢复毛笔书写的可能!1 I7 J2 o1 y, M
我觉得而作为一种情怀,完全有可能的!7 I. e; }0 c2 z6 g( i* X7 c" u
就像今天很多人传唐装,可以当做日常的衣服来穿,这就很好!
) |% r" ]" ]3 ^3 z  f那么,日常的文字书协,用毛笔来作,完全有可能,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不是技术问题!3 ]/ o7 b% R6 R' y
而是心理问题!6 x: V+ S8 l$ z% x4 v* B
实际上所谓传统与现在的转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喝茶可以随便喝,但可以喝功夫茶,和功夫茶就是要那样“麻烦”的!8 u+ @" I. [! |- B& r3 q
同样,用惯了筷子,用刀叉实际上很不方便,但你此西餐还是要适应那种“不方便”,
, J6 I$ Y7 M0 p8 X- V3 V; o1 h比如,日本人穿和服走在街上没什么?
: T) |, L# K; f. j& P8 O但如果今天我们穿汉服走在街上,可能就会被注意了,所以有心理问题。/ l, \! g6 e. Y' r2 l) ]& J( D
转换过程中,恢复民族自信心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0 发表
6 I# `/ `0 K: V& c0 A1 A5 Y. [丁剑:1 p+ h- B  `. \( G# W. c0 R

7 H9 `9 Z( m- r' _9 ]: N  x我觉得问题不在于毛笔可不可以写新诗!当然可以写,4 G! u. u& O' m5 X
我觉得主要在于探讨恢复毛笔书写的可能!
1 f! ^/ x1 ?* L/ X! c我觉得而作为一种情怀,完全有可能的!4 G1 m; M; ^. C
就像今天很多人传唐装,可以当做日常的衣服来穿,这 ...
# p0 H6 d( D" q

, E- i6 l1 |! z0 c! c8 w/ u
从技术角度上看,写什么当然都可以,但要把当下我们的生命状态与毛笔书写直接联系起来,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民族自信心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的自信心。说到文化自信心恢复方面的问题,那就很不乐观了!+ z# N  c0 q/ ~' `, L' y5 m) s4 g
    文化自信心可以相对地划分成精神个体的自信心与社会群体的自信心两个方面。杰出精神个体的自信心往往成为社会群体自信心的主心骨。
2 e0 C" }0 L$ J! T    像汉唐乃至先秦中的部分时代,社会整体显现出精神状态十分张扬时代,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 P& j) g1 x* Y. i+ F& |6 \

( G$ l- \6 X5 X' Q" R
    没有一个个体生命状态的张扬,自然也就很难有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张扬。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时期,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个体的精神生命状态已经十分萎糜,徒有的天朝大国的心态在也像一个空壳,在百十年后洋枪洋炮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就算再后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类,产生了一些我们教科书上标签的所谓大师,他们心里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吗?
  z7 m6 r, N5 m0 H
    又近一百年过去了,就说眼下,已经有一部分人先阔了起来,当局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但整个社会环境也不是让个体精神生命得已真正张扬的时代。9 r* ~+ d, F, y9 a% H3 ?+ a. g( K
    举国之内能看到一个在文化心理方面具有真正自信的人吗?
  Z8 |$ V! Z0 A! l& }3 g; N3 v7 A

: u' t7 [2 {- r/ P+ Y, Z    就举北京奥运会为例,作一最粗浅的分析吧!( C0 o! O; _: ^0 Z
    在我看来,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从民众到当局都是以一种积贫已久,兜里有了几个钱就想狠狠地摆阔一番的心态。是真正有自信心的表现吗?
