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6-10-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098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7 Q! k2 `" z+ }. z# v. `" z$ z8 G' |1 f$ u1 P1 O! r' E1 S
.
* a* g" ]7 o8 v% Z" A/ \# }
% ^- U/ V* D0 @3 F8 Y) K, z3 j2 _* X# Q作品集第一页李岚清同志作品.四方印虽取法不同,但气息文雅,放在明清流派印中亦不失弱。李老身位国家元老年近八旬却能囿于小道,孜孜不倦,朴实为印坛榜样。6 Y5 R- Q: i$ Z$ y+ t2 D! B0 {# k. D
# X) X: a9 z6 x o! V6 V& a
特邀作者中有杨鲁安、瓦翁、沙曼翁、王一羽、叶一苇、许亦家诸公,印风扎实,淳正,依然留有浓厚的民国特征,也们的参展为展览增添了几分厚度,体现了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对对印坛前辈的尊重。
3 C8 D4 b- m" x5 y # g9 s o a/ ?" w
熊伯齐先生名声海内,印却看不出好,几近木刻,实在不敢苟同。' J4 z" Y& e2 ]& ^ g/ q: ]
, |( r9 d1 U( v& a3 _9 {江成之、潘德熙、童衍方、皆是海上高手,对王福厂,吴昌硕等继承有加,然观念略旧,不能与印坛同步。+ d' l. Y7 z+ g8 f/ F1 ]+ L3 {) d
- f3 P1 G T/ a( v刘江先生当是老先生中刻的最好的,“无量寿福”取法高古,骨肉充实,变化丰富,不可多得。0 d3 s: _8 i2 ~& }3 w# w
; t7 T' P* ]3 b4 J" N) q& s
徐畅先生的印学理论享有盛名印却刻的老实,甲骨入印不得要领,感觉一般。
T2 _% W7 m# ?! T4 N1 r& F' |% a: M u
浙江祝遂之此次所刊四方源于浙派有古有新,然信息量不大,与其印名不付。朱关田则流于粗俗,似老干部作品。8 W4 \0 X, G, _7 L6 u9 ?
6 `5 e# g2 r- r: ]; V( ~陈振濂作印也不是强项,所刻作品虽谈不上风格,味道还算淳正。- `/ i6 B* m& e
6 H- r9 z0 H/ `/ M' V陕西赵熊,甘肃翟万益地处边缘虽功力较深,但印面语言单薄无法与同时代知名印人抗衡。: U! F( i) Z: O7 r" f
i% S5 B1 o, D7 s5 a
新疆赵彦良细朱文尚可,但比赵余正、林剑丹、茅大容、徐云叔、陆康几位浙派高手似乎还有距离。2 x L8 w' E8 o4 I8 n
! f& H, P* P6 r1 a* y7 {此次当代印坛,和位工稳印名家集体亮相当是展览的一个亮点,集中展示了圆朱文印当代背景下的审美高度。其中陆康先生表现的最好,所刻朱文丰润饱满,气象万千;鸟虫印清雅婉丽,极尽精微,非常难得。. v. z' b l* F& `1 }2 |/ j6 O
: Y: H7 M( X. S: z; _
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全是当代印坛的领军人物。
3 Y; _6 f5 Y# Z; H, c" U6 Z7 ~9 P- }* {
王镛终于有了新作,陶印作品“不知老将至”,“寿而康”依旧浑穆大气,较之以往又显得细腻润泽,除去材料的因素,依然可以看出他的进步。
& d, C& U" s" O" \7 s; C
2 n+ m1 v, R6 |' e$ E石开作品最受瞩目,这次大展专门展出了他的刻刀,难发想像的小与细。他的近作较其首届流行印风的那一批作品,在刻制过程中的精微上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我想他的难度不会小于工细的圆朱文。以石开的创作精神加上如此严谨的技术,作品不美才怪。“路遥远我曾独行”“西霸河南一蜗居”意境幽远烂漫,耐人寻味。4 y Y5 V; ^# v! H% B0 D
/ s2 o2 w- [+ ?1 X$ o& i" k2 B3 P' Y
崔志强不减当年,所刻在大写的基础上增添了光与毛的对比,线条更为干脆,老成。
& w( r O! `# ?* p. ?
