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5 08:11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隶2至隶3由纵向横的改变,是因为运用了不同的八卦图所致。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10 10:08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独尊儒术”要求汉字书写必须表现儒家思想,首先表现在运用的八卦图的改变。然而,隶3为什么要改用伏羲八卦图呢?
礼,是用来表示登记秩序的,是中庸原则的“骨架”,必须要表现出“绝地天通”、“天人相分”、“各得其宜”和“合一”之道;还要表现出阴阳分立、阳上阴下,从而体现出阳尊阴卑的理念。家,是所有人心灵渴望的归宿,在儒文化中“家”居于中心地位,凭籍它,人才能从形而下的生存转入形而上体验,才可能使人的行为获得在世的依傍和意义,而伏羲八卦图却正符合这些要求。
伏羲八卦图立足于自然,具有先验的性质,着眼于阴阳变化,在于认识宇宙这一本体。其“乾天坤地,以上下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系辞传上》)等卦象关系,正符合儒家的礼学观念和原则,“天地定位”成为了汉代儒家建立纲常有序社会关系的依据,运用伏羲八卦可以充分体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礼记·礼运》)观念。
《易经》是儒学的经典之一。经学提倡复古之道,复古成为汉代学术思想的主流。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史观是以上古的“权变”作为法则的。《周易参同契》(史称东汉伯阳著)以乾坤二卦为体,坎离二卦为用,来比拟宇宙的张设布列结构及相应变化过程;依据《易传》的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观念,儒家认为“乾尽天道,坤尽地道,余卦共为人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动者体横,植者体纵,人宜横而反纵也。”从而,表现了它的人文关怀。因此,隶3有理由选用原始的伏羲八卦图作为结体和发挥笔墨的理论依据,自觉运用尊尊原则,以家庭和人际关系为中心,突出了克己、爱人、谦让、服从的伦理观念。
隶2运用文王八卦图,表现了道、法家的一些东西,叱咤风云的纵笔表达了汉代人的自信心,但这种夸饰只是考虑或突出了某一方面的作用和表现,易造成阴阳失调。儒家是讲中庸的,这种状态在儒家看来是极其不合理的。古人认为吉祥之气依靠阴阳两种力的和谐来维系,阴阳和谐是情与爱的和谐,喻示着生命力和韧性。阴阳每一方面都有独立的作用和目的,双方同等重要,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如同日月之间。阳是纯洁、精健和强大,充满活力,有着不受阻碍地完成其生命功能的倾向,更富有进攻性。如果没有阳,我们就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从而失去创造力;阴则是温和与弹性的,并不要求被注意和重视,趋向忍耐、宽恕和脚踏实地,但它在被欣赏和爱戴的基础上才能兴旺。一旦卷入运动之中,就表现为执着和坚持。如果没有阴,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限制在浮躁的表面上,当阳剧烈地发生作用的时候,阴通常自然和缓地使事情趋于完善,能给予和凝固理想的形式。隶3言志、抒情、表意,平和优雅含蓄,是酿造出来的,它持久耐看,体现的是“物无常形而有常理”(苏轼),表现了阴阳美好相契,不仅表现了阳的挑战性和征服性,而且表现了阴的情绪性和稳定感。对《周易》趋吉避凶的理解,使“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具有一股向字中心主动运动的趋势。虽然只是一种趋势,然而,它却不依赖我们的直觉,也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由易学原理推断出来的。

一脸的茫然 发表于 2005-9-15 18:54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唐之韵先生的知识够渊博
可是帖子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了。

小白杨 发表于 2005-9-16 18:54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唐之韵的很多见解很精辟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17 09:54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隶3对横画给予了高度重视,一般为字中最长的一笔,多数具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形态。对汉代人讲,一笔于天地间而划白为界,一笔之游刃乃据广宇而神立,应从心性观。这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经学盛行,随着对易经的研究,也将汉字中的横画与八卦中的“—”对应起来。在八卦中“—”表示阳和天,“— —”表示阴和地。所以,“—”在象数易学中是代表着天地、阴阳、生死之间非常重要的一画。