) ?) l. {" U! V' P- w1 T# s    再说具体一些。像姚明、刘翔之类最耀眼的明星,他们只是现代商业社会明星制度下的一枚枚棋子,整个身心被教练、经纪人等有形的以及那些体制、金钱、名利之类无形的手所牢牢掌控着,他们是真正有自信心的人吗?8 ?/ T5 s* g8 o# e; v
    对于像张艺谋这样总导演身份、掌全局的人来说,相对更容易生成自信心。例如国外有些杰出的导演,就能做到以电影的方式来传达深邃的思想,张扬旺盛的生命力。但老谋子不行,早期的电影还看出这方面的追求,到后来越来越以豪华空洞的形式来掩饰其思想的贫乏。
8 H* N. [" {! e' k5 B) a    北京奥运会据说要突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老谋子的中华文化根基十分浅薄,(可以从他十分欣赏都本基的书法中窥出,当然这不是他的错,而是长期以来整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缺乏真正自信心所造成的恶果),搞出的东西徒有其表!
2 v) \4 [* G. o& h0 J4 x; a    豪华空洞的形式与虚荣有着天然的吻合!, n( j/ J* v+ o& \4 I
    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媒体都说空前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 e; x9 Q% g, R1 g1 W5 t
    真的是这样吗?
% G/ p! }) T2 G6 ^; S2 R    是虚荣心吧!
3 P' f: @* j* N: K- g    ……
4 |+ A  _- z$ f4 a: M
2 B' Y  \" o" u8 j: F( p& {
    这样说起来又只能是十分失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1 发表
9 _/ d) {& M$ M5 \' Z' t6 R0 q, m# R* H* O# a

1 w! x+ Z3 [! @从技术角度上看,写什么当然都可以,但要把当下我们的生命状态与毛笔书写直接联系起来,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民族自信心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的自信心。说到文化自信心恢复方面的问题,那就很不乐观了!
: n- t: K8 T! B" w...
. L* i) f3 d, J, O
丁剑:8 Z  A7 s4 \0 ^: Q7 P: v
虫兄所言不虚,但如何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呢?$ E/ v: `8 K/ s
或者如何恢复文化自信心呢?4 i9 C, P" |8 L
我觉得恰恰最有希望的依凭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
: ?! L: l" x* i+ f王岳川先生讲《发现东方》,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东西互补。今天所谓地球村,全球一体化,所以开放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西学之中的上进发达,制造物质的本事实际上成为共同的智慧和能力!
- \- D; T: S8 \, l4 H& b, V: _7 _但本土艺术或许还是存在于本土的基因里的!,没有本质的隔阂!比如大家对于书法的热爱,尽管有人考虑所谓书法国际化的问题,但实际上书法还是集中在中国文化圈内。1 @: v% i* P, Y5 ~$ m( t, }: z. F  w
而对于艺术的喜爱而带来的个体体验的快感是极能增加其自信心的!所以掌握书法的技术和培养欣赏的能力就是在培养文化自信心。而且可以由书法拓展开来,对整个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建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0 Z$ K- O/ ~& Z3 c回到自信心的问题,所谓自信心简单讲其实就是强势心理!) i0 J- \7 g" K
以目前来看,经济或物质的强势,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西方,所以唯有本土文化的心理强势是可以做到的!) D4 ?' W% L% B- C
王岳川讲的《输出东方》核心就是用我们的文化强势心理去影响西方!这样至少可以找到一点平衡或者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2 发表 4 [) e' \* u$ e) ^' ?# e8 `. n

, x# J4 d9 H0 H8 x) R丁剑:5 _0 D% G- [/ V. o- p8 h, j  ]
