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5078|回复: 10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m16: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9 G) o" S$ N9 z& x* v1 T
2005年2月,由张强教授主编的中国绘画学(七卷本)丛书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张强自己独立完成了其中的《中国画论体系》\《中国绘画美学》\《中国山水画学》\《中国人物画学》\《现代国画形态》五卷110万字,.另外的两卷<<中国花鸟画学>>由傅京生先生完成,<<中西绘画比较>>孔新苗教授完成,全套书共160万字.
7 n4 r7 G8 H0 Y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C3C0D1A7_1109687176.jpg]
; _! a9 l# p1 ^7 D& U( P/ u中国绘画美学形态' J: P2 R$ \" b- Y$ z) ?
目 录
, b! S( f) C+ `9 O3 u" L第一章  中国绘画美学形态概说3 R0 Y2 |6 l6 R# X- A
    第一节  整体结构
2 v3 ^2 ~9 k9 L* [    第二节  稳定系统
3 d! v, }. ^3 f6 b- z  u* }第二章  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基础——儒、道、佛
$ D9 [9 }/ A- O1 ^+ ~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中国绘画美学1 ?; H3 j( V( K7 V, l. @
    第二节  道家思想与中国绘画美学
4 Z) a( f# t& I/ g4 }% @) A    第三节  禅宗与中国绘画美学" s: h8 ^& X4 @& [7 D0 R6 f
第三章  中国绘画的形式美
  I, d/ I) m8 ^$ n2 ]    第一节  外在形式
: G, e% L! `. a3 `  J2 Q$ F    第二节  内在形式( c4 y1 |6 h0 C9 b
    附一  笔墨之法
: U4 `# `& `1 A8 y& [8 Z3 ~- b第四章  中国绘画的意境美学3 S$ c; |) @- R' |3 g
    第一节  空化境
1 |" m/ S$ [" Y    第二节  梦幻境! Q4 M1 c3 t* Q: _3 i& n2 f1 p0 ]
    第三节  超越境
1 q( d$ R9 @& c8 q2 G第五章  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之研究  I- Y4 d8 d; [' O5 J; a
    第一节  “气”之研究
" k# D/ b( i; |9 `/ Z    第二节  “神”之研究
, x+ L! ?: x3 r第三节“骨”之研究# C4 y- t/ l) T* |
    第四节  “逸”之研究* \9 m6 C7 S! {2 D' {7 w6 q
    第五节   综合研究
5 g# y. T3 I# V第六章  中国画家的修养因素
# h" b* m/ ]4 [) T+ y    第一节  知识修养
. `$ @- f" W9 X6 D* O; O& F( H    第二节  感受修养
: k4 v! }5 P2 U) c( }7 u1 J; f第七章 中国绘画的美学实质  o+ }7 F# w" n3 l
    第一节  内在层次& ~6 @& }# |+ [) @
    第二节  本质性外在层次延续——中国绘画未来价值判断4 M. |8 W* D# @' w' O%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C9BDCBAE_1109687227.jpg]' L  ]9 ~# `' [( E3 Y1 c7 b

" @2 q2 l# H' H中国山水画学! ?8 I" E9 h" L4 C
     目  录                       
4 }) y5 t8 e6 V. }+ q第一章山水概念与情境涵义" f  J5 w: G! d" z& m! u
第一节山水概念涵义A——从崇拜到道德比附8 ^% W4 }& S+ G9 K4 _. n6 W: c
1、“山”的基本涵义' Z6 w4 B% R8 x+ z4 i* z0 b
2、水的基本涵义, u' I2 G5 e% Z* ~
3、“山水”涵义
% w- c- \, q$ n7 {5 B: v! p7 J8 q第二节山水概念涵义层次B——汉字与语义指摄
7 e) g. p( N! S8 k0 \4 e第三节山水概念涵义C――魏晋思潮与山水的赏会      & j6 K% g6 }. i, T" Y
第四节山水概念涵义层次D――从绘画视角建立的相关文化系统
0 Z4 U0 F7 w4 E/ N  u第二章风水意识与山水画的自然取向
