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鹏 王换新
英国著名学者赫伯特.里德在其五十年代所著的《现代艺术哲学》中认为经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风格、技法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西方后现代艺术”则是电子革命、信息革命和社会消费时代的产物,如西方艺术评论家奥利瓦认为的“当代艺术直接面对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①,科学技术对“西方后现代艺术”创作过程、方法、技法的直接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甚至一些艺术已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如影视艺术,当今的影视艺术是光学、电学、声学、计算机等一系列的科技产物,高科技与艺术结合越来越密切。《侏罗纪公园》中900吨重、40英尺长的恐龙是电脑制作的,《阿甘正专》中电脑绘画累计长达25分钟,《泰坦尼克号》20多万帧电脑绘画由550多台超高级电脑连续不停工作了34天,轮船上悠闲散步的乘客主要是用数字技术代替的真人。当今微电子、计算机、通讯、材料、机器人和生物工程六项新技术不仅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经济格局,也将是一次思想革命,这场思想革命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民族的,对艺术领域必将产生广泛的影响,也进一步引起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认识。书法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尽管有其超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但是当它完全从实用中脱离出来,以纯艺术的方式存在时似乎显的很脆弱,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的每一次思想、经济、科技的变革和进步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存在产生冲击,如实用书写工具的改变、汉字拼音化改革方案、汉字能否输入计算机等等。尽管这些不属于书法艺术本质因素的变化,但每一次都使我们对书法有无存在的必要和发展前景产生新的困惑。现在计算机、INTE网络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变人类的认识观、时空观、生存观,这种东西文化的短兵相接,对书法艺术来说又面临着一次深刻的思考,目前在这方面的思考存在着困惑,困惑的原因是对书法这门艺术本体认识不足引起的。
本文不再通过书法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相比较来讨论这一问题,而只是从书法艺术本体、主体、笔墨线条、存在方式和创作过程,计算机、网络属性来分析对书法创作过、方式是否存在影响。不我待
首先,尽管书法艺术从产生时艺术性与实用性交织在一起而无法分离,但作为一门艺术的本体始终存在,最终成为一种表达民族审美的对象,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意境美,其发展过程取决书法的本体,不取决于实用中的非艺术因素。
从最简单的层面上讲:书法艺术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结构中的点画长短、大小、疏密、穿插避让等等结构规律,反映了人们对汉字的一种文化思维,在其产生、发展之初就注入了美的因素,所以这种“因情生文,因文生情”的字才能升华为艺术美,为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奠定基础,当用独特的毛笔书写具有美的因素的汉字时,汉字书写就成为一种艺术对象,便产生了书法艺术。
但是,书法艺术又不仅仅只是写字,而是通过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一种艺术美。蔡邕《笔论》言“书者,散也”,“夫书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传为王羲之的《书记》上说“夫书者,玄妙之事”。孙过庭《书谱》则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韩愈有“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感受,又有“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②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到,书法成为自觉艺术开始就是一种高度“纯化”的艺术,“从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赏玩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③。
从书法成为一门自觉艺术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书法演进不因为政治稳定、经济的繁荣而书法相应的昌盛,也可以看到书法发展高峰不是一种哲学思想、审美发展的必然,是否成一次高峰,看这种审美是否在较大程度能与书法本身发展规律有机的结合”④,书法本体在发展过程对各种各样外部影响进行自我调节,也通过不断的自身内部调节来寻求发展。
为什么书法在三千年发展中能保持这种超常的稳定性和活力呢?原因在于书法艺术产生的各种因素都具有中国文化形成时与之俱有的审美思维,而“意境”追求对中国人来说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结,是中国思维方式的体现。书法艺术的各因素间完美的结合能充分体现这个民族审美特性,所以才具有如此强的稳定性和生命力。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也是中国文化的“同一性”在书法本体上的体现,这种“同一性”似乎不利于书法主体发展,并且是对个体风格形成和张扬的严重限制。这是一种误区,人类发展方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充分体现,二是社会性的进一步加强。即在充分体现个性同时,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这是人类发展必然,也是艺术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每门艺术必有共性,只有共性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个人风格,当一门艺术无共性时就无从谈起个人风格。风格即是人本身,而不在于艺术的分类。也正是由于中国文化的“同一性”保障书法艺术的稳定性也保持书法艺术语言进一步发展和“可读”的广泛性。尽管书法的艺术语言是一种十分抽象语言,但是对中国人来说也是最容易理解一种艺术语言,原因即在于对“意境”的追求和思维方式的非理性与理性的精密结合。
各种非艺术因素脱离书法本体后,书法就作为一门“纯”艺术出现。科技进步更加能说明书法艺术完全可以不依附任何新生的工具和材料而健康发展,这也使处于电子信息时代的人看起来书法是如此“惰性”和“死板”,这正是人们在科学技术专业化的同时,文化知识贫乏的表现。
其次,书法艺术的创作是书法家个体行为,而不是集体行为。书法家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个体,由于受社会环境、个人修养及爱好的不同,每个书法家对美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书法艺术“同一性”的前提下表现出风格纷呈及同一风格前提下的作品各异。由于在进行创作时,作者心境的不同,非常微妙的通过手灵活使用柔软的毛笔,而将情绪的波动表现出来。比如《兰亭序》的和平流畅,《祭侄文稿》的顿挫涩疾,都表现出当时的书写者书写时的情绪。这种由个人修养,即时情绪决定的艺术创作,不可能由集体创作出来。
如果要用计算机进行书法艺术的创作,在人的方面首先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而开发的软件在书法创作中应用程度取决于计算机专业人员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书法家与计算机人员的知识构成是不同的,所以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和计算机领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书法领域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计算机领域是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实际创作方面,书法家在应用软件时,已受到了软件的限制,尽管计算机和毛笔一样,同是一种工具,但书法家对毛笔是直接使用,而对计算的使用须经过二次开发的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软件都会给书法家创作过程造成一种限制,这种限制必然影响书法家的创作。所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书法创作,书法的主体是书法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这显然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原理的。
