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4280|回复: 35

网评“九展”荟萃——欢迎转贴、讨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网评“九展”荟萃——欢迎转贴、讨论——
编者按:
$ K; B2 S0 O0 c0 |: e; G; m0 T牵动大家心悬的《九届国展》现已落定尘埃。随之而来的网评如潮,为使大家集中学习~ em4 讨论~ em2 各抒己见~ em11 望将看到的精华网评,贴在这里——一睹为快!
2 Z7 y" Y3 u: t8 c/ U也不失“九展”的贡献呢!
" h; M- j6 _7 C+ F3 W" R说干就干——热烈欢迎热心人的参与——em14 em13 em1
8 ?6 _* I8 [5 m$ x4 a1 i
% L0 C- M1 Q4 t, O  S, b
[ 本帖最后由 琴岛大布衣 于 2007-10-23 16: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wuwei :
    首先一个问题是,书法展,国字第一号的书法展,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准的书法展,怎么会成了彻头彻尾的设计展了呢?书法是靠设计出来的吗?书法家变成了设计师可以几年内就出一个,但是真正的书法家几十年乃至一生才能出现。1 J. e% u) D) e6 t
很多大家公认的书法家的作品在这次展览中没能出现在终评的现场,大家感到疑惑,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被大家认同的书法家,之所以被认同,除了他每次在展览中的作品被认同以外,主要是对他们的书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这种钦佩,绝不是短时间出现的,也不会自短时间内消失。9 L1 A1 s2 U2 G& h6 j0 U
达到了一定的水准的书家,不可能在应对这样的大展中交出他水准以下的作品。这样的大展,每个人的作品要作横向的比较(人与人的比较),而不是一个人的现在作品与他的过去或将来的作品的比较。一个展览,看作品时,既要看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水平,没有水平,只比新意的话,这个展览就成了活脱的创意展。这个时代在审美的快速变化中,人们追求新意,但在书法的欣赏中,缺乏水平的新意就变成了飘摇的落花,很快就被人们忘记了。
# q0 n, Y" P) R6 ^0 [; w! e( j/ {$ s9 f
这么快的评审,数万件的作品,在几天内扫过,如果再加上有些作品的讨论和争议,算起来有些作品恐怕只剩下一两秒的时间来决定去留。但凡有一点头脑的人都会明白,一两秒的时间,别说是评委看清一幅作品,就算是看清了,一个小组的三或五或七位评委,又怎么有时间来行使他们的同意或否决权呢?这么说,这种所谓的民主选举最后落到一两秒上时,也只剩下了一个评委说了算的“独裁”局面,这种评选还公平吗?
# ]! H( }! N/ ^0 T6 V3 A, y+ f  D* P
书协举办这次展览,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引进了媒体观察。但是正因为媒体的参与,让人们看到了终评中(入选+入展)各类作品的原貌。综合几大书法网站的图录,人们可以看到所有终评的作品,无以计数的劣质作品与众多的设计性极强但功力极弱的作品,几乎充斥了整个展厅。
& |0 ]9 ]: A6 }  C9 u! O9 \, W这些作品与落选高手的作品有着天壤之别,让人不禁怀疑,这些作品是怎么溜过那么多评委的眼睛的!) E# k8 g# a" H. @

- R, Z1 w% a; {历次大展都会有遗珠之憾,但是从来没有一届有如此之多。满地都是遗珠,评、展有何权威?

1 e0 r3 |4 c8 y+ R1 p. J6 R4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玉新:0 Q- W* n/ L$ Z0 M0 b
国展思考--行草高手与大奖无缘的思考
齐玉新

) E3 F/ w& ~1 M4 _, d/ E九届国展终于落下了帷幕,6天半的时间好长。和往常的国展评选现场不一样的是,这次我表现得比较慢,很多关注中国书法家论坛的人都不太理解。其实,随着十来次介入国展评选,我越来越对国展的思考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源自于各种思考以及各种头绪的深度考虑,因此我越来越向通过自己的眼睛看,通过自己的思考给书坛乃至关注国展的人们提供一些见解。1 Y! u; e) D) j% B3 Q! x4 s

! ]) `% z$ D$ S0 l$ _5 p7 m0 Z本届国展似乎爆出的最大冷门就是大家预想的那些行草书高手纷纷与大奖无缘,根据几天的观察(其实本次我们的冠名是“记者团”,似乎我还没有真正进入记者的位置,而是一直在观察和考。),我有如下感想:1 c6 G2 g  _1 x+ j- s* \) ~
; M! J$ H7 t- ]' p& P* c: @0 q
1、评委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的行草高手的作品期望太高。艺术创作乃至艺术攀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书法家很难与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和突破,但是高手们的经典作品(历届获奖的作品)在评委脑海中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会用那把尺子来衡量此次的作品,因此可能会觉得没有大的突破,甚至在风格上有点审美疲劳了。7 j# S# T* O' g* C- z  C+ l& ~

