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阁
发表于 2012-2-17 08:35
祝贺张老师作品展圆满成功。{:1_277:}{:1_277:}{:1_277:}张老师自1985年起, 书法作品连续入选全国第三、五、七和八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四、五、七和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并获第五届中青展金奖,全国首届和二届楹联书法展览,并获第二届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览银奖。此外书法作品还多次参加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展和邀请展。《中国书法》杂志1997年第二期对其作过专版介绍。1999年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 “德艺双馨书法家”,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评为“优秀书法家”, 2002年被辽宁省评为“文艺之星”。
张老师是享誉书坛的著名书法家。在近二十年的书法创作实践中,他以其古雅的书法风格,引起书法界及书法批评家的关注。他以十几年如一日的勤奋和对中国书法文化体察入微的实践和感悟,赢得了同行和书法界专家的好评。
张老师书法风格隽永、灵动、古风盎然。这与其对传统的尊重和追随精神是一致的。其作品以楷、行见长。功力深厚,气格华滋。由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心仪,使得其书法有别于时下的流行书风,被公认为是最具“古典精神”的文人书法家。喜欢张老师的书法,特别关注。
希望得到张老师作品和书法集珍藏拜读。谢谢。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文化站曹永邮编277524 电话13561198984 斋号凌云阁{:1_281:}{:1_281:}{:1_281:}
言无忌
发表于 2012-2-17 13:06
本帖最后由 言无忌 于 2012-2-17 13:16 编辑
后学拜观了。先生书作清刚飞动,一气呵成,又有书卷气,堪称杰构。学米又有董香光之清雅,惟叹服而已矣!尤其喜欢先生写的《拾得诗两首》,圆融无碍。
求书法作品或作品集学习。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凯集团幼儿园 曾婷婷收转许230001 TEL:15905604656
费墨楼主
发表于 2012-2-17 13:54
{:1_277:}
泉声淙淙
发表于 2012-2-17 18:02
{:1_277:}{:1_277:}{:1_277:}
方墨
发表于 2012-2-18 10:03
今天怀着虔诚的心情认真欣赏了张世刚老师的书法作品,觉得很有震撼力,非常夺人眼球。学生很喜欢老师的行草作品,从作品中可以发现老师是以二王为根基,同时博采众长,融会了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诸家,书作中和隽永,秀美典雅,跌宕起伏,飘逸洒脱。在用笔上精到细致,使转顿挫清晰自然,笔力沉稳,方圆相济,行笔果敢飘逸,极具俯仰之姿。收笔或收或放,因势生形,灵动变幻。折笔处或顿挫或圆转,折之硬朗,转处遒劲。精巧畅达,变幻自然。在墨法上讲究浓淡变化,层次井然;在章法上做到结字多姿,错落有致,大小、正侧、疏密有机结合,具有新颖的时代气息。
老师的篆书展出的虽然不多,但少而精,给观者的感觉是古风弥漫,金石味甚重,具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文化素养。其线条凝重浑厚,结体宽博,古意盎然,活泼自然,不张扬,不做作,一任收敛自如。看起来非常养眼。
老师的楷书取法欧褚等唐楷,清晰自然,给人一股清雅、简静之气,通篇透露出一种静谧的气息,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书坛显得尤为难得。品赏老师的楷书作品,可以让人仿佛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间,温润、闲适,骚动的心也会立即平静下来,宛如炎热的夏日里的一杯冰茶让人可以清凉透底,非常舒服。学生忠心祝愿老师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能越走越宽广。不知老师能否赠书法作品和作品集让学生永远珍藏和学习?学生在此先拜谢了。