再次,“笔墨线条”是书法的艺术语言,书法笔墨线条在千百年中形成了其特殊的审美标准和应用规律,线条的美来源于创作工具的特异。书法使用的笔、墨、纸本身就具有属性方面的独特性,柔软而呈圆锥形的毛笔,可渗化的墨和宣纸,使每一次挥运得到的效果都不同,原因在于这些工具和材料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的绝对不可控性。就拿毛笔来说,尽管书法家用毕生的精力来为控制、驾驭毛笔做艰苦的锻炼,但对毛笔性能的控制只是相对的可控,不是绝对可控的。也 “正是由于书写工具---毛笔的特殊性质,造成了线条的内部运动是造成书法线条运动更复杂化的根本原因”⑤。宣纸讲究渗化效果,而这一种渗化效果也是随机的。尤其是用墨的绝对可控性更弱,书法大师不仅对墨的浓、淡、干、湿具有选择和驾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墨的不可控性的充分理解和应用。书法家长期对用笔、用墨、用纸的锻炼,与其说锤炼可控性,不如说是锻炼对不可控因素的认识和应用,目的在于掌握书法的艺术语言,最终体现艺术语言,更明确的说是掌握“笔墨”,正如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所说“古人千言万语,不外‘笔墨’二字”⑥,“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⑦,书法之妙,在于笔墨。
书法的“笔墨线条”还表现一种抽象的、模糊的心灵信息,不是全部可以通过物质传递的一种物理信息。尽管计算机、生物工程的进一发展会对人思维和情感信息进行记录,但是“笔墨线条”所表现的是抽象的、模糊的信息目前来说无法通过计算机来记录和再现。因此不论怎样发展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计算机在某些方面会比人更“聪明”,但它不会思维。
第四,书法作品存在具有唯一性,创作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书法作品的形式只是可视的一部分,而一幅作品真正的“意境”和“内涵”,是书法家艺术素养通过用笔、用墨书、用纸等综合因素的体现,如林散之的书法作品除去用笔、用墨,仅剩下字体结构、章法布局,其艺术性将大大下降。用笔速度的快慢,提、按、顿、挫,用墨的干、湿、轻、重等无法复制,即使同一书法家也难再现相同的两幅作品。并且计算机只是对物理信息准确的的记录,毫无思维能力。计算机即使可以准确地对书法形式加以复制,但对艺术气息是不可能复制的。即使现在的印刷、照相水平很高,也无法再现一幅作品的原貌。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印刷品、照片来判定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优劣、真伪。所以书法作品真正的存在是唯一的,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些特性充分说明中国书法的魅力无法脱离其特定的使用工具和材料。并且书法不象绘画可以进行多次打破时序的创作,层层渲染堆色。由于时序的不可逆性才能保证作品气韵贯通,也才能从作品中看出艺术家的情绪变化。这也说明书法作品的完成过程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而不是工艺制作过程,创作属于艺术的范畴,而制作属于工艺的范畴。
由于书法作品存在具有唯一性的,创作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决定了利用计算机对书法无法进行创作。
第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飞速的发展,所有的知识、信息更新周期性很短,需要传递的速度快,信息量很大。而利用网传输数据,可以达到快速、高效、降低成本等目的。汉字的精髓在象形,结构灵活,不象拼音文字产生新单词。《中华大字典》共收入汉字48000多个,而常用汉字不到4000多个,尤其汉字一个字一个意思,使字与字的组合经济方便。而《牛津英文字典》其基本字超过了29万,再加上前缀、后缀变化所产生的词汇。总量尽然达到5900万之多,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产生,英文单词每年以几千个的速度增加,这样发展下去,英文资料的可读性将会下降,而汉字在不增加新字的情况,储存的信息量非常大,英国《新科技》原总主编麦克.普鲁斯预言“汉字将成为声控计算机第一语言”,钱伟长教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字可能是世界未来的通用文字,因此不难预测汉字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宠儿。
尽管权威人士预言计算机的应用文字将是图形文字,但这些图形文字在网络上所传递的是一种准确明晰的商业信息,不是艺术信息,主要是在是实用性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艺术性的发展方向。书法艺术是通过构成书法作品所有因素共同作用来传递信息,而不是诸多因素之外的其它工具。只有通过原作才能表现艺术品真正的意境。
当我们对书法艺术的本体特性,创作主体,笔墨线条,作品存在的唯一性,创作过程的不可逆性,和计算机软、硬件存在对信息的处理特性作了系统考察之后,发现计算机改变书法创作过程和方式是苍白无力的,当然也是不符合书法艺术本体特性的。当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分工细化,知识专业化,导致了人文知识质贫乏,因此失去对“崇高之美”的理解和追求,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浓缩,普及和发展将能弥补这一不足。但这种弥补不是依靠科学发展改变书法审美本质。
从目前应用计算机创作书法的争论问题上来看,也体现了对书法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抽象性艺术,作品存在的唯一性和创作过程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增加任何的多余环节都将损害书法的创作性和传情达意的准确性。从目前讨论可以看出,用计算机搞书法创作的关键是把书法艺术看作仅仅是造型艺术,故流行用制作过程来代替书法创作过程。同时也确有个别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被今天的快节奏所冲击,考虑问题比较肤浅,不做深层认真思考,故而将书法艺术也看作一种“快餐”艺术,却不知书法存在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文化的、思想的、历史的动因。
还有一部分人在使用工具和材料面前具有一种自卑和渺小感。一个人用几年甚至一生的精力去锤炼对书法工具和材料的运用,结果却难以称心如意,便感到传统工具和材料的限制了书法的自由创作,甚至制约着自己艺术水平的发挥,于是想用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来取悦于“流行”。笔者认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不是限制书法创作和个人水平发挥的绊脚石,传统工具和材料功能利用还没有并且永远也不会到用尽的地步。对书法艺术来说,没有比毛笔更佳的书写工具,只是我们没有耐心、没有能力对其掌握而已。目前许多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点实质是书法艺术不能再体现书法家的审美情感,不能再体现人类对美的追求。如果书法艺术真是这样,说明书法艺术也完成了历史使命,是被人类淘汰的艺术,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但事实确是书法艺术在其它民族艺术后继乏人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大的活力。这一点充分说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足以表现书法家个人的审美情感,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要求。
是否计算机、网络对书法艺术发展毫无影响呢?也不是,而是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认识还不够,忽视了计算机、网络在书法领域的正确应用。用计算机、网络宣传、教育以及资料信息的传递在其他领域内广泛应用的时候,书法界的行动显得太慢了。