" H" K7 \+ B& v9 d# f' I8 R: R6 ?2、有些高手的确退步了。不能否认,的确有些高手退步了。这个我曾经私下和很多人购通过,也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0 e) y( K1 i7 x
+ S$ k! Z: J$ k* E3、因为大家都在进步,尤其是年轻一代选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前进,不进则退,高手们的优势越来越小。' {. V' Z; Z, C& ^& Z

$ x5 D4 Q+ J& Y4 ~% r4、新面貌的问题。通过本次国展各个书体的获奖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新人很多。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新人们的作品面貌比较新颖,尽管有人说他们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是,评委们面对一年几个乃至十几个展览的作品,高手们的作品他们看得太熟悉了,或者都有些看得没有兴趣了,那么比较新的面目出来,就会让评委们有精神一振德感觉。比如都知道龙开胜是写魏碑的,这次他的行草书就有“新”的感觉,比如童孝镛的草书就有“新”的感觉。二位写得如何我不评论,我只是在分析想象。
6 Q  `- b/ |3 Q% ]! _% y8 \4 _% ^- {! W) s! _# b' L
5、展览与竞赛的问题。毋庸置疑,展览已经逐渐由“展览”走向了“竞赛”,即原来从第一届全国展、中青展的邀请稿件,到后来的各省书协选送稿件,乃至后来的公开征稿、评奖、奖项设立等级,这些变化使得展览从单纯的展示变成了激烈的角逐。可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体性,有的人的作品不适合通过展览评选这种形式来角逐。
# P; f  P5 P$ R# o! r+ j- m+ P
5 w: R% U$ H/ X1 D( f6、评选的标准问题。做为一种艺术的书法,我觉得如同体操以及表演艺术一样,他的评判标准很难准确地确立和衡量,因此得分的高低仅仅是评委的一个个体行为感觉,每个人都有一把尺子,所有的尺子放在一起误差会有多大呢?这个是最难说清楚的问题。% P( N  Z8 D8 L
9 `" q  f3 y8 g
7、角色的转换。书法竞技如同体育角逐,高手们驰骋沙场多年,他们应该从体力上、心力上、精神上都疲劳了,同时他们的个人艺术追求在不断的升华,甚至已经由技近乎道了,他们已经开始超越技法的单纯追求,开始了向精神或者自我完善境界的提高,无疑这种自我的完善与升华,是一种非常个体的事情,显然他们所作的和展览的形式、机制有所不同,那么他们的作品在展览这种评选机制中可能就不适合了。我也希望高手们应该从运动员开始向教练员转化,展览已经不是他们应该追求的事情了。; x4 _! n1 Q+ |0 K5 @  ]

, m& E  Z0 v7 y6 l8、学院派式微。学院的教育结果对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学院的学生无疑也存在着一种通病----靠古太近,个人性情、面貌弱化。而本次展览,“新”似乎是一种导向,新的风格、新的创作走向、新的表现形式乃至新的取法范围似乎占据了主导调子,这莫非也是国展或者当代书法在做逐渐调整的一个过程中的变化?所以,这次我们看到模仿书谱、二王风格的作品,几乎没有获大奖的。4 h" j, {7 ^, `' x, l) R

