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朝花夕拾

[热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冰创作及活动年表 来源:tom
1957年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北京。
1972年中学时代以一组工业题材的写生首次参加公开的展览。
1974年-77年由于文革政策去中国北方山区务农,劳动之余做了大量的农村生活写生,并开展农村业余文艺和群众美术活动。编辑油印文艺刊物《烂漫山花》。
197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1977年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学习版画。
1978年开始创作以"碎王集"为总题的系列木刻版画。这些以乡村题材为主的作品使徐冰开始在国内外产生影响。曾入选在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的展览并获得了一些奖项。这批作品作为徐冰早期作品的一种风格,持续了近十年。
1980年创作黑白木刻画"打稻子的姑娘们",成为中国新时期版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和《中国版画50年》,并入选在法国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并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开始研究素描教学。随后发表有十多万字的《素描教学笔记》。中国《美术》杂志发表徐冰谈艺术创作的文章,题为"我画自己喜爱的东西",这篇文章一时成为各艺术院校深入生活的阅读材料。1984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这期间没有做太多作品,却读了不少杂书,对伯格森,加缨,和禅宗的思想有兴趣。发表综合版画"花和铅笔的静物"并获得国际青年美术展览二等奖。
1985年创作行为及装置作品"大轮子"(作品其他参与者:张骏,陈强,陈晋容,)和拓印长城的试验作"大墙的走向"。
1987年创作具有研究意味的连续性木版画"五个复数系列"和铜版画"卵石系列"并以此举办硕士学位毕业展。开始作品"析世鉴-一天书"(原名"析世鉴-一世纪末卷")创作的准备工作。整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库度过,停止一般活动,闭门设计刻制"伪汉字",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1988年的下半年。
1988年10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徐冰版画展",首次展出第一阶段完成的"天书",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形成被称为"徐冰现象"的大讨论。
参与温普林在长城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大地震",发表了行为作品"可读的天书"和"走着瞧"。接受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访问艺术家邀请。
1989年"天书"作为一件最大的装置作品参加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该展览引起国内外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其后,继续刻制了第二批"伪汉字"并开始了印制一百套"天书"的工作。由于艺术教育的成绩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一等奖。六月,***爆发,随后新潮艺术受到批判和禁止。"天书"被视为 "新潮美术错误倾向的集大成",成为被公开批判的焦点。(见当时的《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
1990年与部分学生和助手在北京金山岭长城开始巨型作品"鬼打墙"野外拓印阶段的工作。接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University of Madison-wisconsin)的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Honorees Fellows)赴美。
1991年最后完成为期4年工时的"天书",第一站运往日本东京画廊举办"析世鉴--天书"专题展。未完成的"鬼打墙"运至美国,在威斯康星州文维姆美术馆( Elvehiem Museum of Art)的协助下,完成了"鬼打墙"的后期制作,12月 "徐冰的三个装置"大型个人展在该美术馆开幕,展出了"天书","鬼打墙"和"五个复数系列"三件作品。作品开始引起美国艺术界注意。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Erwhson Britta在徐冰展览画册上发表题为"徐冰艺术中的过程和意义"的论文。日本艺评家千叶成夫在法国"中国明天"艺术讨论会上发表题为"远东艺术-一论徐冰"的论文。意大利《艺术》(Arte)杂志发表题为" Glideogfamml come ate astratta"专又介绍徐冰艺术(D.L Francesca & T.P.Laura)。在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创作了陶材料装置作品"A.B.C…"。
1992年由美国北得克达州立美术馆(North Dakota Museum of An)组织的徐冰个人三年展第一回展"在该馆开幕。参加Fax-Art项目国际展。作品被艾维姆艺术博物馆和法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收藏。移居美国南得克达(South Dakoda)威米兰(Vermillion)小镇学习造纸和西方书籍装订。