3 _6 A7 I6 \. ?! A* S+ c! Z第一节风水的基本涵义
8 V/ D8 }" Z6 _" _$ @1、风水的基本概念4 n) R/ U& o( m1 T' L, ?' ]
2、风水中的“气”
, t) J( _3 ?; P$ t3、山水画视界中的“气”" Q3 M1 S3 S- c7 Z
第二节山水与风水中的阴阳涵义辨析0 W1 ^& h% c& W
1、风水中的阴阳
$ b9 X  I& z, _" m# D2、绘画中的阴阳
6 T% S2 o3 q# ?7 Z1 d- c* d第三章山水画与风水意志* t6 k9 O% ]# f8 M
第一节形势与龙脉
, U( W0 q) ~1 P2 L( K1、龙脉:概念与涵义* c. \3 E6 O+ f: z" W9 E- e/ c
2、画中龙脉
2 h" r/ G% t$ I* ^3、形势
5 M3 u' I2 z6 r& n第二节山水与风水中对于区域、节气认识
9 W1 |( D" m+ A" h  t2 @6 Y' l1、方位与区域
: c' {7 j% P, K# U2、节气
! F1 ?% z7 K! ~4 u  ?1 l第四章山水画目的功用与观念起源1 V4 T- \+ D4 T$ Z
第一节山水画的目的功用
3 Q/ E/ \+ |' K第二节山水画的观念起源与早期形态& v/ t9 m3 F4 }& k, [0 g7 |
1、山水诗中的山水意志0 i. f" \+ K8 J3 l
2、文论中的山水意识与美学倾向
) E1 u+ ^: o  e* f3、山水画的早期形态
- w5 S9 e+ |" w- a; }2 r) S第五章画体之别与山水画之南北宗% l3 }6 l7 |0 u0 [
第一节关于南宗的基本涵义, _8 o0 \7 l* ~3 ^+ W( v: R
1、南宗的建立1 N. w" b( c! ~
2、南宗的基本涵义
' c! K% P& c0 w, m7 D. O3、南宗的简略演变与流传
; j2 |7 C  z/ X' o4、禅宗的文化智慧与意义  N7 A# @" v7 h9 c
第二节绘画中的南北宗及其含义+ Z* O8 B, `! v' g  c% ]$ J
1、绘画南北宗基本含义分辨7 ?% x5 t  x' o% @+ R6 ?2 m
2、绘画南北宗的源发与追认, g, p3 E3 u9 v2 x6 j" y. [
第六章山水画的谱系逻辑
1 H" C) |0 ]: [% O第一节南北分别与中国山水画品评的变迁
# R; I( s9 H. m/ q' F, h- j' d第二节南宗山水画传承与皴法的美学发生
& Y7 o" U- j1 B4 \- O2 H1、皴法的前提$ ^9 ~5 I( T$ s. M$ ~% x
2、皴法的出现. P) e+ U; W7 t$ J0 R# E! D
3、典范的分辨4 ?) \9 H* ?" y8 R; {2 U1 c
4、皴法的渐次谱系
+ l- W% B# ?9 \" J7 r/ D  {7 Y2 M7 |第七章表现与观察的美学化方式' B( D: q+ h; Q4 |+ `! j
第一节山石的美学方式. P0 E: r6 e/ K2 U2 D' s9 h
1、作为独立表现力量的皴法; `5 `8 z2 e% _  u, o# l' Y
2、皴法名目与来源
8 f9 a+ a1 N2 K" K- }第二节林木的美学化方式
) a$ k0 S: [% @4 M8 H. {第三节山水画的观察与透视方法7 L; g9 f: u( Q1 |# [& y* B, ]
1、“三远”分辨, A5 U/ N) v8 p( r9 A* E
2、比例与空间的营造" ]6 g6 I" j7 L) t8 E- H
第八章山水画学系统的认知与构建
- x1 q: z+ q9 ^第一节古典山水画学系统的建立2 @! ~$ Y; L5 p- x4 v
1、一般山水画学系统的构建5 c& Z- ~4 e, o8 k( s
第二节当代山水画系统的认知与构建
, K6 }' U5 v# q; Y1、词语中的山水
( t# {4 ?3 D4 A( {5 \2 A7 |5 m0 |2、文本化的山水
' Z( l3 f3 {; q( U6 b* ^. }0 C  ?3、原始文化情境中的山水
3 _3 K" M  I; T/ Q4、南北人文差异与佛教智慧的观念导入
) @! u& n. h( T7 l" M5、美学化的技法) o0 I& Q% i" |0 _  d$ O
6、山水画的观念起源
9 A7 [& ~/ t) l" H* P- T(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BBA8C4F1_1109687275.jpg]
; \+ e* g. {" R7 ^( l! A2 f傅京生 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C8CBCEEF_1109687327.jpg]
9 g4 v8 g7 M( D1 M7 s7 Q0 ^/ p0 V中国人物画学% \/ b" T. r: _1 k1 l. ]
目录/ u" {1 a: P8 u) t6 s8 l. Y
第一章 中国人物画学形态的认知与构建方法            8 Y# ^/ V: C$ e6 ]4 t
