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5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5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0423|回复: 252

【2009.4月强档人物】张东明(江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9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我们这一代的书写——代【公社月度强档人物】总序
http://bbs.shufa.org/viewthread.php?tid=108085

2009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张东明简介

   [fp][/fp]东明,又号有鱼居士,祖籍山东微山,1970年生于广东,1989年于北京军区入伍,1990年加入中国***.1998年毕业于山东师大,曾进修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书协进修学院、上海华东师大. 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书法创作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老师,江苏青年书协理事。2005年获徐州市优秀艺术家称号,江苏省“江左风流”八人书法展作者之一。2006年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获奖:
       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
       第五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金奖
       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
       全国职工书法展———————金奖
      《书法报》黄鹤奖书法展———黄鹤奖
       第一、三、五届江苏省青年书法展金奖

入展:
       首届全国"兰亭奖"书法展
       第七、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
       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展
       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展
       第四届全国书法新人展
       第三届流行书风展
       首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
       第二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
       江苏省书法精品赴京展
       江苏省书法50年大展
       江苏--日本福冈书法交流展
       韩中书艺家交流展
       "西泠印社"95周年国际书法交流展
       中韩书法大展

出版:
       《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览获奖作者作品集——张东明卷》
  《今日美术馆流行书风提名书家精品集——张东明卷》
  《当代中青年十二人长卷系列——张东明卷》
  《荣宝斋经典名家大家临》之《伯远贴》、《韭花贴》、《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粮院贴》、《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帖》

主编:
       《挥洒立水-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书法临摹作品集》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张东明随手小记

  [fp][/fp]字行书的创作,要用坚实的笔画质量来压住阵脚,否则易堕“滑”、“软”之地,但如一味坚硬,则难避“呆”、“滞”之讥,故书作以“刚健杂婀娜”为上品!此作线条厚实,笔画似直还曲,间以粗细、方圆等若干对比变化,使得整体面貌呈现出“雄”、“清”、“活”的艺术特点。

  酸甜苦辣咸,全都尝一遍后,我们说:这辈子没白过!口味如此,人生如此,书法也应如此!菜有川粤,书无南北,总以“有味道”为好!是作字字独立,在章法上易求平正,难得活泼,故结体多杂北碑以破正局,却如清鲜平和的淮扬菜里加上了湘菜的朝天椒,“出新意于法度之外”了......

  小字行书要能经得起放大,能放大的小字一是要笔画厚,二是要结构宽。笔画厚,用笔时既要敢于发力,又要擒纵相宜、中侧互见;结构宽,则须构心于字内字外之空白处,大小宽窄,引带牵丝皆须有所考虑。小中见大,小品能有大气象,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有鱼肖像.jpg
作品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我看到的张东明
张瑞田

[fp][/fp]关张东明书法的文字不少,颂扬与批评,均出于识者的分析与感受,不可全听,又不能不听。

书法批评越来越尴尬了,试图完全厘清书法艺术的规律,建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格局,只能是我们的妄想。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在美面前只能沉默。

自作聪明有可能就是人类的悲剧,而这一幕悲剧恰恰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就如同我们面对张东明的书法,本来是完整、系统,圆融、和谐的书法艺术作品,偏偏让一些自以为是的家伙说三道四,不听,会说你狂,听了,又不知所云。所以,西方有作家说,让批评家滚蛋,滚得越远,他们离艺术的本质才能越近。

张树让我对张东明的书法说几句话,我就说能不能让我与张东明见见面。说真的,书法艺术的抽象性,很难让一位批评家找到恰当的批评路径,进而直入书法家的内心,看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我写的有关书法批评的文字,其对象均与我面对面地畅谈了,话题可以宽泛,酒、诗、性,美、恶、丑,大路与天空,山南与地北。

我所见到的张东明有诗人气质。率性与质朴,松弛与放达,似乎与书法家的身份有着较大的距离。对这一点,我挺欣赏,无华真实,自由洒脱,比那种穿长袍马褂、作书法秀的小子们高贵多了。后来我又知道,张东明写字时嘴角叼一棵烟,写字时烟灰掉进砚台里,他就用锋利的毛笔把烟灰一搅,继续他的书法创作。

