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4-27 08:47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7 00:20 发表
这还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孙老还说过,学魏碑体之“方”,不要误以为是“侧锋所为”,仍然是“中锋劲推涩进”,要找到魏碑字架的那根“主线”,抽出那根”主筋“,“透过刀锋看笔锋”,这样才能写出魏碑体的“浑厚” ...
好的!二慎堂书友一语中的,正是我欲在本文所要表述的主题之一,将在以后章节:“关于碑字的运笔方法”中,以附图方式予以阐述。到时还望二慎堂书友给予调整!

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4-27 08:57

原帖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27 01:15 发表


绕来绕去,还是有一席之地。
贵书友的善意参与,使这一话题活跃了许多。在此,真诚邀请您共同进行深入讨论,将这一主题进行到底,以不辜负二慎堂书友为促进魏书发展而奉献出的一地片热心!你看好吗?

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4-27 12:20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解决前提,要确保碑字的主导风貌不被破坏,使其不至于成为其他字体的“附属元素”。
    其方法:1、可以以碑字骨架为主体,在书写中将运笔过程化繁为简,采用经常用于行书的运笔及纸质、墨色调整手段,增强整篇作品的墨气,使魏书变得活脱、自然——赵之谦和孙伯前辈翔的早期碑字,皆属此类。2、可以以碑字笔画特征为作品的主体要素,将字势、结构予以变化。如参入隶书字势,便可出现类似于《张黑女》字体的书体感觉,既削弱了碑字的呆板特征,又使魏书作品更有益于创作——当下此种写法较为流行。3、可以在魏碑作品整体创作过程中,添入几个以骨感、方折线条写成的行书,以表现整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孙伯翔前辈的近期书作,成功地将碑字演化成此种面目,令人耳目一新。4、可以以全部方笔特征的魏书线条书写行书,使作品具有如”折木削铁“般的爽利风貌——魏书前辈沈延毅先生将此法运用得如火纯青,因此而被启功先生赞誉为一代魏书大师。
待叙!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7:25 编辑 ]

chillystone 发表于 2006-4-27 16:47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08:57 发表

贵书友的善意参与,使这一话题活跃了许多。在此,真诚邀请您共同进行深入讨论,将这一主题进行到底,以不辜负二慎堂书友为促进魏书发展而奉献出的一地片热心!你看好吗?
尽量参与吧。楷书我主要集中在唐楷,对六朝碑帖学得不多,就临过张猛龙和鹤铭。
估计要说也是说外行话。

二慎堂 发表于 2006-4-27 21:03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20 发表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解决前提,要确保 ...
我真的不明白先生这些理论是说给哪部分人听的?竟然把北碑的一大特点说成是“致命缺陷”?还尽说些连初学者都明白的粗浅认识,呵呵~如果您没有更高新的理论的话恕不奉陪了!:handshake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4-27 22:06

热闹的好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现实社会中书写者的平和的心态,注定其无路可走,现在还有一大批书写者在临写,在呼吁,仍旧避免不了一步步走向消亡使命,临过魏碑的书写者的最终目的是以其作为跳板,就算是一个创作的素材、蓝本,达到一个好的,甚至是刁得的目的,至于一些取得一部份成就的大书家,还得经过几百年书法史的洗涤、过滤,最终的得出一个各具观感,见仁见智的结论,这实在是我们所希望的,魏碑有春天

chillystone 发表于 2006-4-27 22:49

原帖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7 12:20 发表
“以北碑为根基,融入他法入北碑”/font]

北碑的致命缺陷,即是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章法表现难于生动。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如要避免这些弊病,就要借用他法入碑,予以解决。
    解决前提,要确保碑字的主导风貌不被破坏,使其不至于成为其他字体的“附属元素”。
    其方法:1、可以以碑字骨架为主体,在书写中将运笔过程化繁为简,采用经常用于行书的运笔及纸质、墨色调整手段,增强整篇作品的墨气,使魏书变得活脱、自然——赵之谦和孙伯前辈翔的早期碑字,皆属此类。2、可以以碑字笔画特征为作品的主体要素,将字势、结构予以变化。如参入隶书字势,便可出现类似于《张黑女》字体的书体感觉,既削弱了碑字的呆板特征,又使魏书作品更有益于创作——当下此种写法较为流行。3、可以在魏碑作品整体创作过程中,添入几个以骨感、方折线条写成的行书,以表现整篇作品的节奏变化——孙伯翔前辈的近期书作,成功地将碑字演化成此种面目,令人耳目一新。4、可以以全部方笔特征的魏书线条书写行书,使作品具有如”折木削铁“般的爽利风貌——魏书前辈沈延毅先生将此法运用得如火纯青,因此而被启功先生赞誉为一代魏书大师。
有些魏碑书法的确刀痕过重,但不是所有的都如此,如鹤铭。龙门二十品不能代表全
部!章法难以生动,可能是绝大多数正书共同的问题。把魏碑笔法简单概括为方笔,
估计很多人都不能认同,虽然在创作上是一条路子。搀杂或杂交是一个比较方便的法
门,因为有所依有所凭,至于杂出来的结果,就见仁见智了。

二慎堂 发表于 2006-4-28 00:13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4-27 22:06 发表
热闹的好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 ...
宫版主的言论我看过不少。幽默中带着铿锵犀利之气,然不失中肯,可谓性情中人,也令洒家佩服!您前两句话说得很有见地,然孰“河东”孰“河西”还很难料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只要象“超女”那样会“炒”就行)因而,纠正“纯粹”是图劳的,在当代现实中是不可取的!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光小脑发达清醒不行),洞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现象,并能保持着自我的“纯粹”就足够了!这是我个人的愚见。一般情况下,我在网上发言很少,都是以看为主。这几天见这位先生说话即别扭又费劲,就忍不住来了两句。让宫版主见笑了!:lol:lol:lol

[ 本帖最后由 二慎堂 于 2006-4-28 00:30 编辑 ]

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4-28 08:22

原帖由 二慎堂 于 2006-4-28 00:13 发表

宫版主的言论我看过不少。幽默中带着铿锵犀利之气,然不失中肯,可谓性情中人,也令洒家佩服!您前两句话说得很有见地,然孰“河东”孰“河西”还很难料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只要象 ...

这篇话题只要能引起书友的积极关注,即足矣。二慎堂书友见解很现实,且很有见的,使在下收益颇多。在此,深表感谢!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8 09:08 编辑 ]

jinyang123 发表于 2006-4-28 08:59

原帖由 宫恩武o 于 2006-4-27 22:06 发表
热闹的好
魏碑一路书法,走得既非官运亨通的官道,也不是财源滚滚的黄道,夹缝中的生存之路不能不说其坎坷,用生存法则来解释,适者生存,魏碑亦然,虽然字体秀美,但剑拔弩张,虽然刀痕轮廓过重、多数线条呆板但 ...

宫板主您好:
    您的回复,点中了我提出此篇话题的真正目的。是的,我只是因为对魏书“本体”发展感到忧虑,才去这样提的,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呼吁方式。至于它的现状和发展结果如何,确实需要要未来历史去做结论。眼下最真实的事情,便是认认真真地去完成自已的追求。

[ 本帖最后由 jinyang123 于 2006-4-28 11:36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