1993移居纽约东村。完成"文盲文"。在北京完成"后约全书"。在纽约创作作品"误街"。接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坎培拉艺术学院的访问艺术家邀请。参加悉尼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temporary)举办的"Map Goes Pop"展,展出"文盲文"。入选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45nd Venice Biannual)展出"天书"。
参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维克纳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家四人展",展出装置"文化谈判"。"天书"的一部分被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Queensland Art Gallery)收藏,另一些作品被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年底在北京开始进行活的动物类作品的试验。
1994年1月为西班牙索菲亚王后国家现代艺术中心博物馆(Museum National Center de Art Reina Sofia)展览之准备,在北京翰墨艺术中心展厅举行" 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的小范围试验展。引起国外新闻媒体的关注。在北京制作了作品"文化动物"。参加西班牙索菲亚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生与熟"(Cocido YCrndo)展。展览未接受"文化动物"而展出了"天书"。纽约布朗士博物馆
(Bronx Museum of Art)举办"徐冰新近作品展"展出" A.B.C…","文盲文', "误街"和"文化动物"的录像装置。开始设计"新英文书法"。美国《艺术新闻》(Art News)发表Jonahan Goodman题为"Bign Xu:4000 Characters in search of Meaning"的长文。澳大利亚《亚太艺术》(Art Asia Pacific)杂志发表对徐冰的长篇采访文,美国芝加哥大学《公众文化》(Public Culture)杂志同期发表三篇论文讨论徐冰艺术。在耶鲁大学做演讲。
1995年,开始做"在美国养蚕"的系列作品,波士顿的Massachusetts艺术学院"徐冰--遗失的语言"展,第一次展出"蚕系列"作品。完成北德克达州立美术馆徐冰个人三年展第二回展。另外芝加哥的Rendolph Street Gallery,明尼苏达州的M.S.U Dille艺术中心,南达克达州立大学美术馆分别举办了徐冰的个展。哥伦比亚大学( Columia University)和杜克大学(Duke Univrsity)做学术讲演。
1996年完成新英文书体版教科书的编写和印制,"新英文书法入门"以教室的形式首次在美国"Art Pace",瑞典的Konsrmuseum Uppsala美术馆,和慕尼黑首次展出。这是徐冰第一件观众参与类的作品。"A Case Study of Transference"的表演在慕尼黑的Marstall Performane Center展示。纽约阿尔伯尼大学美术馆(University Art Museum at Albany)举办徐冰大型个人展。Art Pace Foundation在住。
New Muscum of Contemporary Art艺术家顾问小组成员(AAAB)。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教授Stanley K.Abe在全美艺术教育双年会上发表"从另一个空间来的无意义-一徐冰的'天书'在西方的论文"。
Britta Erickson博士在澳大利亚亚洲学会第2O届年会上发表"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徐冰和表演艺术的过程"。1997年,入选南非双年展(Johannsburg Biennale),光州双年展(Kwangiu Biennale)等国际展。在米罗基金会及伦敦ICA举办个人展。"新英文书法入门"教室引起国际艺术界广泛兴趣,在一年内受到八所美术馆及画廊的邀请展出。《世界艺术》(World Art)杂志发表介绍徐冰艺术的长文"中国品格"(Chinese Character)。中国《艺术界》(Art Circle)发表由7位中美理论家的一组关于新英文书法的讨论文章。在美国Illinois制作与两只活羊合作的作品"网"。在柏林制作与当地历史及文化环境相关的作品"Lost Letter"。
1998年,在纽约同时展出三件重要作品:P.S.1展出"天书",新美术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ny Art)展出"新英文书法入门", SoHo的Jack Tilton画廊展出"熊猫动物园"。这一年徐冰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以近25个之多。包括台北双年展,墨西哥双年展,和加拿大国家美术馆的" Crossing"等展览。《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在台北双手展的评文中称"展览中最有意思的作品是徐冰的新英文书法教室"(by Andrew Solomen)。由日本ICC(International Commumation Center)协助开始制作"新英文书法计算机字体软件"和"您贵姓"的媒体作品。在芬兰完成作品" The Lash"。在纽约完成作品" The Opening"和" Tower,Bforl,Record"。获得彼洛克奖金Pollock-Krasner Foundation。
