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闹
无庸赘言,草书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审美情调的一种艺术了,它的奔腾狂放,它的含蓄悠远,它的简约虚无,无不在若即若离地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扑朔迷离地拨动着你我的心弦,它最大限度地诠释了抽象的艺术内涵,字里行间毫端笔触都写满了中国人独有的审美理念,它是那样地不可捉摸却又灿若烟霞,它是那样地古意盎然却又历久弥新,应该说,草书是书法中的书法,它囊括了书法所有各种元素中的精华,抓住了最令人兴奋的那个点,让人怦然心动如醉如痴;同时,草书也是书法各体当中最彻底摆脱实用羁绊,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更纯粹的书体。它的出现,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必然,又是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草书名家代不乏人,具才子情怀者更是趋之若骛,但草书确又是书法中的高难度,并非所有的书家都有胆量和能力去轻易为之,正因为它没有楷书行书的雅俗共赏而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才会使之更加专注地致力于本身线条的锤炼和点画的修行,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书法中的阳春白雪;但同时,草书又是极容易失其法度而堕入恶俗的一种书体,它的纯粹和抽象,需要书家具有更加敏锐的眼光和更加敏捷的身手,稍有欠缺,就有可能一塌糊涂。所以历代的草书大家大都是一花独放不治他技,以更加纯粹的面目示人。诚然,书法各体有相互影响彼此滋润的内在联系,但精于草书者必然是对其倾之于更大心血,使之包括了更多的艺术含量在里面。
经过多年展览体制的洗练和陶冶,草书创作也和其他书体一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倾向,重功力、重情趣、重装饰成为广大书法作者的共识,从首届草书展来稿情况看,取法魏晋已成为一大潮流,而地域特色亦不容小觑。一些优秀作者在驾驭作品形式方面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在表达草书独有的性情的同时溶入了自己的理解,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性,成为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学院派的创作理念为当代草书创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来稿中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流露着学院派的书风和痕迹,无论是那些宏篇巨制还是精妙小品,由于类似学院派的那种独特的创作方法,使这些作品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气息和极其灵动的感性色彩,而这些貌似感性的东西,甚至是非常打动人的作品,其实是作者煞费苦心理性经营的结果。他们在创作之先,往往先打小稿,精心设计,包括整体的格调和字里行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浓淡干湿的笔墨变化,都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具体到作品的创作,只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照图施工而已。我无意去评价这种创作方法的对与错得与失,只是能够感觉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创作,那种真正发自性情按照自身创作规律的自然书写相比,是一种全新的东西;它虽然也是书写,但是它却将书写性有意地淡化,而增加其内在设计的成份,然而毫无疑问,它的作品意识更加强化,艺术效果也更加突出,比当年的广西现象在笔墨技术上更前进了一步,也更加注重了艺术感觉和书写的状态,在展览中异外抢眼,赢得评委的选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代的草书创作也和其他书体一样,进入到一种相对融合彼此渗透的状态,南北的界限已不甚明显,然而作为地域书风的潜在影响,在作品的式样、格调和取法方面依然会有所流露,或者说几种相对主流的书风流派在不同地域的作者间实际上或隐或现地存在着。江浙一带的作者多注重取法晋人帖学,更兼受美院式创作方式的影响,能够将二王手札之类草书放大后书写,使之适应展厅效果的需要,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经过系统训练而掌握的较为完备的笔墨技术,成为近年来行草书创作的一道景观。辽宁书家多年以来以宗法书谱为主线,书风隽永灵动,而更多的年轻作者在创作上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聂大帅书风的滋养渗透,注重笔调的开合和气度,以及点、线、面的协调组合;四川书家的谢无量情结也是挥之不去,在大多数作者笔下都会有所流露,字里行间总洋溢着一股麻辣味;而河南的作品尽管实力整齐功力不俗,但整个看起来似乎缺乏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昔日学王铎那样的大行草渐渐失去主流地位,而代之以各种风格兼备并存的局面,就好比豫菜一样,虽然不具备其他菜系的鲜明特色,但也许没有风格正是自己的风格,不过它的地域特色不甚明显了,而骨子里依然有着重气势那样的潜在倾向。本次展览章草作品的来稿占有一定比例,章草的特点容易把握,可是要写好并非易事,其苍茫简远的格调气息,决定了其需用古质朴茂的旧体用笔来书写完成,像赵子昂宋克那样的章草其实已经违背了章草书本质上的要求,它与二王一路的提按用笔应该是格格不入的。真正意义上的大草在所有的草书作品中亦不多见,也许其唯美的抒情方式,极度的浪漫色彩使普通书法作者难以问津,也就是说,我们或却的可能不是技巧,而是胸怀。另外,行书与草书已然形成的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关系,也使得本次展览的众多草书作品显得欲说还羞暧昧不清,偏向于行则归于行,类似于草则划于草,而从大的审美格局到具体的用笔特点,行草之间并未有一个十分明晰的界限。
作为以单纯书体命名的首次展览,无论是来稿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令人可喜的,不仅说明草书在广大作者中有较好的基础,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同时,相当数量的优秀作者对草书的理解和把握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多种的风格流派都有所涉猎,而草书、行书等书体区别开来单独办展的方式,无疑能更好地推动各书体间的同步协调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和积极意义也将逐渐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