6 r1 F: N( l6 K- m" F4 z! D9、高手们也在变化。每一年每一个时期,高手们都在变化,我们可以想象变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此时期有可能是一个高手的蜕变过程,如同一个伸出一只翅膀的蝴蝶,它是不美丽的。比如李双阳从去年开始在走“简约”的道路,陈海良在趋向于更加抒情,但是他们想在肯定没有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那种境界,那么他们这次的作品自己是否满意呢?他们的作品是否评委们也满意呢?这都很难说。
! U# p5 C# D. q& n# [
- v/ o) w$ g/ n  i10、评委的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会直接影响一个展览的主导方向和审美趋向,这是没有疑义的。这次行草书的评委和第二届兰亭奖的评委构成差别很大,所以是否问题就出在这里呢?(当然我没有质疑哪一次的评审委员会构成的合理与否。)比如:曹宝麟先生不去评选理论而来评选行草呢?比如孙晓云如果是评委呢?比如让陈忠康担任评委呢?假如王冬龄不请假呢?结果会是什么样?
( C% }5 k. E2 h; _
& q( h  Q+ D+ Z! q! X& K11、被克隆的问题。好多行草高手已经被书坛所广泛关注,他们的作品已经在展览中被广泛克隆,这种现象早晚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上个月在香港我就和陈海良、李双阳近乎开玩笑似的说过“小心有一天你们的克隆者会挤掉你们!”为什么呢?如果一个展览中有很多投稿稿件都类似你们的克隆作品,评委会怎么想?展览的组织者会怎么想?我们举例加入一下-----评审的时候很多作品都有被打开局部的可能,如果恰好高手的作品没有打开落款,评委一看:“这个又是学某某人的!”于是拿掉了,但这恰恰就是你的,你说你冤枉吗?咋办?高手们,你们必须提高你们的防伪功能和防伪技术,那就是提高你们的艺术高度,让别人望尘莫及,那样你们才无愧于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行草高手。8 V. c1 i& t; |, Z  V) U
) r1 b& g( e$ z8 o; P
以上是自己这些天的思考,头绪比较凌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会继续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大家从展览和当代书法展览创作的角度谈谈本次国展。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理性的分析、看待国展深层的问题,怨天尤人对于我们的书法创作与提高没有意义。

. W* K- z/ }0 _& l4 I5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玉新:  
对评委的思考
齐玉新
" M: T+ F" U5 A
什么样的展览结果,是由评审委员会决定的。评委的组成直接决定了一个展览的结果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创作导向。从兰亭奖开始,新一届的中国书协领导开始对重大展览的评委构成作出了调整,这个我们应该客观的承认中国书协领导在这个上面做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而且我也相信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 t& |3 _0 x, y3 Q
5 B% O% Z$ I2 [# K
对于本次国展评委构成有如下想法:- y2 E6 ~% }( O' k5 e

4 ^; N% z0 \0 n5 A" W4 |( |4 P1、王镛、孙伯翔的出现,表现了中国书协在评委的权威性上,逐渐走向的兼容、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对当代名家的重视。
$ u! ^  N' a& h
$ m$ k; {- |1 y) O, x2、楷书评委的问题。一是窃以为楷书评委还不够硬(组长--旭宇,副组长--孙伯翔,评委--于小山、李松、洪厚甜、洪铁军、康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的评委并不是当代书坛的楷书权威,而国内一些好的楷书名家没有进入评委组,诸如管俊,诸如王学龄。当然,书协对于评委的考虑可能有比我们更全面地考虑。二是魏碑作者占了不小的比例。如果包括组长的话,7个楷书评委魏碑占了将近5个(孙伯翔、李松、洪厚甜、洪铁军先生的字也应该受到了很大魏碑的影响,康庄承袭了开始家族的欧加碑的风格。)我想这是否是一种导向还是楷书委员会着意弘扬当代“今楷”的需要。
) @9 t! n5 v8 b! D+ J: f: M0 S3 b
3、篆书评委的问题。一是窃以为篆书评委也不够硬(组长--陈永正,副组长--从文俊,评委--王友谊,赵山亭,铸公,翟万益),可是我也实在想不出篆书还能列出来谁,因为篆书高手实在太少,看来也有必要“激活篆书”了。二是6个评委甘肃占了两个,难怪投稿作者们有想法。, m. k5 S$ Y: {9 t! ?$ d! T3 T
1 a7 \) ], g- `3 l
4、评委缺席的问题。本次有两个评委请假,一个是王冬龄先生,一个是韩天衡先生。对于韩天衡先生,从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开始,到第二届兰亭奖,再到第九届全国书法展,我都清楚地记得韩先生每次都请假,那么是韩先生的确很忙呢还是韩先生咬定了不来呢?既然这样何必每次都挂韩先生的名字在里面呢?为了权威还是?韩先生可是本次的篆刻评委会副组长啊。所以我觉得评委不能来的要及时补充,缺员会对严格组织筛选而组成的评委会是一种损失,这么重大的展览评委应该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的问题。
) Y- O9 l) Q5 z+ r8 s; E  \  E4 E) ?% l
5、评委工作量的问题。整个九届国展用了6.5天的时间,行草书用了4天和好几个深夜,是最辛苦的一组。评委们之所以辛苦,主要是来稿量很大,他们要从每一件投稿作品中亲自筛选。我想是否可以这样:组织一些年轻的评委让他们负责初评,一是他们体力好,二是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最后由这些精锐的、德高望重的老评委来终评和评奖。这样也可以减轻权威评委们的劳动量,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和体力评选最优秀的作品。2 c5 ~7 _4 ]  k2 E8 U6 x' R7 A( M
! L/ q! s( r( B, M3 s
6、年轻评委的引入。目前重大展览都是有一些年龄偏大的、德高望重的老评委组成,这当然是书协从权威性、实力上的一种周密考虑。可是,年轻不一定就没有实力,当代书法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艺术,各个委员会中年轻一代的委员们诸如陈忠康、陈海良、管俊等,都是专业毕业,经过学院系统化训练,他们自身又有着多年做运动员的经历,他们可能最投稿的作品乃至作者们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水平也已经得到了书坛的认可。! D$ U3 i- J5 X+ s
) y. o  L3 N5 s4 }' l
7、书协驻会人员不担任评委的问题。从第二届兰亭奖开始,书协的相关领导和驻会领导不再担任评委,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因为这是为了更好的避嫌和保证评审工作公平的一个积极的措施。但是我觉得这次评审,刘文华、张继、刘洪彪、崔志强这些人作为工作人员实在有些可惜,我觉得这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如果要避嫌,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获奖作品由每位评委提名后公开。制度的监督不如公开让全体投稿作者乃至书法界的眼睛监督更有效果。2 D1 W" r6 G' s$ u
) j2 l3 M! F3 u$ g% z
8、行草评委包括组长18个,去掉一个请假的剩下17个。从构成上讲,我觉得也不是很精干,似乎还有值得推敲的地方。既然是最权威的展览,就要最精干的评委队伍。比如,周俊杰先生更适合作隶书评委,周永健先生更适合做楷书评委,行草评委黄墩先生最好和论文评委曹宝麟先生调换一下,毕竟黄先生是博士导师,曹先生是硕士导师(呵呵,开玩笑了,二位先生不要怪罪!)5 N9 [5 S) F4 X8 T3 h" z' c$ c