地址:福建漳浦农械厂新宿舍楼2-203 方民河 邮编:363200 电话:13709313121
秋官
发表于 2012-2-18 14:16
谈谈张世刚先生的书法
我非所谓专业人士,权且以业余的眼光,说说对张世刚先生书法的看法。
当代书坛,呈现五色斑斓的众生相:有位高志满,书艺拙劣,以次充好者;有耽于怀旧,艺入迷途者;有崇尚奇巧淫技,书写圆熟,千人一味者;有迷于书艺,入古千载,不断出新者;有固步自封,品格中庸,一成不变者;有论高行世,却眼高手低,不知所书者;有把持话语权,胡吹瞎捧,所谓才俊者……,真可谓王霸杂陈,鱼龙混舞,好不热闹。张世刚先生自然也在上述行列,非要对号,应该在迷于书艺,入古千载这一具有正向特征的阵营。
论一个人的书法,似乎应有一个相对普遍的艺术评判标准。但历览前贤,关于书法的标准似乎最难定于一尊或数尊。比如同在一个时期的苏东坡和米芾,评价书法的标准就有大不同,尽管他们都是卓立千年而不朽的书法大师。即使如此,我们发现,自魏晋书法渐成一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来,国史中有记载的善书者大概应在万人以上,而今日真正沉淀流传下来的,不过寥寥数十家而已。由是可知,历史已经对书法的评价标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无意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给出的书法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只是通过多年观察隐约感到,张世刚先生的书法已经在当代书法纷杂的图谱中逐渐沉淀出自己颇有水准的面目。是否可流传并为后辈接受,如东坡所说“必有传于世”,现在不能盲目断言,还要看世刚先生后续的努力。
世刚先生最长行书,其好董其昌、摹董其昌似乎人所共知。若仔细看他的行书作品,则绝不囿于董其昌。董其昌一生都在与赵孟頫比较,尽管最后承认不如赵,但仍须客观定论。赵入古的功夫比董深,技法比董圆熟,书法的面貌则相对平整、富奢。董其昌书法“秀”的特征,在美学意义上,是超越赵孟頫的。从临摹的角度讲,写赵字易出成绩,但临摹董其昌的字,若写出董字的“秀”却异常困难。孙晓云先生曾临摹过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说实话,尽管行笔快,字亦锦秀,但董书的“秀”却一点也没摸到,连晓云先生这样的大家,都难登董书堂奥,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我想,以世刚先生的眼界,自然是透过表面,深深感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秀”的无上魅力。
因此,世刚先生似乎从董其昌入手,在着力追求属于自己、自有高格的书法风貌。这样的目标,使世刚先生避免了当代书法家普遍的两大劣习。一是过早的定格书风,在相对比较低的艺术水准上停步不前;二是不断变换风格,有卖弄技巧之态,无艺术提高之实,且不同风格之间传承无序,最终限于浮躁之淖,不能自拔。我们看世刚先生的书法(主要是行书),无论是辽宁时期,还是客居北京后,他书法的核心特征没有大变,但他追求的属于自己书法风貌却在不断清晰。这种清晰,是以艰苦的多方面努力为基础的。
世刚先生的努力,大抵可以从如下片段探知。
一是技法上不断提升、完备。所有艺术形式,如想达到较高的层级,技术上的熟练是必过的一关。如一直写现代书风的丑书,其真实原因即是书写技术不过关。技法上的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字上。欣赏书法,最先感受的是整幅字组合出来的艺术风格。但最终的艺术风格则是由单字组成。单字首先要写好,真正的大家要精确到一点一划,笔笔有法,笔笔到位,笔笔禁得起检验。单字写好的基础上,字字之间的勾连,行行之间的映衬,亦必须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成就一幅好的作品。这些年,世刚先生的字是越来越精致,几乎做到了每一个字不留遗恨。字字、行行的组合,也下了艰深的功夫。我和世刚不相识,没有当面交流,我感到,他董其昌的“秀”所吸引,但心中却时时装着米襄阳!而董其昌得益最大、临摹最勤的,也是米襄阳。世刚先生是坚定的帖学实践者,他曾在文章强调读帖、写帖的重要性,近年的书法作品,在米、董的基础上,隐约可以感到王右军、苏东坡等大家的影子,不经意就在某一笔划中传递出来。对于一个年少成名的书法家来讲,世刚先生这样的进步,这样的奋力求进,这样的博取众长,值得称道、佩服。
