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7-12 17:11

【墨明其妙】当代书家“代表作”大家谈专题 之:郭子绪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渗,本乎天地之心                               ——唐 孙过庭《书谱》句 【墨明其妙】——當代書家代表作大家談——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month_0707/20070704_5722962a8e7ef02b0d01THywupDfmJV3.jpg 編者按:所谓“墨明其妙”就是书法作品要知道它的好,知道它好在哪里?书法成为艺术之后,主要的呈现就是作品,关于作品的评价,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但事物总是存在一般性、共性的,所以,有的作品就有可能被广泛认同,被广泛认同的作品,我们首先可以说它是“知名作品”——名作,而名作往往会指向另一层意思:代表作。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代表作一般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认同:一、它是一件知名作品,即名作,这主要偏重于传播意义。二、它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作品的启发性、借鉴意义、学术意义,这主要偏重于作品的艺术特性及历史意义。三、来自作者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即作者自己对具体的作品的认可。这三种情况具备其中之一都有可能构成所谓“代表作”,当然三者兼有,则更有可能成为代表作了。我们关于代表作的遴选,当然也主要依据这三个方面。记得张海主席很早就提出了当代书家的代表作问题。我们觉得提的很有意义,用句冠冕堂皇的话:当代书家的代表作是时代的艺术精品,是当代对历史的贡献。那么研究它,甚至挑选它本身都很有意义。书法网又领先了,我们作了这个【墨明其妙】的专题,用以探讨关于代表作的话题,代表作当然是有意义的,是值得关注甚至学习的。但代表作有没有缺点?代表作有没有时间性?(也有“一度时期的代表作”的说法),当然有!肯定有!为什么呢?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这个专题就算是开设了,就请仁者说仁,智者说智吧! 主持人:琴岛大布衣太室尊者走失的猪丁剑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7-13 09:53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7-12 17:57

郭子绪代表作:《百花》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month_0707/20070712_9f9f04fd42880d7b0cafXo18YWnNDMlr.jpg作品创作时间:上世纪80年代
题解:从策划到制作这个专题,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与一痴、雪庵过访画家张开先生处,偶然与之谈起郭子绪及这件《百花》,后来在有了关于“代表作”话题的构思后,当代书家部分,我第一个便锁定了郭子绪,并不是因为喜爱,而是意义,我觉得郭子绪很有意义,他曾经是书坛的弄潮式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开创式的启发意义,沃兴华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讲过他受到了郭子绪的影响,而郭子绪以及他的书法在受到肯定和关注的同时也遭致了强烈的评判,批评者说他是“假、恶、丑”的代表,是当代“丑书”的始作俑者……,所以对于郭子绪的争议也即是郭子绪的意义。他的这件著名的《百花》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代表那个时代,代表着一种萌动和启蒙,因而具有历史意义。我依稀记得上世纪曾经在书法报纸上见过此作,但我搜遍网络也没有发现这件作品,期间过访唐书安兄处,他搬出郭子绪先生送他的作品集,但整个翻遍,竟然没有收录此作,书安又提供了郭先生的电话,但为这一点小事,麻烦主人,加之有些作者本身有时恰恰避讳谈具体的某件作品是自己的代表作,所以我并未联系郭先生本人。其间,雪庵、一痴劝我可以先从别家开始,但我一直坚持要做就从郭子绪的《百花》做起。之后与琴岛大布衣先生谈及,他说也依稀见过此作并说代为查找,先生亦翻遍所存报纸而未果。后来便想起了发帖征询,抱着海底寻针一试的心态,结果网友梨花深处兄慷慨热情,将作品发了上来,看来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此谨向唐书安兄、琴岛大布衣先生、梨花深处兄一并表示感谢!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7-12 23:25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7-12 18:09


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20070513_cc805fb5dd919c39362fkNyPvgIRhkRO.jpg
郭子绪,字楠石,1940年生,河北乐亭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肄业。现任辽宁画院教授。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沧浪书社社员、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荣誉博士、(香港)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名誉总裁。著有《郭子绪书法选》、合著《美术之路-书法篆刻》、《日本书法篆刻选》等,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八大山人、石涛、龚贤、龚晴皋》卷。1993年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颁发的世界金奖艺术家奖杯及证书。1989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个展,1991年香港中国文物馆个展,2000年顺德天任美馆个展,东莞可园博物馆个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摄影:丁剑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7-12 23:28 编辑 ]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7-12 19:07


探讨方向:
一、你认可不认可郭子绪?
二、这件《百花》,你认为算不算郭子绪先生的代表作?
三、你认为这件《百花》的意义何在?
四|、你认为郭子绪的意义何在?或没有意义?
五、你认为还有那件是他的代表作,或更为代表?