1999年获得麦克阿瑟奖(MaArthur Awar)。作品入选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 Museum Ludwig)和波恩美术馆(Bonn Museum of Art)举办的大型世纪当代艺术回顾展(Art worlds in Dialoge-Global Art Rhind 2000和Zeitwenden-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through the Fine Arts)以及纽约皇后美术馆(Queens Museum of Art)举办的国际观念艺术展(Global Conceptuallsm points ofOriginal)。巨型条幅(Banner project):"毛主席说:艺术为人民"(" Chairman Mao Said-Art for the People")在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New York)展出。参与KIASMA芬兰国家美术馆组织的喜玛拉雅计划(Himalaya Project)去喜玛拉雅山生活一个月并开始做文字写生。
2O00年入选悉尼双手展(Sydney Biennale)。在新南威而斯美术馆(New South Wales Art Gallers)完成大型作品"Landscript"。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徐冰回顾展"。
在芬兰完成作品" Himalava-Helsinki Exchange"。星期日纽约时报(Sundny New York Time)发表Ann Wilson Lioyd介绍徐冰近年艺术活动的长文,题为:"CulturesWith Cords of wit"。在杜克大学制作了题为:"TobacCO Project"的作品。这批用烟草材料制作的作品同时在杜克大学的图书馆,烟草博物馆,和杜克家族的烟草作坊旧址同时展出。在日本《书和计算机》杂志(The Book&The Computer)及GGG(Ginza Graphic Gallery)赞助完成作品"身外身"(Body Outside Body)。大型装置作品被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开始试验和准备2001年在美(Smithsonian-Sackler)大型个展的作品。
此年表文在徐志伟先生整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2004122903820367.jpg
2004122903828867.jpg
200412290383569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冰:躲在表里不一下的禅学  文/侯虹斌
    看起来,徐冰是一个谦和、低调、气质淡雅的人,但他又确是一个前卫的艺术家,一个被西方主流艺术界尊崇的中国先锋艺术家,同时还取得了美国文化界的诺贝尔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看似不可统一的秉性在他身上得以和平共处。
    回顾起来,徐冰走的路是跳跃的,而且跳得不合常理。他不到20岁就下了乡,一溜儿给周围所有的父老乡亲画像;回城后顺利地进了中央美院,顺利地留校当老师,读研究生,依旧画着乡村的淳朴风情。1985年,他去看了一个朝鲜举办的画展。画上那些人民红扑扑的脸蛋、非常社会主义的笑容,忽然刺中徐冰的神经:它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的艺术状态。徐冰开始寻找了一个新的表现形式。于是,有了1987年长达一年多的隐居。
    无从揣测那种孤独与冷清,从小屋子出来的时候,他如有神启,造出了4000多个似是而非的"伪汉字"。这个过程,别人只模模糊糊知道他很用功,用苦功。"其实不是。我读了很多禅的书,默默地造了2000多个假汉字。心里非常宁静,非常舒服。"第二年10月,徐冰带着这幅《析世鉴--世纪末卷》出现在展览上,引起轰动。
    1990年,徐冰到了美国。当他这幅后来已被改称为《天书》的作品出现在西方艺术世界时,不懂汉字的西方人同样对这样的文字惊异不已。当时正值西方语言学和解构学兴起,徐冰?quot;天书"被视为从新的角度对语言学进行的探讨。为此,徐冰还被专门安排与语言学大师德里达开了个研讨会。徐冰当时回应德里达说:"现在可以用你的理论来解释我的作品,但当初我要是懂得你的理论,我就不会做我的作品了,因为只有用语言无法解释的东西才更需要用艺术来表达。"现在,徐冰的天书还一直在世界的各个展览中展出,至今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工作室。
    可是,徐冰对西方的艺术失望了。他厌倦精英们把自己与普罗大众刻意划出一道鸿沟。对徐冰来说,用文字来消解意义的"无意义",这种玩笑太严肃;他选择了一种更轻松的表达方式--造"英文书法"。它与"天书"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徒有中国文字的外壳,但它是一种真正的文字,可以识别,可以学习。在展览作品之外,徐冰甚至还开了"英文书法教室",有课本有字帖,有人用他的新文字给他写信,也有中学向他订购书法课本……对懂得英文的人们来说,方块英文的阅读、书写都极具游戏性。"艺术为人民服务",这一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口号,竟无比贴近这位旅居海外的前卫艺术家的观念。徐冰说他就是要让文艺以轻松、幽默的姿态走向大众。这次在广州三年展上,广东美术馆内就专门辟有徐冰的"英文书法教室"。
    不止一次地,徐冰提到了他下乡时村里的一个"怪人",每日搜集废纸,然后到池塘漂洗干净,晾干后叠整齐置于炕席下压平。徐冰认为这是一种类似气功式的修炼与得道。徐冰曾读过很多关于禅的书,在"仓颉造字"的漫长过程中,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手工劳作,恐怕也是一种参禅的过程吧?徐冰另一个惊世之举,就是拓印一段长城城墙与烽火台的巨大工程,又一次解构了一个纪念碑式的文化形象的神话。常人不会明了那上百万次地用棉锤敲打宣纸拓印的单调的声音,也不能体会八达岭上的冷风和脚手架上下工作的危险,更难想象徐冰是怎样将这些成千张拓片裱在一起的。这种单调、无聊且重复的工作,未尝不是他通过这种艰苦劳动来?quot;道"的一个明证。协同他一起拓印长城的当地民工在完成任务以后,曾恨恨地说:"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应当被枪毙!"
