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平 发表于 2009-5-26 13:43

1、苏东坡《跋秦少游书》:“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2、《题笔阵图王晋卿所藏》:“笔墨之际,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3、《东坡题跋》:“有意于学,此弊之极”,“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4、《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迂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5、《书所作字后》:“用意精至。”
6、《跋文与可论草书后》:“乃知颠素之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斯耳。”
7、《跋文与可墨竹》:“吾乃者学道未至。”
8、《题二王书》:“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9、《记与君谟论书》:“做字要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韵。”
10、《跋吴道子地狱变相》:“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邢少平 发表于 2009-5-26 13:43

在书论中,突出地提出“技”、“道”问题的人,是苏轼。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很高深,都很崇敬,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它呢?
如果不能具体地理解它,它就仅仅是敬仰中的“神明”,谁都不知道它在哪里?长什么样?
问题在于:具体地理解它,真正地理解它。
首先要确定的是:
1、苏轼说的不是哪个叫“道”的、“致广大、极精微”的对象【这个“进”与“不进”,与秦少游何干?】
2、他说的是对于“道”这个对象的认识(也就关于道的思考和运用)【所以才有道“进”与“不进”的说法】

杨琳诗墨 发表于 2009-5-27 15:31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雷党兴 发表于 2009-5-28 18:28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具有民族性,只有不断地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及丰厚的现实土壤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更多、更真实、深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优秀作品,在这里人是作品的第一要义,所有形式,笔墨技艺等的表现手段都应该反映出人物形象、人物精神、人物品德、人物理想。

雷党兴 发表于 2009-5-28 20:13

走自己道路,启他人心扉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5-28 20:57

有理,实在,收益,鼓掌!face18

毛相斌 发表于 2009-5-28 20:59

我把书法当回事,但不会因此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什么事情也要一分为二,杜绝绝对化,在工作生活中要摆正心态,做好人、行善事,创造自我工作、生活、追求的宽松环境和空间,使自己永远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家庭的美满、本职工作和书法事业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苏莹 发表于 2009-5-29 11:47

如何挖掘深层的东西。精、气、神是书画作品的灵魂em13

苏莹 发表于 2009-5-29 11:48

称赞是最美的鼓励--皆大欢喜,
建议是最善的支持--听不听随便,
批评是最真的爱戴--敬请一笑了之.em13

李翠 发表于 2009-6-2 20:28

墨龙神飞逸   书乐雅趣情
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查看完整版本: 《阳春》翰墨人生--宋江安先生书论开坛(西安文联会议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