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3-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画学研究的里程碑:张强的中国画学(七卷本)丛书出版
中国绘画学! c3 }- a" N% d3 y+ V
——从概念指涉到学术逻辑
7 S3 Y, N: h* U. H8 G8 W9 A+ e
0 o& l: ?4 u( Y+ ?3 h (一)
3 W P7 J3 Y: r# U0 \将“中国绘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示出来,并且设置在一个相应的“学科”层面上,无疑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事情,这个举动曾经因为感觉到它的轻率,而被我多次搁置起来。本来的想法是,在私下默默建构,一旦成熟,自然脱胎而出。有这种想法倒不是出于所谓的“谦虚”,这的确是需要慎重而行的事情。?4 V$ y4 o8 B0 n& z
虽然,目前中国画的研究——无论从数量还是覆盖面上来看,与其他形式的视觉艺术相比。依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我们只要仔细甄别一下,也同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更多的文字集中在“在世”的个体画家周围,这些通过有偿换来的华丽“形容辞藻”,在虚构性地出卖着中国绘画艺术自身的判断标准与价值原则。?* ~+ E; ]: o- q3 i" r+ r. N
(二)
" C: f" G3 V3 n* n. r0 f. C% n/ s5 Y0 K另外的一些研究者所瞩目的也许是中国画自身历史与原理的探讨,但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思维深度,似乎并没有逾越80年代那种在***与使命之下艰苦思考的结果。或者说浮躁本身注定了是学术的天敌。那些来自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超级功利主义观,也将学术看作是猎取利润的手段,在职称评审以及学术名星的泡沫性期盼中诞生的任何文字,其价值可想而知。?; t9 F9 p9 S' L; B+ C
体系作为一个学术思想诞生的逻辑归依,应当是一个正常与可能的标志,但是,如果# C! H3 h3 h/ w6 R
陷入了“体系”而削足适履或无端膨胀的局势,无疑是滑稽的。而有些中国画学者,甚至采取“偷梁换柱”的手段,将过时的文学或艺术概论的框架,进行概念间的撤换与含义的互置,来达到“虚伪的建构”。它的荒谬体现在自身与建设对象没有了“关系”。?% d( @; g2 z4 ~1 C8 z0 k. r
(三)?+ ^ q& s" K8 D! d3 I
如果说除了我们前面所陈设的,那些诸如此类制约中国画研究的社会性条件与自身障碍之外,在中国画发展的可以预示前景中,创作对于边界发起的挑战,由此带来了逐渐模糊概念含义的情况,再度成为中国画“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个“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画理论应当如何开放,才能够应对这一切的发生。?
* m( s( O7 R) B& e; A& E, y我们当然可以将中国画自身的理论系统,看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这里,学术有它自身的原则标准,有它相对稳定的对现象沉淀机制。它不应当为了每个“风吹草动”的征兆而“风声鹤唳”。学术也不是简单的现象评述与线索追踪,从某种意义上,它更应当着眼于那些恒定的“原理”破解之上。?
) \* Y* _; K, C ^! B& p2 F" [5 g然而,与那些纷纭的现象之间保持本能的距离,却并不意味着由此理论的建构就是与当代文化感觉之间发生“屏蔽”。理论的确是一种“形而上”的概念与原理的碰撞,但是,如果这种碰撞的结果与当代文化变得毫无关系的话,那么,这个时代的整体文化智彗也就与这个学科的构建基点相诀别。于是,中国绘画学的学科设想也就成为真正“虚茫的猜想”。
, S7 z1 h$ b* {* E( A1 D6 g?? (四)??
1 m, \& j$ u. w& e; v中国绘画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无疑极具有“自足性”。" f! Y" u. z9 L& s! {
但是,这种特性也不能成为与其他学科拉开距离的借口。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画与中国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历来都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所做出的“堆积性转化”。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其他——诸如哲学、宗教、文学、书法、篆刻等学科所进行的渗透性准备,也才有了中国画理论的“脱胎而出”。?面对中国画的基本人文背景的多向性与复杂性,并且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中,进一步寻找与甄别中国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真实关系,也就成为本能的警戒点了。?
1 _" D4 s4 w3 V% B8 O(五)?. P9 m# t/ p4 H- W d5 }
在“中国绘画学”的基本理论之下,我们还必须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问题,那就是与中国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结果——作品所构成的现象之间,所存在的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 ^* H$ P" l, R1 ^7 C$ b& D
也就是说,由于中国画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本能“经验”中,所携带的微妙直觉感知,必定要通过那些更为微妙的反映方式,才能够达到它的当然体现,于是,这些条件又构成了当然的对应关系——在系统间相互累计的“经验”,也就自然地成为对于中国画某种层面的认识前提。
* `7 N+ m2 w- X8 e Y因此,在中国画的认识过程中,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的感受与微妙的体验的话,所把握的所谓理论,可能不过是概念的堆积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中国画论看做是一个大的系统,并且是活跃的与不息的流程。在这个充满了“艺术问题”的系统流程中,中国画论的时间性,不过是将不同的问题冲向不同沙滩的漩涡而已。“历史”这个概念,在这里也就是导致
