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玉新
" M: T+ F" U5 A
什么样的展览结果,是由评审委员会决定的。评委的组成直接决定了一个展览的结果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创作导向。从兰亭奖开始,新一届的中国书协领导开始对重大展览的评委构成作出了调整,这个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中国书协领导在这个上面做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而且我也相信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 t& |3 _0 x, y3 Q5 B% O% Z$ I2 [# K
对于本次国展评委构成有如下想法:- y2 E6 ~% }( O' k5 e
4 ^; N% z0 \0 n5 A" W4 |( |4 P1、王镛、孙伯翔的出现,表现了中国书协在评委的权威性上,逐渐走向的兼容、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对当代名家的重视。
$ u! ^ N' a& h
$ m$ k; {- |1 y) O, x2、楷书评委的问题。一是窃以为楷书评委还不够硬(组长--旭宇,副组长--孙伯翔,评委--于小山、李松、洪厚甜、洪铁军、康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评委并不是当代书坛的楷书权威,而国内一些好的楷书名家没有进入评委组,诸如管俊,诸如王学龄。当然,书协对于评委的考虑可能有比我们更全面地考虑。二是魏碑作者占了不小的比例。如果包括组长的话,7个楷书评委魏碑占了将近5个(孙伯翔、李松、洪厚甜、洪铁军先生的字也应该受到了很大魏碑的影响,康庄承袭了开始家族的欧加碑的风格。)我想这是否是一种导向还是楷书委员会着意弘扬当代“今楷”的需要。
) @9 t! n5 v8 b! D+ J: f: M0 S3 b
3、篆书评委的问题。一是窃以为篆书评委也不够硬(组长--陈永正,副组长--从文俊,评委--王友谊,赵山亭,铸公,翟万益),可是我也实在想不出篆书还能列出来谁,因为篆书高手实在太少,看来也有必要“激活篆书”了。二是6个评委甘肃占了两个,难怪投稿作者们有想法。, m. k5 S$ Y: {9 t! ?$ d! T3 T
1 a7 \) ], g- `3 l
4、评委缺席的问题。本次有两个评委请假,一个是王冬龄先生,一个是韩天衡先生。对于韩天衡先生,从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开始,到第二届兰亭奖,再到第九届全国书法展,我都清楚地记得韩先生每次都请假,那么是韩先生的确很忙呢还是韩先生咬定了不来呢?既然这样何必每次都挂韩先生的名字在里面呢?为了权威还是?韩先生可是本次的篆刻评委会副组长啊。所以我觉得评委不能来的要及时补充,缺员会对严格组织筛选而组成的评委会是一种损失,这么重大的展览评委应该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的问题。
) Y- O9 l) Q5 z+ r8 s; E \ E4 E) ?% l
5、评委工作量的问题。整个九届国展用了6.5天的时间,行草书用了4天和好几个深夜,是最辛苦的一组。评委们之所以辛苦,主要是来稿量很大,他们要从每一件投稿作品中亲自筛选。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组织一些年轻的评委让他们负责初评,一是他们体力好,二是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最后由这些精锐的、德高望重的老评委来终评和评奖。这样也可以减轻权威评委们的劳动量,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体力评选最优秀的作品。2 c5 ~7 _4 ] k2 E8 U6 x' R7 A( M
! L/ q! s( r( B, M3 s
6、年轻评委的引入。目前重大展览都是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德高望重的老评委组成,这当然是书协从权威性、实力上的一种周密考虑。可是,年轻不一定就没有实力,当代书法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艺术,各个委员会中年轻一代的委员们诸如陈忠康、陈海良、管俊等,都是专业毕业,经过学院系统化训练,他们自身又有着多年做运动员的经历,他们可能最投稿的作品乃至作者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水平也已经得到了书坛的认可。! D$ U3 i- J5 X+ s
) y. o L3 N5 s4 }' l
7、书协驻会人员不担任评委的问题。从第二届兰亭奖开始,书协的相关领导和驻会领导不再担任评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因为这是为了更好的避嫌和保证评审工作公平的一个积极的措施。但是我觉得这次评审,刘文华、张继、刘洪彪、崔志强这些人作为工作人员实在有些可惜,我觉得这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如果要避嫌,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获奖作品由每位评委提名后公开。制度的监督不如公开让全体投稿作者乃至书法界的眼睛监督更有效果。2 D1 W" r6 G' s$ u
) j2 l3 M! F3 u$ g% z
8、行草评委包括组长18个,去掉一个请假的剩下17个。从构成上讲,我觉得也不是很精干,似乎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既然是最权威的展览,就要最精干的评委队伍。比如,周俊杰先生更适合作隶书评委,周永健先生更适合做楷书评委,行草评委黄墩先生最好和论文评委曹宝麟先生调换一下,毕竟黄先生是博士导师,曹先生是硕士导师(呵呵,开玩笑了,二位先生不要怪罪!)5 N9 [5 S) F4 X8 T3 h" z' c$ c
0 ^9 O4 t* ]0 I2 |* m9、评委的上岗问题。现在各行各业上岗前都要培训,合格的才上岗。这么多评委,什么流派都有,什么审美观念都有,有的老评委可能都多年不大关注当前书坛最前沿的创作风潮了,那么我觉得在评审前有必要对所有评委来一次短暂的上岗培训,包括如何评选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操作规范,这对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有好处的。
, {/ Y1 I2 b/ Z3 l5 i
5 F5 I) R/ \/ i2 @; E; @0 c10、评委保密问题。似乎从八届国展开始,评选开始实行评为保密。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让评委免受干扰。二是避免里外串通。我是这样想的:一个评委,在现场见到他要照顾的人,就是没有打电话他也会照顾的。如果没有必要照顾,就是人家打电话,没有那个情分他也不会照顾。关于里外串通,我想,只要监督机制完善了或者勇于接受公众的监督,这种串通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也觉得评委没有必要保密,反而是征稿开始就公开。有时候作者也看评委是谁,如果评委足够权威,没准高手认可他们也会投稿。比如提前知道王镛做评委,可能会有一批流行书风作者投稿,也将会丰富展览风格有好处。行书、草书大展评选时候就公开了,并没有影响评选,反而那个展览反响很好。; C% Q* @" V3 s; f, U! G% k
) ~, w; n e( ^
11、监督评委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对国展整个评审过程的监督,这次评选设立了监审团、观察团、记者团。记者团的职能是新闻报道,监审团和观察团是负责监督的。我觉得是否可以引入一个这样的监督机制:聘请一些独立的观察团人员,他们是批评家或者独立撰稿人,由书协之外的人员来监督,条件是:评选结束后必须向新闻媒体和评审委员会提交观察报告。这样评审过程和观察员都接受了公众的监督。
9 v8 I, P! v% |# H' N F$ ^2 b& u, e Y1 v% B# l8 w
展览的公开、公正、透明是中国书协本届领导班子的追求,这也是全国书法爱好者的追求。我没有对展览、对书协批评的意思,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让展览更加完善,让展览真正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所有关心、热爱书法的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