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7-9-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字有一定功底,但在字体结构上仍需注意。古人云:“书无定法,笔无恒则.“这并不意味着作字可以随性挥洒,任意发挥,而是基于一定练习基础之后的自我升华。恕我直言,你很多末笔的收尾处都存在一些小问题,处理得欠妥,只是程度大小之区别。问题并不大,相信你能够很快克服。
/ C8 u7 s% C; Q3 B+ {, ~ ; ~6 n0 ?( `$ ?5 ?
*用笔洒脱、通篇酣畅,实乃天涯所难得的精品,笔墨能再沉静些就更为高妙了,呵呵
# X% t9 D# D, M/ F9 o; h0 L0 } 9 O, f2 A" y: O8 Y+ c8 b' Q7 x
*不错,有右军笔意,可再临杨凝式的《韭花帖》,加强字的笔意,基础可再加强,有些篇幅感到连贯性不够,建议加强帖的整幅临摹。5 H, c. W# n$ w
0 X( M( W, G" H, J! U8 I *楼主十年后非池中之物。+ A6 A/ C: G( K
. R6 p2 k' U& x, W2 k
*我感觉作者的路还长,第二张虽说比第一张好一点,但还是同样的毛病,基本的笔画还没掌握,颜体用笔讲究虫蚀木,屋漏痕,作者现在写的僵硬刻板,特别是收笔一塌直下,完全没有回锋的意识.最简单的例子,作者再字的转折处,接口处完全失败,估计写字的时间还不长
: G2 t) H- ]# Q+ c2 h( ~ * `7 P' ?( T! {" `7 L3 J
*巴蜀地面,向来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楼主隶书写得不错,十分清丽典雅.如果说是学碑,缺少碑体的稳重,从用笔上具体的说就是有的地方笔画写得做作,最显著的问题就是雁尾带勾,笔画圈转,前无古人,师心自用.下面的行书,脱胎于瘦金体却仍然是中宫收紧, 没有注意结体上和隶书加以区分.显得太妍媚了些.写又写的随意了些.看起来漂亮,经不起推敲.今后应当注意多临楷书,把结构掌握好.
9 @) ^. ^( g. M E9 y, R( I; M$ C0 v
*哈哈!!!楼主说得及是,到点子上来了,<石门颂>没有一定功力最好不要学,不过学《张迁碑》的同时,就该去接触一下<好大王>\<宝子碑>等等,汉朝的一些以方笔为主的碑帖,同时吸收一些隶字的写法,不过,要以《张迁碑》为主,深入到它每一笔的运用.“天空深蓝963“ 兄 的“初学隶书最好的范本有三种《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 》。而《曹全碑》太小家碧玉,《华山碑》用笔太平均,都不适合初学的人。“,不可认同.+ N: S! M# p! z% Y! [" I# i9 K
, x& U5 Z/ t# s' _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和南北朝云南《宝子碑》似隶似楷, 而更近楷书,风格太特殊,怎么可以作为学习隶书的范本?!石乞 这样的推荐,简直误人子弟!与其学这两样不如学欧体颜体楷书。不用我说,我看“杏花疏雨”网友自己也知道,那绝对不适合作为隶书楷模,只有学好了正规的隶书后借鉴一下那还可以! 《石门颂》为历来书法家推崇,虽然难度略大,却是学好隶书的不二法门,其实它和《张迁碑》关联性比较强,还容易上手。现在既然喜欢写张迁碑就坚持写下去,先写好一种才是正道。
) a0 t) P+ ]; T% Q: l. D' | 4 R2 N$ C3 ?: c/ B
*写《好大王碑》要有篆书功底!其字没有蚕头雁尾,就单个字来说并不好看,所以特别讲究整个作品的章法,其实更难,很不适合初学;而关于《宝子碑》,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也不是初学者能模拟的。石乞老弟可不要难为人啊!~3 i( e: U; n1 w3 Q2 S# E2 C% X. Y
% S& u- f0 O/ p" a2 S" E# Z; s& i4 } *不好意思!现在才来回两位老师的话。主要是下班后回家才有时间来看两位老师的指教,所以对不起两位老师了。真心感谢两位老师的真诚指教。其实我也知道《石门颂》是历代书家推崇的书法碑帖。(看书得知的,我曾订过几本书法杂志和中国书法杂志。)但书上说,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学不好的。因我自己买有一本,所以看还是看过的。我认为两位老师的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我的理解是:石乞老师说的意思是学书之人应多看看其他碑帖,看的多,才见识广。这对于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有帮助。天空深蓝老师说的是隶书练到一定程度,便可以练《石门颂》。这样自己的书法作品才能有所提高。您们的说法不一样,但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说我真的非常感谢您们二位老师的指教。我真心希望您们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经常指点我,使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再一次向两位老师表示真诚的谢意!