8 S' M' O% m. x. R/ U1 ?5 t* ]不同讨论情景所储备的条件罢了。
2 E) K" @" D# q+ N& z(六)??
9 h" J! d) c3 E9 @其实,中国画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所有的中国画的问题,所进行的一次还原而已——这是朝向元素方面的分解途径。与现实的任何生命物体的分解不同,这里没有化学物理的指标可供参照,也没有各色的试纸可以检测。这无疑是一次在哲学层面上的还原。?+ G/ s' H: ^ H' X3 p6 L
然而,这个“还原”的过程也充满了艰涩。这是因为我们一方面不可能从完全的视觉层面上,进行生硬的“套装”,另一方面也不能局限在所谓的“六法”、“六长六要”之上进行无谓的“含义”翻滚。而所谓的“文学概论”“艺术概论”条例所提供的参照系数,其实已经非常有限了。?! k8 l+ N$ T, d" h
那么,理想的方式是什么呢??% @2 C) _$ |- x+ X+ w% P7 C% v& m
无疑,将某些视觉的因素作为某些方面的检测模型,对于当代研究者是无法回避的。这不仅是一种“知识背景”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画发展中日趋显现的征兆。是将中国画“视觉化”的必然趋向。而另外门类的学术框架,却也可能使中国画与当代学术思潮建立起当然的关联。固然,经典的中国画论中的范畴所进行的含义翻修,有时或许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事情永远包含着这么双重性,而把握其中的分寸,有时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有可能体现出学术智慧。?
# Z9 P8 `# |0 F. m* s- \4 b- V(七)?
7 }: d: J' z. `7 D! X7 {“中国绘画学”就包含着这么一个特定的疑团。?! n# j( t7 ?# \1 D, n: R
“美学”这个范畴本身是来自于西方“逻格斯中心”系统之下,辨析表象与本质、快感与美感的艰苦的思维游戏。以这个标准来看待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与思想性,我们只能说是具备所谓的“美学性”,而不是“主义”之下的有意识的建构。或者说只是概念挪用与涵义匹配。
& [2 h, @# t+ v+ x2 Q 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将“中国绘画美学”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弹出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到许许多多的复杂概念与含义,在不同情境中的更为细致的分辨。?& ] ?, a1 e: W" B5 l4 v# C0 w" a
由是,将中国绘画美学看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后在不同的范畴与范畴之间,所进行的含义匹配,以及在各个子系统之间所建立的网络关系,也就成为当然的重点之所在。并且,这种网络之间的关系,是将中国绘画美学与其他哲学思想建立联系的可靠管道。同时,也是在思想与形式、概念与含义、范畴与系统、艺术感觉与理论框架之间,形成有机关系的重要标志之所在。?
* W( }8 O; q3 A6 l! b/ z( G! O2 u? (八)?+ h- i' N6 j, d; ^: s
以不同的表现题材导致的体裁的不同,甚至于最终所形成的艺术门类,这就是原本中国绘画史上的所谓“分科”。?7 X0 y: C* \" A4 L# c; b
原始的“科别”来自于一个最为原始的区别,这是面对不同对象所带来的本能的划分。在“中国绘画学”中,在中国画历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山水、人物、花鸟逐渐从最初的十三科甚至更多、更繁划分中被挤压出来,形成这样精练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概念。?
: R/ j) x9 N8 F! f+ M将“文人画”与“院体、民间、原始”从中国绘画学中进行着相互的分离,其本能的动意,' P) c! i- Q2 L$ O9 w" n
还是来自于“形态学”上的划分。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文人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院体”、“民间”、“原始”绘画版块的捕捉,并不是处于对其概念进行一般性的设置,也非单纯来自于历史过程的描述,而是在深层的基本理论上,进行形态学上的框约。?' R: [7 @8 d& P) ]
于是,我们有了“中国文人画学”、“中国人物画学”、“中国花鸟画学”、“中国山水画/ p" a/ s) Z8 w$ g% k1 n2 j7 Q
学”、“中国院体绘画”、“中国民间绘画”、“中国原始绘画”的基本区别。而在“院体”、“民间”、“原始”之后,没有以“画学”来界定,也主要考虑到,作为来自于“非主体”艺术形态的艺术,其“学科性”是非常单薄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完全“集体性”的艺术样式本身,并不具有相应的开放性。这是因为它的自闭性质所决定,如果一旦开放,也就意味着它要丧失掉本来的一切。?