有诗人气质的张东明自然好酒。在我四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我发现了酒与狗这两样好东西。液态的前者,可以让人沉醉在没有等级的世界里,说上一夜的话——哪怕是大话,也具有真实的含义。有生命的后者——狗,显然比新闻发言人厚道而诚实,与之交往,负义的常常是我们。有可能张东明厌恶世界上一切的虚情假义,他喜欢与酒交友,然后,把一身的酒气,还有洁白的烟灰与墨交融,写出的字就有了生命,有了***。我当然推崇书法的书卷气,但,缺少生命与***的书卷气阴气过重了,有时,会使我们忧郁。

有可能这就是进入张东明书法本体的道路,书如其人,他的字自然布满了明媚的阳光,如男高音般爽直的线条,是晋人超然人格的物化,没有遮拦的一泄千里,如同诗人情感的无端宣泄。远远看去,我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站立在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挺拔的男人。有可能是王羲之,有可能是张东明。

我没有细致考察张东明的学书过程,其实,一个成熟的书法家只要留下作品便可把自己的艺术秘密诏告天下。围绕艺术作品的一切诠释都是肤浅的、幼稚的、苍白的。我只想说的是,我喜欢写字的张东明,一个不装扮成艺术家的张东明;我也喜欢张东明写的字——一种叫书法的艺术品,可以沉默相对的艺术品。
至于我们在张东明的书法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什么,最好问一问自己。

(本文作者系当代作家、书法批评家、策展人)
DSC_7365002.jpg
绢本楷书东坡文.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楚调自歌  以佚将来
丛文俊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

[fp][/fp]州张东明,号有鱼居士.祖籍鲁西微山,生于粤北兴宁。负笈中初假硬笔以问书,壮乃渐近翰墨,多方临池,惜乎蒙昧,收效甚微。自述十余年前有幸师从王冰石先生学书,始入正途,有所成就。此但言其以得师法而至于解惑悟道,遂进乎技矣。

依客观规律而言,得于师法不能无我,有我不能无时。一定时代之书法风气,必然会陶冶出相应之人物,在其作品中留下印记,而时尚之风雅与流弊,亦必然要问萃于斯。所幸智者颖悟,能慧心孤诣化为毫芒间之个性,趋利避害,近雅脱俗,遂成翘楚。当代书坛有为之青年作者,大都如是。

余初知东明,始于近年对其行书作品之观察。据余之印象,作者临帖必夥,且主观性、选择性皆强,撷取杂糅,不主一家;著力传统,味从时尚,虽个性未彰,而已能隐约可见作者"和而不同"之意向。所差者,火候耳。及至今年余过徐州,始识东明,于其人其书知之亦多,是以敢言之。

东明激赏米芾"集古字"之法,思其成功所由,复上朔米字晋唐渊源,俯观历朝学米者之诀要,研味体察,笔试所得,十余年之精力,泰半付诸帖学。同时,受碑学与时风侵润,东明亦企羡碑碣"法书深刻"之美,属意于"帖面碑骨"之理想境界,故尔涉猎北碑,栖心篆隶,以开豁心胸,博采众美。其理想如是,犹取法乎上者,其书果以能进,气象颇胜畴昔矣。

若言东明于碑帖融合之特色,当以其近作《李蟠白燕诗中堂》略具规模,可见指为。然若求之大成,泯灭碑帖形迹,其途尚艰且遥。何耶?盖谓碑之赏悦,尽在刀斧夸饰之迹,虽有"透过刀锋看笔锋"之倡,而行之实难,有所得、亦能融入帖中尤难。所谓帖者,文化之结晶,英杰之妙迹,精微博大,体象恢宏,与北碑异质殊美.康南海尊崇北碑,然止限于楷,于行草仍以帖学为正宗;沈寐叟移碑入草,但以先坏帖学成法为根基。以是观之,东明之努力,前途多艰,而其志之所之,亦足以使人感佩矣。

东明行书小字尺牍颇佳,面目亦多,大抵随兴而发,徘徊于唐宋明清人之间,从容流丽,类于风雅。观其笔性墨情,直如山间清溪,淙淙汩汩,状虽小而绵绵不绝,已扣“不激不厉”之门。至于身在时尚之中,潜移默化,不无雕刻作意之迹。披沙铄金,请俟将来。