二是文化上不断积累,促使世刚先生人格修养不断提升,最终融入书法,使其书法逐渐传递出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世刚先生近年入佛甚深。我不懂佛,不敢妄言。但中国的佛教,是儒、道化了的佛教,研究越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略必越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本真的体悟必越深。信仰佛,必使人向善积德,尘心似水。寂寥旷达的心境,正是书写者最可贵的状态,当下书坛,能做到者有几?世刚先生的文化积累,向佛后的沉静心境,已经在近几年的书法中逐渐体现。他的字,温而不躁,秀而不扬,一派清凉润藉的儒雅面貌。没有文化的积累,没有人格境界的提升,几乎不可能做到。
三是坚持对书法艺术进行理论的反思,使世刚先生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前行。前面已说,世刚先生主张勤读贴、写帖,此仅是他理论思考的部分。世刚先生还从书法的实用性缺失角度,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也提出了论证翔实的可贵观点。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是世刚先生理论学习成果的体现。尽管从艺术鉴赏的标准讲,还稍嫌味浅。一个会进行理论思考的书法家,才是一个真正能选择、把握书法进步方向的书法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大家。米芾、苏东坡、董其昌、康有为,等等,不但是书写的巨匠,亦是理论的大师。这其中约略可以见到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巨大引导价值。若世刚现在在理论的道路中继续深发下去,见识的提高、品藻眼光的提高,必会使其书艺大受其益。
世刚先生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不起的成绩,相比那些青年得志、中年没落的书家,亦可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网》所载这一帧书法集,行书越发精进成熟,或枯或淡,或张或扬,或端或率,都显示出深湛的法度、秀润的面貌,如斯进步,未来必形成属于自己的高超艺术风格。世刚先生的法度,亦已经逐渐脱离刻意安排的俗套,让人时时感到一种平淡的无意于佳,这正是书法家的大境界。
若说遗憾,世刚先生尽管心境渐寂,但尘心仍未完全消褪。部分书作中的点划,似有张扬过度之嫌,亦有部分熟而生俗之态。整体书风,尚未将王、米、苏、董等大家的给养完全融汇成不着痕迹的自我面目。这些仅在我一业务者看来的缺点,在世刚先生已有相当格调的书法艺术追求的途中,大概逐渐都会改观。这亦是我期望看到的。
信口之辞,若有不尽不确之处,请世刚先生及诸方家教正。
秋官
发表于 2012-2-18 14:16
谈谈张世刚先生的书法
我非所谓专业人士,权且以业余的眼光,说说对张世刚先生书法的看法。
当代书坛,呈现五色斑斓的众生相:有位高志满,书艺拙劣,以次充好者;有耽于怀旧,艺入迷途者;有崇尚奇巧淫技,书写圆熟,千人一味者;有迷于书艺,入古千载,不断出新者;有固步自封,品格中庸,一成不变者;有论高行世,却眼高手低,不知所书者;有把持话语权,胡吹瞎捧,所谓才俊者……,真可谓王霸杂陈,鱼龙混舞,好不热闹。张世刚先生自然也在上述行列,非要对号,应该在迷于书艺,入古千载这一具有正向特征的阵营。
论一个人的书法,似乎应有一个相对普遍的艺术评判标准。但历览前贤,关于书法的标准似乎最难定于一尊或数尊。比如同在一个时期的苏东坡和米芾,评价书法的标准就有大不同,尽管他们都是卓立千年而不朽的书法大师。即使如此,我们发现,自魏晋书法渐成一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来,国史中有记载的善书者大概应在万人以上,而今日真正沉淀流传下来的,不过寥寥数十家而已。由是可知,历史已经对书法的评价标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无意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给出的书法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只是通过多年观察隐约感到,张世刚先生的书法已经在当代书法纷杂的图谱中逐渐沉淀出自己颇有水准的面目。是否可流传并为后辈接受,如东坡所说“必有传于世”,现在不能盲目断言,还要看世刚先生后续的努力。