第一节中国人物画学构建方法
2 Z' C3 a  F# T$ E9 Z- C1、视角的转换
3 r# v  o) _5 N  b( O( C% `2、方法论的确立
4 I7 x# E+ T( {; k8 O! A' D: s1 N(1)文化学的方法' h8 G- p# P! X8 K! r
(2)语言文字学的视角6 g& v' }  i' p8 q- E( }+ R8 }
(3)体系逻辑的建立8 Z& |# |- Z2 v0 F  [' D* E
(4)体系的构成
8 x8 J( g' E" G/ ]/ fA、绘画起源的观念形态及其对于人物画审美类型区分
/ O3 k1 F# w) L  p( P0 }B、由品评引发的人物画理论* ^* b# s( x* H; t, m
C、喻象思维在人物画理论中的体现
" R5 g( R* `/ O" S: SD、形神与阴阳涵义: h$ }- Z1 q: R- S; p, j5 ~/ d# n
E、表现的美学化方式
5 J* p- c6 m9 I) nF、集体意识下的人物画图式/ n# @. S6 I$ h$ l7 i0 Y  Z* \9 w
G、科学文化形态下的人物画1 W: L2 Q3 p0 |7 @
第二节古典人物画理论形态的整合
5 B, G; }  M" [5 C7 g0 t第二章人物画的文化心理规定与概念前提) r: J. Q! g/ h' R: n9 ], y
第一节汉字及词语语境中人的含义
; J$ W) M: W* s; s% t1、人的最基本涵义
- X9 h" x* A) I' c! \% j5 b5 v2、“人”字结构因素的人文涵义: H: F8 P. p8 f: o: ]
3、“人”字的直接引申涵义8 O/ l: `  H" W6 l# r
4、汉字以及组织的词语情景结构中特定的人文分布1 t" W, d" ~1 K% v0 X3 Y; L
第二节人在哲学情景中的自我的文化感觉3 W; P" Z8 K; w8 ]( f
1、哲学层面上对人感官功能的认知与结构解剖
+ L6 b: R: R; i1 t! e2、作为人的存在层次与文化的价值层次
, }1 ]+ l* `# X" h; E3、对于自然的认知与表述的局限, X+ R+ a  j3 O# u8 C' L
4、人格的锻造与对“人”的完美境界的向往% l" ~- K6 l6 M8 v; N/ c% n! ~
5、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情景中的状态
) w6 ~3 r+ f) C5 u; W( W9 ^2 E第三章中国人物画的结构意识——相学
  \! \5 @( [/ D2 @8 l# }& Z第一节骨法的含义- ~9 y' o1 R% S6 D$ d" a0 b
1、骨法的原理& e9 s3 _. Z4 r
2、骨法志
2 u/ _) d1 M& |8 ?2 }  x5 y; ?6 o- q3、骨法的绘画学涵义
# H; l, M( V0 b第二节相法与喻象思维
* L9 {7 m3 E" C7 p; S1 N/ C第四章人物画的认知方式阴阳与形神
% @& a$ |: D9 K3 G( k第一节阴阳的涵义
8 _; `, O+ w/ a$ ^1、古典哲学与文化情境中的阴阳涵义
, N, |9 c$ [/ v2、人物画学中的阴阳
! s1 b3 A* B: G1 w第二节形神关系的反复辨证# g. `. D8 c' Y
1、哲学情境中的形神
- k8 P$ k+ b" o% Y2、人物画学中的形神
8 D$ a7 O/ S, B3 P3 U* T第五章 审美风格与美学方式表现  G' T8 M! b- `
第一节从功能到风格类型带来的审美涵义
4 X: }! E8 H& ]7 H; x1、有关人物画功能的分辨 
# m6 p' q$ K" {3 m0 F7 P5 l- o1 q) k2、对于人物画的对象与风格进行的类别判断
$ v8 G  f; t8 h$ Y9 |第二节表现的美学方式
  ~  o$ m5 B6 P; g  I1、人物画的线性美学  y! u5 c1 p6 ^
2、描法的美学内蕴2 l1 r/ w" M3 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BBADC2DB_1109687382.jpg]
' o1 N- b3 X, [  ^0 \+ M中国画论体系1 \4 y( v! d, F/ J
目 录) W/ ?. k' E6 n
导论:一个有关衍义系统的架设                  
0 L+ j; P1 V& Q. c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  素朴的审察与功能的实践               
% q% ^* i% X9 V$ D5 Q# M    一、先秦:视知觉认识与精神理念              
/ T+ ]$ Q) i- c( H* |, ]        (一)视知觉活动的认识 (二)理念与色彩秩序(三)绘画精神状态的描述
( }  R4 L+ Z( {    二、两汉  绘画视觉表现与功能认识             2 h( i+ P. f0 d. z9 _4 u