东明正书大字,兼乎唐楷北碑,姿媚有余,而落笔似嫌太易,恨少风骨。小楷如《辩才大师真赞》者疏朗隽秀,清醇可人,意气尔雅,奄有古风,基于帖而兼乎碑,超迈于大字者正多。偶见其画长而字散者,系误察刻帖任笔太过使然,当思收束,返于质朴。

东明亦能作隶,用笔厚重翻曲,体势欹侧开张,趣从清贤与时尚,虽则迹远大雅,要亦楚调自歌,不乏可观。
《论语.述而》称孔子“钓而不纲”,意在乐志垂纶,有鱼即是以娱心意,怡性情,本不在乎得鱼之多寡,是以与渔者仅为口食、张网而务示其多者有别。东明号有鱼居士,其书师古鉴今,取钓在我,颇解传者垂纶之志。不知此是否为其号之寓寄?抑其旨在忘筌耶?

(此文刊于《流行书风获奖作者-张东明》卷)
甲申孟夏之月于半草堂,丛文俊谨序
经典照片.jpg
作品0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张东明书艺漫记
李强


[fp][/fp]东明相识是在几年前秀丽的莫干山下,是一个书法活动,我们一同赴浙领奖。一见面时,他一句我是专门来看你的,让我感动许久的同时,也感知了其真率可爱。几天里,我们一同登莫干、游西湖,寻师访友,把酒临风,彻夜倾谈,确是一次难忘而快活的旅行。近几年来,我去徐州,他来北京,相交更密,相知也更深了。

东明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自己也是“扛过枪”的。环境与经历使他的性格刚毅踏实且朴诚,而从事书法艺术,这些性格特点是最可宝贵的。书法之道,无疑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考验耐力、须用一生作赌注的艺术,若无坚强而踏实的持久耐力,很容易半途迷返,我的不少极有才华的朋友都因此淡出于书林。东明学书颇费周折,幸拜入江南名士王冰石先生门下,王先生大名我久有所闻,后在徐州又有幸遇见,先生儒雅的谈吐、谦和的风度,令人敬重。我想师从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师长,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书艺一技。

东明创作是以帖学行草为主线的。前几年,他注意拓宽章法的疏朗,而运笔结字尚觉拘谨,近几年的作品,随着才学的积累,视野的宏阔,作品点画清劲,造形灵脱,格调清雅,极具回味了。我品读和创作作品,无论或碑或帖,或大或小,极重作品本身的“韵质”的营造。,当代书坛,清醒的艺术家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在精心打造个人语言的同时,在食古而化的融合时,在避开古人今人的同时,只有韵味才是书家们最想要得到的,这是书艺之本。否则,你的作品再开张、再工整,如何有冲击性,又如何精致,都不会让人从心里折服追随,而东明的作品就有这样让人难忘和悦目的品位。他的作品不事乖张,不慕新奇,真正从传统中化出,又凸现个人特点,慢慢品来,如遇古贤,似见其人,颇令人赏心悦目。最近,品读他的作品时觉得他又有新想法了,即点画中寓灵机和清丽的同时,又加入些骨力和张扬,使他的作品更具魅力、更真深意了。

近年来,他的作品风格已自具风貌,并连获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银奖,但东明一直都很谦逊、冷静,对自己的艺术之路有着清醒的把握,并默默充实着,我想他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的。东明近又来了信,其中几件小幅作品极精妙,我都郑重珍藏起来了,每次翻看时,在欣赏灵致清爽的妙制同时,也生出些妒忌来,“ 他写这么好,咋整的呢?”,盼早些日子相聚,好多讨他几件作品。

二00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拟于京北
95枪.jpg
作品00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书坛骁将张东明
王冰石
(中国书协书法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徐州市书协主席)


[fp][/fp]季梁山舟答张芑堂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后来杨守敬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二要:一品高,一学富,总成五要。这“五要”成为造就一个书家的定论,向被学界所津津乐道。五要中“天分”是第一位的,所谓天分,就是与生俱来的某种潜质,只要环境条件适宜,一粒种子就能开出美丽花朵,结出丰硕成果。天分也可说是天才,世界上有很多天才,人们都说毛泽东是伟大的天才,毛泽东自己也说天才是有的,所谓天才,就是比较聪明一点而已。如此说来,搞艺术要有天分,搞书法艺术,就是聪明人的一种事业了。

张东明在我众多的学生中就属比较聪明的那种,他天生就喜欢写字,一开始在兵营里条件差,练写钢笔字,拿毛笔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玉版十三行》、《灵飞经》字帖当范本,钢笔字写得很美观,参加一次硬笔书法展览,竟一举夺魁,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后来他写钢笔字不过瘾了,兴趣由硬笔转入毛笔,加入我指导的书法学习班学习,数年下来毛笔字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说用毛笔写字比钢笔写字好玩,这是当然的,东汉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表现力比硬笔要丰富得多,和京剧艺术一样,书法艺术也是我们的国粹呀!