世刚先生最长行书,其好董其昌、摹董其昌似乎人所共知。若仔细看他的行书作品,则绝不囿于董其昌。董其昌一生都在与赵孟頫比较,尽管最后承认不如赵,但仍须客观定论。赵入古的功夫比董深,技法比董圆熟,书法的面貌则相对平整、富奢。董其昌书法“秀”的特征,在美学意义上,是超越赵孟頫的。从临摹的角度讲,写赵字易出成绩,但临摹董其昌的字,若写出董字的“秀”却异常困难。孙晓云先生曾临摹过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说实话,尽管行笔快,字亦锦秀,但董书的“秀”却一点也没摸到,连晓云先生这样的大家,都难登董书堂奥,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我想,以世刚先生的眼界,自然是透过表面,深深感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秀”的无上魅力。
因此,世刚先生似乎从董其昌入手,在着力追求属于自己、自有高格的书法风貌。这样的目标,使世刚先生避免了当代书法家普遍的两大劣习。一是过早的定格书风,在相对比较低的艺术水准上停步不前;二是不断变换风格,有卖弄技巧之态,无艺术提高之实,且不同风格之间传承无序,最终限于浮躁之淖,不能自拔。我们看世刚先生的书法(主要是行书),无论是辽宁时期,还是客居北京后,他书法的核心特征没有大变,但他追求的属于自己书法风貌却在不断清晰。这种清晰,是以艰苦的多方面努力为基础的。
世刚先生的努力,大抵可以从如下片段探知。
一是技法上不断提升、完备。所有艺术形式,如想达到较高的层级,技术上的熟练是必过的一关。如一直写现代书风的丑书,其真实原因即是书写技术不过关。技法上的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字上。欣赏书法,最先感受的是整幅字组合出来的艺术风格。但最终的艺术风格则是由单字组成。单字首先要写好,真正的大家要精确到一点一划,笔笔有法,笔笔到位,笔笔禁得起检验。单字写好的基础上,字字之间的勾连,行行之间的映衬,亦必须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成就一幅好的作品。这些年,世刚先生的字是越来越精致,几乎做到了每一个字不留遗恨。字字、行行的组合,也下了艰深的功夫。我和世刚不相识,没有当面交流,我感到,他董其昌的“秀”所吸引,但心中却时时装着米襄阳!而董其昌得益最大、临摹最勤的,也是米襄阳。世刚先生是坚定的帖学实践者,他曾在文章强调读帖、写帖的重要性,近年的书法作品,在米、董的基础上,隐约可以感到王右军、苏东坡等大家的影子,不经意就在某一笔划中传递出来。对于一个年少成名的书法家来讲,世刚先生这样的进步,这样的奋力求进,这样的博取众长,值得称道、佩服。
二是文化上不断积累,促使世刚先生人格修养不断提升,最终融入书法,使其书法逐渐传递出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世刚先生近年入佛甚深。我不懂佛,不敢妄言。但中国的佛教,是儒、道化了的佛教,研究越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略必越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本真的体悟必越深。信仰佛,必使人向善积德,尘心似水。寂寥旷达的心境,正是书写者最可贵的状态,当下书坛,能做到者有几?世刚先生的文化积累,向佛后的沉静心境,已经在近几年的书法中逐渐体现。他的字,温而不躁,秀而不扬,一派清凉润藉的儒雅面貌。没有文化的积累,没有人格境界的提升,几乎不可能做到。
三是坚持对书法艺术进行理论的反思,使世刚先生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前行。前面已说,世刚先生主张勤读贴、写帖,此仅是他理论思考的部分。世刚先生还从书法的实用性缺失角度,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也提出了论证翔实的可贵观点。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是世刚先生理论学习成果的体现。尽管从艺术鉴赏的标准讲,还稍嫌味浅。一个会进行理论思考的书法家,才是一个真正能选择、把握书法进步方向的书法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大家。米芾、苏东坡、董其昌、康有为,等等,不但是书写的巨匠,亦是理论的大师。这其中约略可以见到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巨大引导价值。若世刚现在在理论的道路中继续深发下去,见识的提高、品藻眼光的提高,必会使其书艺大受其益。
