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据中央美术学院1月7日发布消息,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将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长。 徐冰,旅美艺术家,1987年获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的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3月,以“9·11”废墟的尘埃为材料所做的作品 《尘埃》 在英国获得了当今世界艺术界最大的奖项——“Aretes Mundi国际当代艺术奖”;他的《天书》《地书》等一系列充满创造力的作品,为自己和中国当代艺术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先锋当代艺术碰撞保守体制
叛逆和正统的碰撞,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央美院就开始了。
20多年前的中央美院,徐冰刚开始还是一个只懂得画石膏、掌握传统技术的“迂腐学生”,画功扎实,素描被当作范本;后来,据说当年美院的老师对徐冰的转变痛心疾首:一个好孩子又“不务正业”地搞当代艺术去了!
在海外获得极大的成功之后,徐冰和许多艺术家一样,选择了回归,并且选择了中央美院——既是母校,也是中国最大最“顽固”的艺术传统堡垒之一——来作为平台。
在就任中央美院副院长还是坊间传闻时,他在一次媒体采访中便直言“现在的美院在纯艺术方面几乎没什么发展”,并表示了改变中国艺术状况的意向:“希望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有益的东西带回来,发挥出应该发挥出的作用。”
在中央美院正式发布的消息中,美院认为:“徐冰熟悉国际美术发展的潮流并密切关注国内美术发展、美术教育的动态,能够在一定高度上把握美术发展的方向,他的到来将会对我院国际交流与教学、科研创作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已全然不是当年视当代艺术为离经叛道的姿态。
徐冰此次“海归”执掌中央美院,会对国内的艺术教育带来怎样的冲击,无疑是08年艺术界最令人期待的未知数之一。
同是海归 轨迹不同
同是近年来声名显赫的海归艺术家,轨迹却各有不同。
走传统写实主义路线的陈丹青无法忍受政治、外语等科目和僵死教育制度对学生的桎梏,愤然辞职,离开校园,回归艺术本行;而观念前卫的当代艺术家徐冰则将进入体制,以艺术家的身份执掌学校。
陈丹青认为,现行的艺术教育“以行政思维代替了教育思维”,荒谬的体制导致了半个多世纪来中国再无大师出现。由于政治、外语关卡,陈丹青长达4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他多次在各个场合表现对制度戕害人才的愤慨:“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去年这个时候, 带完最后一届学生, 陈丹青正式告别清华校园和教案,回归艺术“本行”;今年伊始,徐冰带着他的理念,开始了他虽然“个人力量是很有限”但“入世”的努力。中国艺术教育的蹒跚前行,也许就在这一次次进退之间。
徐冰简历
祖籍浙江温岭1955年生于中国重庆,两岁时随父母定居北京。74年高中毕业后去山区农村插队76年开使发表作品和参加展览7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81年毕业留该院任教87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创作作品“析世鉴天书”,88年在中国美术馆“徐冰版画展”上首次展出,引起国内外文化界广泛关注和讨论90年接受美国威斯康新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邀请做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现为独立艺术家,生活工作于纽约。 曾在: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 、布郎士美术馆 (The Bronx Museum of Art)、 美国艾维母美术馆(Elvehjem Museum of Art)、 北德克达美术馆(North Dakota Museum)、 阿尔班尼大学美术馆(Albany University Museum) 、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Joan Miro Foundation at Mallorca)、 捷克国家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Prague)、福岗亚洲美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举办个人艺术展。2001年在美国史密森国家博物馆萨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举办题为《游戏文字:徐冰的当代艺术》大型个人展。2004年在柏林国家东亚艺术博物馆(Berlin National East Asian Art Museum)举办大型回顾展《徐冰在柏林》。
也曾被邀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伦敦V & A 美术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 、西班牙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National Center de Arte Reina Sofia)、CAAM现代美术馆(Centro Atlantico de Arte Moderno Museum, LasPalmas, Spain) 、美国维克纳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皇后美术馆 (Queens Museum of Art) 、纽约P.S.I 美术馆、加拿大国家博物馆(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新南威而斯美术馆(Museum of New South Wales)、日本森美术馆、ICC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昆士兰美术馆(Queensland Art Gallery)、芬兰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Kiasma)、芬兰Pori美术馆等美术馆举办的重要艺术展,被邀参加45届和51届威尼斯双年展、悉尼双年展、南非约汉内斯堡双年展、土尔其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光州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福岗叁年展、昆士兰叁年展、广州叁年展等国际展。
在艺术史著作中的记录有美国97年版世界艺术史教科书:《过去的艺术和现在的艺术》 (Art Past - Art Present)(Prentice Hall, Abrams 出版社)。 2001年作品编入美国权威艺术教科书 《古今艺术》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麦克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的《20世纪的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加州大学出版社)、 克劳斯奎克(Craig Clunas) 的《牛津艺术史:中国艺术》 (牛津大学出版社)、简弗文(Jane Farver)《国际观念艺术的原起点》(皇后艺术博物馆出版)、《对话中的艺术世界—全球艺术2000年》 (路德维希博物馆出版)世界各地六所出版社将徐冰的艺术编入中学及高中艺术教科书。2006年美国出版有关徐冰艺术的学术论文集《持续性/转型—以文字为图像:徐冰的艺术》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Award)。2003年,由于对亚洲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 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Artes Mundi),获得纽约市教育局和高中教育艺术委员会颁发的第96届青年之友奖。被《Mangazine 名牌》杂志评为中国年度“十大精英男性”。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注目人物之一(2004 People in Review)。
2006年在美国卫斯理学院,戴威斯美术馆个人展上的装置《佩塞芬尼的两姐妹》获得国际艺评家协会(AICA) “2005至2006年度新英格兰地区最佳装置或单件作品奖“,受建筑师贝律名先生之托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举办个展,制作《背后的故事:3》入选第六届韩国光洲双年展,首届新加坡双年展,展出新作《魔毯》。作品《地书:徐冰工作室》在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展出。 堪萨斯Spencer美术馆举办《从〈天书〉到〈地书〉:徐冰“书”系列作品》回顾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有关徐冰艺术的学术论文集《持续性/转型—以文字为图像: 徐冰的艺术》。巫鸿教授专著《徐冰:烟草计划》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 以中国书法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新作《地书》以新媒体互动方式在纽约MoMA展出。由于“对文字、 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
[ 本帖最后由 朝花夕拾 于 2008-2-18 13:5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