既是国粹,便大有学问,深不可测,不单凭好玩而已。张东明开始重视对书法史,书法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对毛笔书写技法进行艰苦的磨练,经过长期的浸淫和跋涉,积累了很多心得和体会。比如他学颜真卿正楷,出发点是正心正手,力求用笔中锋涩行,写出方整字形中透出的雄秀气象;写《张猛龙碑》,不刻意描摹方棱点画,将注意力放在字形变化丰富的姿态上,以中锋行笔出之,泯除北碑大率镌刻粗略的斧凿痕迹,揣摩书丹毫锋转折意趣,独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学米芾行书,除掌握米书欹侧、险绝、运笔的纵横自由外,他尤心仪于米芾的“集古字”,仿效古贤博采众长总而成之的方法,由米而追溯颜、褚、二王,又由米而反观吴琚、董其昌、徐渭、王铎,把行书一体上下千年贯穿一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比较异同,体味优长,从中寻找行书发展的脉络和各家书风形成的原因。他学习能举一反三,视野深远开阔,不拘一家,不囿一派,其善学多思可见一斑。

由于方法对路,又肯下工夫,张东明书法渐成气候。他最擅长的是行书,行书一体自来以二王为宗,特别是王羲之,历来有很高评价。王羲之是从蒙师卫夫人那里学钟繇笔法的,但王羲之敢于创新,改革了钟繇古质笔法,将钟书中带有隶意的波挑敛锋不发,创造出一种潇洒古淡,遒媚劲健,自然安详,以气韵为灵魂的东晋风流,这种风流披靡千载已成为优秀文化而绵延不绝。张东明行书力求传达这种气韵,他说,我追求东晋风流,向往陶渊明诗的悠然,希望大家都过和平安静的生活,但愿我的作品也能够给大众带来高雅的审美愉悦。由于他创作理念给自己定了位,他临帖自有取舍标准,合乎他审美意趣的法书,他都拿来临写,不断地在自己的作品里深化传统精神,注入个人对传统精神新的理解和认识。不合乎脾性的碑帖,他有时也拿来参照临习,从中发现可用的东西。东晋风流是他追攀的境界,唯韵是求,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是他不断奋进的动力,这是值得赞许的。

传统是优秀的,东晋风流作为高品位的审美样式已成历史而存在,然而当今书家如果只是以守住传统为底线,则传统又是很悲哀的。清人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优秀传统如果不注入新的活力,传统就要死亡。张东明和许多有志于书法的同道都深感这种危机,他认识到学习俊逸潇洒的东晋风流若没有坚硬的骨力支撑,很容易走到轻浮艳媚的“俗”路上去,历史上曾有过帖学衰微的危机,当今帖学书派决不能重蹈覆辙。他选择了走碑帖结合的道路,对汉隶、北碑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在临帖的同时,不断临写汉魏碑刻,但他学碑刻仍是为了写好行书,他以涩行、朴拙的碑派用笔弥补流畅甜滑帖派用笔的不足,气骨更加开张,形成了“帖面碑骨”自家书风。我们解读他的作品,感觉气息渊雅冲和,清旷散逸,既有东晋雅士的文人风度,又有民间朴野真率的自然韵致;字形结构已非哪家哪派可指,却又有各家各派影子;玩味其用笔,既有细腻灵动的妍美,又有质朴厚道的拙趣,创作可谓得心应手,由必然王国逐渐进入自由王国了。

张东明是幸运的,这几年他的作品不断在全国重要书展赛事上获奖,他的名字渐被世人所知了。他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得益于家乡地方风习的熏染。他的家乡徐州,古称彭城,列为九州之一,是国务院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位处南北之交,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徐州也是江苏书法强市,以中青年为主的书法创作形成群体,筑起高地,有良好的艺术学术氛围,高水平书家很多,大家各擅胜场,各具特色。处在这样的环境,要使自己作品出人头地,势必要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思路,张东明审时度势,独立思考,找准了门径,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书法为他和他的家乡赢得了荣誉。

艺海无涯,东明今后的艺路依然漫长,拙文前面提到的“五要”中,杨守敬的“品高”和“学富”当是东明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东明在书法技术层面之外更注意人格和文化的修为,为最终提升书法学术品位而勇猛精进!