此外,你也可以就“代表作”的构成要素及意义谈谈看法!

期待你的精彩发言!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7-7-12 19:49


也欢迎大家把你认为的当代书家的代表作发上来,为此我们专门开设了网友推荐专帖:

当代书家“代表作”网友推荐专帖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72465&page=1&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07-7-13 09:50 编辑 ]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2 22:55

当代书家“代表作”的专题,以郭子绪先生为开篇,我觉得是恰如其分的。而且“墨明其妙”的题头,起得好!谐音用的妙!!寓意深刻!!!
倘若你与当代书法同行过,对郭子绪先生恐怕不会陌生......当下所谓“丑书”的始作俑者,非先生莫属。
打开封尘的记忆,20年前,敢这样写,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罪名!
记得当时,在新华书店看到人美出版的“现代书法”丛刊.郭子绪卷(小册子),眼眸一亮,便爱不释手。我买了两本,后送一“写字”的同事,他看后的痛苦表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有关“丑书”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看来这个专题,也免不了激烈的争执,希望大家,在辩论中,有话说话,有理讲理,语言文明,稍安勿躁......
先说这些,容后漫议。

二米堂主 发表于 2007-7-13 10:08

face9赵钱孙李........各领风骚三、五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薛明辉 发表于 2007-7-13 10:35

记得最早看到郭子绪的书法的时候,感觉很激动,字怎么可以这样写?太牛了!

我还很清楚的记得那是1989年的一个冬天,我和一个年长我8岁的书法青年在一起看郭的作品的时候的情景。那个哥们很神秘的拿出一本薄薄的《郭子绪书法集》,我们在一个筒子楼的窗户下,晒着暖暖的冬日,谈论书法的场面。

当时,我除了颜柳欧赵、王羲之和本省的书家作品外,没见过什么其他的作品。看到郭的行书,诡异多变,潇洒自如,于是就发出了惊叹。我和朋友告别的时候,我死活把那本书要了回去,晚上就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了,还拿笔临上一临......几乎那夜我就沉浸在那莫名的兴奋中。


第三天,朋友就把书要走了,我一度失魂落魄,感觉很不好。

后来去书店问有此书没有,我们当地唯一的新华书店的店员很轻蔑地回答我,没有!过了几个月,书店有了《郭子绪书法集》,是精装本的,要好几十块的,囊中羞涩的我只是翻了翻,然后很羞愧地还了回去。后来我让父亲赞助,总算买了一本。父亲看了看,摇头说,写的歪歪斜斜的,不好。我顾不得父亲的看法,一个人奔到小屋里,一头扎下去看了起来。

记得书上的照片郭先生戴了个眼镜,穿了西服(当时人穿的很少),还系了领带,很潇洒。我按照书上的年龄推算了一下,那是他年轻时的照片。


很长时间,我都因为有一本《郭子绪书法集》而自豪。


光阴荏苒,随着年龄和书龄的增长,郭的字迹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淡化了。

再看郭的字,线条的柔弱,蠕动,故做姿态,几十年不变的审美思想,只是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产物。

那个时代过去了,留下的是更多的思考。

书见恩仇 发表于 2007-7-13 10:47

早些年我很欣赏郭先生的理论和字

而今,却只有理论了。
我以为,精到,典雅应该是专业书法大家们的表现,从民间书法或碑中提取朴素率真,并在其作品中适当运用,而不是一味地往肆意上靠。

琴岛大布衣 发表于 2007-7-13 11:11

先简单谈谈这件作品构成要素及意义的看法——抛砖引玉......
这件作品,称之为“代表作”,我以为是不为过的。其记录了作者对书法的艺术的思考与情性的表达。
从表象上看,作者写了三十二个“百花”词组,构成了一幅章法,这三十二个不同形式、形态的“百花”,有机的组合,与书法的“传统章法”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文字内容,不是诗词、文句,而是相同的词组。若撇开文字内容不谈,就其视觉构成要素而言,变化丰富——随机而成、而变的手法是多样化的、高超的。
这便引出了一个学术问题:相同的字在同一作品中是否就必须不同?
我想,这也是这篇“代表作”的主要意义所在吧?!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墨明其妙】当代书家“代表作”大家谈专题 之:郭子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