        (一)对绘画视觉表现的认识(二)对绘画功能的认识
5 P$ w& K3 C. d( O/ t1 q% G' {# L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  先验的冥视与哲学的外观             - a$ _3 o; k9 k& ]% s1 B  J
    一、绘画的独特性
& F: z# ~* [: u! [    二、绘画的主体性
: j9 G7 _4 ~8 ?, g  ]+ b' d    三、品评的出现及其框架的确立
3 w* h9 n9 a! K9 q4 E7 Z    四、审美范畴的进一步扩大 8 ^6 i' i; s1 g
    五、山水精神
( w- `& O! r  z        (一)功能  (二)方法  (三)目的9 j: _1 q" ^  [4 ^
第三章  唐代  人伦秩序与道法自然 4 e8 u% Q# u" ~, ]; z. a
    一、六法歧解:品评的宗法及广泛的基础; t, g! {5 ~8 t" \& P) s$ @1 q, t
    二、书画同源异体:一种深刻的荒谬 ' G# V1 E, z: s( X- |& |0 v' {
    三、绘画起源与功能;一个有意误会的猜想
/ R3 a# }3 p' q% N" H$ _    四、山水画论的转机:创作本体的理论还原
. G( I7 w! S# s  Z+ \9 ](一)唐代山水画发展的背景及理论阐说 (二)一种新的理论体格结构% H9 V. [2 I7 S) O
第四章  五代两宋  文人意理与物化人本* s( ^( I% r) A
一、品格的交错变形: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审美交置
$ W- Q. J" H. [9 N: _二、院里度数的基本准则7 O- J, o- L( s) Q% D* v( w
三、文人画理论系统的设立
( h2 m3 G- \1 q3 ?3 i6 M% E     (一)意趣的提升(二)文人审美的观照
. ?9 i3 b/ [1 a" E四、分科意识:中国画学系统的分别营建
) i" e6 w( o  a5 k山水  (一)自然的天籁定数(二)观照与栖养(三)喻象系统的建立
- Z% W8 j. F, O1 R(四)透视:一种视觉违反的动态展示2 T& t( C! ^2 U8 z2 d8 `/ V
人物  (一)对过去的清理沦为观念的产物一一 吴道子判断* I- h% D& c- `4 f
(二)传神之于人物画的理论意义
/ c, l0 E4 p8 [0 H" \(三)从人物画特点引发的史实与真实的讨论6 ]" L: I. O3 n0 [6 J
    花鸟  (一)拘泥的象征(二)表现的体格(三)花卉易象系统的展开
2 l( [/ w$ y2 X! T% ~; K. c畜兽  (一)一个图腾的现实还原(二)人类精神气质扩张体验的栽体1 A0 y: R/ m, O1 ]$ K! ]. n1 G
(三)由图腾理念进入欣赏悦目/ }- K5 t: k  ]
第五章  元代  人化自然与古意皈依
- @) k% E" B, s* J; x一、从“逸”与“气”的交叠到“写意”的成立  一个相关内核的物过程8 M+ a: Q, D* {, c
二、区别“写意”还是“古意”——审美上的新的重要范畴还是复古的误区# z* _. s: I3 a) E
三、书画本来同:相关艺术门类的更深层联结
: |9 t7 ~) }. z, ?# a/ \  T7 k四、技迹与文化:有关植物认识理论系统的确立与展开- ?9 G  s" |) W  Y0 Y& F
五、人物:真实传达与反证定位
2 l3 }6 ^. }: _* K$ d' Y   (一)人物写生的复归(二)对已有人物画之评审
) `8 u8 K9 b, h9 |六、山水:禁忌下的判断
% a1 j" [3 O! B5 }第六章  明代  历史格局与禅宗浮泛2 A& g# f9 ~0 S+ S6 J4 M" ~
一、禅境的设立与南北宗之区别4 z$ x, g# }% @0 e: v% g
    (一)禅的文化环境(二)南北宗的基本要义(三)禅的图式体验
: p5 o* s& e  j# l) _. D1 t( C% {    (四)禅在明代画论中的全面浮泛
3 f! Z" i6 H1 O; R  二、艺术修养与门类互渗) E# c3 }3 K+ [6 h) X
(一)书法再度深刻地与画面相联系(二)诗文在画面上的境界营构
4 r* f, e& A5 Y+ ^+ d3 ?$ e' c(三)主体品格的操守与锻炼
2 ?+ Y* Z9 M5 F( |& e  三、品评:格调的确立与实际操作
' I+ o! S4 o& m, q2 _(一)综合的判断(二)范畴的分别营建(三)浙派的审美确立与相关判断0 r5 d; @9 P+ F1 M
(四)对过去范畴的涵义重整
" K9 z7 f, f. a  四、山水艺术观照' m+ L) Z0 D; Z" d" s; W6 n
    (一)重整的自然观照态度(二)重整的技术系统
: M2 ]5 h1 l. P1 Z6 |( C  五、衰落与发扬:人物  花鸟  畜兽