首先在书法宣传、普及教育方面,计算、网络必将有广阔的前景。据有关部门的预计,我国将在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内,上网络人数将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计算机、网络将得到更广泛普及和应用。目前,我国将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这对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是一个难逢的机会。目前我国的书法普及教育的人才奇缺,财力不足,体系很不完善,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将克服人力、财力的不足,有利书法教育体系的完善,更有利于书法艺术发展和创新。
建立合理全面的书法网站,有利于书法资料的交流,目前书法界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好,能在网上查到书法信息十分有限,并仅限于普及内容。如果能建立合理全面的网站(网页),不仅有利于书法报刊杂志、团体机构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发展。
正确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有利于书法事业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思路似乎总有一种局限性,对于一种派生的新生事物,习惯严格的用母体的理论去作评价和选择。笔者提倡书法艺术可以派生出其它形式的艺术和工艺品,比如硬笔书法等等,这也是对书法形式的发展。对派生艺术不必严格用母体艺术所有的框架、标准来要求。书法艺术能在当今存在并且有澎湃之势,就因为书法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有坚实的生存土壤----群众基础,一旦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为个人贵族艺术或沙龙艺术,书法艺术走向消亡的日期必将不远。比如利用计算机以书法为母体派生出“电脑书法”(或称“电脑书法工艺品”),是根据书法艺术的一些原理,利用计算机这一种工具特性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品,将成为计算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面对计算机网络,“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书法界都在认真地思考。但要以艺术的本质为出发点,以书法的本体为基础,运用开放的、辩证的方法去思考,从而进一步认识并主动把握书法本体、本质。只有这样,当我们面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时就不再有困惑,而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①《艺术的基本方位》,阿基内.博尼托.奥利瓦著。
②《历代书法论文选》,1979年10月第一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③《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④见拙著《再论书法的时代风格》,2000年5月31日《书法导报》。
⑤《书法的形态与阐释》,邱振中,1996年10月第一版,重庆出版社。
⑥《林散之笔谈书法》,陆横整理,1994年第一版,吉吴轩出版社。
⑦《林散之笔谈书法》,陆横整理,1994年第一版,吉吴轩出版社。
(发表于2001年21期《书法导报》)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6-1 09:00 编辑 ] 我们写此文时,书法网络很不成熟,只是初级阶段。当时主要讨论计算机是否可以代替人进行书法创作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可以,甚至一些大学教授也持这种观点。现在网络在书法媒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与纸质媒体相抗衡。 一个千年的误解
刘云鹏
“书,心画也”原意是说文章是作者内心画卷和思想情感的展现,并未涉及书法艺术。从宋代开始,各种书法论著中引用这句话时理所当然的认为其原意就是讨论书法,成为书法界用来证明书法历史久远的首选理论依据,解释书法作品与主体人格内在联系的经典观点,其实这是对原意的误解。尽管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解释书法作品与主体人格内在联系,但是引用时应加以说明。
“书,心画也”出自西汉扬雄名著《法言》。《法言》是扬雄现存的主要哲学著作,也是儒学著作中的典范代表,内容也十分广泛,扬雄的一些重要思想在该论著中都有所体现。汉书记载 “大司空王邑、纳言严尤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自雄之没至今四十余年,其《法言》大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历代研究、作注者很多。如东汉王充,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等。著作此书的原因是“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扰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汉书•扬雄传》)目的是为了捍卫和弘扬儒家学说,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鬼神图谶等迷信思想进行了批评。
“书,心画也”见于《法言》第五卷《问神》,本卷主要体现了扬雄的文学观,阐发儒家经义。首先论说精神是无形无象,且能治理天下的万事万物,而且关系到仁义道德。对于精神,能掌握就存在,不能掌握就会消失,能常常把握自己思想精神的只有圣人,也只有圣人才能探索事物内部的规律,并能随即应变,不持一端。他说 “或问‘神’。曰:‘心。’‘请问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测者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敢问潜心于圣?’曰:‘昔乎,仲尼潜心于文王矣,达之。颜渊亦潜心于仲尼矣,未达一间耳。神在所潜而已矣’,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万物作类。人心其神矣乎?操则存,舍则仁。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之后论述了《易》、《诗》、《书》、《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产生、价值及其保存流失情况,通过对“诞章乖离”的进行批判,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性。他说“或曰:‘经可损益与?’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易》、《诗》、《书》、《礼》、《春秋》,或因或作,而成于仲尼,其益可知也。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或曰:‘《易》损其一也,虽憃知阙焉。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惜乎!书序之不如易也。’曰:‘彼数也,可数焉,故也。如书序,虽孔子末如之何矣。’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而酒诰之篇俄空焉,今亡夫….. 。”接着论述了言论能清楚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文章能清楚表达要说的话是很难的,只有圣人才能作到,圣人的言论和文章像太阳照耀万物那样明晰,像江河洗涤污秽那样明显,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他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如果相互见面,要表达心中所想,没有比使用语言更好的方法,总括世上所有事物,记载久远历史,让古代昏暗不明的事情显现清晰,让千里之外的模糊不清事情更加清楚,没有比用文章表达更好的办法了。原文为“面相之,辞相适,捈中心之所欲,通诸人之嚍嚍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着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忞忞者,莫如书。”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言论、文章,是作者内心画卷和思想情感的展现。即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很容易看出此“书”指典籍、文章,不是指“书法”。
