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63 果儿 的帖子
“我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生命气息的符号,它揭示了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方面如“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和成就。”这一观点很深刻,赞同。
如果能再加入这种符号产生的行为方式,似乎就更完善了。 书法既然必须通过行为方式来实现,而人们又将这种行为方式的结果即所谓的书法作品约定了各种各样的视觉程式,要再现这些程式必然产生相应的技法,对这种技法的掌握便是技能。
一般情况下,模仿古人“书画遗迹”,是后人书法的主要学习方式,很多书家都能掌握和再现一些古人“书画遗迹”的特征,我认为这应是书法家的最起码的基本功。
一位书法家不能只是模仿秀,我们的国展也不应是模仿展,从来没见过哪次国画展都是模仿古人国画作品的,今天的人们是否应该用书法艺术表现新视听呢?我们当代的书法专家、学者、会员有过这种冲动吗?期待! 原帖由 果儿 于 2009-9-22 12:07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像气球一样爆炸也许不可能,不过,“基础之上的创造,是更为艰难的课题,况且我们的目标,也不在于这一百年。即使从宋代算起,也是一段千年以上的岁月。”
这样理论已经像“爆米花”一样在爆炸。
说得是。
我爷爷说他父亲看到中国人剪掉辫子后心里难受了好长时间。
在传统之上求变会有被革命后的心里失落感受。
我为“创新探索”鼓掌。
回复 #72 金沙石 的帖子
“回头说比技法,恐怕也先要定下比赛规则,才可以比。单项比也好,五项全能也好。裁判找谁?也要有个考试。裁判考什么,我不知道。没有规则、裁判就没有比赛。”说得在理。
我听一位书友说“现在的书法展一个评委一个规则,可笑又可怕”。 原帖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09-9-21 00:56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应当开宗明义地宣言:书法进入无法时代的路是走不通的!
正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在唐代都将此推向了极至,树立起了书法史上的丰碑,这是文化与经济相成的典范!艺术就是要向极至领域探索,激发人的艺术潜 ...
很受启发em1 em1 em1
基础训练:不断提高的标准
这个标题改换的好em1 em1 em1 em24 em24 em2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笔无定法,所谓技巧绝无统一之标准.艺术需要技巧,但技巧与艺术的大道相比,几不足道.史上可与王羲之相比的书家我觉得很多,只不过王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有各种因素,不仅仅是专业因素. 汲取传统的营养必不可少,就算你写得和王羲之一模一样,站在艺术的角度,你也是死路一条.将旧元素进行新整和,也是创新的一种方法或捷径,但决不是伟大的创新.如今比比皆是的书家,我更喜欢叫他们临贴专家. 原帖由 子渲 于 2009-9-24 08:10 发表 http://www.shufa.org/bbs/images/common/back.gif
汲取传统的营养必不可少,就算你写得和王羲之一模一样,站在艺术的角度,你也是死路一条.将旧元素进行新整和,也是创新的一种方法或捷径,但决不是伟大的创新.如今比比皆是的书家,我更喜欢叫他们临贴专家.
有道理,临与创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