* U4 w+ o2 @, S2 I: B$ n    (一)富于体系性人物绘画的心理定势(二)君子心迹的延伸, w- C& u/ R$ n0 _, {
    (三)花鸟写意(四)式微的畜兽
9 J2 a- S4 d* @2 V第七章  清代  全面拟古与观念泛化3 O0 ]8 }) j' t) l, _, G* n- z: [4 i
  一、中国绘画学思想体系的全面营建
0 z7 w0 w( s% O! h! P# w) p. E2 {    (一)石涛的画学系统(二)其它画学系统的建设
8 m1 I: P  B6 [  二、形式主义的历史文化涵义
" I1 y0 R, o! }6 I    (一)范式的确立(二)形式的意味及历史的源发+ J) s2 w. a! Z+ u
  三、品评的泛化性重整* C. X/ a4 j. I1 \1 ]: [
    (一)泛化的规整(二)泛化的分解(三)伪品性的批判) U+ M$ T( C7 D# X
  四、绘画审美的文化底蕴
6 I5 z& ?; `0 v# G    (一)被铺张的南宗思想(二)对南宗绘画风格的认识与规定" ]4 }! U/ J. j: V: S$ ~9 y
    (三)南宗系统的设立(四)绘画奥义追寻
- G. O0 A0 x2 g9 P  五、创作本体的集合7 h2 |7 |6 s5 I1 W% h
(一)有关“意”与“境”范畴的设立与交合- c# f5 U1 S4 I  l/ b
(二)笔墨章:包含有关色彩及与书法的关系性论述
6 w/ S9 S! ]" Q3 N/ p3 h6 d/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CFD6B4FA_1109687421.jpg]2 `. S6 I( w' d2 @. w0 `

" X  d2 X9 ~/ t1 z" H" g/ d国画现代形态
4 I- S5 j8 b8 q. G; O( I' E目录+ p8 C' E6 r& A- J0 I& E$ b
第一章现代中国画观念与形式的历史逻辑9 W% Y3 r$ u' d+ X7 h
第一节“中国画”概念的产出与西画的导入+ x; i. v; L' z
第二节中国画的观念逻辑' r& U. T" s5 b: Y: C- [
第三节中国画的形式逻辑
( I3 Y/ N0 o! A8 F(1)“点”、“线”关系
# T' k/ v7 ~6 g; U/ E: |! Q(2)形式演绎逻辑  S& e- c  ?( O* H; Y% H3 ~
(3)重叠皴法与制作的逻辑转换3 e* G2 ?6 J% k- H
(4)书写及表现的逻辑9 y- K' I, |6 y8 {' U/ g
第二章现代中国画的范围与艺术家概念
3 V5 |1 o( o* J: T第一节现代中国画的涵义与研究范围' ]# E' ]7 l6 F  F  U% ~
第二节现代思潮的涌入
6 G) ~7 ?5 B! g; H. o9 V4 W第三节林风眠
9 [, y0 n  p& [第三章 观念先行与理论分辨    8 z. n0 }3 i0 C6 X- Q" v
第四章第一节两种观念与两种形态     第二节刘国松                第三节平面化的形式与观念
) k4 j4 B3 c2 p: l& p第五章文人画的新感觉
6 @) i. Y* P% B* y# j% ?( P第一节讽喻与趣味' w3 l8 z# T1 X: z- S- u9 y- S( Q
第二节遁世离俗
  n# d8 K# H! x. Z( _8 W8 P' N  e第六章荒蛮与飘逸
6 R8 P/ _6 f2 b2 T8 L4 x) |$ {3 M( o第一节浑雄的意味
+ ?) p1 G) l9 w% @( F7 c! @第二节缥缈的涵义
5 |5 v" W3 ~4 J3 v/ a; z: q# d第七章水墨话语& Y$ d  H/ T: c7 I
第一节水墨:表现.情绪.语言
1 R3 ?$ u1 x+ a5 v9 M第二节水墨:肌理.样式.符号
( x! k: n1 x, ~  D5 F% A' n第三节水墨:形态.感觉.意象- z  {9 M, _8 h0 b$ h5 _, M% ^
第八章彩墨与语言
, p, b8 ~+ B9 [* O1 ~5 o第一节工笔重彩
8 s! N7 ]* i3 ]  A1 k第二节表现性重彩
; n4 ?5 q! B( M! ^6 f% H" @; f( m' U第三节墨与彩9 f" ]; b3 ?  u+ P+ ]
第九章从抽象水墨形式到观念的提升
' F1 z: N7 o  |7 o第一节书写性水墨- G* {' C) s* ?- o  M: z
第二节水墨图式4 y( B  h  l; f9 D$ Y
第三节观念水墨
8 t# x# L- C' Q1 b结 语 观念背景与理论设置  
- ~" s) I+ L& \. O* Z) A5 V2 H  z. W; ~. h# }0 _7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1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UploadFile=B1C8BDCF_1109687459.jpg]. G" V. J& I! l! w8 I+ V! ?