0 ^9 O4 t* ]0 I2 |* m9、评委的上岗问题。现在各行各业上岗前都要培训,合格的才上岗。这么多评委,什么流派都有,什么审美观念都有,有的老评委可能都多年不大关注当前书坛最前沿的创作风潮了,那么我觉得在评审前有必要对所有评委来一次短暂的上岗培训,包括如何评选的具体操作手段和操作规范,这对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有好处的。
, {/ Y1 I2 b/ Z3 l5 i
5 F5 I) R/ \/ i2 @; E; @0 c10、评委保密问题。似乎从八届国展开始,评选开始实行评为保密。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让评委免受干扰。二是避免里外串通。我是这样想的:一个评委,在现场见到他要照顾的人,就是没有打电话他也会照顾的。如果没有必要照顾,就是人家打电话,没有那个情分他也不会照顾。关于里外串通,我想,只要监督机制完善了或者勇于接受公众的监督,这种串通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也觉得评委没有必要保密,反而是征稿开始就公开。有时候作者也看评委是谁,如果评委足够权威,没准高手认可他们也会投稿。比如提前知道王镛做评委,可能会有一批流行书风作者投稿,也将会丰富展览风格有好处。行书、草书大展评选时候就公开了,并没有影响评选,反而那个展览反响很好。; C% Q* @" V3 s; f, U! G% k
) ~, w; n  e( ^
11、监督评委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对国展整个评审过程的监督,这次评选设立了监审团、观察团、记者团。记者团的职能是新闻报道,监审团和观察团是负责监督的。我觉得是否可以引入一个这样的监督机制:聘请一些独立的观察团人员,他们是批评家或者独立撰稿人,由书协之外的人员来监督,条件是:评选结束后必须向新闻媒体和评审委员会提交观察报告。这样评审过程和观察员都接受了公众的监督。
9 v8 I, P! v% |# H' N  F$ ^2 b& u, e  Y1 v% B# l8 w
展览的公开、公正、透明是中国书协本届领导班子的追求,这也是全国书法爱好者的追求。我没有对展览、对书协批评的意思,我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想让展览更加完善,让展览真正推动中国书法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应该是所有关心、热爱书法的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

