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4:42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六月
朱荣贤作品:湖山清远 34 x 138 cm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4:46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六月
朱荣贤书法作品:68 x 68 cm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4:50
本帖最后由 荣贤斋 于 2013-12-16 22:32 编辑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六月
上图三册大型画册都有6——10个页面的朱荣贤作品、介绍。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4:56
独与山水精神相往来
文/ 赵新颖
和朱荣贤最初是怎么认识的,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中间有些波折,后来就想细细的了解这个人。画家的品格性情只在他的言谈之间捕风捉影是不够的,在他的画作中应该更容易发现吧。于是,我就开始细读他的话和画,在他的画里话外探寻些蛛丝马迹,以期判断他的品性是否中正。
在朱荣贤的话语中,常常有着虚怀若谷的孤傲,这看似矛盾的描述运用在他身上,其实十分妥贴。他是一个很透明的人,爱憎分明而不附权趋势。也是一个有着质朴天真、本性未改的人。他因着自己的透明,也希冀别人如他般透明,于是,他便在作品中营造着他想要的世界,建立符合他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标准,抒发他自我的山水情怀。在他的山水画境里,常常有着虚怀若谷的谦卑,把自己当做艺术境地的初来者,上下求索、左右学习、前后探寻,这种谦卑恭谨的态度又决定了他的处子情怀。因着至真坦诚而易于接近艺术本源,他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山水,悟得别人体察不到的山水情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笔墨,笔墨中的山水又抒写着他的本心。
与他对话,又能发现他骨子里的那抹孤傲,这抹孤傲是历代正统文人气节的传承,是一种正大气象的文脉品性,符合朱荣贤山水画境的主旨:正本清源,贴近文脉。无论因着哪种缘由而产生的孤傲品性,在这个正确价值观严重缺失的时代,都是十分难得的。在当下的画家中,多数人都具有明确的功利心态,画面里充斥着并不安静沉稳的浮躁心理。这画面里,媚态而杂乱的笔墨和大山大水的自然情怀总不那么协调。“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朱荣贤因着他的清高和孤傲,因着他的淡薄和无欲,便能明心见性,“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远离尘世纷扰、功名利禄、尔虞我诈,虽是“结庐在人境”,追求的却是“而无车马喧”的生活。画家若不因着功利心态去作画,画作自然就会纯粹,思想上没有负担,表达上就没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谨小慎微,作品也就能趋向天性自然的状态了。
寄情山水之人大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中有大天地,悠游于山水之间而又不为世俗所累;一种是为世俗所累,为名利所扰,居闹市而想悠游于山水的;显然,朱荣贤是属于前一种的。朱荣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作品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成全。赏读他的作品,会渐缓地进入一种“虚静”的状态,虚静之后才会有一种“大道才知是”的顿悟。这虚静如同梦境的开端,似真似幻,若隐若现,仿佛眼前有着一层朦胧的雾,隔雾看青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偏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虚静”之后,始见得这山山水水的真容,这山水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情致、品性,而这恰恰就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山水的理解和寄予的情怀。丘壑不言有逸气,山水无声胜有声,作者于无常形中见常理,于常理中明己心,于己心中露天性。所以,丘壑逸气不是因着丘壑不同而不同,而是因观者内心境界的不同而不同。