世刚先生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不起的成绩,相比那些青年得志、中年没落的书家,亦可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网》所载这一帧书法集,行书越发精进成熟,或枯或淡,或张或扬,或端或率,都显示出深湛的法度、秀润的面貌,如斯进步,未来必形成属于自己的高超艺术风格。世刚先生的法度,亦已经逐渐脱离刻意安排的俗套,让人时时感到一种平淡的无意于佳,这正是书法家的大境界。
若说遗憾,世刚先生尽管心境渐寂,但尘心仍未完全消褪。部分书作中的点划,似有张扬过度之嫌,亦有部分熟而生俗之态。整体书风,尚未将王、米、苏、董等大家的给养完全融汇成不着痕迹的自我面目。这些仅在我一业务者看来的缺点,在世刚先生已有相当格调的书法艺术追求的途中,大概逐渐都会改观。这亦是我期望看到的。
信口之辞,若有不尽不确之处,请世刚先生及诸方家教正。
秋官
发表于 2012-2-18 14:31
谈谈张世刚先生的书法(抱歉,一口气写完,有个别错字,校对版)
我非所谓专业人士,权且以业余的眼光,说说对张世刚先生书法的看法。
当代书坛,呈现五色斑斓的众生相:有位高志满,书艺拙劣,以次充好者;有耽于怀旧,艺入迷途者;有崇尚奇巧淫技,书写圆熟,千人一味者;有迷于书艺,入古千载,不断出新者;有固步自封,品格中庸,一成不变者;有论高行世,却眼高手低,不知所书者;有把持话语权,胡吹瞎捧,所谓才俊者……,真可谓王霸杂陈,鱼龙混舞,好不热闹。张世刚先生自然也在上述行列,非要对号,应该在迷于书艺,入古千载这一具有正向特征的阵营。
论一个人的书法,似乎应有一个相对普遍的艺术评判标准。但历览前贤,关于书法的标准似乎最难定于一尊或数尊。比如同在一个时期的苏东坡和米芾,评价书法的标准就有大不同,尽管他们都是卓立千年而不朽的书法大师。即使如此,我们发现,自魏晋书法渐成一独立的艺术形式以来,国史中有记载的善书者大概应在万人以上,而今日真正沉淀流传下来的,不过寥寥数十家而已。由是可知,历史已经对书法的评价标准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无意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给出的书法评价标准进行总结,只是通过多年观察隐约感到,张世刚先生的书法已经在当代书法纷杂的图谱中逐渐沉淀出自己颇有水准的面目。是否可流传并为后辈接受,如东坡所说“必有传于世”,现在不能盲目断言,还要看世刚先生后续的努力。
世刚先生最长行书,其好董其昌、摹董其昌似乎人所共知。若仔细看他的行书作品,则绝不囿于董其昌。董其昌一生都在与赵孟頫比较,尽管最后承认不如赵,但仍须客观定论。赵入古的功夫比董深,技法比董圆熟,书法的面貌则相对平整、富奢。董其昌书法“秀”的特征,在美学意义上,是超越赵孟頫的。从临摹的角度讲,写赵字易出成绩,但临摹董其昌的字,若写出董字的“秀”却异常困难。孙晓云先生曾临摹过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说实话,尽管行笔快,字亦锦秀,但董书的“秀”却一点也没摸到,连晓云先生这样的大家,都难登董书堂奥,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我想,以世刚先生的眼界,自然是透过表面,深深感受到了董其昌书法“秀”的无上魅力。
因此,世刚先生似乎从董其昌入手,在着力追求属于自己、自有高格的书法风貌。这样的目标,使世刚先生避免了当代书法家普遍的两大劣习。一是过早的定格书风,在相对比较低的艺术水准上停步不前;二是不断变换风格,有卖弄技巧之态,无艺术提高之实,且不同风格之间传承无序,最终限于浮躁之淖,不能自拔。我们看世刚先生的书法(主要是行书),无论是辽宁时期,还是客居北京后,他书法的核心特征没有大变,但他追求的属于自己书法风貌却在不断清晰。这种清晰,是以艰苦的多方面努力为基础的。
世刚先生的努力,大抵可以从如下片段探知。
一是技法上不断提升、完备。所有艺术形式,如想达到较高的层级,技术上的熟练是必过的一关。如一直写现代书风的丑书,其真实原因即是书写技术不过关。技法上的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字上。欣赏书法,最先感受的是整幅字组合出来的艺术风格。但最终的艺术风格则是由单字组成。单字首先要写好,真正的大家要精确到一点一划,笔笔有法,笔笔到位,笔笔禁得起检验。单字写好的基础上,字字之间的勾连,行行之间的映衬,亦必须深思熟虑。最终才能成就一幅好的作品。这些年,世刚先生的字是越来越精致,几乎做到了每一个字不留遗恨。字字、行行的组合,也下了艰深的功夫。我和世刚先生不相识,没有当面交流,我感到,他为董其昌的“秀”所吸引,但心中却时时装着米襄阳!而董其昌得益最大、临摹最勤的,也是米襄阳。世刚先生是坚定的帖学实践者,他曾在文章中强调读帖、写帖的重要性,观近年世刚先生的书法作品,在米、董的基础上,隐约可以感到王右军、苏东坡等大家的影子,不经意就在某一笔划中传递出来。对于一个年少成名的书法家来讲,世刚先生这样的进步,这样的奋力求进,这样的博取众长,值得称道、佩服。