( \: `6 F- f' b! ^* ?, V
; Q; t7 ]8 V9 C6 e5 c *像鸡抓的!
5 E$ a; }; C: H/ [6 m9 T5 N+ u
* @. Z/ {5 t8 `) [9 b+ F7 R *上好的宣纸!!!!我好舍不得啊。3 [2 l3 o# j7 w5 P: l- f6 ~+ r
; ^' t& p( ~ b9 ?* u *阴符经表面看若兰花飘拂,其实骨力内在,并且有些用笔急促方折,不象这般温吞.
& w }: m. E/ Y2 \2 q4 ?
) x) m% V* Y3 ~& G *这一次展览,似乎比较隆重,展览中的作者,单单就名头而言,都是当今执书坛之牛耳者.历来,似乎只有名家对后学者进行指点.今天,我们来一个相反的做法,我来就这些名家的作品指点指点.指点的原则是不唯名是从(当然也要考虑名头),就作品论作品.言论中亦有从感官出发的戏谐成分,艺术嘛,大家一起玩,它不是名家们的专利,无名者也不应满足于当一个永远的追随者!% f3 ?. P3 L( u3 [6 ^3 F
先拿王镛大师说事.我曾在我的一个帖子里说过,王先生"已是大家,难成大师",现在看来,确实.王先生之所以成为大家,也是因为他的位置和师承关系,并非他的作品使然.看现在的作品,我说,王先生退步了.王先生写字如作画,以前画的字,虚实结合,甚有意境,现在看来,实的成分多了,空灵的境界似乎怎么也难以达到------毕竟在书法上,王先生"悟"的时间太多,实践的成分花得太少,所以技法上难以跟上来,自然后劲不足.王先生有一位学生,叫徐海,他说,学书法如果学了两年,还不能上国展,那这个人就没必要学书法了.徐海的话,很有趣,它说明,要么是当今的国展浅薄,要么是徐海浅薄,或者两者都浅薄.透过王先生所画出来的书法作品,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当今书坛浮躁的端倪?4 M. k7 f3 D/ V# |9 C
. q: W+ {$ E1 q8 H6 ~ *再说陈振濂.陈先生的作品,在这二十个人里面,当然属于好的.所以说他"才华横溢"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想想这位华而不实的领头人也确实不容易:既要作文,又要奔政治,还要刻印写字搞活动,还要忽悠学生.人一辈子,到底有多少精力?看了陈先生写的字,才明白,他总是在忽悠他的学生们:什么学院派,什么魏碑什么什么.其实没什么,靠天分,写传统的字,行了.他所做的这些,无非是编一套所谓的理论,为自己找一些追随者,从而奠定自己在书坛的地位而已.看陈先生的这幅作品,除了说他聪明,您还能说什么?他的理论,您且在他作品里找出半点儿来.陈先生的作品,气息通畅,书卷气浓厚,飘逸流利而不俗气,难得!
' N; j, u' v+ B" n) \3 ?' K " q6 n/ |: Y& E0 c! y$ l" P l
*沈鹏老.对于沈鹏老,我确实不敢说.一方面,老人家是一个学者,真正的学者,是我所佩服的那类人,对于书法,他只是用来雅玩.另一方面,老人家是我的老师刘纲纪先生的好朋友,若言语稍有不逊,得罪了老师,那可不好.沈老的书法,我觉得可以用有情有意来形容,老先生的作品,附加值高,非当代纯粹书家书法可比.不多说了.呵呵
6 p4 N: `$ l, Y! z: v Y 3 A# m, ^& R" }& D6 L
*孙伯翔老先生开始回归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曾几何时,我们看到孙老的作品,碑行掺杂,如压遍了的断头蚯蚓在地上爬行,惨不忍睹-----年龄,眼界如孙伯老者,在盛名之下,难道也有昏昏然的时候?这一次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脱俗后的孙伯老.所谓力拔千钧,如果用在书法上,应该说的就是孙伯老的书法吧.孙伯老的这幅对联,我不仅感受到了力量,还感受到了精湛的技法和优雅的书卷气.做到诸多因素统而为一,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说,孙伯老,高人!2 x9 m( S9 l c1 c J ](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