正如王阳明所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在朱荣贤的画里,有一种回归山水田园生活的情愫,暗合了当代一些人想远离浮华尘世的精神需求。是一种更为贴近五柳先生性情的生活方式。“绕院碧莲三两亩,留春伴我常驻,芍药樱桃,便是寻芳处,青青子满树”,这样的生活情境在《草堂迎客图》里明显可见。其所作草堂读易、秋江待渡、重阳登高、坐而论道等,都是我极为喜欢的题材。草堂读易暗含的是“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的淡泊追求,秋江待渡表现的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水依旧枕寒流”的思索和惆怅,重阳孤身登高便让我想起“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的空旷寂寥,江边论道或小酌、或品茗,却是煮得新茗待君来,杯酒茶盏言自在。想来若人生能得三五知己,可重阳共登高处,又有一二知己,可临水品茗饮酒,人间美事,也不过如此了。可朱荣贤的大多数作品里都有着厚重的寂寞感,常常是一个人在山间缓步行走,独自与山川草木对话。他说“丘壑不言有逸气”,我想,他独自行走的时刻,一定能够更真切的感触到与大山精神的交融,能够得着大山的精魄。也许,独与山水精神相往来的朱荣贤并不寂寞,他是一个在山水画卷里寻找精神归宿的画者,而他最终会在自己的画卷里找到最真实的自我。
有人评论朱荣贤的山水画:“既见宋元绘画之大气,又具明清之浑厚华滋”,朱荣贤的画里有一种古典韵味的美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然而这种回归并不是古典的复制,朱荣贤的画里面有通古达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感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朱荣贤传统山水画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神追求,出世入世的人文情怀,理想超脱世俗却又能融于市井生活的安之若素。在当今这个浮华纷扰的尘世,可以让我们在喧嚣而又内心无着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沉淀和回归。
“人情阅尽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当朱荣贤经历了生命的诸多磨练,内心的长久孤寂之后,他的画作进入一种静水流深的状态,有了一种更为沉着内敛的美,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饱满的人生哲学。这些年来,山水对于朱荣贤来说,始终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朱荣贤能够读懂山水之间的寂寞,山水也能够懂得朱荣贤生命之中的孤独,没有山水的朱荣贤注定是寂寞的,没有朱荣贤的山水也许会落寞很多吧!
朱荣贤,一个独与山水精神相往来的汉子,一个在山水画卷中找寻精神归宿的画者。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03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七月
朱荣贤为《林泉》杂志题写刊名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11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七月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13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七月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23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七月
朱荣贤作品:泻玉在山 246 x 127 cm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28
董源《溪岸图》赏析
朱荣贤
我第一次见到《溪岸图》是在画册上,当时就很诧异,这幅画的创作技法和平时董源作品给我们的印象反差很大,时至今日,每当想起这件作品,这种感觉还会萦绕在我的头脑里,但我坚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2012年11月,上海博物馆为馆庆60周年,与四家美国顶尖级博物馆合作,举办“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我于展览结束前一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隔着防爆玻璃,观赏着这些先贤留下的文化瑰宝。我是奔着《溪岸图》去的,但我在《溪岸图》前只驻足了不到一分钟,有“见面不如闻名”的感觉,原作画面黑灰,没有印刷品的笔墨结构清晰。趴在玻璃上距原作不到两尺,感觉好像相距50米,这就是我在《溪岸图》前停留不到一分钟的主要原因。
