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6-9-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1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e) _9 n2 k5 Y) |( S, ^* W编者按:看了郑付忠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感觉到作为新一代学人的独立思考,不为权威所窘。我们以为孙晓云先生的《书法有法》是一种个人体验的经验论总结,其中有许多独特而又深刻的体悟,比如她的“书法生理年龄论”是很有价值的。艺术必定不是技术,所以难于统一观点。这便就有了探讨和商榷的余地和空间。郑先生的疑惑也是缘于此,就郑先生文章中的疑惑,我们也觉得很有价值,希望大家来讨论一下,或许这不仅给郑先生释疑,也许能给孙晓云先生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 X( O) v8 t+ q; H; G" `+ r
/ A$ C$ p! P1 u! h7 J
" f& o s: Z, [' K# g2 c# }
# o# |4 X9 F/ L/ A, O
* n4 H3 M- c+ ^) }4 [6 w9 T5 F7 o( M ]# \
孙晓云怎么了
& p! M$ a% ]8 v* |
x( c1 H+ G8 m" E 孙晓云我比较敬佩,勘称巾帼不让须眉。她前几年出的一本《书法有法》,反响不错,我高中时候就看过的,当时受益匪浅,有顿开茅塞之感。前几天她在南京签字售书,我到现场买了一本,拿过来又仔细品味了一番,结合签字当天孙氏的发言,感觉有些地方“被迷惑了”。: K( L3 d, ?2 X: \7 q! R- r. ^
疑惑一:
& f* {% q5 O7 [, W5 c( } 孙氏(3月22日南京艺术学院)云:泰山,峄山碑相当于秦之美术字,礼器就是汉代的美术字,毛笔怎么能写出那样对称的线条来呢?# O U' h* O& f) F
也许是我误解了孙氏的话中蹊跷,但我当时坐在第一排,和孙氏只有一步之遥,自信没有听错原话,当时场下还迎合地为之一笑,后来为了确定,我专门问过在场的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孙氏的确说过上述言语。不知道大家对这样的话怎么看,反正我们很容易看到相反的例子,行内人都清楚,用毛笔临摹泰山,峄山碑做到对称恐怕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不必动用孙氏所谓的“古法”。' ^( q0 |0 m" ]* u6 I# d. Z) P' S0 o
; [' \# L7 o$ p# j8 ?' A6 v6 G
疑惑二:
: f( |2 X" @$ F 《书法有法》从头到尾概括起来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转笔法。
* ^6 J- N' h O9 E K6 | 看来传说当年钟元常“槌胸呕血”“以至盗冢”为的就是这个。书中原话: 以右手“经典”执笔法有规律地来回转动毛笔,令笔画纵横自如的方法,即是“笔法”。运用这种笔法,即是“用笔”。严格地说,用笔法写成的字才是“书法”。
. z q8 C' m! y/ b8 `6 i 书中还加了着重号。并且指出“我们不使用这种笔法。”进一步阐述说:
! w( ]) r5 c1 h3 Q; x+ I “唐代尚法”,“法”即为转笔运指,空海说的“骨法”,显然就是“笔法”。
$ \: |. D6 D' ^2 l: |7 W 弄清了书法的笔法,就弄清了“骨法用笔”。古人讲的“书画同源”,原来就是基于书法笔法的“同源”。
9 @! u. ~. _4 t& K$ W# N% o, k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百年来被人用得烂熟,其实是非常实在、非常确切的一句实话:大自然是吾师,尽收眼底,最终是要化为 心里的“六法”,得书法用笔这源一表现。8 z, |' d$ R; E, u( r
中国画之法,实际上,就是中国书法之法。严格地说,只有左右转笔,以向背之势发力用笔,才是中国画最本质之处。
$ Z2 ], `: ]5 q9 c% ^4 h) r4 x 当没有右手转笔的技巧作生理限制,没有右手转笔的生理动作,完全作为视觉感官的反映时,书“法”自然就是画“法”。 保留汉字造型,说穿了,不过是用软笔在写硬笔字而已,不过是在模拟、雕琢由笔法而形成的笔画和字形。
* p+ D0 l0 K& @: [) l 还说我们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由视觉控制书法,实际上进入了无法的书写”。+ i7 t- s8 K; n6 H8 L5 N4 }6 v
是不是无法我们且不说,但说孙氏对古法下的定义,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早在邱振《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邱对笔法的演变已经解释得比较清楚,笔法有三种基本样式:平动、绞转、提按。绞转只不过是笔法中的一种罢了,只不过古时多用绞转,现在提按多于绞转。不说别的,孙氏口口称赞古人的聪明和睿智,这样不同寻常的古人怎么能把自己只框定在“左右转笔”这样一个动作里呢?很显然不符合逻辑。
- r: f& Y& p/ _! h, T) r8 u % T, S5 [$ g0 m# f4 m$ e7 R
疑惑三:) u8 q% c8 i- W9 F p
书中对书法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奥秘做了具体的阐释,不外乎也是围绕“左右转笔”来讲的。看起来似乎也很有道理。听起来似乎这样的书写方式是一种必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有部分人是不这样写字的。其次既然是自右而左的写法是古法使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先中间后两边”的写法?恐怕这也是古法所倡导的吧。6 V: W w+ O7 ?9 U# m
5 A! I* [1 g& \5 A d
疑惑四:
' [9 ]. u, v' V2 G. F( u 孙氏说古无桌凳,而举纸书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并举西晋《双坐书写瓷佣》为例,并且孙氏说明图中一 人书写,另一人抻纸,很显然,古人也需要有人来辅助固定,以方便书写,可惜的是这样聪明的古人居然没有想到把身下的几案加高一 点点,却反而找别人 来帮助,奇怪的是,这样的“愚昧”居然延续了数百年,真是不可思议。
' W) f* ~: P, t! H- y4 I; K
8 c' Q( s3 e$ C6 Z" O6 L* v w" c' V o8 L4 r- x! l/ a4 _
$ v, S! T9 W- S% V0 F' j0 C+ y
) y: Q& i' N# X1 |+ V; u- {
. G5 h* X7 j, {/ A& R[ 本帖最后由 郑付忠 于 2007-3-29 21:2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