2 H3 ]$ @) O$ I4 J+ m$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如影:
都是评委惹的祸
% w1 Q8 u7 H' R, |
——批评九届国展评选
6 E1 b. i- r7 r2 r
曾如影
% \: y: s$ n, M+ {2 `; D$ \  `" ?
2 g6 _1 ]7 D/ P" E
  R1 b$ o: f2 N' p2 x: A5 c
中国书法复兴三十年,最值得期待的国展系列--九届国展,2007年10月12日在中山市展开评选工作。
/ s4 g' A" E4 Q2 [1 r+ L0 B广东省全省上下动员,花一千万巨款精心打造九届国展。此诚此意可嘉可贺!
( _7 R4 E4 O: V$ [/ J) l  V广东为争取九届国展主办权花了多少心血,旁人无法考证。但获得主办权后,半年时间里所做的努力,历历在目。工作相当的细化、人性化、责任化……意欲打造史上最满意的国展。
. h0 f; o. {4 ^2 q9 n$ J+ @$ E看看评委先生们的评选主张,评委先生们你们吃得好睡得香吗?心安理得吗?简直乱了套,无法理喻,这样形容评委先生们的作为不为过吧。做了千万种预测,怎么也想象不出这么多的垃圾作品,是怎样通过权威的评委的金星火眼的鉴定?, c& g" |% {1 m* Q
九届国展最冤枉应该是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史上第一次在长江以南主办的国展,书法史上花了最高金额一千万巨款打造的国展,辛辛苦苦花了半年多的努力,竟“坏”在了尊敬的评委专家手里。, p% P( F' X  V' q
评委先生们啊,你们对得住五万多件作品的善良期待吗?你对得住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对你的信任吗?你对得住热心赞助本届国展的社会人士吗?你对得住你自己的艺术良知吗?% p- p8 y! g! v  P
评选的标准严重失控,乱象丛生,太多的垃圾作品,信任从何而来?都说本届评委“好金”(别误会啊,发现评委们喜好金色宣纸作品而已),是“金”搅乱了评委们的评审标准,是评委们太多的人情交际干扰了判断,还是评委们太忙太累,误把“垃圾”当宝贝了呢……猜测不出,想象不到,评委们心里有数。' f& p; P* ^$ \5 I% O# X
评选过后,还会有个评选总结会议吧。评选先生们,听我一句劝吧,千万别再按照惯例唱高调呵,否则口水也可以酿成洪涝呵,淹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单位不会为谁负责呵。
) r6 ?" C4 B! e( `评委先生们,大伙很希望讨个说法,但你们绝对给不了一个满意的说法。
  _9 x9 l1 e- g+ q$ ~为意欲通过国展实现书法价值的作者感到悲哀!
/ R9 W% y  ?9 q, _3 \0 ?, P也为主办方一掷千万巨款感到可惜!8 v4 \6 Z+ @1 `/ {# J1 m$ ?3 U2 x
九届国展的评委们,以后的国展系列谢绝你们“现世”。这是普通作者微弱的呼吁,网络作证。( L3 X5 Q0 p2 y)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樊君成 :
    书坛藏龙卧虎之地,名家云集、高手林立。国展之事并非是扬名立万只唯一场所,金子之质非泥土可以永久掩盖,名士风流亦非生前所能盖棺定论。一届国展仅仅只是一个比较、展示、发现和学习的平台罢了,入展与否均不必介怀,得而不喜、失而不忧,方显英雄本色。安能为区区一场空名利,而坏了书生气质,令斯文扫地。% g) A+ {, ^( Y9 q

2 I+ g( E: k' P2 |, h; j& u  天下事并无绝对之公平存在,展、赛活动原本就是一民间比较高雅的娱乐活动而已,以娱乐的心态对待之将受益匪浅,以功利目的而对待之,必将心潮澎湃,继之以大喜、大悲、大伤心、大失态。金榜题名者若心态不佳,弄不好喜极而悲,落榜者难免有失风度,发来几句牢骚、几声叹息,即便你的观点再对头、再中肯,也避免不了让人有吃不到葡萄的遗憾。我们既然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来改变国展评选机制的现状,我们何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良好心态呢?在我心中,假使国展是天,我就只是草芥,假使国展是个鸟,那它就是个鸟,我还是我。
  J+ |1 l: f) m* J  c2 u
- I8 _) C! j) g+ h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届国展我也投了稿,而且是两副,其中行楷小字一幅、行草大字一幅,均光荣落榜。因此,在下绝非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的主。若论对评选的意见,亦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究其原因,并非是承办者本意,谁愿意让千万巨资打水漂?亦非是书坛后继无人,复评作品中高手如云。更不是主办方初衷,领导还是下了一番决心的。问题的关键是评委的产生及其作为,另一个原因是评选日程的安排缺乏最基本的常识。
2 x! m* W# q! ^9 A, k- T 
: v8 `9 e  |, G1 s! @& f  我们来假设一下,即使评委的产生符合大多数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初衷,他们有能力、也能尽心尽力地选拔当前书坛的最高国手及其大作问世。暂且不论评委的喜好、评选机制的严密性、科学性。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需要阅览50000份稿件,几秒钟就要过一件,眼花缭乱地,谁能看清楚?评委也是人,是人就有三昏六迷七十二糊涂的时候。我们看一个高质量的画展的时候,虽然有时候只有不足100幅作品,却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去观摩、去品味,回去以后还要抱怨时间太短、看得太累人。本届国展的参赛作品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评委人数是否也创历史新高了?评审时间是否也应该根据工作量来进行必要的调整?走马观花、按部就班的评选机制和想当然的、主观的评选方法,与“国展”这一严肃、高贵的称号是格格不入的。1 r* |: |1 Z8 W  e9 `& c
 