这幅巨嶂式大轴,绢本设色,自问世以来,众人对它的评价不一。高居翰、李雪曼、户田祯佑等美国、日本学者,认为这是张大千仿造,与徐悲鸿串通一起做局,证据是一封张大千给徐悲鸿的信。1940年,作为画家的徐悲鸿,怎肯以国宝级文物与张大千交换,换取张大千伪作的金农《风雨归舟图》? 后来大都会博物馆为此幅作品做热释光测试,检验结果为:此画产生于北宋时代,一时间西方学者哑言,张大千作伪之说不攻自破。由此看来,这件作品若非董源真迹,也绝非张大千伪作。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在美国举办《溪岸图》研讨会,对与会者喋喋不休的争论,启功先生调侃:“董源是人中之龙,龙的变化是莫测的”。启功先生认为,此画时代为北宋,接近董源的南唐。徐邦达先生也认为,这是一幅北宋绘画,不能确定为董源绘画。傅熹年先生认为,双拼绢,有款窄幅,疑为后添款,是北宋画而非董源画,不像画史、文献记载中董源绘画的特点。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图写出峰峦晦明、洲渚远近、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而《溪岸图》却与之反差较大,不能武断的定为董源真迹,台北故宫董源《龙宿郊民图》,与日本所藏《半幅董源山水》非常接近,在笔法上,《龙宿郊民图》与《半幅董源山水》董源“披麻皴”法、“平淡天真”的构图特点明显。我认为《溪岸图》应该科学的断代为北宋绘画,后添董源款,但是尽管如此,也不失为一件艺术水准极高的传世名迹。
此画以立幅构图描绘隐士的山居生活,画面上,山峰高耸于云雾中,山峦重叠起伏连绵不断的向远方延伸,蜿蜒的山路通向远方被浓雾笼罩的山谷。此画下端,是一带平阔地面上乱石堆叠、奇树拔起的坡丘,它与突兀奇峭的峰岭隔水相望,遥作呼应,又阻住了漫漫的水流,使整幅画面在构图上轻重疏密合度,具有高低远近相映相随的层次感。前景数株变化多姿而又自然和谐树木,在清风吹拂下,枝叶婆薮起舞,我们似乎能听见风过而发出的林声,以及枝叶摇曳的哗哗声。水岸有竹篱院落及茅屋草舍,屋侧和岸边的树木孤拔倔强而上,院落掩映其中,后院有女仆在劳作,篱门前有牧童骑牛。其屋后层峦相叠,渐行渐高,根据彼此位置的不同,峰峦之间呈现出多种态势,有相并者,有相抱者。有相接相避者,也有相互对峙者。远处,作者轻轻勾染出遥遥的峰峦之势,隐约缥缈间,意境深邃幽远。图中的峰峦则山根相错,取其参差交叉之势,增强画面的气势和力度感。
屋后小道上有农夫赶路,岸边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栏而坐,举目眺望,神态极其悠闲,其夫人则抱儿与仆女嬉戏于旁,一派平淡而又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左侧屋后峰岭间,山腰绝岸处,有悬泉流瀑拾级而下,至山脚汇入波纹粼粼的水潭中。阵阵清风从水面上吹过,水波荡漾,涟漪滚滚。水流及涌波以细线勾画,一丝不苟,正是北宋风范。山石以淡墨勾出,淡墨细皴,然后以淡墨层层渲染,以墨色染出山石体面,皴擦隐于墨色之中,很少加点,而用浓墨染山石之分界处,以醒出结构,这似乎就是唐代王维的“水墨渲淡”的方法。山体均不高峻,而其形态,则似大浪涌起,数座山峰齐向左似排浪涌动之势,这在元以前却是没有人这么画过。“浪头”之崖巅,前后堆叠,望去隐约有“矾头”之形态。而向下的绝岸悬崖,则似侧倾的浪谷。中国山水画十分注重山势的脉络,但这样的山体带有强烈的动态的,却不多见,只在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中依稀看到似此的山势。此画以细笔勾画出溪水波纹,这在董源的传世作品中很少见。
此图似有北方山水画严谨敦实、浑厚峻峭的画风,图写出与江南山川绝不相类的崇山峻岭,在形体上也近似北方画派画家笔下的丘壑。但作者并不突出表现山形凹凸的主干线条,而是以水墨烘染出山体结构。此画有北派山水的山体脉络,亦具南派山水意蕴。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无法确定哪些作品是出自于董源本人之手,但我们仍然为能拥有这样“纯洁而淡泊宁静”的杰出画家的画迹而感到由衷的庆幸。即使这是摹本、仿作,也不损害其价值,就像传世的王羲之书法,皆是后世摹本或双钩本,在真品无传的情况下,谁又会质疑它们的价值呢?和我一起观赏《溪岸图》的朋友说,太喜欢画中描绘的生活了:清晨有鸟儿在房前屋后的丛林间自由的穿梭、鸣唱,傍晚可极目斜阳余晖、青山朦胧,夜里可凭栏眺望当空的皓月,睡觉时可隐约听见泉瀑流淌的声音。心态安详,夫妻和睦,小儿绕膝。或读书、或吟咏、或躬耕,远离世间的纷扰,这也正是当代人内心深处无限向往的世外桃源吧?
荣贤斋
发表于 2013-12-14 15:33
【朱荣贤作品2013年展】七月
朱荣贤作品:岱宗晨曦 190 x 16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