虫兄所言不虚,但如何恢复民族的自信心呢?7 x3 @: Y' B; [! X$ j* }
或者如何恢复文化自信心呢?( @9 A* h7 O/ V, P9 S8 o* o9 M( |# B
我觉得恰恰最有希望的依凭就是我们民族的艺术,
7 Y8 n9 ^# M% X! E; D王岳川先生讲《发现东方》,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东西互补。今天所谓地球村 ...
9 V3 W1 d5 T+ N: F
以我的浅见,如果有可能的话,大概是这样的过程:文化自信心的真正恢复首先发生极少数杰出的精神个体身上;然后影响开来,形成一个群体;进而传播开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T, A$ u# |# E; o7 ]: K
    具体说到杰出的精神个体的身份,我认为可能是政治领域的人物(大家都明白,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政治领域的改革,亟需有一个大政治家以其大才能、大智慧甚至是大牺牲的精神带领下才可能做好,而不致于使社会发生严重的动荡);
& M6 T: r/ @% L  x    也可能是思想、宗教界人物,像先秦时期的孔子之类。

: f; g+ b9 Y' m/ e1 I. M   而不大可能是文化界的人物,除非他由艺至道,已经超越了自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5 发表 9 L" W  s1 D# j# d

) D" R" f4 ~$ V  ?, `0 |: c9 s以我的浅见,如果有可能的话,大概是这样的过程:文化自信心的真正恢复首先发生极少数杰出的精神个体身上;然后影响开来,形成一个群体;进而传播开来,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 W- a2 b1 x0 l    具体说到杰出的精神个 ...
% s4 y" Y' S0 y: w7 \
丁剑:: ^0 x/ J1 U8 K: X4 R9 ?- C; Q1 s5 j
回复 26# 的帖子我认为是两方面都需要的,一方面要有精英的引领,还需要集体的文化回归意识,而我认为集体的文化回归意识更重要也可能更现实!2 [& g+ F, k' p* U( Z$ d" N

8 f& n2 Y+ X3 y- O7 ?我以为艺术在未来出现足以影响社会的精英恐怕很难形成!但集体的文化基因的觉醒或复苏是有可能的,比如现代生活好了,小朋友除了上学之外都选择了一门兴趣特长班,这时就有家长给孩子选择了书法或国画、古琴之类的,这种课外艺术培训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那么,这其中关于本土文化的艺术的培训,将为未来的在此本土艺术领域产生优秀的人才提供了一种氛围、机会和可能!! @: X+ w" F& x/ S( S( a" E" w
: o- }0 W8 `) Y7 W5 \& t- i
我对于这个社会或国家的未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一种是如陈传席先生说的那样,这世界,必兴起于东方,毁灭于西方!这是消极的,暂不谈!2 G" p! r( s  x5 x4 I6 h0 R+ [
那么,乐观的看法是,近来发现,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吾国文化的复兴是就可能的,即如上面所说的儿童启蒙!这一点和刘墨先生有过交流,他说我们这一代由于五四以来加之文革的破坏,都将是为未来垫底的,恰恰是我们这一代自省之后的惶恐,是恢复中的惶恐。说明未来还是有希望的!可能90后、甚至2000时代出生的一代才是大师、人杰辈出的时代。那么,借助于科学的进步,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可能更为准确,真正能认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这才能实现真正的发扬和复兴。
$ A/ ?& n$ A2 \% y8 Z, a6 o% k) e6 Z
还有一点,即西方社会,他们或许也会有一种自省和觉悟,科学当然会越来越进步,但同时,他们也许也会越来越觉得科学这把双刃剑,造成的伤害也会越来越大,那么,他们也许会对东方产生兴趣,他们也许会自觉地接受和亲近东方。- @+ z$ O. q4 t8 c$ }: Y2 r4 C/ V
未来的价值观念也许就在于用东方的智慧去调和西方的物质冲突!达至和谐!: e4 {  ^: U! \& f" T. i

; ], M; T+ B, q8 [! [- K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这么理想化,但就目前来看,我觉得交流,东西方之间的交流系然会产生影响,尽管这种交流目前是不对等的,是西方的影响大过东方。
  e5 O: G: h2 A9 z& j; r7 p  v9 ~1 j; l* u+ N1 _% L9 B
再要多说一句的是,西方的影响大还在于东西方的影响方式不一样!! e" J) _' v  M" U% B% M; z% j
西方之所以目前影响强势,是因为他们是实证的,是立竿见影的,即这个东西摆在那里就是好,就是先进,
( _! I- \+ ]2 r3 P" z而东方的影响是渐渐式的,是需要一个智慧去慢慢理解,是潜移默化的,就像一块冰化成水的过程,是化的过程,当冰化成了水,水就会沁入你的每一处,沐浴其中,你和水是一体的,和谐的!