最近张东明书法要结集出版,嘱我写序,我就东明学书思路和方法作简要介绍,希望初学书法的人能从中获得启迪。

(此文刊于《流行书风获奖作者-张东明》卷)
与恩师王冰石先生.jpg
作品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风清凌霜的有鱼
张俊东

[fp][/fp]间过去两年多了,至今还记得在去往杭州的途中,在火车停靠徐州车站的时候,特意下了火车,把双脚坚实的踏在徐州的大地上,深情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因为一位朋友有鱼居士张东明就在这里生活。

有鱼居士张东明,是七十年代出生书家中我比较关注的一位。为什么关注,因为作为同是七十年代出生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近20年来当代书坛追求表现时风的影响,我们收获着,也迷茫着;激动过,也无奈过,而有鱼似乎是最富理性、最为稳定,受时风影响比较小的一个。不管在国展、中青展中又出现了什么吃香的书风和现象,他一直把自己的艺术风格定位在文人小行书这一路子上,作着艰难的跋涉和攀登,这是需要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非常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做到的。

我常常在想,我们追求艺术的最後目的是什么,是成名成家吗,是换取多少钱吗,可能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是达到梦想的那个境界。在那个梦想的境界里我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愉悦,为了这样的一个境界,生命似乎都显得可有可无,甚至可以付出。我们创作的每一张作品表面上看是给真正懂得艺术的人的,其实都是给自己的,只有自己满意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说有鱼的作品写的很传统,看了不是很激动,但触摸有鱼的作品,我们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清寂和纯净,有一股文人、散士的书卷气扑面而来。现实中,有很多艺术作品会使人激动的颤栗、悲伤的哭泣,但也有很多艺术作品会使人们狂热的心冷静下来,如走进庄严而又静寂的禅院,几株老树、一眼古井和那无欲无求的暮鼓晨钟,使我们的心远离了尘嚣,心境如水。这就是有鱼的心境和追求,这就是有鱼书法艺术带给我的感觉。

我们以往对艺术作品(经典代表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是以探求艺术家创作的客观历史背景、艺术家的主观意图、艺术审美、采取的技术手段等为主要目的,试图研究清楚一位艺术家当时创作的主客观条件,试图做尽量精确的解读和分析。这样是有意义的,但不是意义的全部。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创作者的意图,还有创作者自己根本没有去表达或所未能预料、而对其他人又有着特殊需要的重要意义和更加广泛的意义。有鱼接连的获了这么多的奖项,谁又能说他的意义仅仅是作品本身很有局限的一种或者是几种表达呢。这也是一千个观众就有自己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面对有鱼的作品,我不应该再喋喋不休了,应该把感受点和思维角度留给大家。

2004年11月1日黑龙江大庆第一次落雪之夜于唐风斋
1990年时,我的军事素质很不错。.jpg
禅诗笺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张东明书法蠡说
刘丛明

[fp][/fp]当前,书法作为一种纯粹寄兴达情的艺术形式已愈来愈为时人所重,从书家个性释怀到趋向大众审美愉悦,书法的审美愉悦功能日益凸现出来。就书家而言,应对此趋向有清醒的认识,使自己作品的个性释怀能纳入到大众审美范畴,使自己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种孤斋雅玩或少数人的雅事,雅俗共赏才是真正的合乎时代气息。这其中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自不待言。

江苏书家张东明,十数年来临池不辍,坚持走碑帖结合的路子,他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审美选择,以二王流派书风为基调,从米芾入手,下法明清,上追魏晋,将碑的朴拙豪放与帖的精微严谨巧妙地融为一体。他认定一家,取精用宏,在不断深化自己作品传统精神的同时,注入个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作品透着典雅的书卷气息,用笔灵动,线质厚道,不急不躁而风规自远。清新雅正的书风,既合乎传统书学的精神又谙合了时代的审美特质,为大众审美心理所青睐,使他在日益喧闹的当代书坛渐而浮出水面,脱颖而出。