2、河图与洛书都是运数思维,数主要是为了表“性”成“象”。河图是讲系的,揭示的是一个体系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以中央“5”为基础向外生发,意向是求开展,有九畴之象,为祥瑞之兆。河图中,5+5=10是更高层次生发的基础,是基础的迭加,启示人的追求应是无止境的。其阴阳运动2—4—6—8和1—3—7—9,极阴阳之数8、9分别是在东西,生发的结果是东西数之和大于南北数之和。隶3笔画依河图的关系原则分布,与河图对应,东西为横,南北为竖,则横长竖短,从而使汉隶的字形呈扁阔的横势。
3、按伏羲八卦图分布笔画,离火在东,坎水在西,对应该位的笔画就尽力向左右区别,以应“火水不相射”的卦象关系,也使整个字形呈横势。
4、对隶3讲,力求笔画安排的平衡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强调或保留驻阳气(生气)。这是它对隶2继承的地方。河图中奇数为阳喻天,偶数为阴喻地,按河图(西9东8)生发的结果,隶3则尽量弱化左边的笔画而强化右边的笔画,以此表示运气的兴旺发达。所以,长横中的“燕尾”和磔笔遂成为汉隶重点文饰的对象。
汉代人对横竖波磔等主要笔画根据其所处的八卦方位,给予了区别对待,从而隶3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21 08:30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1、横的几种变化
以《张迁碑》中的“二”为例,与八卦图形对应,两横可看作分别通过乾坤两卦的方位,只有八卦取象的主次、刚柔关系。《易传》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源头。乾取相于天,为刚健不屈的纯阳之象;坤取相于地,为柔顺的纯阴之象。《系辞传上》中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的定性之句,其中刚是根本,柔是变化,只有以乾率坤,以坤承乾,才能保持对立面的统一。因此,按八卦“二 二相耦,非变即复”的原则,这两横写成一仰一俯、一粗一细、一直一曲的组合,有了主次之分、刚柔之别,后一笔伸展形成对上面的承载关系,这样写既符合“合礼”的要求,也符合八卦的原则。
《张迁碑》中的“吏”字,磔是主笔,横写得没有“蚕头燕尾”而且左高右低,这不仅是在遵守 “燕不双飞”的规则,也是出于五行的考虑。因为,此横对应于兑——巽两卦(金——木),五行相克,隶3便将其写得左高右低,这样就给人以其笔是从兑——坎(金——水,五行相生)的错觉;再有就是弱化它,不写这一横为主笔。在《乙瑛碑》、《韩仁铭》等碑中也有类似的情形。
对应于震——坎位的横,因五行相克,则起笔时尽量上提靠近离位,造成由离——坎的错觉。
《鲜于璜碑》中的“矣、熹”、《礼器碑》的“禁”、《张景碑》的“梁”字,它们的长横起止都对应于离位和坎位,其笔势都顺应两位“火水不相射”的关系而尽力向外生发,遂成为该字的主笔,并使整个字形呈横势。但是,长横起止对应于离位和坎位,如两位直写过去,则五行相克(火—水),为了解决横五行相克的问题,汉代人就采取了一种补救的办法,就是将其写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形态,就是出于五行生克的考虑,长横并不直写过去,而是在一笔之内出现多处波折,用以表示由凶至吉,也是为了留驻气,即落笔处出现下垂的顿势,提笔处出现上仰的捺势,其形状如水波纹。在古代,水波纹是财富和上天赐福的象征。
隶3长横顺应阴阳图中阴阳气旋规律,表现出笔画分布上的左轻右重,也顺应河图(西9东8)生发的结果,造成了局部的失衡;在技巧上,左轻小是再为右浓重作铺垫,强调的是节奏,“五笔落燕”,表现了燕着地时的轻盈与舒展,笔画被赋予了生命和人的情绪。
长横的蚕头由下俯而上行平出,是因为离卦取象于火,是虚开而能明之象,体刚而用柔,起笔以此变化应火性炎上之态;其后半段是先下降,再接雁尾上仰。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25 06:43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下降是因为:
⑴雁尾本应止于坎位,坎卦取象于水,外虚而内刚,体柔而用刚,水性趋下使然。
⑵下降使雁尾尽量靠近艮位而避开坎位,表现出由离至艮的态势,造成由离—艮(火—土)的错觉,这样则五行相生。
雁尾上仰是因为:
⑴字中的长横实际上是止于艮位,艮位取向于山,山虽有静止之意,止物之情。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一种厚重不轻,达于意理,它属于静,却能止动;《说文》曰:山,宣也。“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黄宾虹语)即山的气势是向上的,因此,雁尾上仰是山气上宣所致。
⑵该雁尾本应止于属水性的坎位,《说文》曰:水,准也。“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万曲,其势莫不准乎平。” (黄宾虹语)就是说坎水的大趋势从横向上仍是平的,雁尾上仰就是以此保水准之平。
