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Freer美术馆北宋 (传)郭熙溪山秋霁图 卷
(2012-04-13 19:26:41)
标签: freer 弗利尔 郭熙 溪山秋霁图 文化
分类: 古代书画
郭熙手卷,与立轴《早春图》有别。描绘的是秋天雨后初晴的溪山,壮阔而优美。
郭熙手卷著名者还有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树色平远图》,为平远之景,少高大树木;郭熙画中大山高树的元素的典型无疑是《早春图》。
曾布川宽和冯平均指出郭熙高山巨石的《早春图》有“官画”的特征,而《树色平远图》这类具有文人雅兴的手卷可能为公务之余的创作,“官画”一词,黄庭坚即已提及。
有趣的是,这件《溪山秋霁图》兼具《早春图》和《树色平远图》的特征。
端方题签
全貌。
开始不久即为高山峻岭,并不常见。
此段树为主体。树的高低错落,前后左右,与山势高低形成和谐呼应。间有茅屋行人。
树与山渐行渐远,溪水泛漫至左边开阔空间。
空阔渺远的平远之景,《树色平远图》中亦有之。
皴法,非典型的卷云皴。郭熙的卷云皴大致呈圆形,这里拉伸为长方型。
《早春图》里的松树有虬曲伸展之势,这里的偏直,跟《风雪杉松图》更接近。
繁复的灌木,《早春图》中少有。
这类小亭,在《早春图》中也可见到。但《早春图》中偏扁,有左右伸展之势;这里偏圆,像蒙古包。
跋尾,金粟山藏经纸,上有吴稺登等若干人题跋。
华盛顿 Freer美术馆南宋 (传)李公麟蜀川图 卷
(2012-04-14 20:12:47)
标签: 李公麟 蜀川图 乾隆 四美 董其昌 文化
分类: 古代书画
(传)李公麟《蜀川图》卷,高32.3厘米,长752.1厘米。由Charles Lang Freer捐赠,Freer美术馆得名,也与此人有关。在Brattle旧书店看到过关于此公生平与收藏的书,很有趣,5美元,没买。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古人对于蜀地是心存向往,而多不能至。王羲之有《蜀都帖》,就表达了这种极为向往、羡慕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李白的诗篇刺激并强化了文人的向往,杜甫的《秋兴诗八首》的流传固然与感时伤世有关,对蜀地风物凄美的描绘也是重要原因。
山水图在古代,有地志图的影子,也有导游的功能,我的博士论文讨论17世纪的黄山图,曾详细论之,此不赘述。在没有卫星的时代,古人何能作此宏阔之鸟瞰图?的确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Freer美术馆把这件作品定为“南宋”,而定为“李公麟”的是董其昌,之后乾隆皇帝加以确认,这是现存名作之作者归属的惯有套路。我研究过的张旭《古诗四帖》、陆机《平复帖》、“三希堂”之“三希”、“兰亭八柱”均属此列,结论如此统一,颇令人索然寡味,废然而叹。
长寿而勤奋的乾隆帝对此卷十分宝爱,题跋钤印累累,并定为“四美”之一,与顾恺之《女史箴图》等齐名。段勇有《乾隆“四美”与“三友”》一书,彩图精印,可资参考。
楷书题名
自此幅以下共幅为较大之局部,可见山川俯仰变化。
Freer的著录中描绘此纸为“凤云纹”,于字的笔触中可见。
款署“八一道人”,不知何许人。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是解放军大佬。
右边有方印“八征耄念之宝”,退休之后的乾隆依然勤奋。
乾隆这段题跋提到董其昌和“四美”的其它几件名作。
从皴法与山势造型来看,合荆关、董巨为一。
亦有名胜“花蕊夫人宅”,预设此图的观看者应该有风雅的文人,有导游图的功能。
现在人们熟知此地盛产豆瓣,此塔还在否?
