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古籍书店出版,此册经折装,系原拓宣纸影印,颇精良,如不细审,几疑为“原拓”也。封面签条书“隋董美人墓志铭”,下署小字:“丙申十月,荫玉藏。”碑文后有题跋二则,均手书体,录如下:
董美人志石,道光中出土,为上海徐氏所藏。书法秀美,精神流露,且无一字缺损,乃隋碑中至精之品。咸丰癸丑,沪城之乱,碑石化去,搨本存于世者极稀,可宝也。
荫玉仁兄大人属题即正
光绪丙申十月,古娄俞宗海时客补园。(钤印阳文:粟庐)
隋代书法,清和秀润,端正妍美,合南北书派为一,以结六朝之局,开唐人门径。近年所出之苏慈、张贵男墓志,皆字画完好,书法清劲;而风度端凝,当以董美人志为第一。
泖东渔隐 俞宗海又题(钤印阴文:粟庐)
上述二则题跋,言简意赅,道出了隋碑书法的真谛,显示出题跋者的真知卓识。看似寥寥数语的背后,却还隐含着许多尘封的历史......
题跋作者俞宗海,字粟庐,号韬庵,乃是昆曲大师俞振飞之父;江苏娄县(今松江,属上海市)人。其生卒(1847-1930),享年八十有四。光绪间,署金山县守备,后改太湖水师营处办事,乃移家苏州。通金石学,工书法,精鉴别。从韩华卿习昆曲,得叶堂唱法奥秘。遂自成一家,创为“俞派唱法”,被誉为“江南曲圣”。有《粟庐曲谱》传世。俞公既殁,长洲吴梅为其亲撰《家传》,乃曰:
“既居吴,吴中人士求书者无虚日,君从容挥翰,皆如其意而去......吴县张公履谦,负乡里众望,闻君名,招致其家。君感其礼遇,为之考金石、搜文史、教授子弟,历四十年如一日。”“晚年为上海李钟珏校定平泉书屋所藏书画,一时名手,皆服其鉴别之精。”
吴梅提到的那个“吴县张公履谦”(1838-1915),字月阶。亦即是此《董美人》原拓的所藏者“荫玉”之父。张荫玉名元穀,乃这张家第二代传人,是俞宗海的少东家。故俞粟庐称其为“荫玉仁兄大人”(其实张荫玉要比俞粟庐小十多来岁)。跋语又称“时客补园”,这个“补园”就是今天苏州拙政园的西部。俞粟庐与补园的关系,也有一段掌故可述。
话说清光绪三年(1877),吴县盐商张履谦以银价6500两购得东北街拙政园西部当时属汪硕甫的宅园,延请名家精心设计,园成后取名“补园”。1879年全家搬入居住,时隔十五年,到了光绪廿年(1894),张履谦撰写了《补园记》,并请著名曲家、书法家俞宗海书写《补园记》碑文,镌石立于园中。据《补园记》云:
岁己卯(1879),卜居娄门内迎春坊。宅北有地一隅,池沼澄泓,林木蓊翳,间有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因少葺之,芟夷芜秽,略见端倪,名曰补园。园之东,即故明王槐雨先生拙政园也。
光绪二十年(1894),岁在甲午除夕前三日,吴县张履谦月阶甫识,嘱古娄俞宗海粟庐氏,书于拜文揖沈之斋。
俞粟庐寄居补园历四十年,“光绪丙申十月”(1896)为张荫玉鉴定隋碑《董美人》拓本,是在书写《补园记》碑文之后的第三年。是年粟庐49岁,月阶58岁,荫玉年岁当在30至40之间。据《俞振飞自述》所云:粟庐老来得子,54岁始有一子,即俞振飞,排行老五,人称“江南俞五”(其上有四个姐姐。粟庐娶王氏、继顾氏、金氏,振飞乃顾氏所出。)《自述》又云:
“后来,苏州东北街张家请他去当‘西席’,主人名张荫玉,其父月阶亦爱唱昆曲。”
“张家主人荫玉和四个儿子都向我父亲学曲,荫玉唱丑,大儿子紫东唱老生,次子笛渔唱老生,三子逸侪唱旦角,幼子荷百唱丑。张家长子紫东,大约长我二十岁。”(张紫东名鍾来,号适庵。系昆剧传习所三位创始人之一。1915年张母寿辰 ,紫东首次在补园戏厅与时年14岁的俞振飞同台串演《牧羊记·望乡》,紫东饰苏武。)
补园中有个“卅六鸳鸯馆”,即当年俞粟庐教习昆曲之所。一池之隔,还有一个“留听阁”,是专供粟庐先生听曲处。粟庐在张家的月俸是每月20块银元,一直拿到去世为止,都是此数。他在跋语中自署“泖东渔隐”,颇少见。泖乃泖河,位于黄浦江的上游,在今上海青浦、松江区内。泖河之东,即古娄县辖地,今松江小昆山镇一带也。
俞宗海跋语对《董美人》赞美有加:“乃隋碑中至精之品”,“当以《董美人志》为第一”,允称精当确论。同时,他还提及另外两块隋碑:“近年所出《苏慈》、《张贵男》墓志,皆字画完好,书法清劲。”对此稍作介绍:
《苏慈墓志》乃隋文帝仁寿三年(603)所立,清光绪十三年(1887)于陕西蒲城出土。
《张贵男墓志》乃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十二月二十九日刻,清光绪十五年(1889)于河北邯郸出土。
上述二志皆隋碑之佼佼者,然比之《董美人》,仍感稍逊一筹。俞宗海说得好:“而风度端凝,当以《董美人志》为第一。”
此册《董美人》尚有一个奇特之处,即在最末页存有手书墨迹评语一则,书法极佳,录下:
《董美人》妍丽端庄,与《张黑女》不相上下,真艺林瑰宝也。
云间 虹霞识
只不知云间虹霞是何许人也,望知之者告知为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