二是文化上不断积累,促使世刚先生人格修养不断提升,最终融入书法,使其书法逐渐传递出一种浓郁的文人气息。世刚先生近年入佛甚深。我不懂佛,不敢妄言。但中国的佛教,是儒、道化了的佛教,研究越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略必越深,对中国传统艺术本真的体悟必越深。信仰佛,必使人向善积德,尘心似水。寂寥旷达的心境,正是书写者最可贵的状态,当下书坛,能做到者有几?世刚先生的文化积累,向佛后的沉静心境,已经在近几年的书法中逐渐体现。他的字,温而不躁,秀而不扬,一派清凉润藉的儒雅面貌。没有文化的积累,没有人格境界的提升,几乎不可能做到。
三是坚持对书法艺术进行理论的反思,使世刚先生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前行。前面已说,世刚先生主张勤读贴、写帖,此仅是他理论思考的部分。世刚先生还从书法的实用性缺失角度,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也提出了论证翔实的可贵观点。论证的过程,实际上是世刚先生理论学习成果的体现。尽管从艺术鉴赏的标准讲,还稍嫌味浅。一个会进行理论思考的书法家,才是一个真正能选择、把握书法进步方向的书法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大家。米芾、苏东坡、董其昌、康有为,等等,不但是书写的巨匠,亦是理论的大师。这其中约略可以见到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巨大引导价值。若世刚先生在理论的道路中继续深发下去,见识的提高、品藻眼光的提高,必会使其书艺大受其益。
世刚先生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不起的成绩,相比那些青年得志、中年没落的书家,亦可说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书法网》所载这一帧书法集,行书越发精进成熟,或枯或淡,或张或扬,或端或率,都显示出深湛的法度、秀润的面貌,如斯进步,未来必形成属于自己的高超艺术风格。世刚先生的法度,亦已经逐渐脱离刻意安排的俗套,让人时时感到一种平淡的无意于佳,这正是书法家的大境界。
若说遗憾,世刚先生尽管心境渐寂,但尘心仍未完全消褪。部分书作中的点划,似有张扬过度之嫌,亦有部分熟而生俗之态。整体书风,尚未将王、米、苏、董等大家的给养完全融汇成不着痕迹的自我面目。这些仅在我一业余者看来的缺点,在世刚先生已有相当格调的书法艺术追求的途中,大概逐渐都会改观。这亦是我期望看到的。
信口之辞,若有不尽不确之处,请世刚先生及诸方家教正。
荣贤斋
发表于 2012-2-18 16:00
秋官的评论非常专业、异常精彩!{:1_277:}
煮墨斋主
发表于 2012-2-18 18:02
张世刚老师的书法非常精彩。其书风清秀、隽永、古风盎然。这与其对传统的尊重和追随精神一致的。功力深厚,气格华滋。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心仪,使得其作品有别于时下流行的书法风格,被公认为是最具“古典精神”的文人书画家。张世刚老师之书得于神者,其在净、在淡、在逸。言其书净,愚以为其书多合于古人,而又多能呈自家面目,笔墨挥洒间,于精神上直接前贤,笔下无俗气、燥气、腐气,而得清气、文气、静气。虽自出机杼,而能接前人之法脉,舒朗清新,洒脱蕴藉。言其书淡,其书作多坡公“我书臆造”之精神,摈弃刻意求美之念,信手为之,而能洋洋洒洒,平淡天真。董其昌为帖学一大宗,其书之淡是否曾借鉴与董氏不得而知。然其书虽淡却不流于弱,则又与董书不同。如此看来,即使张世刚借鉴于董其昌,而最终还是“化古为我”,自成面目了。言其书逸,则言其书作于风雅之中能得造化之精神,寥寥数笔乃得风神。亦如包世巨在《艺舟双楫》所言:“逸取天趣”,既从天趣得;自为妙手得之。唐人李嗣真及宋人苏辙以逸气为书之最高境界,此为一说。愚以为:书得逸者,需功夫、修养、心性三者具备,而尤以心性为要。此心性亦可归乎人之精神追求,概精神得一境界,发笔为之,书迹亦当上一境界。净、淡、逸为张世刚书法精神主体,在具体表现上,其形式则表现为多样与丰富。或简约平淡,或逸气飞动,或清秀隽永,或古雅洒脱……而张世刚书法能得净、淡、逸之风神,则又与其心态和精神追求相关。我喜欢其书法,望赐赠作品零距离学习欣赏。谢谢!!!{:1_226:}(330800) 江西省高安市第五小学 皮幸军
电话1387056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