张东明的书法创作中,最合乎他性情的是行草书。东明不是那种写字式的书法匠人,他是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敏锐的感悟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家。他在为艺道路上走的是先精后博,先吃透一家再进而博取百家的路子。实际上吃透一家不容易,而在东明这里,“ 吃透一家”绝不仅是吃透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他选择了合乎已性,借以释放个性情怀的以二王为代表的经典帖学作品。从米字结体入手,追寻二王遗韵和明清文人气息,其中又挟以碑派浑厚豪放的意趣和手法。无论是手札式的小行草作品,还是八尺长条、对联作品,用笔都非常灵动自在,透出了一种无意于佳而佳的精神意趣。他在用笔使转上的把握能力和技巧相当娴熟,对结体笔划间的调整和细微处理常在不经意间而自然到位。东明始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情怀去追寻传统书法的雅气、静气、清气和金石气。长期的浸淫于二王一脉的作品,使他对其中的来龙去脉分析得很透彻,在碑帖相间中趟出了自己的路子。

不难看出,东明在行草书法创作和实践中,接受了传统文人对书法艺术风格化的自觉性追求和渐次深化雅化的意识。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娇情做作的成份,更没有时下那种“假传统”和“伪现代”的影子。以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我写字讲究的是心平气和”。当然,他同样也追求变化,讲究形式感,追寻作品中的动感和情态意趣。近几年来,他在行草书作品中又更多的注入了碑的浑厚气息,使灵动的帖学线条更加凝练,灵动而厚重的点线使作品血肉丰满。这种自觉的调整变化,丰富了他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含量。可贵的是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他的行草书中,而且在他的小楷尤其是隶书作品中更为明显。他的小楷以钟王为铺垫、近来又关注碑版墓志,韵致叠出的华丽中又透出稚拙古朴的气息。他虽很少作隶书,但偶作之竟也是那种古典书法“气厚神和”的格调,体貌古意盎然,加之掺入其中的新文人书法笔法意趣,细细品来,如佳茗留甘,淡逸清旷,韵味悠长。

接触过他的人都有这种感觉,东明于人于书都很真诚。他不事张扬,质朴内敛的品性铸就了他作品中的清新雅量和高标格调。作为一个本色书法家,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实践创作和作品来说话,而不是其它,张东明的成功便是一个明证。当然,东明的书法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得益于他所处地域书风的影响,徐州又称彭城、地处要冲,位列九州,是南北交汇的地方,北方的雄强、南方的秀韵于此相冲相合,故此地书风以“清雄”为主脉,生生不息,东明处此宝地,更是如鱼入海、如炭入炉,假以时日,必成精金。

当然,东明对自己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掘传统精华,如何更加贴切地把传统精神与时代风貌结合,如何在“清雄”的基础气氛中凸显自家品格等等方面,始终是他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他今后进一步丰满羽翼的必备功课。

朋友们都有信心东明会取得更大成功,有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
1991年当兵时,在八达岭脚下.jpg
绢本临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艺境》专访张东明
《艺境》:从小生活在空军大院,按说那里“武”的气氛更浓,您是怎么喜欢上书法的?
张东明:男儿当自重横行。环境影响人。空军,尤其是飞行员的素质,无论是身体还是文化知识结构,文武兼修,在整个军队乃至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极为优秀的群体,以现在的话来说,飞行员就是“精英团队”!从小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武兼修”的环境里,耳熏目染,潜移默化,自己喜欢上书法好像也不是很意外的事情。实际上,我真正拿起毛笔写字,是在24岁,那时已从部队复员退伍回到徐州工作了。

《艺境》:您对传统的帖学下过很大功夫,作品里又有碑的东西在里面,这在同龄书法家中并不多。您怎么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张东明:碑帖之间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一直认为我是“帖学”一派的。对于目前的风格,我的恩师王冰石先生提出过一个“清雄”的概念,王先生认为,徐州地接南北,联络东西,人在其中,既得江左风流,又涵北地风骨,故其书风也应有涵盖南北的气度,北碑南帖都当汇于一腕乃佳。我以为,碑帖面目不同,其内质无异,书理一矣。书家每自分派,好像小说家笔下的武林,门派众多,各擅一格,互不服气,最后收拾场面的,往往都是融汇各家总而大成的人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阴阳互补,才能证得大道。

《艺境》:书法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按照您的理解该怎么让这种抽象的艺术变得生动?
张东明:其实书法是有象的。书法的造型对象就是汉字。
自我曝光一下。有朋友问我,你写的字都认识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不怕大家笑话,我对一些生僻冷异的字,还真是有一些不认识)当时我的回答是,我哪怕不认识这个字,我也能把它写得比大多数认识它的人要好!

