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
发表于 2009-11-5 09:27
拜读,学习!!em1 em1 em5 em5
大运河上
发表于 2009-11-5 10:51
宋歌先生与武术结缘比书法要早,中途弃武从艺,他认为:
中国书法与武术都是国粹。二者起源皆甚早,都有几千年的历史。一部中国武术史,几乎是一部战争史,而中国书法史也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文者,武之极也。静者,动之极也。
东方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乃至于百工技艺无不受这种玄学观念的影响。书法与武术也不例外。
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分阴阳,阴阳生四象。三才分也,乾坤定焉。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李泽厚先生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书法家通过笔墨在纸绢上所表现的是书写者的灵魂,作品里呈现的是书法家的精神世界。书法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无法言传的“道”。
中国武术与书法一样讲究继承与发扬。武术器械且不说,光拳术就流派众多,太极、形意、八卦等等各有千秋。历史上有“南拳北腿”之说,现实中的武术家们早就超越了这种旧的观念,就象书法中的碑学与帖学一样,只要是优秀的传统都可奉行“拿来主义”。
拳家有一句俗语,叫“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也与书法家有异曲同工之妙。拳者如果想在武功上达到一定水平,仅仅在招式上用功是不行的,关键还要从“气”上用心力。所谓“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归根结底,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虚无”的“道”。练到无形无法而又不离形与法,这不是禅的境界吗?
书法作品同样如此。书家如果只用功在笔墨上,徒有皮相而已。真正的好作品,一定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外在的艺术形式固然要令人赏心悦目,更要求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令人咀嚼回味无穷,所谓“品味外之味”。这就要求书法家不光在技巧形式上过关,最重要的是书法家必须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深厚的学养。
书法家不能为写字而写字,更不能以写字换钱而换钱。拳者不能光为健体而健体,更不能好勇斗狠而争强好胜。
要之,书法家须从美升华到善而归于真;武术家须从真升华到美而归于善。
书者,文也;武者,质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圣人如是说。
我想,有这等学养和心境,是宋歌先生成为艺术大师的根本之一。
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明月随心
发表于 2009-11-5 11:31
见先生之精舍如昔之芥子园
读先生之印玺如汉之嘉裕关
学生甚为感动em1 em1 em1
止水无迹
发表于 2009-11-5 13:26
em1 em1 em1
知遇书屋
发表于 2009-11-5 15:26
em1 em1 em1 祝贺,学习。
胡起贺
发表于 2010-2-20 22:12
em1em1em1
白石立地
发表于 2010-4-30 13:58
细察之,其用笔提按有度,折转自如,线条厚实而又灵动,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透射出最强度的审美信息,舒卷如行云流水般畅顺自然的格调,让人领悟到温柔敦厚的含蓄之旨,而线条在环绕连带时所呈现出的顿挫分明、肯定果断的笔势,则又呈现出其书风刚健的一面。其结字错落有致,驾轻就熟;章法安排随缘而化,自然天成,不过分追求形式感,而以纯粹的艺术感染力感动观者。
求赐作品集学习欣赏,谢谢!
白石立地
发表于 2010-4-30 14:00
细察之,其用笔提按有度,折转自如,线条厚实而又灵动,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透射出最强度的审美信息,舒卷如行云流水般畅顺自然的格调,让人领悟到温柔敦厚的含蓄之旨,而线条在环绕连带时所呈现出的顿挫分明、肯定果断的笔势,则又呈现出其书风刚健的一面。其结字错落有致,驾轻就熟;章法安排随缘而化,自然天成,不过分追求形式感,而以纯粹的艺术感染力感动观者。
求赐作品集学习欣赏,谢谢!
湘北人氏
发表于 2011-4-24 22:15
{:1_43:}
沐风堂
发表于 2011-4-25 16:16
玄也者,虚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