: J4 u9 Y2 Y0 ]- x5 t) ?7 t2 S: a: _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我相信我们的组织(暂且这样称呼吧,目前为止我还不是会员)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至少可以做到相对的平衡和相对的公平。请问各位领导,你们做了相应的努力了吗?你们的努力是站在大多数参展作者的立场来做出的决定吗?请问各位评委,你们能代表目前书法创作的最高水平吗?你们在评审过程中都能坚持做到公平、无私,以艺术水平为唯一评审标准吗?( h: W: K( f0 S* f
) |, b/ h2 t1 A8 Z5 I. Q
  明天,国展将公布所有获奖和参展名单。可是牢依然破着、羊却已经失了,问题一大堆的破牢在本届还能修补好吗?古有杞人忧天,今秦人(在下陕西人也)亦在忧天,明日恐天下人(全球参展者)忧天矣!一人忧天为笑谈也,二人忧天不足论,天下人忧天者,天将倾矣!$ n% j& l" h3 K# A1 f: w  c
3 X- J3 _  |7 E, W, x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预祝本次国展圆满成功,预祝全体获奖者、入展者艺业精进、更上层楼!2 S  j% @6 X( d4 _8 |

# F3 g, O4 b, k8 K2 D1 Z1 c' ^  凡事旁观者清,某已卷入局中,虽口中念佛、心中有佛,仍摆脱不了俗人的功利心,胡言乱语一番,有失佛弟水准,令方家见笑了。
2 g* w- [5 K& Q9 z# g1 J2 w3 C" s6 |% }7 O- m" _+ m; P2 u: U
  阿弥陀佛

  r3 O9 d& b6 A- e7 a& e; O-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展不再神圣:
        这次国展的组织工作,的确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 H( T- [- b8 T5 t& U% i% O
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很高,受到广大书法作者的一致称赞!
) n  Z$ O/ u0 c; n评选机制也有重大创新,表面上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5 N1 V" K7 g1 l3 S5 U) p3 p
张海主席功不可没。
: H( R" w8 A* D$ F3 k& r; s1 ?' }

$ H, a1 [- W5 u1 W  w        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评选结果的确令人大跌眼睛。客观地看,也却有许多好作品,毕竟是从近六万件里找出来的。但整体结果却是大失所望,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没有那次国展会有这么多学生写字类作品、直接模仿当代书家作品、老干部体以及相当多的明显问题的作品的大量入围(入选、入展、获奖),风格雷同,取法单一,评委喜好倾向明显等等。* ^7 ^, s1 [9 o

# Y. g! Q1 |; [5 d         这一点恐怕不能用各人看法不同可以解释的!
2 M7 d9 O- b/ e! L' h$ r
+ U- }1 M3 x9 H! @% ?    下面只是本人收集的同类作品中的一小部分,我的判断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已足够说明问题。

1 s) C3 y' u2 I' P" ?7 o4 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明辉 :
   原帖由 国展不再神圣5 P" n+ V3 V) O" W& D; G
这次国展的组织工作,的确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
* ^" d& A3 \3 k评选过程的透明度很高,受到广大书法作者的一致称赞!$ K# h5 o7 o" j5 y( f3 l  f' @$ [# m
评选机制也有重大创新,表面上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8 ^. @& d7 p% @+ h3 _
% J* ~' m8 ~( f+ @+ d
   这不是张海的功劳,这是广东书协主席陈绍基的功劳,体现省政协主席的能量和作用。
( O" r  D( w1 |4 w8 X! @: w2 U/ X4 m% C
优点:一、组织工作是好样的,每件作品都标上条影码,查找很方便。# A( y2 }: w& N9 L6 P, W8 d
           二、、评选有一定的透明度,网上发布的消息也快,一天点率达7万之多。
' K% d( S  X" H! T- o' I: d