汉代文献中“书”字的名词含义主要有三种。一是指文章典籍,如本文所讨论“书,心画也”。二是指造字法则,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所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三是指书法,如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因此引经据典时,要深思而慎取,并充分考虑词意的变迁情况,反之会引起误解。
将“书,心画也”作为书法理论始见于宋代。米芾提出“夫书,心画也,有诸中必形诸外”的论点以后,“书,心画也”成为阐述书法作品与主体人格关系最精辟的理论。并从书法发展到绘画,也成为文人画的主要理论基础。后人便依宋人之说,很少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令人深思的是扬雄著作《法言》是为了去伪存真,捍卫和弘扬先秦儒家学说的本意,后人却将 “书,心画也”误解了近千年。
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是书法理论研究不注重对资料来源的考证。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一样存在着继承,离不开对古代文献论的应用。古代的书法文献真伪并存在,也存在着一些因历史原因造成的误解,所以应该加强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只有辩出真伪,才能“对文献进行组织、分割、分配、安排、划分层次、建立秩序、从不合理的因素中提炼出合理的因素、测定各种成分、确定各种单位、描述各种关系”(米歇尔•福柯),才会产生有深度的书法理论成果。当今的书法理论研究轻视了对古代书法文献真伪的考证,尤其是书法史的研究,更离不开对古代书法史料真伪的考证。要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奇)的理论支持下编著一部具有深度的书法史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这个良好愿望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对书法史料的考证和发现。史料是写史的基础,史料的真伪也是史观形成的关键,没有真实史料的支持,就不可能产生有深度的史观。而当代人对书法史料的考证和发现并不重视,认为做这项工作的意义不大,是一种低层次的工作,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观点。书法史料的考证不但需要安于寂寞和忍受孤独,而且更需要渊博的知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加强对书法史料的考证,当今书法史的研究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所以应该加强书法理论研究中的考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已有的误解,避免制造更多新的误解。
(发表于2004年《中国诗书画报》)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5-24 21:12 编辑 ] em1 em1 em1 em1 em1 认真看了一大晌!
隔行如隔山啊,似懂非懂!
但,流畅的行文、渊博的学识总能吸引人看下去!
学生喜欢收藏书刊和当代字画(古人的东西好,咱玩不起),对于字,只为玩而练、为消遣而练、为好玩而练、为有趣而练,因为不图做书法家,更不图将来靠卖字吃饭,所以没有压力!
很高兴看到书法家们绝妙的理论文章和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
向老师们致敬!!
[ 本帖最后由 一任群芳妒 于 2008-5-28 16:43 编辑 ]
回复 #26 一任群芳妒 的帖子
业余的心态,专业的精神。em13 em13 em13 em13
回复 #26 一任群芳妒 的帖子
谢谢您的夸奖!我们只是真诚对待这门艺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了文字,还会继续写下去,因为写文章的过程对我们是一种提高,每篇文章的完成,都要认真的看几本书,思考许多以前不曾关注到的问题,这对我们很重要。请先生以后多提意见。em13 em13 em13 当前书法发展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刘云鹏
书法的发展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狂热和执着变为现在的理性和冷静,似乎更有利于书法的发展,但是这种理性和冷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这种理性和冷静的背后充斥着浮躁心理,也隐藏着书法发展的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严重的阻碍着当今书法的发展。由于书坛对书法所依存的外部环境变化未能引起深刻的思考,故而不能明显地意识到当前书法发展存在的困境,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这些困境。目前书法创作上的“营养不良”和“贫血”现象都与这些问题有关。本文试图对目前书法发展存在的三大困境进行分析,期望能引起书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尽快地摆脱这些困境,为当今书法发展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
一、缺少具有现代意义书法本科知识支撑的困境。
如果书法要有现代性,必须要有现代意义的书法本科知识来支撑,如果必须要用古代文人的知识来支撑,就难以具有现代性。由于缺少具有现代意义书法本科知识的支撑,所以就难以产生具有时代特点的书学思想。而缺少具有当代意义书法本科知识体系的原因是我们始终无法摆脱古代文人知识构成的阴影,在试图构建现代书法理论体系时忽视了古今社会分工、学科细分及教育方式变化等因素。古代书法家的知识主要是经学、文学,基本是儒家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的思想,古代文人精通于艺术,是份内之事,是个人素养的一部分。在古代,同时代的文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无文理之分,无专业之别。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进步,学科划分的细化,今天的知识分子就成了专家。而当今的学科成百上千,每个领域专业性都很强,专家只是精通于某一学科领域,所以机械的要求当今书法家按照古代书法家的知识结构去构建知识体系,既不符合当前教育体制的现实,也不符合书法本体发展的现实情况。而应建立起以书法发展史、书法批评、书法欣赏、书法美学、书法创作、书法教育等为主的当代书法知识体系。也许有人会担心这种知识体系会造成书法家对中国文史哲理解的肤浅,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这些学科本身已渗透了中国文史哲的内容,如果能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不但可以探求到书法艺术的本质,也可以探求到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精髓。“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基本的美学”(林语堂语),“书法的美学原理,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而且,它超越的哲理,也最足以反映东方民族的气质”,(姜澄清语)。通过对书法本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就可以认识和理解书法本体、本质和书法的发展规律,在书法创作时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而不偏离于书法艺术的范畴。今天在继承上的肤浅和创新上的贫血,以及一两次展览就可以改变整个书坛的风格取向,能使书法家马上改弦易弓的根本原因是书法本科知识的贫乏,或者知识结构的错位。但是当今轻视书法理论研究,鄙视对书法本科知识学习的人大量存在,如果不摆脱这一困境,当代书法创作就无法具有深度,也不可能产生可与古代相提并论的书法风格,书法就可能会得失语症。
二、继承上的“伪传统”,创新上的“伪现代”的困境。