7 N% m9 T/ B6 u8 U9 v也许是这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5 发表 % J6 n, g- V. X$ z; p6 D1 g: g2 q
% e) r' [6 N2 j" s  b9 v
丁剑:  B. A; y: g& S1 [
回复 26# 的帖子我认为是两方面都需要的,一方面要有精英的引领,还需要集体的文化回归意识,而我认为集体的文化回归意识更重要也可能更现实!
1 _4 ]& J, L, c! Q+ X9 q6 ~# a4 l$ L8 m$ R6 W4 f4 w7 [3 G
我以为艺术在未来出现足以影响社会的精英恐怕很难形 ...
' w+ B: V0 |# o7 `% v; D# ]
中国这么大,整个社会在政治文化心态方面的差异极大,有的可能已经进入了与世界发达社会接近的状态,有的仍徘徊在清朝大辫子的阴影下,但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毫无疑问的……9 R) u, h& E5 o1 n+ \7 B2 H+ y; }' I
4 J3 Z  J: v9 d' }5 c% L
     还是谈“自信心”方面的问题吧。5 H1 O& W% U1 g; o
     何谓“自信心”?就是人对自身存在所要直接面对的事物具有全面掌控、应对自如的能力而呈现出的生命状态。* M9 g4 D7 V, b* ~3 _
    像那些掌控书坛话语权的名家大腕,“写诗、写字、写心”的道理何尝不会心知肚明。但他们宁可提倡推出“大师”、“代表作”之类,离自己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其实一生也达不到)的口号,也不会提出“毛笔写新诗”之类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因为他们面对“毛笔写新诗”之类的问题,缺乏真正的“自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连生:& d: `& q& O9 {, D: l
       这个问题扯远了。你谈你的观点,最好不要把别人带进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断章取义的曲解书协领导的推出大家,这样做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也很不厚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7 发表 " E' `. Q4 [# u/ z) k
陈连生:
6 H# `. o/ a" y& e3 g0 S  ?) z       这个问题扯远了。你谈你的观点,最好不要把别人带进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断章取义的曲解书协领导的推出大家,这样做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也很不厚道。
- t9 \# o9 ~! K% T1 ~+ B0 \# s0 Z
远不远,其实也是存在着如何看待的问题。
; ?. s  U% l. r1 S, Z    这些年,书协在繁荣书法创作的同时,也将书法人的心态搞得异常浮躁,所操办的展赛之事,弊端丛生,这也是有目共睹的。9 C* F) f! y$ J  J4 W
    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阶层,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些掌控社会资源分配的所谓“精英”,都在尽可能地将大块的蛋糕切到自己及相关利益集团面前,类似的表演早已经司空见惯了。' @' l* D: \/ t& f, \* Z
    书坛岂能例外?