孔新苗 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比在女人体上搞书写强
/ \- [1 s3 s9 i; G几两纹银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中国绘画学! c3 }- a" N% d3 y+ V
——从概念指涉到学术逻辑
7 S3 Y, N: h* U. H8 G8 W9 A+ e
0 o& l: ?4 u( Y+ ?3 h                                    (一)
3 W  P7 J3 Y: r# U0 \将“中国绘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示出来,并且设置在一个相应的“学科”层面上,无疑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情,这个举动曾经因为感觉到它的轻率,而被我多次搁置起来。本来的想法是,在私下默默建构,一旦成熟,自然脱胎而出。有这种想法倒不是出于所谓的“谦虚”,这的确是需要慎重而行的事情。?4 V$ y4 o8 B0 n& z
虽然,目前中国画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覆盖面上来看,与其他形式的视觉艺术相比。依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我们只要仔细甄别一下,也同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文字集中在“在世”的个体画家周围,这些通过有偿换来的华丽“形容辞藻”,在虚构性地出卖着中国绘画艺术自身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原则。?* ~+ E; ]: o- q3 i" r+ r. N
(二)
" C: f" G3 V3 n* n. r0 f. C% n/ s5 Y0 K另外的一些研究者所瞩目的也许是中国画自身历史与原理的探讨,但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思维深度,似乎并没有逾越80年代那种在***与使命之下艰苦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浮躁本身注定了是学术的天敌。那些来自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超级功利主义观,也将学术看作是猎取利润的手段,在职称评审以及学术名星的泡沫性期盼中诞生的任何文字,其价值可想而知。?; t9 F9 p9 S' L; B+ C
体系作为一个学术思想诞生的逻辑归依,应当是一个正常与可能的标志,但是,如果# C! H3 h3 h/ w6 R
陷入了“体系”而削足适履或无端膨胀的局势,无疑是滑稽的。而有些中国画学者,甚至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段,将过时的文学或艺术概论的框架,进行概念间的撤换与含义的互置,来达到“虚伪的建构”。它的荒谬体现在自身与建设对象没有了“关系”。?% d( @; g2 z4 ~1 C8 z0 k. r
                                (三)?+ ^  q& s" K8 D! d3 I
如果说除了我们前面所陈设的,那些诸如此类制约中国画研究的社会性条件与自身障碍之外,在中国画发展的可以预示前景中,创作对于边界发起的挑战,由此带来了逐渐模糊概念含义的情况,再度成为中国画“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个“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画理论应当如何开放,才能够应对这一切的发生。?
* m( s( O7 R) B& e; A& E, y我们当然可以将中国画自身的理论系统,看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这里,学术有它自身的原则标准,有它相对稳定的对现象沉淀机制。它不应当为了每个“风吹草动”的征兆而“风声鹤唳”。学术也不是简单的现象评述与线索追踪,从某种意义上,它更应当着眼于那些恒定的“原理”破解之上。?
) \* Y* _; K, C  ^! B& p2 F" [5 g然而,与那些纷纭的现象之间保持本能的距离,却并不意味着由此理论的建构就是与当代文化感觉之间发生“屏蔽”。理论的确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与原理的碰撞,但是,如果这种碰撞的结果与当代文化变得毫无关系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整体文化智彗也就与这个学科的构建基点相诀别。于是,中国绘画学的学科设想也就成为真正“虚茫的猜想”。
, S7 z1 h$ b* {* E( A1 D6 g??                                  (四)??
1 m, \& j$ u. w& e; v中国绘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无疑极具有“自足性”。" f! Y" u. z9 L& s! {
但是,这种特性也不能成为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的借口。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画与中国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历来都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堆积性转化”。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其他——诸如哲学、宗教、文学、书法、篆刻等学科所进行的渗透性准备,也才有了中国画理论的“脱胎而出”。?面对中国画的基本人文背景的多向性与复杂性,并且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中,进一步寻找与甄别中国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真实关系,也就成为本能的警戒点了。?
1 _" D4 s4 w3 V% B8 O(五)?. P9 m# t/ p4 H- W  d5 }
在“中国绘画学”的基本理论之下,我们还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问题,那就是与中国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结果——作品所构成的现象之间,所存在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 H$ P" l, R1 ^7 C$ b& D
   也就是说,由于中国画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本能“经验”中,所携带的微妙直觉感知,必定要通过那些更为微妙的反映方式,才能够达到它的当然体现,于是,这些条件又构成了当然的对应关系——在系统间相互累计的“经验”,也就自然地成为对于中国画某种层面的认识前提。
* `7 N+ m2 w- X8 e  Y因此,在中国画的认识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感受与微妙的体验的话,所把握的所谓理论,可能不过是概念的堆积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中国画论看做是一个大的系统,并且是活跃的与不息的流程。在这个充满了“艺术问题”的系统流程中,中国画论的时间性,不过是将不同的问题冲向不同沙滩的漩涡而已。“历史”这个概念,在这里也就是导致