《艺境》:您怎么理解书法的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您认为临古应该“ 基本像”还是“大体差不多”?
张东明:要“基本像”,最好是“很像”。尤其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时候,眼手配合要精准,既要能看出来,还要能准确的用笔还原出来。不仅书法如此,很多行业都有这种特点,大名鼎鼎的刘翔,照样要大量进行严格的基础训练,训练水平上去了,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从书法史来看,大师们在临古时也是很严格的,“如灯取影”、“拟之尚似”、“下真迹一等”等等,很多词都是表现、形容、反映大师对待临古时的严肃态度的。

《艺境》:您认为在书法实践中,一个人的天分对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有多大的影响作用?是否天分能决定其最终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张东明:天分理所应当应该是第一位的!当然,老黄牛精神也绝对要提倡!最好的就是二者的统一,天分既高,又肯下工夫,且下工夫的方向又对路,这样的人想不出成果都难!不仅书法如此,各行各业概莫能外!

《艺境》:作为一个“获奖专业户”,你怎么看待现在众多的展览?国展、流行书风展览,还有国际书协的展览,您觉得它们给书坛带来什么,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张东明:“获奖专业户”这词就是伴随展览应运而生的,好像是个褒义的吧?!
展览是个好事情,众多的展览给书法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书法的发展。书法爱好者们从书斋中走出来,通过展览这个平台展示自己,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是符合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的。当然,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随之而来,影响了展览活动的健康,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看问题应该多从积极的一面去想,总是消极悲观,生活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国展、流行书风展览和国际书协的展览,对书坛而言是个好现象,对书家而言也是好事情,三个展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作品风格取向和组织形式,是当代书法繁荣的产物。古典、现代、城市、乡村、含蓄、***,当今社会提倡和谐发展,提倡包容共赢,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项目,应当与社会同步。

《艺境》:网络现在催红了不少书法家,作为很早就开始上网的书法家,你怎么看待书法网络现象?
张东明:在书法网络里,我属于“骨灰级”网友啦,接触网络比较早。
网络书法,书法网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古代书家大多为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基本都是当时掌握、占有信息最多最全的人群,现代书家应该学习这一点,不要甘当时代落伍者。主动参与和被动接受哪个好,大家都是明白的。

《艺境》:你在网上也挨了一些骂,有些是理性批评,有些则被网友称为“文人相轻”。你自己怎么看?
张东明:很多搞书法的朋友也想触电,知道我上网比较多,就来咨询我,
我很认真的告诉他们,网络很好,但你要有个心理准备,一是很大可能有批评你的,你要虚心一点;二是很大可能有表扬你的,你也要虚心一点。网络世界很大,有容乃大也!
网络包容了世界,你也要有包容网络的心态!

《艺境》:您觉得自己的书法已经形成个人面目了吗,这种风格能维持多久?
张东明:所谓“个人面目”就是风格,每个人都有风格。风格有雅俗之别,水平有高下之分,有追求有思想的书家,脚步是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长时间的。

《艺境》:到北京之后,对您的书风有没有影响?或者说艺术观念等有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是改变,在作品里最能体现的是什么?
张东明:到北京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提高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北京是个包罗万象的地方,各种书法观念和风格在此汇聚,你可以很直观、很客观的去亲自触摸和了解事物的原生面目,这对一个年轻的书法人来说,是很幸福的事情!应该说这三年旅京生活,我的书风整体面貌没有做大的改变,但在一些具体的技法层面上有变动,更加注意对细节的把握,在书写时更加自信,笔画线条更加耐看等等都有一些小小的进步和变化。至于风格,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会主动去进行大的改变。
一家三口.jpg
作品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4月强档人物】
江苏>>>张东明


白话临摹
张东明
       [fp][/fp]摹是很难的。

        传,王右军书兰亭,醒后复为之四十余过,皆不如前;传,唐太宗仿虞世南书,魏征观后曰,“惟戬字戈法颇逼真”……

        举例虽不是特别贴切,却也能说明一下我提出的观点:以书圣之能,有意重复尚不如意;以唐太宗之妙,倾心之下竟仅得一划!-----临帖难啊!