9 E* s: q- h+ B% P: M' p    当然了,站在不同的立场,便会有不同的观点。
2 D2 e9 Y  y# M+ ?3 O! G4 |' h/ ~7 X5 p
粘贴一篇过去写的文章:9 D- q+ _/ F0 @3 d$ [
                                       也说张海$ |9 U9 s9 m. h$ t8 o
                                             ——《书法三问》读后' ?  \6 e7 O+ i4 n* \! d- W, X
                                            陈崇勇
" R+ n( v" R2 n4 ~0 P) [        " T2 _  x6 d% F6 D/ F2 B9 U
      大年三十的早上,从信箱里取来2007年2月14日的《书法导报》,因为在“焦点网谈”栏目里刊登有拙作,所以对本期的报纸翻得有些认真。当打开第十三版与十六版这一整张的报纸时,看到“大家”栏目上,张海主席的照片十分醒目,我的心里硌了一下。回到家里,我把手头能找到的张主席书法作品和报纸上《学书三问》等文章放在一起研读,心里便产生了一些想法:将这样一位现行文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一些剖析,是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端倪来。
0 |) p% P+ S2 Z  b8 ]- Q. t      浏览一下全文,我的目光首先停留在“一厘米论”这个观点上。主席大人说,书法家的创新,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点新意,哪怕只有一厘米,就算成功了……作为一个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终极目标,即能否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看你能否超越前人那么一点,为历史留下一点新的东西。换言之,即你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d/ c- n# I* d6 b/ d. S, l
      从这一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主席大人对中华文化传承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而且视野也不宽广。他与许多中华文化形式的实践者一样,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转换,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个世纪发生的废除科举、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事件都与此密切相关。在此大背景下,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中华文化的遗存在这个转换过程中,都存在着重新界定和言说的问题(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 ?8 N5 `. {" i/ m8 Q9 G
      如果把文化比作一块大陆的话,那么,一种艺术门类则像一条隆起的山脉,而杰出者只是一座座挺立的山峰。一座山峰的海拔,与大陆的海拔和山脉的海拔密切相关。每一个时代文化大陆的海拔都不尽相同。一块文化大陆的海拔,往往与它底部的抬升力度和这块文化大陆原有的积淀厚度密切相关。 就我们所处的新文化大陆的形成而言,在近现代,中国长期面临着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机,东西方文明这两块大陆板块发生了直接而强烈的碰撞,中华文化板块的相当部分被迫沉入海底。而抬升隆起的新文化大陆,在短短的百余年间,能形成如今这种相对适用、略有光彩的局面,着实不易。但不要忘记,这是一块形成才百余年,抬升起的高度并不大,积淀也很不够丰厚的文化大陆。与传承顺畅、积淀深厚的西方文化大陆相比,有着整体的落差。自然,在此基础上生长的山峰的海拔也会受到影响。! e2 f) C5 _7 v. l' {
      说到文化融合,不妨举佛教进入中国的例子。佛教在汉朝时已经传入中国,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禅宗”,却是在五六百年后的隋梁时期。这其中代际之间的转换,开创者的作用不可忽视。而考察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在绘画、雕塑等方面很快就有能有所体现,但真正的融合,形成有独特的文化观念的支撑,并开创出新的艺术境界的创作,则到了唐代(王维的诗歌)才显现出来。这其中艰难的转换,要经过若干代人薪火相传的努力才可能实现。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的过程,只是文化融合中的局部事件,而像我们所面临这次全球性的文化大融合,其中的激烈、复杂、艰难和长期性都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像。只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浅薄的时代,有一些略通外国文化的专家就被吹捧为“学贯中西的大师”;会搞一些中西方文化形式拼凑之举的作品就被吹捧为“创新之力作”。真是无可奈何!' e4 A$ Y4 f* A" B. e; H
