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6-11-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67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9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由衷喜爱丑拙书风,还是因为创新突破无门而转向丑拙书风的?
' C& g8 \, n i7 g( [7 B7 }; L# Q5 @, s
; _, ~, C: u1 R
/ s3 _2 B4 O1 E* y# ~搞丑拙书风的朋友能否扪着自己的良心,面对以下问题8 I! n9 S5 r* C5 i. z
9 k/ i; e9 B6 S3 G4 L% |1、是由衷喜爱丑拙书风,还是因为创新突破无门而转向丑拙书风的?, k1 [( {4 W4 B9 Q" K
4 W H6 o9 V+ f, T$ X8 Y5 ?
2、大家不是讲究个性么,当满街都已是碑行书、丑拙书,为何不再顾忌千人一面了?不屑做二王、怀素的书奴,就屑于做丑拙书风的书奴?是二王怀素的艺术水平低些还是他们的书奴不容易做些? ( a/ h$ @* I* L/ C* b9 l
8 ^3 v6 a6 s1 o/ y2 n9 x% n4 J3 {
+ g, M* o: b; d+ @( R, t
8 K. ]* k( F! E- ?8 d( V# S二王以后,也出了不少大师:怀素、智永、欧阳询、颜真卿、米芾......都有实践创新的成果,都有个人独特风貌,这些大师也并未象现在有些人担心的,成为王羲之的翻版。
$ ^6 z- V% N2 E5 _ E" j
4 j9 E8 w& g# u2 u. ?为何到了当代,一想到出新就取法汉简啊、摩崖啊、金文啊、章草啊,“大师”们则把病笔败笔当成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 l w& M3 K( J4 B' U3 _
& b* y E9 q% R/ c# y: x ^ T8 O怀素、智永、欧阳询、颜真卿、米芾......没这样搞怎么也形成个人风格了,怎么没成王羲之的翻版?------想到这一点,就别为自己那满街都是的“碑行书”“拙书”“病笔败笔”找借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