成都,很多名胜至今仍在,但肯定已非旧观。
这幅颇能引发思古之情。
终觉山不知所在,从地名上看,应属当时佛教名山。山头做矮树,是荆关一路风格。
华盛顿 Freer 八大山人《临河序》
(2012-04-17 19:11:24)
标签: 八大山人 华盛顿 freer 文化
分类: 古代书画
八大山人的书画无疑是我华盛顿此行的重要目的。Freer藏有40余件八大山人的书画,此行大概看了十余件,加上其他书画,总量近30件。这不是个小数字。博物馆很少接待随机的来访者,加上博物馆自有日常或紧急事务,且人手有限,同时也要考虑藏品的来回折腾的损耗,往往一次只提供少量的几件。这次Stephen让我在馆里看了足足两天,对实在是对我太慷慨了,以致于后来我觉得都有些过意不去。
Stephen还说,希望我下次有空去把剩下的八大山人看完,我希望五、六月能够成行。
八大山人早晚期风格变化很大,无论书画,以1690s之后尤为精彩。人们常常不约而同谈起八大山人,似乎都有固定清晰的“八大山人”形象,我想了想,一般由如下关键词组成:“遗民”、“愤怒”、“白眼朝天”、“哭之笑之”。有了这些关键词之后,八大的书画风格就被装进了这些标准化的格子里。而其实这些,都是八十年代学者标签化了的概念,并没有获得有效的更新。因此,当我读到如今很多著作还在不厌其烦重复以上概念,失望是难免的。
对于八大山人的书法,人们往往容易谈到其结构,而用笔的丰富性却常常被忽略。而八大山人写大字和写小字是完全两种不同笔法,前者篆籀中锋,后者魏晋古法。遗憾的是,人们注意到的,往往只是前者,而且认为大小字皆然。
八大山人绘画的笔法相对简单,更近于前者。
八大山人书法中的命门之处,不是结构,也不是笔法,而是其特有的“动力形式”。在其特有的“动力形式”推导下,笔法与结构相辅相成,运行无碍,如春泉出水、白云相逐。结构容易学,数月可成;笔法也不难学,数年可成。对“动力形式”的参悟,如对形意拳的参悟,所经年月因人而异。后者,是我在《逝去的武林》中领悟到的。
学八大山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乍一看很像,越看越不像。形略相似,妙在神气相通,而又有自家气象。
八大山人的“神气”,并不在孤傲和倔强,是其后面的从容和简淡。就如同真正的高手,并不在于展示他的愤怒,而是他漫不经意的自在,而这正是最大的藐视。所以,当你看到很多所谓的“学者”还在喋喋不休谈着“白眼朝天”,你真要替八大山人愤怒了。
八大山人的从容和简淡其实包含着结构、笔法和“动力形式”的无比丰富性,而且,要把这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又让人觉得浑融无迹,妙然天成,且外表呈现的,是朴素简淡的一面。是对无限丰富性隐忍的控制。这就是“天才”的重要意义。而天才不容易学,道理正在于此。
想到谈论、学习和研究八大山人人群,我常常想到这么几个人:李逵、项羽;蒋干和诸葛亮。李逵是要“抡了板斧、杀到东京,去夺了鸟位”,草莽而已;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有勇无谋之辈也;至于蒋干,主动请缨,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那周都督来降”,结果处处皆在周都督掌控之中,聪明反被聪明误;而诸葛亮,是真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者。
每每想到这里,不由得一身冷汗。
通篇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数字所打破,奇俏之气乃出。
结构和线条映带所呈现的节奏,最为动人。
起收笔处最为关键。尤其是起笔,执笔的动作和角度对整字乃至数字的节奏影响极大,进而影响整篇之“势”。对起笔不讲究者,往往徒具字形而已。
线条的连与断,结构的收与放,无不展示恣纵和隐忍的控制之间微妙的平衡。
4月18-28日 多伦多、芝加哥
(2012-04-18 19:15:26)
标签: 多伦多 芝加哥 旅游
分类: 行藏
4月18-28日 将作多伦多、芝加哥之行。
{:1_272:}好地方
学习了欣赏
学习了欣赏
真是好东西,特别是八大,看了让人眼馋。对八大的评价读之也颇有益。“动力形式”四个字令人玩味,这一段文字值得反复咀嚼——“八大山人书法中的命门之处,不是结构,也不是笔法,而是其特有的‘动力形式’。在其特有的‘动力形式’推导下,笔法与结构相辅相成,运行无碍,如春泉出水、白云相逐。”这样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书法,更能体现书法的本质。也许,对书法作品皆应作如是观。
漂亮的好东西学习
哈佛烟酒所
================={:1_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