      再说,从历史回望的角度,一个时代,可能进入后人的文化视野的人物决不会太多。也就是说,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之脉流传下来能够形成结晶也就那么几枚珠子。而中国古代书法,是中华文化中屈指可数的具有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是文人集体把玩的手艺。她还与诗词、绘画等形成技法相关、理趣相通,相互支撑、辉映的文化有机整体。书法名家也多是文化大家,进而成为载入文化史册的名人。
" `6 H" }0 e9 x0 \9 A3 n: ~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炫技”的时代,从业者对各种技能的掌握能力也已今非昔比。当一种文化形式从她所生存的文化语境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手艺时(方法就是将一种文化形式整株地从文化土壤里连根拔起,然后“科学”地移植到所谓的“艺术土壤”中,进行精选培育,使之“茁壮成长”),就会产生出一大批技艺高超之人。记得我曾经看到的杨丽萍孔雀舞:灯光忽地暗下去,一只孔雀的背影缓缓升起,在舞台上,杨丽萍的肢体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这是我长久以来对杨丽萍孔雀舞的印象。直到有一天,当我知道,在她家乡有另一种孔雀舞。一块空旷的平地上,许多人围着,一只男孔雀翩翩起舞。他的形象并不美,舞姿也有些笨拙,伴奏的鼓点更显得粗糙。但这是真的!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是集体记忆的传递仪式,外人永远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所谓提炼、升华之类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所谓越是地方性的,就是越世界性的说法,十分值得怀疑。也许可以这么说,像杨丽萍跳的这类孔雀舞只是视觉盛宴上的一道精美的甜点。被抽干了内涵的文化形式成为一个空壳,就好像海水退潮后,留在沙滩的贝壳,徒有美丽的外表,而其中鲜活、柔软的部分已经死去。2 f% Y! T  J7 p+ X( K
      如果眼界再开阔一些,还可以发生在中国的许多文化事物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量,那么我们对原的许多所谓的大师的看法可能会有所改变。比如在近现代,从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角度来说,辜鸿铭的贡献要比许多大师要高得多。, i/ G/ w# X, V
      以为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摆弄出与古人稍有不同的形式,就算是“站在前人的肩上”,超越了古人,这样的超越未免太容易了吧!这样的“超越”如今比比皆是,说白了,最多也只是算是技能方面的超越,而更内在,也重要的“文化内涵”方面的超越体现在哪里呢?3 M# ~6 g2 a; y
      现代社会,由于文化总量的激剧膨胀,人们的关注点空前分散,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她只是无数的艺术形式之一,而且日渐边缘化,所以她的存在分量主要并不体现在一个书法流传的纵向脉络的比较之中,她更需要在如今众多的艺术门类比较之中能够脱颖而出!那么,她存在的根据是什么?+ c- j( ]4 \1 H" z0 Z. N
      要淡化所谓的“创新”意识。一个时代真正能够创出新意的能有几人呢?更何况,如果把书法的历史存在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那么,在晋代以前可以说是书法的草创时期,天真烂漫、自然丰富,就好像大树的根须部分;而晋代以后,形成了以二王等书家为主流的书法传承脉络,就好像大树的主干部分;到了近现代,则进入书法大树的细枝、花、叶等虽然炫烂多彩,却也处在最末端的部分。因此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书法艺术的存在价值主要并不体现在“创新”,特别是外在形式方面的“创新”上。由书法的生成模式、书法的展示流程、书法的组织机制、书法的社会认同等构成的现代书法存在世界与古人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书法在整个社会文化存在的框架中所处的位置、意义、作用等也已经产生了重大的改变。比如同为一件精美的瓷器,放在家居中供日常使用,和将它放在展厅里进行展示,这之间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B# V/ e) z$ X. T& o0 F* h+ v0 m; ^
      最近我在思考的有关“书法艺术的文化重建问题”就是想要对之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探讨有关书法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所可能起的作用问题;另一方面是探讨有关书法在精神个体的精神大厦建设中所可能起的作用问题。具体内容,如“书法是少数能够贯通今古的艺术艺形式之一,可以作为国民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实践部分”、“ 信仰理念等对书法艺术人生所能起的作用”等等,这里就不展开了。
& S; |9 O' }2 e. `! y; N1 r      主席大人还说,至于说到“无意乃佳”,我素不以为然……从中可以看出,主席大人对什么是“无意乃佳”的书法艺术境界根本就没有较深刻的感悟。记得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中对这个问题有过较具体的论述,主要是说,“无意乃佳”其实是一种“忘境”,即当心系文字进入情境之时,可以相对忘却书法人在正常状态下对书写的种种执著,使之近乎本能,在近乎本能状态下的个体,即处在生命能量释放最通畅的时候……, b; K9 u0 w) J0 `* `4 h