* _2 U( G% X, k) d. @, ]& Y“画学”的含义在于,它应当具备可持续性的开放,即使是被“材料化”、“视觉化”、“形式化”的开放都无关紧要。同时,要具有观念的可转换性。另外,还要达到理性的概括与概念的设置。我们认为这一切才是学科性的基本标志所在。/ o1 d5 Z2 b1 L6 n0 i. M
(九)?% c; u& I8 w6 o# M& E4 H% t
在有关中西绘画的比较问题上,我们把持了比较慎重的态度,原因就是简单的特征的比附,无论如何是一件粗率的事情。而且对于西方绘画而言,首先要面临一个时段上的框定,这就是古典时期、印象时期、现代时期甚至于后现代时期——这么四个基本的时期,况且在其中,还要面临着千奇百怪的派别与面目风尚。?% k7 M' A, D3 O
即使是我们知道在中西比较中,所指称的“西”就是“西方古典时期”的“拉斐尔派”——将写实的极致看做是理想的顶端,那么,与中国绘画的“可比性”也是要受到质疑的。这是因为愈是相近的事物,为了寻找期间的差异——以及辨识的特征,才采取本能的比较。而对于那些特征昭然——甚至价值体系迥异的事物,则比较的价值并不是很大。?
8 ?# @' X2 k3 S( t2 F4 O: S于是,在中西绘画的比较过程中,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寻找与中国画本能特征相近的异质文化产物,其内在的艺术价值更为昭显。随手拣起的事例是:西方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的写意绘画之间的关系,就是意味深长的。这种比较甚至也可能关联到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思考。?
' A \( ?4 ~- R' V, ]3 c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形态学的比较可能是一个比较佳的切入角度。- ]9 t2 N5 m; r
(十)??
: @: P5 g) f8 G- i$ f& L4 J“面向中国画的未来”,实际上就是要正视中国绘画所处的价值混沌状态,或者说是尚无
# C: V( ` t3 ^4 D& A2 W法判断中的中国画创作的临界标准。但是,从已有到未有,是一个相互过渡的必然。今日的) b6 ]$ F7 c& j) {) @ w3 u
异端,明日的经典——虽然说这种状况在艺术史上几乎比比皆是,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 O- T* s6 o( G5 O
叛逆,都具有意义和价值。将真正具有学术含量的实践从中考掘出来,这无疑是“国画的$ @9 A1 J$ {- j% [1 E6 s+ g- P T
现代形态”所瞩目的重心之所在。这就需要我们从中清理出一条鲜明的历史性的逻辑线索。' |3 A4 o; a/ N& y
它的两端分别是已经沉淀下来的创新者与新锐的实践者。处于整合阶段的“创新作品”可以1 [$ o- U# m- s" R+ J# A$ O; f1 p# w
让我们感受到,当鲜活的***逐渐减弱之后,所达到的本质质量。而那些锐利先锋的、充溢3 {1 X2 p# a1 S+ s- ?
着昂扬观念指向的作品,我们所关注的则是其对历史穿越的力度,以及这种穿越所选择的富
8 v* O2 \ {, Q/ T# }4 f于智慧的方式是否匹配,以及匹配过程中的巧妙和后缀质量。?. b- A- t- K$ r/ s* x$ f$ v
形式主义化的改良,在中国画的现代形态中是一支过渡的力量。不仅是无法忽略的,
$ ~- I" c: N) x* G/ F4 r同时也是走向现代形态的重要途径。
: D) W& j# ?3 I; R9 v7 r? (十一)??
1 i) A, c) q2 n& E于是,在“中国绘画学”这个概念之下,所关联起必然的学术逻辑,在如斯的情况下,也就当然地要包含这样的内容:?
3 a1 _! ]4 M' [' [3 G中国画学原理?
4 R! Y6 p, V" j; Z( n& R* V中国画论体系
. P# @/ c* b8 ~8 c% H$ P, d中国绘画美学?) ^0 v1 u7 W, y- T2 y* s& ?
中国文人画学?
; A9 N! o, g$ Y) \ S中国山水画学?6 w* n( n8 M2 d) @# _" x" J
中国花鸟画学5 J+ z0 W% N9 l6 ~: X4 W. D
中国人物画学?- v0 ]( T" e# Q, ^ P
中西绘画形态?! m) c+ [6 j" Z8 N$ z Q) l! N
国画现代形态?/ i: f ?/ I3 E1 ]% w! A. m5 w
中国原始绘画5 J$ A* ^1 H5 F3 S( i. l7 M$ m/ y O
中国民间绘画
& y1 G6 G9 Z y4 F; h, l* H中国院体绘画
" {8 \7 ?% A8 P; ~6 W国画教学体系8 }( X+ [3 `6 ]9 k4 ?' G! l) ^
……?
6 |! n8 |7 q& b" j; H5 g) a* X/ t , l6 D* q2 m* z; r. r
J5 G: T- O" ~ H j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中国书法在线”字样。
1 U' C) r% d* l, F% } * W$ o7 e: `" Y5 f1 C* d* I
|
|