    说起这些,徐冰转身指着广东美术馆前厅里的巨墙说:"明天,鬼打墙将会在这里展出。"但这堵墙只有8米,而鬼打墙的拓印长城高达14米。遥遥地,只能怀想那种惊心动魄。
    徐冰这次展出的另一个作品,是4头被化装成斑马的小毛驴。事实上,徐冰的"动物系列",与"文字系列"同样声名赫赫。他曾把两头发情的猪浑身涂满文字,在一个堆满书的猪圈里公开交配(《文化猪》),也曾让蚕在书籍上在电脑上吐丝结茧(《蚕花》)。他为此学会了养猪养蚕,想要蚕在展览中开始吐丝,就必须提前28天让它吃桑叶,又必须提前一个星期让它孵化。而且不同的蚕的周期是不一样的。我为了弄懂这一种蚕的习性,养了半年的蚕,第一季纯粹是为了记录时间。"徐冰还清晰地记得,曾有一次就因为蚕没有乖乖地吐丝而导致展览的失败。
    徐冰说自己一以贯之的两个系列其实是文明的两头:自然的象征和文明的象征。"而我做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表里不一。我想通过它们引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现代人大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就像这些毛驴一样,千方百计地伪装成斑马,但终究还是逃离不了毛驴的本质。"寻找一种更本质的载体,探索一种更本质的表达形式,也就是他梦寐以求。艺术史学家弗里德兰德说过:"文明,一只鞋能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和一座大教堂一样多。"
    徐冰每年都要回一次国,走走看看。他对生活没有更多的希求,对中国的艺术界更多的是期许,甚至对这次的艺术三年展也是赞不绝口。可是,我们都知道,以一种雍容平淡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徐冰,依然掩饰不了他被思辩分解过的艺术气质,理性冷却过的狂热。徐冰曾淡淡地说过,"崇高来自于为明知无意义而付出的努力。"这或许就是得道吧。
2004122903820367.jpg
200412290464761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em4
徐冰艺术品
徐冰艺术品.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冰 万树图
徐冰 万树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冰的"天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沟通了东西文化.但运用的是英文的中国字型化.是一个创举!很有时代特色的(注重外形)的创举!

这种方式只是一种"技术处理上的创新",硬称作艺术就有些勉强了.

或可有人精通两国语言,再将"天书"作进一步的艺术性的表达?但使用者和接受者都有限.道是作为美国人的猜字游戏更可体现其价值.

认可仓颉造字的话,没必要就认为他一定是书法家!新,绝不等于艺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念比作品更加重要。当我们认出了这些伪汉字时,总以为不过如此。但是问题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在现代艺术中,不断超越自己更加迫切,更加必要。徐先生入掌中美,希望引起好的变化。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念/观念/观念.em14 em14 em14 只有观念上的改变,才是真正改变em1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em1 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非常感动!em1 em1 em1 em11 em11 em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非常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