      书者为心画。一个善于表现自我书法家,在他的成熟作品中,是可以隐约地体察到他的心胸和境界的。像黄庭坚,他学草书几十年,到了晚年自感颇有成就之时,说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 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而在他的笔下也相应可以看到行力恍惚,错落跌宕,满纸烟云的草书。  E% ?& \7 Y& v% Y2 F% Q& r
      按理,主席大人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努力,在书法形式上自创一体,在体制内的仕途上,也攀爬到书协主席这个登顶的位置,在他的笔下应该也会出现一种纵横捭阖之大气。他自己也说: “每当我引笔挥洒行草书时,热血沸腾,思绪奔涌,笔随意转,行于当行,止当于止,自觉一任感情的澎湃,笔下自然多姿多彩,生气勃发。”但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没有看到这些!看到的更多的是雕琢之匠气。这让我颇生疑惑?玩艺术的人当他自以为是之时,内心的狂妄是会显现在作品中的。(即便是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在二十年前,创作旧体诗到了自以为颇有收获之时,也会吟咏出这样的诗句:登高眺望空化羽,飘飘云气我为仙。大笑烟云开万壑,长空丽日照高林。泠泠风激衣,昂扬不可止。立此高山上,羡彼青云飞。返身入林中,随心观所遇。山依杂树争红绿,水枕乱石兼声情……)
6 ]4 R5 k2 M4 g" k- ^      还有代表作的问题。主席大人说,“从逻辑上讲,所谓代表作,即是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因此每一个书法创作者,不论其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然而我们所说的代表作,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有了代表作就可以“不论从书法事业或者书法家自身的发展需要,还是为后代人着想,确定代表作都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代表作意识有助于书法进入市场,并逐步与世界书画市场接轨。”等等。
3 H! _2 k' G# [/ m9 H# m      如此看来,主席大人所言之代表作,它是建立在现有书法创作者的低水平的作品中进行勉强的选拔,这样的所谓“代表作”,其实代表不了什么,并没有太大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我们这个时代,书法真正缺乏的是可以作为新范式的杰作!何谓书法杰作?杰出的艺术作品说到底是“精神个体生命意识极度张扬的物化形式”,杰作的产生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外在形式方面有独创性;二是有高超的技巧;三是创作者处在一种极佳的创作状态之中。前两个方面的因素只是必要的前提,而后一个要素才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灵魂注入肉体一样。因为没有具体的实例,所以有关现代书法作品所可能具有的文化内涵的问题,在此不展开探讨。
4 k+ p' j& U5 ~- X      还是看看书法史中的杰作吧,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等。我在拙作《汉字的综合之美》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一类是文学、书法原创的典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它将作者其时的情绪、思考,甚至失误的痕迹都一一呈现在纸上,使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这两条相对独立运行的轨迹在此交汇,相得益彰。我想,这世界上也许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是书法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站立着的大都是一尊尊以自身为素材而成就的精神形象,而书法是在古代没有影像存留的条件下,保存古人精神风貌、生命遗迹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也是包含精神个体生命信息容量最大的一个文本。
7 D/ X, F& Z! ]4 m/ e2 x6 p# G      还有一类是书法的偶像。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创作情境而言,她是书圣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暮春之初,于茂林修竹围绕之兰亭,和少长群贤进行曲水流觞活动之后,人已微醉了的情况下,乘兴创作出来的;就书法艺术性而言,是一篇在笔画、结字、章法等方面都极其精美的书法作品;就书法史上的地位而言,她是一篇脱尽古法,创立新体的代表性作品;就文学的原创性而言,《兰亭序》这篇文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晋人自在、洒脱精神风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再加上后来又受到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极力推崇;等等。如此众多的因素相叠加,遂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之神话——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一尊精神偶像,既使她的替代品,也让后人膜拜不已。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已经上升为天上的“月亮”,成为一种“精神参照”。6 ~) i# A2 }  M! e' O: j