继承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继承对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内容,是个动态的问题。继承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古代书法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书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继承。对古代书法作品的学习包括形式和内容两部分,在形式上主要是对用笔、用墨、章法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属于技法层面的继承,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书法艺术必须要有娴熟的技法来支撑,掌握了技法未必能成为书法家,但没有技法是万万不行的。反之,不论所依存的理论多么完善,创新多么努力,也很难取得成功。在内容方面主要是对作品风格和内含的深刻理解,当前对传统的继承表现出肤浅性和平面化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对书法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所学习对象的内涵和风格不能深刻理解,学习古代经典书法不能深刻理解经典作品的精神,只是一种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简单复制,书法作品中没有自我的存在,只有古人的影子,在继承和创作上充分表现出无根现象。另一方面是对书学思想和创新精神的继承。由于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文化的依赖,体现了一种文化孕育出来的审美观念,就必须要对古代书法理论和书学思想进行学习和继承,理解书法的历史演变以及书法本体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书法发展史的理解,继承一种创新精神,中国书法发展史充分地说明了书法的生命就是创新,是不断拓展审美、取法范围的过程,这种创新精神也正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
除以上问题,在书法取法范围上也存在着狭隘性。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取法对象,古代经典作品毫无疑问是学习取法的首选对象,同时也应将取法的范围拓展到古代含有书法艺术基因的一切文字遗存。大量的古代文字遗存是研究书法发展变迁的宝贵资料,同时也是创作时取法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中含有经典作品无法替代的艺术信息。对这些书法资源的学习虽然不能像学习经典书法那样从技法到风格全方位的直接学习,但是可以对其所含书法资源和基因进行提炼、吸收消化后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前人已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典范,如没有取法范围的拓展,就不可能产生碑学,所以在继承传统时要拓展取法范围,当今书法才会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
正是当今书法不能全面的继承传统,只是简单的对古代经典书法的复制,忽视了对古代书风的透彻理解,对古人创新精神的继承。造成了继承上的“伪传统”,创新上的“伪现代”。如果不摆脱这种困境,当代的书法热只会有热闹的过程,不会留下多少痕迹。
三、书法商业市场不完善的困境
书法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难以接受将书法作品作为商品来对待,无法克服认为高雅艺术打上商品经济的印记就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价值的传统观念,但是当今消费观念的转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艺术消费观念。文化艺术成为一种消费品,商品化意识浸渍到人们的思维中,商品化的形式也开始遍布在文化、艺术等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艺术文化产业的形成,任何一种体现社会价值和货币价值的行为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不论高雅艺术还是大众艺术的消费必须进入市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这种发展趋势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我国书法商业市场还不健全,存在着市场要素不齐全,机制不完善的现状。如书法市场中的主体应包括书法家、书法批评家、书法商人和消费者,而这四个主体中书法批评家是缺位的,这一角色暂时由书法理论家来充当,故而存在着批评的不彻底性,不能站在市场和艺术的双重立场进行批评。又如书法市场中存在价格定位无标准,信誉无法保证,缺少规模性经营等问题。由于书法市场的不健全造成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家的自身价值不能充分实现,书法活动也面对艺术和商业的二重性如何正确处理的困境,是放弃书法传统的延续和书法发展的本体,一味迎合大众消费的需要,还是只固守于书法传统和高雅艺术的身份而忽视大众消费,显然这两种做法对书法来讲都是慢性自杀。面对这些现状,书坛并没有引起理论上的思辨,我们在关注书法纯艺术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书法商业市场的发展。现在必须认真思考,努力建立和完善书法的商业市场。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市场观念,建立起完善的书法商业市场,才能更加充分的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家的自身价值。
这三大困境中继承和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当代书法缺乏书法本科知识支撑和书法商业市场不完善的困境是当今时代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全新问题。我们必须站书法本体和时代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当前的书法发展摆脱困境,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发表于2004年第9期《书法》)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6-1 08:59 编辑 ] 谈当今书法展览的优点及其存在的不足
刘云鹏
书法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重点在解决“书法是什么”这一命题,而忽视了在信息时代的语境下考察书法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所以,许多阻碍书法发展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当我们深入分析书法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时,会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着书法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作为现代书法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展览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无不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由于书法展览的发展未能及时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故而产生一些本末倒置的错误看法和长期困扰书法发展的种种弊端。如认为展览是书法作品的最终归宿;产生了书法家为展览而存在的现象;忽视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商品意识渗透到书法活动的现实;展览方式和作品篇幅形式进一步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对展览的优点不能充分的利用等等。当前急需站在时代的大环境背景下,对当前书法的发展与书法外部环境变化之间存在各种关系进行深刻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展览的功能和优点,克服各种弊病,理顺书法与展览的关系,使书坛能够理性地对待展览,让展览充当应有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明白书法作品存在的真正方式,书法作品才能够充分实现其艺术价值,书法、展览、书法家才能归位各自应有的角色。下面从书法需要展览的原因,书法展览的优点,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如何克服当今书法展览存在的不足做一探讨。
