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6-12 14:46 编辑 ] 老子如龙,孔子似凤 偶有个建议,因此主题的问题相当庞杂,应相对集中一个一个问题谈,若“东一榔头西一棒”地无序的进行,最后又要出现不愿看到的局面。仅供参考。 提个“小儿科”问题:“学”与“习”的不同在哪?现代汉语的“学习”主要指读书之类。在古代汉语中,:“学”与“习”即是两个意思吧? 支持一下face13
yizhongjieshi:
一种解释:“学”者,觉悟之义,觉悟未知之事也。“学”字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作名词,指学问;一个作动词,意为效仿。若作名词解:必有具体之学问,如史学、经学等,然后才能“时习之”;若作动词解:人虽平等,但智力必有差异,故而觉悟也有先后,那么“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然后再“时习之”。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一般理解上,以获取知识为“学”,而在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这里就是说,每日学习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
大义:
孔子说:“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且能每日研习而不间断,这样学业必将不断进步;看到自己的学问和道德逐渐纯熟,怎么能不心生喜悦呢?
这是孔子的原意吗?
还有另外的解释吗? 这种对“习”字的理解如何?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曰: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于是郁歧看来,并非我们旧日所解的温习、复习之意,实为把所“学”用于实践,结合后文的“悦”而言,可以理解。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认真付诸实践,在实践的检验过程当中才能体会的学习的乐趣,知识的乐趣。
我比较赞同这种理解与解释。 记得以前读过两则故事
故事一是:
某国君派两个大臣分别去治理鲁国和秦国
治理秦国的大臣三个月就回来复命,说他已经把秦国治理好了,某国君就非常惊奇的问:你用了什么方法这么快就治理好了。大臣回答:严政苛法使人不敢违反。
治理鲁国的大臣过了三年才回来复命,说他已经把鲁国治理好了,某国君就惊奇的问:别人同样的工作用了三个月,而你怎么用了三年?大臣回答:诗礼教化。
孔子听后非常感叹的说:秦国越来越强大了,但必出杀父弑君之人。鲁国越来越弱小了,必将亡国。
故事二:
读金庸的《天龙八部》,少林武功天下第一,乃天下武术之正宗。但欲练少林武功必须要同时修习佛经,以佛法之慈悲化解武功之暴戾。否则练的越高对自己的伤害越大,最终将会走火入魔成为废人。
以上这两则故事让人不得不对中国古典国学产生深深的沉思:
1.汉武帝为什么要贬废百家而独尊儒家?
2.隋炀帝为什么要焚毁《七纬》之书?
3.七纬中的《诗纬含神雾》、《书纬帝命验》、《礼纬含文嘉》、《乐纬动声仪》、《易纬乾凿度》、《春秋纬元命苞》、《孝经纬援神契》。的纲要是不是就是佛经中暗藏的武功秘笈?
4.古人所称谓的经纬天下之才,难道仅仅是经学?那么“纬学”呢?
5.有谁能真正读懂《诗经》《周礼》等书中暗藏的玄机?
6.自古皇家所读之书为什么与秀才所读之书不一样呢?
[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07-6-12 16:20 编辑 ] 这几名言是我经常看的,,,也是孔子在学习,,教育,,交友,,处世,,及个人修养方面启迪后人的经典句,,,,,,但是现在人们往往在经济的浪潮冲击下,,时常忘记了,,,,,,,所以现在提倡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