儒家承认变化,但也强调“变”不过“位”。《易传》认为“吉”者,当位之变,作为变化之源的阴阳受制于“位”,“变”不过是“位相”之间的循环往复的运动。因此,由变而生的吉凶,也是不离“位”的。《易传》认为要建立一种刚柔相济相感相交的图景,以应“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就是“通”的实现,表示由凶至吉。隶3中处于离一坎两位的长横,五行相克。因此,汉代人就改变直线而形成波折像似至艮(离一艮),则五行相生。艮位虽具有“止其所,”“不出其位”的属性,但其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止助行,以行成止。如果此画只止于艮位,那么它就不会安定,因为此画的正常位相是坎位。因此,必须再经过波折,努力使位相恢复正常,《易传》认为一经回位,“穷”则变通,进入“通则久”的阶段。“久”指以“位”相为准,即改变原状,使之回到正位上来。“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是一种刚柔相反、相感而相生的状态,构成了一个矛盾体。五行上通过波折才使相位恢复正常,突出了儒家的入世精神,透露出“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悲壮。于是,这种形式作为永恒之道而被汉隶固定下来。以此将顺与逆统一起来,笔墨的这种明哲、准确,正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成熟和智慧。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9-27 17:41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蚕头燕尾”也是应洛书要求的结果。洛书是讲状态的,以"5"为归宿向内收敛,揭示的是事物运动状态和平衡转化的规律,即一切事物的运动和转化总是打破平衡而复归不平衡;在平衡的同时又孕育着不平衡;以局部的失衡来换取整体的平衡;平衡的整体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又是个不平衡的局部……笔画符合河图是隶3的初衷,符合洛书则是隶3的归宿。长横在按河图的要求向左右开展的同时,还要顺应洛书的运动规则向字中心收敛。要顺应洛书中阳数大小运动次序形成“S”状的波状线,按洛书的运动规律,“蚕头”应处在阳气生发之初“3”的位置,因而细小;“燕尾”应处在次极阳气“7”的位置,因而要粗大。这种对比虽造成局部的失衡,但隶3却通过其一仰一俯,不仅使笔画顺应了洛书阳数运动次序形成的“S”状气旋轨迹,而且有了指向字中心“5”的意向。
因为,古人认为太极图中的波浪线是万事万物的一个规律,就是“大象”,也就是“常象”。隶3中就要有这个象,没有这些象就不符合常规常象,也不符合常理。“在中国的意象里边,它不是像西方那种抽象,单向的抽,而是整体的抽,这个中国的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道奇道妙都是以圆为象,小到微尘大到宇宙,都是圆的,圆也是一种大象,也是一种常象。”(霍春阳:在2003年《全国九大美院中国画系教师作品邀请展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见《当代学院艺术》丛书第2辑,第37-38页。)
字中心是洛书与河图“5”的位置,隶3笔画以字中心为基础和归宿,而生发和收敛。古人认为:“心为太极”,"5"为太极。“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因此,"5"是河图的基础,又是洛书的归宿。隶3中间部分一般呈方形,与洛书本身的方形相对应,暗示着端正沉稳。而洛书纵横正斜线上的数字之和皆为15(5的倍数),这是圆的直径特征。所以,洛书又具有圆之象。圆代表着包容和谐,同时表明在包容中谐的图形中通过阴阳的调节,能够使条条线线都协调起来,达到一种稳定状态;而且圆在平衡中最富于动感,圆的运动也最为流畅。向“5”收敛以求紧凑呼应的意向使字在整体上有了圆之象,既保证了长横具有飞扬的气势,又不使之无限度地放纵下去,就给了所有的笔画划下了一个无形的圆形线,成为它们外延的“度”。这样汉隶以其内方外圆的中和之形态,与天圆地方之说相对应。
因此,洛书图形是中和思想在汉隶中得以实现的保证,汉字中心点的位置是由河图和洛书综合推断而形成的。长横是洛书与河图运动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约束,但也不是平均相伴,可以有所偏盛,“下俯上仰”的形式,可使不对称的内容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

唐之韵 发表于 2005-10-2 09:57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2、几种竖的处理
对于与乾—坤位对应的中竖,一般是按礼的要求和乾坤两卦的地位,将起放在主笔的位置上,且真正地竖直,如《曹全碑》中的“米”、《西狭颂》的“木”、《孔彪碑》的“东”、《郭有道碑》的“未”、《白石神君碑》的“水”、《尹宙碑》的“渐”等字,这些字的横画都没有“蚕头燕尾”的形态,竖长横短,笔画均匀,原因是:
①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乾-坤,五行相生且“乾坤定矣”,所以,汉隶中与之对应的笔画都比横长;《礼器碑》、《史晨碑》等把“曹”字中的两竖写成对应于乾位的一竖。
②古代《堪舆学》中的七星变卦图之一是先天延年图,如能按此图分布,其意是非常吉祥的。
③从章法上考虑,以竖破横,以疏衬密,打破过于平稳的结构。
处于兑—震位、巽—艮位的两边竖,因五行相克,在隶3中,按礼的要求而因“势”制“宜”地将其置于离位或坎位,出于五行的考虑,常用波磔代替,或尽量缩短,使之不起主要作用,或干脆不写,如《杨震碑》的“获”、《石门颂》的“必”、《曹全碑》中的“志、从”、《张迁碑》的“武”、《鲜于璜碑》的“操”、《华山庙碑》的“岱”、《孔宙碑》的“将”、《衡方碑》的“七”等;
如《华山庙碑》的“存”字因左边竖的起止位置与八卦对应方位相连五行相克。因此,该字将其弱化缩短成了一点,而《曹全碑》、《张迁碑》等汉碑中的“存”字,就干脆将这一笔省略掉了。

九天揽月 发表于 2005-10-2 20:33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拜读了,谢谢。
39楼以后需要些易学知识才能读懂。
楷书的结体和笔画形态和易经八卦好像有些矛盾,先生怎么解释?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