一
书法的展示方式随着书法的发展应时而生,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从案头展玩,发展到居室悬挂、碑刻、磨崖等方式。但是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上书法展览,直到上个世纪才从西方引进了展览这一展示方式,并逐渐运用到书法活动中。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书法展览得到迅速的发展,与社团组织、报刊杂志成为当今书法的三大活动,有力的促进了书法向现代性艺术的转变,可是书法展览发展到现在,存在着各种难以解决的弊端。使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古代没有展览,书法照样可以发展,如果没有书法展览,也就没有种种使书坛纠缠不清的问题和不良影响,更有利于书法的发展,是否可以放弃展览这一展示方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通过对古今书法发展所依存的外部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今天的书法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与古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正是所依存的外部环境的变化,书法在当今不仅要延续古代的展示方式,而且要拓展新的展示方式,其中展览是当今任何一门艺术必选的一种展示方式。书法展览是书法本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必然选择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书法实用书写完全与书法艺术分离,书法以纯艺术的身份存在于当代艺术之林,必然承担起作为艺术的社会职责。书法艺术性进一步纯化,以实用性为出发点的各种非艺术因素逐渐退出了书法领域,书法不再承担传递文字信息的功能,只传递艺术信息。由于计算机使用和普及,人们实用书写方式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字不再是直接书写,而是把 “书写”变为“输入”。尤其是信息传递的第五次革命-“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信息交流的媒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递文字信息的作用完全脱离了书法艺术,非艺术因素已远离了书法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一门纯艺术必须承担起作为艺术的社会责任,书法作品一旦产生必须展示给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满足人们对书法艺术消费的需要。书法作品必然像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服务于社会,书法艺术将从个私空间走向公众的大空间,书法已有的展示方式已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必然拓展新的展示方式,而展览作为一种全新、优质的展示方式,成为当代书法选择的必然对象。
其次,书法家知识体系的变化必然促使书法家向专业化转变,社会分工的细化、文化产业的形成将催化书法家向职业化发展,书法家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书法作品更加需要及时实现其艺术价值。在古代,书法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书法家不以知识的专业化、身份的职业化为追求,在漫长的书法历史长河中,也许能找出一两人专业性书法家,但是这些专业书法家的背后有着种种无奈的选择。由于社会分工带来的学科的细分和专业知识的形成,要求现在的书法家像古代书法家一样是文史哲方面的全才,既不科学,也不现实。接受过正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人,其知识结构必然是专业的,即使延续传统师带徒的教育方式,其知识结构也是专业的,因为现在学习和认识书法必然从书法本科知识开始,在接受书法教育时书法知识成为重点,老师不会首先教怎样做诗词歌赋和学习文史哲知识。古代书法家先作文人,后作书法家,所以文史哲和诗词歌赋是古代书法家的基本知识,而当今书法家对书法本科知识的学习到一定阶段后才能拓展到对文史哲的学习,而最终目的是对书法本科知识的掌握,深刻理解书法本体、本质和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作用于书法创作中。故而现在书法家的知识具有专业性,书法家知识的专业化必然会向职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虽然并不十分明显,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艺术文化消费的变化,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完善,将进一步催化书法家向职业化的转变,尽管这种转变对于现代的书法家而言有许多不情愿,但这一种必然。所以书法的职业化必然要求书法家要承担因职业身份产生的社会职能,还要保证生存和生活,不但书法作品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书法家也需要获得社会的任可。所以展览是通过展示书法作品,宣传书法家的最佳选择途径之一。
再次,书法展览是市场经济和艺术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体现社会价值和货币价值的行为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当代的艺术领域中已经渗透了商品化意识,把艺术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来消费,随着文化艺术消费观念的变化,不论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必须进入市场,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所以一定要克服认为高雅艺术打上商品经济的印记,就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价值的传统观念。应该正视这一现实,从理论上理顺书法创作与书法市场的关系,怎样更加有效的通过展览这一途径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展览方式,架起一座联系书法创作和书法市场的桥梁。那么展览是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这是市场经济和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以上原因,以后的书法发展离不开展览,必须认真地分析、冷静的思考展览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当前展览存在的利弊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
书法展览作为一种展示方式能够迅速的被书法接受,并成为书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优点。
首先,展览具有开放性、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是书法作品通过展示获得社会认可的一个良好平台。要发挥书法艺术的社会作用就必须让书法作品得到社会的承认,所能采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周围群众的逐渐认可,举办个人展览,作品出版结集等方式,这些方式成本比较高,效果也不明显。展览就不一样了,除个人展览外,参展者参加只需支付很少的费用,并可以获得比其它宣传方式更好的效果。尤其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展览,一两次获奖完全可以将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变成书坛明星,迅速被书坛接受,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且展览中的参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是自由、开放的,这更有利于作者通过参观者对其作品的真实评价获得改进信息。展览的另一个优点是展览只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如何表现展览的意图完全取决于展览组织者的意愿,展览举办者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实现展览的目的。如书协组织通过展览来检验阶段性书法的发展状况,对书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这是一种纯艺术性展览,也可以是由商人举办的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性展览。书法展览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与展览组织者的出发点、展览的定位、展览技术的操作有关,与展览这种形式本身无必然的关系。所以书法展览不仅有开放性、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还能给书法活动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活动空间。
