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12-8 11:36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2-8 07:0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1、笔墨等于零的含义是什么;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长话短说--零
2、知白守黑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知和守”,即知道守什么
3、足以断定前者起源于后者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先提一个假设,这种假设是借鉴理 ...
em13 em13 em13 谢谢宫兄em10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12-8 11:37

原帖由 柳青凯 于 2007-12-8 08:55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先占个位
柳兄批评em13 em13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12-8 11:40

再谢''吴冠中的本家''--吴兄汇编资料!多交流em13 em13 em5

吴建军 发表于 2007-12-8 11:49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12-8 11:4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再谢''吴冠中的本家''--吴兄汇编资料!多交流em13 em13 em5
我只是觉得观点应站在资料的基础之上才有力度.就随便在网上度了一些.当然,关于这场讨论或许有人做了整理.
我们再来讨论时尽可能不做重复工作.如此更有利于推进问题的深入.
em13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12-8 13:23

原帖由 醉荷 于 2007-12-8 10:3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点意思,看来我也要想一想这个问题.em6 em6
em13 em13 em17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12-8 14:26

记得刚上网时,就参与了有关主题的讨论:

【公社辩论会】二月辩题:笔墨等于零→←笔墨不等于零(附吴冠中原文)
地址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60122&fromuid=44767

也发表了一些观点,现转贴如下,仅供参考:

笔墨等不等于零?离开前提条件等于背说,永远讨论不清。


中国书画能离开笔墨吗?应该说缺失艺术性的笔墨等于零。艺术不等于技术,却包含着技术。所谓技进乎道者方为艺术。也可说单纯技术性的笔墨等于零,具有艺术性的笔墨不等于零。否则就不需要理论思维,可以信口开河了!



笔墨是中国文化的术语,非指具体的笔与墨。所谓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指文章言。而书画的笔墨是特指,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难以用语言表述,但又确实存在。有好坏、雅俗、优劣、高低之分。笼统地说笔墨等于零,即是不作上述之分。在否定坏、俗、劣、低的同时亦否定了反面。识别、鉴赏笔墨要靠慧眼,这又是另一问题。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在深刻的片面与浮浅的全面之间谁更重要?



有意思!何谓"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2-23 12:17 编辑 ]


笔墨等于零是何意义?既否定笔墨也。若说"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乃大白话也。基于此还有必要继续讨论吗?


好的!在书画作品中,哪些是"脱离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反之,哪些又不是?只有搞清此问题,其价值等不等于零,也就清楚了.

你说如何?




 就说书画作品中的笔墨,其艺术价值含量有

无高低雅俗优劣之分?若无,那末我们的评审标

准从何而来?所谓"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也就

不攻自破!


苏轼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实,这个辨题是很有意思的。现在还是在表象中兜圈子,还可更深一步思考。
  吴想说的却表白错了.论点自相矛盾,结论也就不能成立.
  一幅书画作品肯定要由笔墨构成,家与匠是不同
的.是否可说,低劣俗的笔墨等于零?


斑竹诗改得虽欠押韵,
意境不错.
体悟真如,可是禅之境界.
书画通禅.难在于此!
在禅~玄来说:笔墨确实等于零啊!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2-24 09:29 编辑 ]

确实幼稚!等不等于零的问题,本来就是公案,是中国哲学"有"与"无"的命题.正是这种辩论,才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12-8 14:38

转贴一篇成文,与讨论本主题有关,对深入课题可能会有所帮助——

论书法的“韵”
                                                                         李杰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曾经这样论述:“书画以韵为主”“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中国的书、画、诗歌等艺术的追求目标,发展到唐代以后,逐渐从理论的探讨,到自觉的韵味的追求,使艺术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就书法而言,早在晋代就有“尚韵”之说,六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他提出品评人物画六条标准,称为“六法”,首先标出“一气韵生动是也。”将气韵视为六法之首。五代荆浩的《笔法论》中,又将“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气韵中单独突出了“韵”,把书画艺术讲求“韵味”、“余味”和“象外”等审美追求突出了出来。

  书画艺术的这一追求与诗歌艺术的追求紧密相连。唐司空图着重从韵味谈诗,认为好的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是说韵味必得从迹象以外的虚空处去求得,从不著一字处去领会韵外之致。宋严羽以禅喻诗,提出作诗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说只有“空”和“虚灵”才能产生神韵。同时代的范温在他的《替溪诗眼》中,对“韵”作了探索性的解释:“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行于平夷,不自矜炫而韵自胜”。“韵”就是“有余意”。“不足”,“平夷”才能“韵自胜”。明代王世贞提倡神韵说,同样强调“镜中之相、水中之月……无迹可求,”“色相俱空”,强调“空”字,强调“清运”,是以唯“空灵”、“清远”乃有神韵。

