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虫甬 于 2008-12-5 16:13 发表
1 d1 O! D& Q6 {1 M8 i# d* a0 I马小虎:
3 ~: j/ v! |& K+ t9 ^( @: O0 h: c" x$ T: Q$ }; w/ _2 ]
楼主的观点很有启发意义,但是对“久而久之”和“自然而然”的判断,表示怀疑。
; q# X. G# e! f
. c( r! r S( c0 @7 r1 r! j. `一个不会创作新诗,但习惯于用毛笔抄写新诗,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加大,自然而然地使作品的内涵丰富呢? ... 6 c" S) M& o9 x. {# r `1 a) u: b
“久而久之”和“自然而然”,就可能会产生文化内涵相对丰富的书法作品,当然很有理想的成分。
1 s& z: ?) y1 I1 T. U# u 不妨先对古今的毛笔书写行为作一些粗浅的对比,二者在“临习”、“抄写”、“创作”、“制作”之间有哪些差异。 古今的书者通常都要经过大量的“临习”来掌握书技,在这一点上是大致相同的。只是他们的“临习”目的有所不同。 古人的绝大部分的临习行为都是为了实用(对写得“像”,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如同经生的书写行为,概括起来就是“抄写”,要求美观、实用,重复到近乎机械。 : g) Q3 M& X( Q+ V8 Q
而只有极少数人才有与今人相近的“创作”冲动,这部分人中的佼佼者成为书法史中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并得以留名(早期的连名都难留)。 这里的“创作”,我将它定义为“在特殊情境下的书写行为,通常是为了的书写广义的文学作品(如书信、诗歌等)中发生”。难度极高,可遇而不可求! 相信古人的书写行为曾经产生过一定数量的类似于《黄州诗帖》这样的佳作,但因未曾被发现及墨迹难留等种种原因而飘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 ^" X+ j% `2 T; f t 今人的书写行为虽然通常说是“创作”,在我看来大多数能到“制作”的层面就不错了。绝少有情感参与,更没有进入迷狂的状态,只是一种理性书写行为,与工匠的制作没有本质上区别。 2 p5 v5 ^! j" |& F# q! g* g$ q4 r4 f
从“制作”通向“创作”,我认为需要引入一个“二度创作”的概念。就像聆听一首动人的歌曲。其中优美旋律的诞生,通常是由歌曲作者产生灵感后创作而成,再由歌手应用他的歌唱技巧进行演唱(二度创作),最后才是我们听到的效果。
: @$ A! F' c8 M8 U/ I" M$ Y" J 书法也类似。千古绝唱的产生就像将作词曲和歌手的工作在某一特殊时空片段里一次性完成。所以极其难得。
3 q+ i+ O8 G2 O3 C4 c8 ? 可以将书写的“创作”状态设想成书法存在的金字塔中最高的部分,甚至将其“悬置”,成为每个书法实践者一生向往的终极目标,书法人的每一步向上攀爬的脚印都成为向目标接近一步的留痕。 古人从“临习”——“抄写”——“创作”; 今人从“临习”——“制作”——“创作”。
+ Z3 |; h+ }+ j# B 古今因为毛笔书写存在意义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最终在“创作”这个终极目的的设置而殊途同归! ) v! x! R: ^% B N! B/ S
图示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