其次,展览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拓展书法家的视野。知识给人权利,信息控制着能量。科学、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获得,没有一门艺术不需要信息交流而能健康的发展。全国性展览可以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作品汇聚一堂,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将各种发展动态及时传递到各个地方,使信息交流上的“时滞”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书法家获得信息很便捷,有利于个人通过展览来参照自己在创作上的差距,也有利于整个书坛检讨书法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败,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创新也得到推广和认可。也正是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得的便捷,使当今书法家的视野横向拓展到全国,已至于全世界,纵向的拓展到古往今来。书法家视野得到拓展,思想便获得解放,有利于书法家从相对封闭的时空进入到一个开放的大时空中,在一个大环境、大书法的概念中寻求发展,防止了由于视野的狭窄影响书法家艺术创造能力的发挥。书法展览在这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都可以在近二十年书法发展中得到验证。随着书法展览的发展和媒体传递手段的改进,书法展览在书法家获得信息和拓展视野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展览产生竞争,激励书法家不断进取。书法艺术从产生以来,是中国文人仕大夫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几乎不存在竞争,尽管古代集会时也会产生评比,其目的只是为了自娱而矣,并不会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激烈竞争,因为古人更看重个人修养的提高,但是今天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况且展览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存在竞争。又由于书法展览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是当今书法家获得一种社会身份的必要硬件,也是社会认可书法家的主要参考标准,当今的书法家们不会对展览无动于衷。现在正规的展览,入选机率很低,在展览中要获得评委的好评,能获奖,引起书坛的关注就更难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必然靠实力,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这种由展览引起的竞争给书法家带来危机感,必然会产生一种动力,促使书法家不断的努力。这种竞争不但有利于个人艺术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当代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
展览作为一种展示形式,展览的质量取决于展览的机制、组织者的目的及展览操作技术的应用。仔细分析近二十年的书法展览,展览对书法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无法否定的。但是,由于展览组织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以及认识上的错误,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展览的作用和目的存在着错误认识,所产生的误导严重干扰了对书法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的评判。书法展览是书法作品获得社会认可的平台,不是书法作品的最终归宿,也不是书法作品存在的主要场所。当今一些观点认为,展览是现代书法存在的主要场所,是书法最终的归宿,这是十分错误的。如果书法只是为了展览,它已经失去了社会作用,毫无疑问地应该退出现代艺术舞台,不必要有那么多人为此耗费精力和财力。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是忽视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应具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的存在。近二十年我们不断的追问书法是什么,很少考虑书法的社会作用是什么,怎样实现书法的艺术价值,许多人只是在无目的的进行狂热的继承与创作。现在不论书协组织还是书法家必须认真的思考书法艺术在当今的社会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书法为谁而存在的问题。只有弄清这些问题,当今的展览才能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明白书法作品最终是要被个人收藏和欣赏的,案头展玩、居室悬挂以及各种传统展示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当今的书法展览偏重于艺术性展览,商业性展览很少,应该重视商业性展览的培育和发展,加强商业性书法展览的举办。我们只有认清了书法展览的真正作用和目的,才能克服展览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充分利用展览,促进书法的发展。
第二,书法展览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尤其缺少监督机制,造成了书法展览的混乱局面,大型展览的权威性正在丧失。现在的书法展览比其他任何一种艺术的展览多。书法展览形式也多种多样,个人展、行业展、单项展、综合展、邀请展、提名展、网上展览等等。正规不正规,五化八门,有利可图,谝取钱财的也不在少数。避开其它展览不论,只看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名目繁多,举办频繁,书法家们整天为展览“备战”,为此付出性命的也有,更不用说于财力和精力了。目前的展览存在着目的不明确,特点不突出的现象,再加上组织、评审存在的失误,展览的权威性逐渐丧失。由于展览机制的不健全,也出现了一些以书法展览骗取钱财的行为,并且这些展览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使之“合法化”、“权威化”。由于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评审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师徒关系、东道主现象、走后门拉关系等。使国字头展览的权威性逐渐丧失,这些都与展览、评审、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展览中作品摆放方式的单一性导致了作品篇幅形式的单一性。每次大型展览中的投稿作品都数以万计,投稿者为取得进入展览的入场券,获得评委们的注意,加上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误导,形成了一味求大的流行风气。既要满足大幅的时尚,又要满足场地的限制,只有条幅最为合适。所以作品便向长条大副发展,结果出现了篇幅形式的单一性。其实,在作品形式和尺寸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创作的形式和尺寸,作品的艺术性与篇幅大小无关。每次大型展览中真正的佳作往往是一些小幅作品,如一些评委的作品并非是丈二八尺,其中精品不但有视觉上的冲力,还有艺术享受的震撼力,如八届国展中沈鹏、王东龄、薛养贤等先生的作品。相反,选手中有些作品由于求大,破坏了作品的气息神韵,真是舍本逐末。应该根据作品篇幅形式采取多种摆放方式,注重作品的摆放位置,避免形式的单一性,提倡展览摆放方式的多样性和作品篇幅形式的丰富性。