' i7 e3 {4 F1 W2 \8 z缺点:一、入展、评奖是如何操作的,没有告之国人,从评出的作品看,仅是体现了表面上的公正、
7 p7 }4 N' c/ K! G6 Y           公平 、公开。. i" ]7 C0 Q0 Y
           二、没有把作品落款处遮盖好,使评委很容易识别“好的作品”。何谈公正?% N' d& A, u& m. O$ p- E
           三、总体上这届评选存在着评委喜欢黄金色,评委好色对书坛起误导作用* A, l$ [' T+ r5 I3 N+ @- m; b
          四、近亲结婚的很多,学当代评委的很多(而被学习者又是这一届评委),这叫学书者如何做学问,练贴,不如直接学评委来的快,更显功利色彩。
* D2 |6 i1 h. h. ?, Z0 B         五、书法的审美标准在这届在倒退,书法传统精华追求——“重、拙、大、厚、精”如今被“小巧、单薄,讲形式、不讲究用笔,只讲墨色和结字的随意性摆动所代替”。中国书法的传统精华在消失,确切讲是低能评委造成的(不包括所有评委)。
. x* t- A: j( c! X, U: P
8 _6 |, x3 t5 M& `0 C! B) ?" g+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安辉:
   国展之感

7 J% A; A% a) L* N4 C, N- `
谢安辉

" E4 `! O- x- d; d. I  ?                                                                                         / X) a$ c( p* D, e6 O2 S
    闹腾将近一年的第九届全国展,经过七天的评选,如今名单已公榜天下,可以已经接近尾声。这届全国展从广东申报到评选结束,是比较完满的,尤其是后勤工作可彰史册。来稿创历史新高(来稿55274件),作为一个投稿者,评选的七天里大部分人是无缘现场观战,远在贫困山区的我只好赊来一台机子,不分昼夜地关注着评选的进展。名单公布那天下午,各个网站访客爆满,随着选上者的一番欢喜和落选者的暂时失落,国展就这样悄悄地落下帷幕,剩下的恐怕只有获奖作者领奖的期待了。
' [& ^6 x" @4 E5 a+ X1 l    关注国展评选的七天里,有不少感触:0 o- c. _: r7 ?, t- Q" y
        一、地位观念的转移
. h" a8 E! d& H; y$ }) ^" D4 [$ R% b    从八十年代书法热的开始,展览意识一只左右着书法创作。回首这二十年来中国书法的发展,会发现展览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展览就没有今天书坛的繁荣景象,包括参与群体和创作成果。在第二届兰亭奖之前,号称三大展的全国展、中青展、新人展一直引领书法的创作,这些展览在书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明确:全国展比功底与学养、中青展比创新与技术、新人展发现新人。然而随着中青展的退出,代而起之的是青年展,又同时举办了首届兰亭奖,但不随某些人的意志而转移,当时就出现了高手怀疑和缺席的现像。因此在第二届兰亭奖举办之前,全国展在书人意识中地位是相当高的。
3 |% c  r, K; ^! u7 A. V    “兰亭奖”宣称中国书坛最高奖,中国书协为了打造这一品牌,从第二届设立了门槛,结果还是出现了来稿数量远不及没门槛的“安美杯”。这里出现了问题,“安美杯”取代了新人展?如果不取代,那么下届兰亭奖谁还愿斥资千万来举办呢?中国书协虽号称八千大军,但真正具有战斗力和具有战斗力愿参加展览的会员就少之又少了。中国书协章程里有规定,入展一次全国展就具备加入中国书协的条件。为了充实参加兰亭奖的后备力量,只好委屈把全国展的门槛降低,让新人有机会,使高手转移到兰亭奖的角逐里。从而使兰亭奖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奖。
; J: @% v6 N" Z' B+ _3 R    二、高手落马与新人出现的反思
5 P5 t3 y4 ?! W; I) S- a    这一届国展最大的热门话题恐怕就是高手落马了,各大网站议论纷纷,然个中原因作为外人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或不投稿、或投了不上、或达不到评委的期望值。。。。。。不一而足。但出现新人是不争的事实,出现新人当然是大好事,说明参与的群众基础在不断壮大,是书法发展的幸事。对高手落马这一现象我谈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 Y7 ?& k8 |  P8 q4 g2 e+ z9 v    首先投稿作品不受评委青睐,这一次大草(尤其是明清风格的大草)很不受欢迎,原因是草书评委的空位(搞大草的只有聂成文,但搞明清大草的王冬龄请假)。