8 S' M' O% m. x. R/ U1 ?5 t* ]不同讨论情景所储备的条件罢了。
2 E) K" @" D# q+ N& z(六)??
9 h" J! d) c3 E9 @其实,中国画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所有的中国画的问题,所进行的一次还原而已——这是朝向元素方面的分解途径。与现实的任何生命物体的分解不同,这里没有化学物理的指标可供参照,也没有各色的试纸可以检测。这无疑是一次在哲学层面上的还原。?+ G/ s' H: ^  H' X3 p6 L
然而,这个“还原”的过程也充满了艰涩。这是因为我们一方面不可能从完全的视觉层面上,进行生硬的“套装”,另一方面也不能局限在所谓的“六法”、“六长六要”之上进行无谓的“含义”翻滚。而所谓的“文学概论”“艺术概论”条例所提供的参照系数,其实已经非常有限了。?! k8 l+ N$ T, d" h
那么,理想的方式是什么呢??% @2 C) _$ |- x+ X+ w% P7 C% v& m
无疑,将某些视觉的因素作为某些方面的检测模型,对于当代研究者是无法回避的。这不仅是一种“知识背景”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画发展中日趋显现的征兆。是将中国画“视觉化”的必然趋向。而另外门类的学术框架,却也可能使中国画与当代学术思潮建立起当然的关联。固然,经典的中国画论中的范畴所进行的含义翻修,有时或许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事情永远包含着这么双重性,而把握其中的分寸,有时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有可能体现出学术智慧。?
# Z9 P8 `# |0 F. m* s- \4 b- V(七)?
7 }: d: J' z. `7 D! X7 {“中国绘画学”就包含着这么一个特定的疑团。?! n# j( t7 ?# \1 D, n: R
“美学”这个范畴本身是来自于西方“逻格斯中心”系统之下,辨析表象与本质、快感与美感的艰苦的思维游戏。以这个标准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与思想性,我们只能说是具备所谓的“美学性”,而不是“主义”之下的有意识的建构。或者说只是概念挪用与涵义匹配。
& [2 h, @# t+ v+ x2 Q    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将“中国绘画美学”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弹出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复杂概念与含义,在不同情境中的更为细致的分辨。?& ]  ?, a1 e: W" B5 l4 v# C0 w" a
由是,将中国绘画美学看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后在不同的范畴与范畴之间,所进行的含义匹配,以及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所建立的网络关系,也就成为当然的重点之所在。并且,这种网络之间的关系,是将中国绘画美学与其他哲学思想建立联系的可靠管道。同时,也是在思想与形式、概念与含义、范畴与系统、艺术感觉与理论框架之间,形成有机关系的重要标志之所在。?
* W( }8 O; q3 A6 l! b/ z( G! O2 u?                                   (八)?+ h- i' N6 j, d; ^: s
以不同的表现题材导致的体裁的不同,甚至于最终所形成的艺术门类,这就是原本中国绘画史上的所谓“分科”。?7 X0 y: C* \" A4 L# c; b
原始的“科别”来自于一个最为原始的区别,这是面对不同对象所带来的本能的划分。在“中国绘画学”中,在中国画历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山水、人物、花鸟逐渐从最初的十三科甚至更多、更繁划分中被挤压出来,形成这样精练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概念。?
: R/ j) x9 N8 F! f+ M将“文人画”与“院体、民间、原始”从中国绘画学中进行着相互的分离,其本能的动意,' P) c! i- Q2 L$ O9 w" n
还是来自于“形态学”上的划分。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文人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院体”、“民间”、“原始”绘画版块的捕捉,并不是处于对其概念进行一般性的设置,也非单纯来自于历史过程的描述,而是在深层的基本理论上,进行形态学上的框约。?' R: [7 @8 d& P) ]
于是,我们有了“中国文人画学”、“中国人物画学”、“中国花鸟画学”、“中国山水画/ p" a/ s) Z8 w$ g% k1 n2 j7 Q
学”、“中国院体绘画”、“中国民间绘画”、“中国原始绘画”的基本区别。而在“院体”、“民间”、“原始”之后,没有以“画学”来界定,也主要考虑到,作为来自于“非主体”艺术形态的艺术,其“学科性”是非常单薄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完全“集体性”的艺术样式本身,并不具有相应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它的自闭性质所决定,如果一旦开放,也就意味着它要丧失掉本来的一切。?