第四,流行风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书法稳定、健康的发展。当今的书法创作不断产生流行书风,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产生这一现象有展览组织者的因素,也有书法家个人的因素。流行容易走向简单化、形式化,往往以肤浅而告终。“流行书风展”书法群体中坚力量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呈现出书风的多样性和取法的多元性,不但拓展了书法的取法范围,也取得了无法否定的成功,而大部分追随者表现出现一种肤浅的跟风现象。当前又产生了新的流行风,就是以二王体系书风为主,偏重于对技法的表现,表现出一种继承上的“伪传统”和创新上的“伪现代”。所以艺术性展览组织者应有以艺术性为前提,要有包容性的组织理念,提供一个宽松、健康的交流和发展的平台。书协组织对书法创作中一些误区有必要进行引导,但不能以牺牲展览的整体质量和阻碍书法的发展作用为代价,强制改变一种风气。投稿者也应保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展览,不要为了入选、获奖而迷失了艺术追求方向。追赶“流行风”容易成名,但是这种“早熟”现象必将遏制书法家向深度发展的潜力,大量的“书法家”将会在追风中被消解。现在需要展览组织者、投稿者理性地对待展览,树立健康的,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继承和创新观念。
四
书法展览真正被书坛所接受不过几十年,对这种活动方式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和应用上的不足是情理之中的事,无须寻找种种理由进行辩护,应该理性、客观的对各种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而后改进,才能充分的利用展览的优点,为当代书法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建立完善的评审机制、监督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书法艺术的特性决定了书法家之间联系的松散性,不会像某些行业一样由国家来管理,书协组织只是一种民间社团组织,没有对会员进行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书法家的各种活动主要靠自律来进行。由于目前书法活动缺少监督机制,所以监督没有力度,书法活动行为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这种现象也充分暴露在书法展览中。展览水平的好坏,影响的大小,深入人心的程度,关键在于评审,评审的关键在于评委的艺术水平和公证性,而评委的艺术水平和公证性的保证关键在于评委的产生过程和对评审过程的有效监督。目前为了杜绝F•B而不公开评委的产生过程和名单,但是这样会产生暗箱操作,群众和媒体监督也无法进行。公开评委的名单有利于社会对评委从艺术和道德水平方面进行监督,社会的监督将对评委的不良行为产生很强的约束力。笔者认为中国书协的评委应先提名,而后实行差额选举,并有相应的会员代表参与选举,透明评委产生的过程,这样产生的评委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并且应维护评审原则、细则的严肃性,评审原则、细则不应根据个人意见而改变,评审原则、细则的变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才可以实现,这样可以避免个人观点对评审标准的影响,有利于将个人学术观点与组织的集体意识见分开,避免用个人学术观点替代书协组织的观点而产生错误的导向。公开评审过程也十分关键,透明是公正的最主要的保证,评审过程要有会员、群众、媒体,社会组织的监督。如果执行评审细则是严肃的,评委产生是合法、称职的,评审过程是透明的,就不怕社会的监督。
二,减少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提升展览的权威性。目前各种书法展览的泛滥,由于存在着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不到位,书法展览的权威性和艺术性在逐渐丧失。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太多,并且都是加入中国书协的条件之一,会降低展览的权威性,会员的含金量也会降低。由于展览的过于频繁,也不能起到对阶段性书法整体发展的检验。展览太多,就存在重复性,再加上操作技术上的不当,展览的目的性就不明,特点就不突出。也不利于书协对展览整个过程的监督,承办单位因地方或个人利益的趋势,会产生种种不良现象,更严重的会产生书法F•B,必然会影响书协组织的形象。书协组织是艺术团体,不是商业团体,作为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 如果丧失了对阶段性书法发展的检验和引导作用,举办展览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三,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展览中,充分发挥展览的功能。如果说评审主要是为了保证艺术性的实现,那么展览的承办者是展览取得成功的保证,以前这些事情都由书协组织承担,随着展览数量的增加,内容的增多,书协组织不论是资金,还是人员、精力方面难以单独承担。一个展览的举办,必然存在分工,不同的主体应承担不同工作,才能保证展览的质量,应进一步实行招投标,开展巡展制。目前能参观展览的人数太少了,为了将展出的作品能与广大的群众见面,除了报刊刊登部分作品外,主要是结集出版。可是作品集由于价格昂贵,发行量很小,呈现给广大群众的只能是入选、获奖者的姓名而矣。只有引入科学的市场展览机制,实行巡展制,展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可以培养专门从事书法市场的商人,促进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消费,才能够实现书法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最终目的,为大师的出现创作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书法艺术性展览的同时培育书法商业性展览,刺激书法商业市场的发展。 展览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书法展览作为一种展示方式,每次展览的结果与主办单位的目的有关,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艺术性展览和商业性展览。由于书坛忽视了消费观念变化对书法消费的影响,未能充分认识到书法市场形成对书法发展的作用,轻视了书法商业展览的发展。当前书法商业市场存在着行为的不规范,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如书法市场中的参与主体有书法家、书法批评家、书法商人和消费者,而目前这四个主体中书法批评家是缺位的。书法市场主要有展览、拍卖行、画廊,而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中存在着价格定位无参考标准,信誉无法保证,缺少规模性经营等等问题,书法商业市场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未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市场机制。书法界应该正视这一现状,必须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商业性展览引导书法的消费市场,刺激书法艺术市场的完善,更好的处理书法创作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实现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满足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消费,真正实现书法艺术的大发展。
展览必将在以后的书法发展中发挥其它活动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故而要充分利用展览的优点,转变展览机制,克服展览存在的弊端,书法家个人树立健康的创作观,使展览这种方式为书法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反之,将会抑制书法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产生书法F•B的一种温床。
发表于《书法导报》
[ 本帖最后由 liuyp74730 于 2008-6-1 08: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