/ W8 ^8 B) e$ }( ~    其次作品幅式不受欢迎,以前的几次展览大幅作品成风,这次反其道而行,在终评里没有看到八尺斗方的大作品,但很多作者投了大作品落选就难免了。5 {0 z) w* e( L( h% T/ _
    再次就是书法的平民化,这一次的获奖作者很多在以往的展览中很少见到名字,而很多经常摘金夺桂的作者往往又纷纷落马。我以为这或许是中国书协“书法进万家”的思想体现,大家公认的高手大部分是从专业院校出来,这使书法庙堂之气很浓。作为一般的书法爱好者能进入专业院校学习的机会是很少的,能去的基本上都是个人为挚爱掏腰包(很难想像企业老板出钱给职工去学与职业无关的书法);能掏腰包的爱好者毕竟又是少数,大多数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又醉心书法的爱好者是不会有这种机会的了;如果书法一直处在庙堂之上,平民无缘接触的后果可想而知。想到书法的平民化,高手落马的暂时现象就可理解了。( i; m5 @6 g$ [: n  O- n! n
        三、审美倾向与客串现象, G+ ^- X9 y4 x# U
    从网上搜到的一点图片发现,这届国展评委审美倾向集中化,不知道是受全国展旧有注重功底的思想影响还是其它原因,我们不得而知。篆书组小篆意思非常强烈,大篆苍茫之气荡然无存,倒是篆刻很有看头;楷书被墓志笼罩,唐楷真正出新的没有(尽管有写颜楷获头奖),魏碑仍只是点缀;隶书面目单一,基本上都是刘文华的谪派,大气淋漓的隶书没有见到;行草书二王子孙一统天下,兼容性很低,小字风靡,大草的空缺是一大遗憾。( Y, H7 x7 X/ G8 N) F# c. T, T
    各书体之间评选的独立性导致了这届全国展极具特色的客串现象。从第八届国展开始分书体评选,到这一届各书体专业委员会行使职权的评选,无疑是一种进步,也是一项好的措施。然而这一届评选,因各种书体来稿数量悬殊导致评选时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擅长多种书体作者客串的现象,如安阳史焕泉获楷书三等奖,但他的楷书远不及其隶书和草书,隶书获头筹应该没意见,很可惜他精彩的隶书在展览时就无缘与观众见面了。其它还有一人入多种书体的现象,这至少说明评选过程协调性很差的问题。
2 c1 k( A, g; a" X3 u! E1 v. w2 _6 ]        四、集体选送问题8 y  F( ?6 g/ Z2 G
    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话题,以往出现在第八届全国展和建党展集体送稿整体落马的现象(据网友反应),这一次全国展不知道其他省有无这种情况,但据我搜索网上图片,却没看见一件是我省集体送稿的作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集体送稿的问题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8 i1 z  P/ D$ x/ f6 L! x
总之,我认为第九届国展是成功的。尽管在网上有些非议,尽管会有一些不堪入目的作品充次其中,但想一想,如果没有媒体介入,还会有那么多的想法吗?从首届行书、草书展到第二届兰亭奖的经历大家是有体会的,不要抱怨,应该为阳光、透明喝彩。从展前工作和评选过程来看,相信大多数评委是正直、善良的,也相信广东一定能完满地办好第九届国展的。
" I6 A' I" y+ g* c) o8 r- V"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定喘:
    看一个展览成功不成功,不是看它的来稿数(多不一定精,要以质量为前提),也不是看它的评委人数(而是看是否是国内公认的高水平的评委,前提条件是国内公认的,不分年龄),三是主要看它是否真正评出了高质量的作品,和整个操作评审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评审机制的健全科学., B* u" s4 x) Q" E

" @: i: S2 Q8 O/ }' z5 I+ S  九届国展来稿数和评委都是超过往年历届书展,"透明度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公开",只是让观众从网上看到挂满大厅的作品,便于作者从照片中可认清楚自己的作品有没有进入总评.4 [$ G5 {: |, b( t7 @" p# s2 N: N1 R
3 p/ z6 I# S8 V' q
  而对于评审细节,如何打分\投票,如何提名?一概不知.当然中国书协也不想让你们知道,现评出这么多差的作品进入获奖名单,评委还不让国人骂娘?0 H' n, n/ Y) ~8 C! ~' ]
     q# L0 Z# _$ n: x! m- D
   我也怀疑等展览后,在作品集里写推荐理由时,是一个评委写?还是评委集体写?
( _+ Z) N" Q  m( P$ ^9 O2 W---我敢肯定,是集体写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