        可是,有很多朋友讲,东明你的观点太偏颇了。你看,历代有这么多出色的书法家,还有这么多优异的大师,不都是从临摹出来的吗?

        对!

        我改变观点,赞同朋友们提出的意见。

        艺术是变化的。不同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一个个观点,不同的一件件艺术品,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家,共同组成了生机勃勃的艺术史。攻书临帖,要做到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的差异性造成的,而正是这个差异性的存在,使不同的人在临摹同一件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面目,差异性就是个性,所以,同是临兰亭,欧摹虞摹褚摹米摹赵摹……各有千秋,同为绝响。历代书法大师在临摹方面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案例,如米南宫临摹以假换真,如王铎移尺牍为巨幛,而何绍基更绝,临《争座位》比颜鲁公写的还象颜体。其实临摹不是目的,通过临摹来求得规矩,来开启自身的创作灵感和潜力才是目的!

        哲学讲共性和个性,在书法里就是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通过临摹,我们直接面对最纯粹、精炼的笔法、结构、章法,直接与古人对话。几千年汉字书写史树立起来的为数不多的经典作品,我认为代表了书法的共性,你掌握的共性越多,你的个性表现就越精彩,个性决不会被淹没。反之,不经过一个相对严格的经典训练,不沉下心坐坐冷板凳,就“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个性发泄,绝对能唬住不懂行的,却绝对唬不住懂行的!创作,只要是能拿毛笔写汉字的,都可以弄!可这里面有高低,分雅俗,您想要高雅还是低俗,还真的需要考虑考虑临摹与创作的辨证关系。

        临摹的方法有很多种,请恕不一一介绍了,我认为孙过庭提出的要求很在理,要“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这是因为“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 挫于豪芒”,书法的高妙精深是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细细的研究推敲,很是要花费一番心血!“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一番呕心沥血之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搞起创作来“自然容与徘徊”。可以调动的兵马多了,排兵布阵当然是游刃有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什么就来什么,个性发挥那是“相当的”自由。

        换个话题,切入我的临摹史。

        我是24岁开始拿毛笔练书法的,入手是《麻姑山仙坛记》,恩师王冰石先生讲,要先正正手、正正心,端正一下汉字结构,练练中锋用笔。一年后,我临《张猛龙》和米字行书,这两种类型有一个共同点,字形变化丰富。魏碑在结体上的剞侧活泼与米字用笔上的纵横自由,再加上一年来刻苦打下的颜字基础,互相渗化,慢慢交融,使我对书法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技巧的掌握也逐渐丰富起来。我喜欢行书,学书以来,用力最多的是这种“鸾鹤婵娟,风行雨散”的书体,具备一定的基础后,我也学米南宫“集古字”的方法,基本是把能看到的行书帖子滤了一遍,合我笔性的,深入进去,不合脾气的,也动手临它几行,不轻易放过。通过米字,我上朔其源,临习二王、颜褚;下探其流,涉猎子昂、孟津;或由赵松雪攀到李北海,又从李北海游到何道州;何道州碑帖结合是典范,我心慕之,也学习了不少金石碑版,试验“碑帖结合”的路数;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观千剑而识器,书法亦同理。通过大量的临摹,手上有了根,心里也逐渐有了谱,碑的沉实,帖的飘逸渐汇腕底,感觉到搞创作也越来越能接近自己的想法了。

        一年来,在中国书法院进修,本以为导师们会传几手创作方面的绝招,没想到还是强调临摹,还是对经典的分析临摹。实临到一个针眼大小的空白,理性的一塌糊涂;意临到天马行空风韵尤存,感性的也是一塌糊涂。但更严格也更自由,在两个极端中,我取中间派,我自己认为还是个性使然吧。这里选登的几件临摹“作品”,都是基本“象”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到拙“作”的各位师友同道,希望您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不善写文章,文笔不好,所以在这里来了个想哪讲哪的大白话,但都是真话,真的!谢谢您能看完!

        有鱼居士张东明于京北立水桥畔
        2006年3月31日凌晨4时
2005 时.jpg
作品0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