* _2 U( G% X, k) d. @, ]& Y“画学”的含义在于,它应当具备可持续性的开放,即使是被“材料化”、“视觉化”、“形式化”的开放都无关紧要。同时,要具有观念的可转换性。另外,还要达到理性的概括与概念的设置。我们认为这一切才是学科性的基本标志所在。/ o1 d5 Z2 b1 L6 n0 i. M
(九)?% c; u& I8 w6 o# M& E4 H% t
在有关中西绘画的比较问题上,我们把持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原因就是简单的特征的比附,无论如何是一件粗率的事情。而且对于西方绘画而言,首先要面临一个时段上的框定,这就是古典时期、印象时期、现代时期甚至于后现代时期——这么四个基本的时期,况且在其中,还要面临着千奇百怪的派别与面目风尚。?% k7 M' A, D3 O
即使是我们知道在中西比较中,所指称的“西”就是“西方古典时期”的“拉斐尔派”——将写实的极致看做是理想的顶端,那么,与中国绘画的“可比性”也是要受到质疑的。这是因为愈是相近的事物,为了寻找期间的差异——以及辨识的特征,才采取本能的比较。而对于那些特征昭然——甚至价值体系迥异的事物,则比较的价值并不是很大。?
8 ?# @' X2 k3 S( t2 F4 O: S于是,在中西绘画的比较过程中,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寻找与中国画本能特征相近的异质文化产物,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更为昭显。随手拣起的事例是: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的写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就是意味深长的。这种比较甚至也可能关联到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思考。?
' A  \( ?4 ~- R' V, ]3 c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形态学的比较可能是一个比较佳的切入角度。- ]9 t2 N5 m; r
(十)??
: @: P5 g) f8 G- i$ f& L4 J“面向中国画的未来”,实际上就是要正视中国绘画所处的价值混沌状态,或者说是尚无
# C: V( `  t3 ^4 D& A2 W法判断中的中国画创作的临界标准。但是,从已有到未有,是一个相互过渡的必然。今日的) b6 ]$ F7 c& j) {) @  w3 u
异端,明日的经典——虽然说这种状况在艺术史上几乎比比皆是,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  O- T* s6 o( G5 O
叛逆,都具有意义和价值。将真正具有学术含量的实践从中考掘出来,这无疑是“国画的$ @9 A1 J$ {- j% [1 E6 s+ g- P  T
现代形态”所瞩目的重心之所在。这就需要我们从中清理出一条鲜明的历史性的逻辑线索。' |3 A4 o; a/ N& y
它的两端分别是已经沉淀下来的创新者与新锐的实践者。处于整合阶段的“创新作品”可以1 [$ o- U# m- s" R+ J# A$ O; f1 p# w
让我们感受到,当鲜活的***逐渐减弱之后,所达到的本质质量。而那些锐利先锋的、充溢3 {1 X2 p# a1 S+ s- ?
着昂扬观念指向的作品,我们所关注的则是其对历史穿越的力度,以及这种穿越所选择的富
8 v* O2 \  {, Q/ T# }4 f于智慧的方式是否匹配,以及匹配过程中的巧妙和后缀质量。?. b- A- t- K$ r/ s* x$ f$ v
形式主义化的改良,在中国画的现代形态中是一支过渡的力量。不仅是无法忽略的,
$ ~- I" c: N) x* G/ F4 r同时也是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途径。
: D) W& j# ?3 I; R9 v7 r?                                 (十一)??
1 i) A, c) q2 n& E于是,在“中国绘画学”这个概念之下,所关联起必然的学术逻辑,在如斯的情况下,也就当然地要包含这样的内容:?
3 a1 _! ]4 M' [' [3 G中国画学原理?
4 R! Y6 p, V" j; Z( n& R* V中国画论体系
. P# @/ c* b8 ~8 c% H$ P, d中国绘画美学?) ^0 v1 u7 W, y- T2 y* s& ?
中国文人画学?
; A9 N! o, g$ Y) \  S中国山水画学?6 w* n( n8 M2 d) @# _" x" J
中国花鸟画学5 J+ z0 W% N9 l6 ~: X4 W. D
中国人物画学?- v0 ]( T" e# Q, ^  P
中西绘画形态?! m) c+ [6 j" Z8 N$ z  Q) l! N
国画现代形态?/ i: f  ?/ I3 E1 ]% w! A. m5 w
中国原始绘画5 J$ A* ^1 H5 F3 S( i. l7 M$ m/ y  O
中国民间绘画
& y1 G6 G9 Z  y4 F; h, l* H中国院体绘画
" {8 \7 ?% A8 P; ~6 W国画教学体系8 }( X+ [3 `6 ]9 k4 ?' G! l) ^
……?
6 |! n8 |7 q& b" j; H5 g) a* X/ t , l6 D* q2 m* z; r. r
  J5 G: T- O" ~  H  j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中国书法在线”字样。
1 U' C) r% d* l, F% } * W$ o7 e: `" Y5 f1 C* d*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