      再细主席大人所描述打造书法精品的过程,所可能产生的“力作”,用古人的标准也只是在能品的层次上,离中国古代真正的书法杰作相去甚远。
) V7 Y7 f8 \+ A  \, H8 ?      综上可以看出,我们的主席大人在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与实践方面都只徘徊在“工匠”的层面上,这实在算不上是书坛之幸事!) n0 f1 x/ ]0 Z' J; x) j$ f0 Y
# z1 Q, ^. L/ V% z  F9 z+ M
      另外,主席大人还说,每隔三五年,要出一本作品集。作为书协主席,书家中的大款,要做这样的事,自然轻而易举。然而问题是,他真诚地拷问过自己吗?每隔隔三五年,就能出新意?还是一蟹不如一蟹?不能因为自己有名、有权、有钱,就可以将十分宝贵的社会资源肆意地占有(在中国的权贵、大款、名人,都普遍缺乏一种可贵的自省意识)。在这一段时间内有许多的书法类报刊都以大篇幅隆重地推出主席大人的相同书法作品与文章,因此还被网友们讥为“书坛新秀”。
# m: s8 J& J+ i, ~* h3 T; e      还有推举“大师”之事。这里的大师,好像还戴有“德艺双馨”的帽子。推荐大师,又不是推荐道德楷模。“德”“艺”之间是有根本的矛盾的。“艺”之大者,说到底就是对生命意识的极度张扬,并无“善、恶”之分;而“德”,就是要弃恶扬善,对放纵的生命意识进行自我约束。且这里的“德”好像还可能有一些与“三从四德”相近的内涵……
0 H$ |" V) u/ Y) I8 _      不多说了。一句话,此举能推举出一些“小师”就很不错了。7 x. g7 Z" Q/ z, g7 V7 ^, q
      最后说一下“寂寞”之事。作为书协主席这样一个很不寂寞的角色,会有各种事务缠身,今天到这里剪彩,明天到那里开会,又是题字,又是买字,忙得不亦乐乎,再作“寂寞秀”,让人感到有些滑稽了。% y' {  s8 E, ^: R$ C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寂寞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27 发表 2 l5 R. e% C6 g2 G* u$ |! N+ B
陈连生:- B7 o( y: p# o! n% D1 n# {6 s5 r
       这个问题扯远了。你谈你的观点,最好不要把别人带进来。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就断章取义的曲解书协领导的推出大家,这样做我觉得很没有意思,也很不厚道。

2 H4 Z# r+ b: V7 u再说几句。$ _5 q/ b2 u* ^. a/ u% t
) X0 L+ D; K/ O4 H6 j% M
众人拾柴火焰高!
2 m/ W" x7 p, j) t; C3 R) r    像《也说“毛笔写新诗”》的帖子,如能在深度方面再挖掘一下,在资料方面再丰富一些,参与的面再大一些,能成为一个好帖子。7 Z% k% T4 j  ^: i
    而且,此帖探讨的问题如能引起书坛的广泛关注,甚至有可能对书法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产生一些影响。
0 J1 x& ], Z) w) Q    然而,人轻言微!起不了什么真正的的作用。" m3 B1 R6 @. g" v" J) ^0 y
    所以我要踩那些名家大腕一脚:8 A/ Y& f3 o+ Y- k( `, h" }. t

, D' ]+ r7 {* I; P2 r$ }/ h! l' K& a    食肉者鄙,未能远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岳色湘声:
+ W. u/ y2 R4 M5 p& Q0 W! z* I

. w8 L. g* G3 U  l( M; x
2 w7 `& }  ]: R5 t4 ~
这一领域的开发,可以期待产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t. X( c. z* q, H
一,新诗的节奏会影响书家书写的节奏,从而使书家心理上生出种种微妙感应,进而从根本上丰富他的对节奏的的认知与把握能力。
0 p# o9 R, g- L. f二,时代前沿的清新与浪漫,从此可以直接方便地进入书家易被古典与传统时时封闭的心房。此点也许非常重要,可能对书家的创造力产生难以估量的激活作用。
; @4 }! [9 O- D5 Y/ o  w三,书法创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此进入一个里程碑式的崭新时代,书法的抒情性更加淋漓尽致,惊世赅俗。1 |$ w$ Q& o' c9 F) N( G
呵呵,大伙可不要骂我,多试试,看象不象这么回事~~~~~~
  P. ]/ Z9 V* Y
; w3 p( Z+ {6 v/ `8 ?: T, O
[ 本帖最后由 虫甬 于 2008-12-6 12: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