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2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3

漫談治印
——沈浩


  中國的篆刻藝術由實用到審美,因其“方寸之間,氣象萬千”而成為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葩,代代相傳。但對於創作者而言,要想真正做到在方寸之間能夠氣象萬千卻實非易事。記得二十餘年前捉刀學印之初,恩師劉江先生就授以“印宗秦漢”之理,當時我臨摹秦漢印章也不下數百方,但總是重實踐而少參悟,創作時便覺得難以心手相合。近十餘年來,隨著自身筆翰修養的提高和對印學理解的加深,于治印漸有心得,對“印宗秦漢”的道理也真正瞭然。
  在中國篆刻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秦漢印猶如繁衍之母體,有於大道中見樸茂靈秀,於險絕中見雋健平和的至妙境界。入其法門者,路愈走愈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奇妙無窮。不入其門或不得其法者,或落於僵化,留於刻板,或入野狐一路,不知所以然。中國的傳統藝術學習,臨摹是必由之路,但學印者對臨摹的認識和方法往往各有不同。秦漢印的臨摹當以摹印入手,摹印亦步亦趨,看似枯燥乏味,實則有事半而功倍之效。摹印當集中關注印文字形之法、之美、之趣,細緻品味印章空間和謀篇佈局,精微刻畫線條的內涵,分析掌握其內在規律,在分類比較中剖析秦漢印的字法、線條和空間特質,結合工藝特徵體會用刀之方法,再現刀筆結合之魅力。奏刀治印熟能生巧耳,盲目奏刀,認識不高,徒然費力,而摹印之功則如叩門之石,門開則自然開朗。
  秦漢印之博大在於其藝術包容量之巨豐,篆刻藝術綿延千餘載,于秦漢印中汲取的養份是無窮的,有形式上的衍生,也有內涵上的包容。明清印家取法秦漢而各有機杼,徽派、浙派、皖派,流派林立。學印者涉獵諸家,參悟其中衍生之道,出新之法,再返之秦漢妙道,定能獲益良多。趙之謙“印外求印”成為一代大家,《苦兼室論印》記:“刻印以漢為大宗,胸有數百顆漢印則動手自遠凡俗。然後隨功力所至,觸類旁通,上追鐘鼎法物,下及碑額、造像,迄於山川花鳥,一時一事覺無非印中旨趣,乃為妙悟。”這其中“印外求印”的關鍵在於“胸有數百顆漢印”,學印者若胸中有秦漢印百千,觸類旁通,方能納天下萬物於方寸之中而遠凡俗矣。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3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4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5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5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6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7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7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原斋李平 发表于 2011-11-18 13:38

中国篆刻网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沈浩《《
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查看完整版本: 【年度鉅獻】┃当┃代┃精┃·┃典┃印┃风┃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