$ `" I' h( e c, w+ T朱培尔清虚依旧,;略显支离,边款却潇散宜人,直述魏晋风神。
+ q5 s" N* s. o% }1 R" Q6 D! y
) }2 G5 Y+ T9 T0 E; c, [韩天衡在精进中泼辣有余,而略失古雅。刘一闻作品看似变化不大,实则在格调上有一个大的提升,亦静亦简,方圆相济。" E0 l( K2 o( {3 u5 S l2 _6 g3 k$ o
- F1 S$ S5 u& Z4 {, O9 H徐正廉在风格上有所推进,但效果不佳,“山高水长”,“幽玄”除去单调之后剩下的只是丑拙的支撑。好在“不耕官田”巧妙活泼,朴拙大方,失徐氏的诡异与幽默犹,叫人庆幸。
- Q& i. t) e/ G: T9 U( g
C% T- v0 [( m王丹专搞陶瓷印,表现起来有所局限,线条浑厚有余而清刚不足。因为王丹的成功,全国印人似乎对陶瓷印都来了兴趣,笔者认为陶瓷印王丹来做尚可,但一阵风都来取巧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D0 z% R2 Q8 \. h
0 o: z2 T1 T7 S# q葛冰华不搞公章,改“道教画符”了,他在道教印的弦幻上加上一点鸟虫书的元素体现了他的高明,但他若全用“道教画符”就麻烦了。“日庚都萃车马”多好一方古印,经他这么一改,除了吓人之外再没有其它意义了。- H4 H, T! }0 f: Y' `
8 ^, r q4 o6 R8 s H+ X( I江苏祝竹虽名声略逊,所刻却传统儒雅,骨格劲健,形质柔美,亦当仰视。: |3 E' S3 q3 I# t# |$ @( I
- r! y. e' Z& ]# N. L) @ ]
马士达近作“老悔读书迟”内力紧聚,疏密有致,大开大合,老辣不减当年。
' B* K7 s# [7 a: _$ C2 @! Z) b9 ]& \2 a) p5 \; W9 \3 M
黄惇作品清雅潇散,风格稳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固有的高度亦非易事。徐利明作品气质可贵,但创新不足,风格不强,与同辈印人相比已处于弱势。# J, T. _, X* P- g, ~+ @
. L9 U$ F3 t* M福建林健以自家篆法取胜,刀法布局又相符相承颇有特色,唯自家习气太重。
, }7 a( q. P# D& l$ V P. ~
% r) ~3 B# f% V& B, h6 s5 g中原李刚田以楚系文字入印渐入佳境,线条的力度、厚度所带来的质感使印面朴茂厚重又气势通达,先生以朴素的印风不断进步,可喜可贺。
" P( G3 s' r9 w7 H+ Q! u3 b# ]+ P. h; }: B# _( g8 x
在所有的评委作品中,陈国斌的印面最乱,最花,最大,最野,视角冲击力也最强。“山水方滋”一印有山有水,气象博大,最能代表陈氏风格,此印由主线和副线组成。主线用刀狠、辣,控制气象,副线轻轻划过,富有规律,营造意境。如此看来陈氏印章并非胡刻。 u9 g6 o% U$ _# R7 R' `
( V. p) c* \3 U0 S" T1 _
有人说陈曾苦学过陈巨来先生的细朱文,叫人不可思意,看来写意与工稳并不矛盾,写之极是工,工之极是写,真是不无道理。4 S, k) T" }, l: U* o* I5 Z2 \; ^
* k9 T& ^ U2 m# ^9 _) u9 r总的来说,特邀作品给人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有厚度,有传统,更有思想与新意,名气与作品基本相符,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基本相符。代表了当代篆刻的真正高度,他们的成功经验已成为当代印坛的宝贵财富。; O {8 E% F$ c1 v! E4 D2 |
6 D% ?' o1 X/ A% R5 ?/ A
[ 本帖最后由 柳青凯 于 2007-6-3 10:49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