  由此可见,只有“虚”、“空”、“空灵”、“清远”方出现神韵,在“有余意”、“不足”、“平夷”中才能产生神韵。所以,“韵”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是经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艺术效果,它空灵得如镜中之相、水中之花,虚幻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人们必须从“象外”、“环中”的空灵处去领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从“不足”、“余意”中去领悟“韵外之致”。一句话,“韵”是通过“虚”表现的。

  实际上,前人早有“虚以成韵”之说。庄子说:“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笪重光:“虚实相生”。高旦甫:“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哲理的“道”集在虚的地方,令人咀嚼不尽。书画的“妙境”在无画的虚处,令人体味不尽。创作的“灵气”在笔墨未到的虚白处,令人遐想不尽。虚把想象的境界引向深邃。只有“虚”才使想象扎上翅膀。只有“虚”才使人浮想联翩,余味无穷,也只有“虚”才能使人咀嚼那神秘的言不尽的韵味,韵致。

  书法的“虚”,就黑白的对比而言,是指章法中的空白。就实中之虚而言,又是指用笔上的虚锋和不着力处,同时包括萧散、天真、简淡、生拙的风格追求。笔笔中锋,处处实笔则字无生气,亦乏韵味。增加些侧锋、飞白等虚锋,书法的逸气顿生,带来韵致。米芾在给宋仁宗谈书法时曾说:“蔡京不得笔,蔡下得笔,而乏逸气,蔡襄勒字,杜衍摆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米芾自言“刷字”,实际上是他大胆革新书法,以侧笔尽兴尽力去追求“刷”的虚灵,追求自然的逸趣。他还提出:“手心虚,振迅天真”,把别人的勒、摆、描、画及妍媚等种种传统习俗一概打破。他的字多从侧、斜处取势,有魏晋的天真之气,故在虚锋中蕴蓄着韵致。他的新意出于法度之中,如果说蔡胜在度,苏胜有趣,黄胜在姿的话,则可以说米胜在韵。他成功地处理了沉着、飞翥的统一。

  所谓“有余味”和“不足”,就是要避免处处用力,要有不着力处。如处处用力则伤于刻露。法国艺术家圣·佩韦曾说:“感染不等于劲头,某些作家臂力大于才力,有的只是一股劲,劲也并非完全不值得赞美,但他必须是隐蔽的,而非裸露的……美好的作品并不使你狂醉,而是让你迷恋。”用笔要“欲断还连”,其中有若不经意处,自有一番蕴蓄,耐人悬想回味。笔有未尽而意愈远愈深,则韵味自生。那种一味求工,线条过于凝重,使人感到刻露有过而内蕴不足,则乏韵味。

  中国书法尚“韵”与此同理。太粗糙生硬的作品不属同类,“韵”就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当然,延伸为风格,则大抵雄浑、恣肆、质朴的美,也很难归入“韵”。还有太成熟圆到的也不属同类,因为韵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从中寻求什么“韵”。赵孟頫的字不谓不熟,却难免有着意、巧饰之俏,熟则伤雅,熟则近俗。所以从明朝起即有不少人说赵书俗,甚至到清朝梁闻山也说“子昂书俗。”

  神、气、韵三者经常联系在一起用。三者虽有共同的地方,却又不相同。既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这就是中国书法创作虚实结合而产生神韵的辩证法。
                                                                                                                                          来源:《光明日报》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7-12-8 15:23

布衣先生多批评em13 em13 em13

强行提臀 发表于 2007-12-9 00:23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7-12-7 23:04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能说得让没个人都听得懂!那吴老自己早就''大白于天下'',我就不要再罗嗦;来解读一番!-----可能解读得不好!让您费神来看!您的建议和疑问,我当思考之!谢谢em13 em13
我是想听听你的陈述。这样我们才有能在一个前提下讨论。否则,你言我语,难有共识。也希望跟贴的人少引用些资料,少拉些花花绿绿的筐子。我把贴弄得花了。看起来很麻烦。

强行提臀 发表于 2007-12-9 00:26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7-12-8 07:08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1、笔墨等于零的含义是什么;
这说起来话就长了,长话短说--零
2、知白守黑的含义是什么;
就是“知和守”,即知道守什么
3、足以断定前者起源于后者的依据是什么。
这是先提一个假设,这种假设是借鉴理 ...
老宫回复了这么多,基本=O

我就不“O*O”了。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从''知白守黑''到''笔墨等于零''(已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